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全胃切除82例临床分析

胃癌全胃切除82例临床分析

李鹏[1]2014年在《胃癌全胃切除结肠代胃的临床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胃癌全胃切除结肠代胃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获嘉县人民医院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98例进行胃癌全胃切除手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A组与B组,每组49例。A组给予结肠代胃的消化道重建方式进行治疗,B组给予食管空肠吻合术的消化道重建方式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比较。结果 A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较B组低,A组发生营养不良的例数明显较B组少,且A组术后胃肠食物储量明显较B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两组患者生存率均较高,胃癌复发率均较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癌全胃切除结肠代胃术能有效提高患者食物储备量,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整体的生存质量,在全胃切除术中是较为理想的消化道重建方式,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马家骧[2]2016年在《胃癌术后胆囊结石形成及胃癌合并胆囊结石相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回顾性分析胃癌术后胆囊结石形成的影响因素,为其防治提供依据;探讨胃癌合并胆囊结石、单纯胃癌的疾病特征及预后是否有差异。方法1、采用腹部B超或腹部CT对285例胃癌术后患者随访,记录手术后第一次发现胆囊结石的时间,分析不同的年龄、胃切除的范围、消化道吻合与术后胆囊出现结石的关系;2、选取49例胃癌合并胆囊结石患者作为试验组,49例单纯胃癌患者为对照组,分析、对比两组患者性别分布、肿瘤所在位置、病理组织学类型、C-erbB2表达之间的差异,并对两组患者进行术后随访,比较两组总体生存率是否有差异。结果1、共随访胃癌术后患者285例,其中术后胆囊结石发生率为16.8%(48/285例),截至2015年12月30日(最后一次随访时间),发现胆囊结石最短为术后23天,最长者为术后2390天,平均206.6天,胆囊结石的形成多在胃癌根治术后1年内(43/48例);胃癌术后胆囊结石的形成与胃切除范围、胃肠道吻合方式无关(P>0.05),但接受根治性全胃切除术后的患者其胆囊结石的发生有上升趋势。2、胃癌合并胆囊结石与单纯胃癌在性别分布(χ2=0.251 P=0.616)、病变所在部位(χ2=1.400 P=0.997)、病理组织学类型(芬兰Lauren分型)(χ2=0.758 P=0、68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胃癌合并胆囊结石组中高分化腺癌多于单纯胃癌组(χ2=4.009,P=0.045);胃癌合并胆囊结石组中C-erbB2表达阳性(3+)高于单纯胃癌组(χ2=4.346,P=0.037)。胃癌合并胆囊结石组总体生存率高于单纯胃癌组(44.9%vs 25.9%P<0.05)。结论胃癌根治术后造成胆囊舒缩功能下降,吸收和分泌功能发生异常改变,神经-体液调节机制异常,促使了胆石发病机率增高;全胃切除可能是胃癌手术后胆囊出现结石的高危因素。胃癌合并胆囊结石在临床工作中并不少见,其疾病特征与单纯胃癌无明显差异,但其预后要好于后者。仍需要提高警惕,加深对胃癌合并胆囊的认识,做到“叁早”。

张春侠, 王妍, 章来长, 赵胤铭, 张晓元[3]2014年在《全胃切除联合脾切除对进展期胃癌预后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全胃切除联合脾切除术治疗进展期胃癌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2013年进展期胃癌5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胃癌全胃切除手术34例(对照组),全胃切除联合脾切除术16例(观察组),观察比较两组的手术情况、转移淋巴结分布情况和1、3、5年生存率。结果: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31.3%vs 5.9%,P<0.05);观察组1年生存率明显低于对照组(37.5%vs64.7%,P<0.05);两组的3年和5年并发症发生率和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No.10和11组转移淋巴结(6/23.1%)明显高于对照组(4/8.2%,P<0.05)。结论:全胃切除联合脾切除不能提高进展期胃癌的生存率;无脾转移或10、11组淋巴结转移的进展期胃癌患者应谨慎选择联合脾切除术。

