滑坡灾变论文_邓建辉,戴福初,文宝萍,姚鑫

导读:本文包含了滑坡灾变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滑坡,灾变,机理,黄土,系数,入渗,稳定性。

滑坡灾变论文文献综述

邓建辉,戴福初,文宝萍,姚鑫[1](2019)在《青藏高原重大滑坡动力灾变与风险防控关键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青藏高原是全球地质环境最脆弱的地区之一,地质条件复杂,地壳隆升、高地应力、地震、冻融、暴雨等内外动力强烈,重大滑坡频发,链生灾害剧烈。滑坡问题已严重影响川藏铁路、水能资源开发等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威胁区域居民人身与财产安全。2018年金沙江上游连续发生的白格"10.10"和"11.3"滑坡堵江事件即为典型案例。然而,目前理论上对青藏高原重大滑坡的孕灾环境与成灾机制认识不清,技术上不能对重大滑坡进行早期识别和有效风险防控,不能有效地为该地区重大滑坡灾害的灾前防控、灾后救灾提供科技支撑。针对上述问题,以地质条件最复杂、内外动力作用最强烈、滑坡灾害最频繁的青藏高原东南叁江流域为重点研究区,采用多学科综合交叉融合的方法,从滑坡的成因机制入手,破解其链生演化难题,提出早期识别与风险防控体系;通过解决青藏高原重大滑坡孕育的内外动力耦合作用机制、青藏高原重大滑坡及其灾害链的动力学机制等科学问题,以及青藏高原重大滑坡的遥感早期识别与监测、基于重大滑坡动力过程的动态风险评估与防控等技术问题,最终形成青藏高原重大滑坡成因理论、防控技术和综合减灾技术示范。(本文来源于《工程科学与技术》期刊2019年05期)

白永健,葛华,冯文凯,徐伟,铁永波[2](2019)在《乌蒙山区红层软岩滑坡地质演化及灾变过程离心机模型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乌蒙山区由砂岩、泥岩、页岩等组成的缓倾角红层软岩分布广泛,软质岩石与硬质岩石形成的互层状结构体易形成滑坡。针对该类滑坡,以花生地滑坡为例,采用地质分析与离心机模型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降雨作用下滑坡地质演化和灾变过程进行研究。研究表明,红层软岩具有易软化蠕滑,风化崩解等地质力学特性。岩体损伤与水软化效应耦合作用是影响红层软岩斜坡稳定性主要因素,斜坡岩体受地震、河谷下切等地质作用产生深部裂隙,同时裂隙的贯通促进降雨入渗,导致滑带饱水软化、加速蠕变变形至失稳。最终在暴雨形成水动力失稳破坏。滑坡地质演化和灾变过程可分为原始斜坡→岩体损伤劣化→水软化蠕滑→降雨诱发失稳破坏4个阶段。研究成果为降雨型红层软岩斜坡稳定性机制分析及工程治理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S1期)

乔朋腾,唐亚明,张常亮,康海伟,周潇朗[3](2019)在《降雨条件下考虑非饱和渗流的黄土滑坡灾变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滤纸法测试,并根据SWCC理论模型Van Genuchten方程拟合,得到非饱和土-水特征曲线,同时根据Van Genuchten统计传导模型估计渗透系数曲线.针对降雨诱发型黄土滑坡,建立边坡二维分析模型,以Mohr-Coulomb准则作为滑坡破坏依据,以非饱和土渗流理论为依托,进行渗流分析和稳定性分析.通过分析降雨不同持时坡体内部孔隙水压力的变化规律,揭示降雨入渗机理.结果表明,随降雨时长增加,滑坡土体由非饱和状态向饱和状态过渡,坡体孔隙水压力不断增加,水位线不断向上抬升.稳定性分析结果表明,降雨持续时间越长,滑坡稳定系数越低,降雨开始前滑坡稳定系数为1.005,滑坡处于蠕动变形阶段,与现状滑坡体上裂缝发生发展相符合;雨强120 mm/d持续降雨48 h时稳定系数为0.978,滑坡为不稳定状态;降雨持续2.5 h时,滑坡由欠稳定状态转为不稳定状态,由蠕动变形阶段进入滑动阶段,反映了滑坡稳定状态对降雨极为敏感.(本文来源于《河南科学》期刊2019年02期)