杨新辉[4]2003年在《胃癌全胃切除82例临床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全胃切除术治疗胃癌的意义、术中淋巴结清扫范围、及消化道重建的适宜术式。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自1992年1月至2001年12月间收治的82例胃癌行全胃切除术治疗的临床资料。本组随访71例,随访率86.6%。1、3、5年累积生存概率分别为72.3%、37.3%、12.0%。全胃切除术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3.6%,手术死亡率为2.4%。对我院十年间全胃切除术治疗胃癌82例的趋势进行描述性分析,不同根治度生存率情况进行生存分析,术后生存1年以上的具有完整资料的35例患者的营养状况(血红蛋白、血浆总蛋白及血浆白蛋白含量)进行研究,比较叁种不同消化道重建方式术前与术后、及术后叁组间患者的营养状况。结果:本组资料显示我院近十年来全胃切除术的比例有逐渐增高的趋势。D_2及D_2~+根治组1、3、5年累积生存概率为55.5%、33.4%、6.7%;D_3根治组1、3、5年累积生存概率为84.3%、40.6%、15.7%,两组间的生存率情况有显着性差异(Log Rank:P=0.035,Breslow:P=0.026)。手术1年后患者血红蛋白含量、血浆总蛋白含量、血浆白蛋白含量均有不同程度下降,消化道重建术式采用Lahey-Braun式者血红蛋白含量、血浆总蛋白含量较Roux-en-Y(P=0.039、P=0.003)组及Roux-en-Y+P(P=0.012、P=0.000)组明显降低。Roux-en-Y+P组较Roux-en-Y组比较虽无显着性差异,但其血红蛋白含量、血浆总蛋白含量、血浆白蛋白含量的均数均略高于Roux-en-Y式。结论:全胃切除需求增加;全胃切除后D_3淋巴结清扫可以提高生存率;消化道重建时,Roux-en-Y+P术式略优于其它术式。

黄景陶[5]2004年在《贲门腺癌术式选择的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食管下端、食管胃交界部位及贲门腺癌发病率的显着升高与胃远端腺癌发病率的稳步下降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使贲门癌作为一个独立病种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手术治疗是目前唯一可能治愈的方法,但手术治疗的效果仍不能令人满意。贲门癌的手术方式包含多个方面内容如:切口的选择、食管胃切除的范围、脏器联合切除、淋巴结清扫的范围以及消化道重建方式等,这些方面都会或多或少地影响贲门癌的手术治疗效果。本文随机抽取天津肿瘤医院1983年~1998年施行的、有完全随访的贲门癌手术切除病例217例,通过回顾性研究其术式、临床病理特征及其与术后生存率的关系,对贲门癌的合理手术方式进行了探讨。生存率计算采用寿命表法。统计学处理采用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SNK-q检验、卡方检验以及Log-rank检验。结果表明:经腹、经胸及胸腹联合径路各有优缺点,单纯的手术径路并非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为避免上切端阳性,至少应距肿瘤上缘7cm切断食管;全胃切除是清扫5、6组淋巴结的重要条件;全组及各期均以近端胃切除的生存率高于全胃切除;肉眼判断胰腺侵犯的准确性较低,胰腺侵犯的发生率较低,而脾转移的几率仅1%:进行胰脾联合切除有利于第10、11组淋巴结的

陈学博[6]2007年在《全胃切除术治疗老年胃癌91例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全胃切除治疗老年胃癌的意义及合理的消化道重建术式,总结老年胃癌特点及手术治疗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吉林大学第二医院1997年1月至2006年12月十年间行全胃切除术的老年胃癌(≥60岁)病人91例的临床资料,对老年胃癌特点、全胃切除术的适应症、手术死亡率、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围手术期处理、合理的消化道重建方式以及吻合器的应用等进行总结和比较分析。结果:全胃切除术占老年胃癌手术的比例为36.11%(91/252),老年胃癌行全胃切除术的比例增高,近5年增长18.04%。全胃切除术的死亡率为5.49%(5/91),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25.27%(23/91),其中吻合口瘘的发生率为3.29%(3/91),1年总的生存率为42.68%(35/82),根治性全胃切除和姑息性全胃切除在1年的生存率分别是63.3%( 31/49)和12.1%( 4/33)。双Braun吻合空肠缩窄法较longmire法是更为合理的重建术式,器械吻合与手工缝合相比,在降低手术并发症及缩短手术时间上有显着差异(P<0.05),更适合于老年人。结论:全胃切除术治疗老年胃癌是安全有效的,全胃切除术可提高老年胃癌病人的生活质量,尽可能的行淋巴结清扫可以延长老年胃癌病人的生存期。降低手术死亡率和并发症的关键在于个体化的围手术期的处理,吻合器的应用,重建术式的合理选择以及外科医生的技术和经验。

孙振华, 张建国, 杨长青, 秦华东, 果永海[7]1998年在《全胃切除治疗胃癌56例报告》文中提出为总结全胃切除治疗胃癌的经验,作者对1980~1991年间以此术式治疗胃癌56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治性全胃切除47例,姑息性全胃切除9例。合并远侧胰、脾、横结肠、部分肝切除23例。手术死亡率3.8%(2例),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1.2%,39.7%和20.9%。作者认为: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恰当的选择切口,合理确定淋巴清除范围和联合脏器切除,选用最佳的消化道重建方式,是影响全胃切除治疗胃癌疗效的重要因素