李同录,习羽,侯晓坤[4](2018)在《水致黄土深层滑坡灾变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黄土地区,雨后观测和人工降雨试验均表明地表水在黄土中的入渗深度有限,并不影响黄土深部的含水率。因此水分入渗是否直接造成斜坡深层滑移颇受争议。本文通过黄土地区自然降雨条件下的现场观测,发现地表水在黄土中的入渗沿垂直剖面可以划分为3个带:即活动带,稳定带和饱和带。活动带受大气降雨和蒸发的影响,为瞬态流,向下则转化为稳定流;稳定带含水率不变,但仍有稳定的水分运移至地下水位。地下水以下降泉的形式排泄。在入渗和排泄条件长期不变的情况下,地下水位可维持动态平衡。若地表入渗量加大,如灌溉或管道漏水等,稳定带含水率升高,并伴随地下水位抬升,以达到新的平衡,此水文动态转化过程会诱发滑坡。以延炼滑坡为例,分析了长期地表水间歇性滴渗条件下,边坡的水力动态变化过程,及其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观测及分析结果表明,黄土深层滑坡主要与地表水入渗导致的地下水位抬升有关,由于其过程缓慢,容易被忽视而致灾。(本文来源于《工程地质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童第科,冯登,黄诗渊[5](2018)在《基于动态强度双折减系数法的滑坡灾变过程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模拟滑坡的灾变过程,提出了动态强度双折减系数法,实现了对滑坡折减系数的合理分布,通过对李家湾滑坡灾变过程的模拟,分析了各个位移分量变化趋势。结果表明,位移突变以破积土前缘最为突出,依据应变累积速率的不同,可以将整个灾变过程划分为稳定状态、欠稳定状态和失稳状态。通过失稳判别和双折减系数的处理,对李家湾滑坡进行了稳定性评价。结果表明,动态强度双折减系数法评价滑坡稳定性偏于安全,经过处理得到的滑坡综合安全储备都要小于整体强度折减法的结果,但两者的结果相近,说明动态双折减系数折减在用于滑坡的灾变过程模拟和稳定性评价都是合理的。(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与工程》期刊2018年24期)

魏宏伟[6](2017)在《试述露天煤矿滑坡灾变机理及控制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露天煤矿出现结构滑坡是其开采过程中的主要灾害形式,为保证露天煤矿的生产安全,要全面了解煤矿滑坡灾变产生的原因和条件,从开采技术、管理工作等多个方面进行控制,为露天煤矿开采过程提供相应的理论和技术支持,提高回采率,减少资源损失,确保煤矿生产安全。本文对露天煤矿滑坡灾变机理及控制对策进行了简要阐述。(本文来源于《智能城市》期刊2017年11期)

王鹏[7](2017)在《内河港区陆域顺层滑坡灾变过程及稳定性评价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岩质滑坡中最容易变形、稳定性最差的顺层滑坡的灾变过程,依托于“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西南山区干线公路路基灾变过程控制理论与动态调控技术研究》(编号2015BAK09B00),依据强度折减法的基本原理,通过双折减系数的处理和Abaqus子程序功能,实现了用动态强度双折减系数法对滑坡灾变过程的模拟,研究了李家湾顺层滑坡灾变过程的变形破坏规律,并对其进行了稳定性评价,同时从结构面类型、降雨前后、有无后缘裂隙和裂隙数量的角度出发,推导和分析了顺层岩质滑坡的稳定性计算模型。主要研究内容与成果如下:(1)针对滑坡具有复杂的地形地貌导致的叁维建模困难和有限元建模区域远超出勘察区范围的问题,对典型断面进行了物理力学参数稳定性反算,并开发出通过滑坡地质基础数据构筑实体然后再网格化的建模方式,完成了李家湾滑坡叁维有限元分析模型构建。结果表明,汇总的反算参数合理,所建模型六面体单元占比较高,网格质量较好,且通过了计算检验。(2)为了模拟滑坡的灾变过程,提出了动态强度双折减系数法,实现了对滑坡不同部位的折减系数合理分布,通过对李家湾滑坡灾变过程的模拟,分析了各个位移分量变化趋势和各个应力分量分布调整范围。结果表明,位移突变以坡积土前缘最为突出,依据应变累积速率的不同,可以将整个灾变过程划分为稳定状态,欠稳定状态和失稳状态;坡体应力状态不断的调整,会出现新的应力集中区,范围呈现扩大的态势;浅层滑带和深层滑带剪应力存在突变,表现为较强的层间剪切作用,随着折减程度加剧,层间剪切作用有明显的提高。(3)通过失稳判别和双折减系数的处理,对李家湾滑坡进行了稳定性评价。结果表明,动态强度双折减系数法评价滑坡稳定性偏于安全,经过处理得到的滑坡综合安全储备都要小于整体强度折减法的结果,但两者的结果相近,说明动态强度双折减系数折减在用于滑坡的灾变过程模拟和稳定性评价都是合理的。(4)基于合理的简化和假设的基础上,考虑了对滑坡稳定性产生影响的外力荷载类型和出流缝是否被堵塞的因素,推导了不同结构面类型、降雨前后、有无后缘裂隙和裂隙数量下的顺层岩质滑坡稳定性计算模型,然后对后缘含单一裂隙的直线型结构面模型进行了分析,并讨论了坡体形态、地下水作用、坡顶超载作用和地震荷载效应对顺层滑坡稳定性的影响。(本文来源于《重庆交通大学》期刊2017-05-24)

冯文凯,胡云鹏,谢吉尊,王琦,吴刚[8](2016)在《顺层震裂斜坡降雨触发灾变机制及稳定性分析——以叁溪村滑坡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震裂斜坡作为震后灾区潜在的高危地质灾害承载体分布广泛,尤其在雨季突发失稳的现象突出。针对该类灾害,以叁溪村滑坡为例,通过现场详细调查,采用Seep模块探寻降雨作用下斜坡的水响应规律,并通过室内试验获取不同条件下的强度参数。在此基础上,对降雨触发型震裂斜坡变形破坏的机制模式进行归纳,参照滑坡所处实际情况建立相应的水力学模型,量化计算斜坡稳定性系数。研究表明:(1)顺层震裂斜坡灾变过程可分为原始斜坡–地震损伤–蠕变弱化–降雨触发–滑坡失稳5个演化阶段。(2)降雨是岩体形成深部裂隙、节理扩展从而切割岩体呈条块状的重要原因,同时裂隙的贯通促进了降雨入渗,导致滑带饱水软化、加速蠕变变形至失稳。(3)降雨与震后蠕变效应的耦合作用是影响坡体稳定性的主要因素,经历前期的降雨饱水软化以及同期的蠕变累计变形,最终在暴雨形成的水动力触发下失稳破坏。研究成果为降雨型震裂斜坡稳定性机制分析及工程治理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期刊2016年11期)

付贤炜[9](2015)在《极端降雨条件下红壤土滑坡的灾变规律及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位于中国南方红壤区,广泛分布着以网纹红土为主的红壤土层,降雨时间长、强度大、降雨诱发的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频发于红壤土分布区,严重影响生态建设进程。本文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红壤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研究区地质灾害及相关资料的分析,得到了研究区的地质环境,气象水文及地质灾害特征,并通过野外地质调查、理论研究和试验,掌握红壤土坡体的工程力学性质、水理性质等基本物理性质;在此基础上通过讨论分析了极端降雨条件下滑坡灾变的规律特征。结合室内试验及相关数据资料统计分析,探讨了极端降雨引发滑坡的破坏机理。(1)对研究区的区域地质构造环境进行论述,并重点对研究区降雨特征、研究区滑坡发生特征及红壤土特性进行阐述。(2)揭示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极端降雨时间分布特征。年际分布上平均1.29次/年,单次持续多为3~12天,最多持续29天;月份上主要发生于每年4~8月,主要是由于梅雨准静止锋导致的长时间持续降雨及台风导致的短时强降雨,前者在时间上集中于6月中下旬和7月上旬,后者主要发生于8月份。(3)揭示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极端降雨空间分布特征。在空间分布上,江西省的4个多雨中心分布于研究区边缘,直接影响研究区内的极端降雨分布,总体为东南部极端降水偏多、西北部偏少;鄱阳湖盆地区偏少,周边丘陵区和庐山山区偏多的形式。研究区极端降雨中心主要有鹰潭—乐平、庐山山区2个区域。(4)对极端降雨与滑坡的时空分布相关性进行分析研究。从研究区的极端降雨时空规律出发,将极端降雨的年、月、日时间分布规律和滑坡发生规律进行对比分析;将研究区年降雨总量、极端降雨日均雨量、暴雨和大暴雨天数、持续暴雨、大暴雨天数空间分布及其他相关因子与研究区滑坡空间位置分布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研究区极端降雨条件下红壤土斜坡灾变的规律特征。(5)对极端降雨情况下红壤土滑坡的发生机理进行分析。分别从红壤土滑坡发生的基本条件、降雨对滑坡的力学机制、孔隙水压力的作用机制和降雨对坡面冲刷机制这几个方面进行理论分析。(本文来源于《东华理工大学》期刊2015-06-15)