唐小丽, 张婷, 王国蓉, 徐锐, 王静[8]2018年在《目标营养管理对胃癌患者营养状况及术后康复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索胃癌全胃切除患者从入院到出院后采用全程合理的目标营养对患者营养状况及术后康复的影响。方法成立肿瘤目标营养团队,制定营养质量控制标准,选取目标营养管理实施前半年(2017年2月至2017年7月)胃癌患者82例为对照组,实施后半年(2017年8月至2018年1月)胃癌患者89例为试验组。试验组进行规范的入院营养评估、营养不良叁级诊断,根据营养不良的等级及患者病情选择目标营养实施途径,合理选择营养制剂,实施术前、术后、康复期、出院后的目标营养,定期评价肠内营养疗效,动态调整目标营养。比较两组入院患者的出院体重、白蛋白、血红蛋白、前白蛋白等的变化情况,第1次肛门排气时间,以及平均住院日、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患者第一次肛门排气时间(t=2.101,P=0.039)和平均住院时间(z=-2.081,P=0.0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出入院体重差(t=-5.433,P <0.05)和出院后3个月的前白蛋白(t=2.561,P=0.0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白蛋白、血红蛋白、淋巴细胞计数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并发症例数分别为6和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09,P=0.013)。结论肿瘤目标营养团队规范的目标营养实施方案是一种可行的肿瘤患者营养落实管理模式,可以改善患者营养状况,加速术后患者康复,提高患者舒适度及满意度。

龚航军, 曹羽, 韩刚, 王以东[9]2014年在《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82例临床体会》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2年12月由同一组医师完成的82例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手术的临床资料,其中c TNM分期Ⅰ期20例,Ⅱ期36例,Ⅲ期26例。结果 4例(4.9%)中转开腹,其中术中出血难以控制和脏器损伤各1例,严重高碳酸血症1例,腹腔肿瘤种植转移1例;其余78例顺利完成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其中D1+α清扫4例,D1+β清扫13例,D2清扫61例。根治性远端胃大部切除术51例,近端胃大部切除术3例,全胃切除术24例。无手术死亡。手术时间(243.8±31.9)min,术中出血量(121.1±29.1)ml,辅助切口长度(6.3±1.3)cm,清扫淋巴结(26.0±11.8)枚,术后肛门排气时间(3.6±1.6)d,术后恢复流质时间(3.7±1.5)d,术后住院日(12.7±6.0)d。术中和术后并发症各11例(11/78,14.1%)。术后72例(72/78,92.3%)获得随访,中位时间20.7月(3~60个月),未发现戳孔种植,7例术后复发或远处转移,其中4例死亡,3例带瘤生存。结论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安全、可行,围手术期及近期疗效有优势。

黄伟民, 黄志达, 李鹤成[10]2000年在《全胃切除治疗胃癌50例临床分析》文中指出近年来全胃切除、全胃及联合脏器切除已成为相对安全的手术,胃癌的扩大根治术亦引起了广泛的重视。我院1987年12月至1998年12月行全胃切除治疗胃癌50例,现报告如下。 一.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50例中男34例、女16例,年龄30~70(平均53.4)

参考文献:

[1]. 胃癌全胃切除结肠代胃的临床分析[J]. 李鹏. 临床医学. 2014

[2]. 胃癌术后胆囊结石形成及胃癌合并胆囊结石相关研究[D]. 马家骧. 兰州大学. 2016

[3]. 全胃切除联合脾切除对进展期胃癌预后的影响[J]. 张春侠, 王妍, 章来长, 赵胤铭, 张晓元.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2014

[4]. 胃癌全胃切除82例临床分析[D]. 杨新辉. 新疆医科大学. 2003

[5]. 贲门腺癌术式选择的研究[D]. 黄景陶. 天津医科大学. 2004

[6]. 全胃切除术治疗老年胃癌91例临床分析[D]. 陈学博. 吉林大学. 2007

[7]. 全胃切除治疗胃癌56例报告[J]. 孙振华, 张建国, 杨长青, 秦华东, 果永海.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1998

[8]. 目标营养管理对胃癌患者营养状况及术后康复的影响研究[J]. 唐小丽, 张婷, 王国蓉, 徐锐, 王静. 肿瘤代谢与营养电子杂志. 2018

[9]. 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82例临床体会[J]. 龚航军, 曹羽, 韩刚, 王以东.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14

[10]. 全胃切除治疗胃癌50例临床分析[J]. 黄伟民, 黄志达, 李鹤成. 中国胃肠外科杂志. 2000

标签:;  ;  ;  ;  ;  ;  ;  ;  

胃癌全胃切除82例临床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