杨龙,沈宏亮,宁子健,陈伟,高飞龙[10](2015)在《土质滑坡灾变室内模拟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历史统计资料表明,绝大多数类型的滑坡灾害发生与降雨有关。为了对降雨诱发土质滑坡失稳机理有更深入的了解,进行了人工降雨作用下的红壤土坡的室内模型试验研究。实验过程中,通过人工降雨模拟系统模拟极端降雨条件下的各种降雨工况,如持续性强降雨、强降雨后持续干旱等降雨工况。再通过埋设在土质滑坡体内的各监测设备来实时反馈土坡体内的诸如含水量变化率、土压力变化值、非饱和吸力变化值等参数,然后依据这些参数再结合相关的土力学理论来探讨降雨作用下土质滑坡的失稳机理。(本文来源于《中国新技术新产品》期刊2015年03期)

滑坡灾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乌蒙山区由砂岩、泥岩、页岩等组成的缓倾角红层软岩分布广泛,软质岩石与硬质岩石形成的互层状结构体易形成滑坡。针对该类滑坡,以花生地滑坡为例,采用地质分析与离心机模型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降雨作用下滑坡地质演化和灾变过程进行研究。研究表明,红层软岩具有易软化蠕滑,风化崩解等地质力学特性。岩体损伤与水软化效应耦合作用是影响红层软岩斜坡稳定性主要因素,斜坡岩体受地震、河谷下切等地质作用产生深部裂隙,同时裂隙的贯通促进降雨入渗,导致滑带饱水软化、加速蠕变变形至失稳。最终在暴雨形成水动力失稳破坏。滑坡地质演化和灾变过程可分为原始斜坡→岩体损伤劣化→水软化蠕滑→降雨诱发失稳破坏4个阶段。研究成果为降雨型红层软岩斜坡稳定性机制分析及工程治理提供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滑坡灾变论文参考文献

[1].邓建辉,戴福初,文宝萍,姚鑫.青藏高原重大滑坡动力灾变与风险防控关键技术研究[J].工程科学与技术.2019

[2].白永健,葛华,冯文凯,徐伟,铁永波.乌蒙山区红层软岩滑坡地质演化及灾变过程离心机模型试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9

[3].乔朋腾,唐亚明,张常亮,康海伟,周潇朗.降雨条件下考虑非饱和渗流的黄土滑坡灾变分析[J].河南科学.2019

[4].李同录,习羽,侯晓坤.水致黄土深层滑坡灾变机理[J].工程地质学报.2018

[5].童第科,冯登,黄诗渊.基于动态强度双折减系数法的滑坡灾变过程模拟[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8

[6].魏宏伟.试述露天煤矿滑坡灾变机理及控制对策[J].智能城市.2017

[7].王鹏.内河港区陆域顺层滑坡灾变过程及稳定性评价方法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7

[8].冯文凯,胡云鹏,谢吉尊,王琦,吴刚.顺层震裂斜坡降雨触发灾变机制及稳定性分析——以叁溪村滑坡为例[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6

[9].付贤炜.极端降雨条件下红壤土滑坡的灾变规律及机理研究[D].东华理工大学.2015

[10].杨龙,沈宏亮,宁子健,陈伟,高飞龙.土质滑坡灾变室内模拟试验研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5

论文知识图

公路滑坡阶段特征滑坡灾变演化过程模式(c)滑坡灾变地质信息构成滑坡灾变智能分析系统主菜单滑坡灾变的ANN识别Fig.6.23Id...滑坡灾变的ANN识别Fig.6.23Id...

标签:;  ;  ;  ;  ;  ;  ;  

滑坡灾变论文_邓建辉,戴福初,文宝萍,姚鑫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