苴林群论文_蒋小芳,王生伟,廖震文,郭阳,王子正

导读:本文包含了苴林群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中元,苍山,轨迹,环带,石榴石,地层,岩石。

苴林群论文文献综述

蒋小芳,王生伟,廖震文,郭阳,王子正[1](2013)在《元谋县路古模组变质基性火山岩锆石的U-Pb年龄及其对苴林群沉积时代的制约》一文中研究指出康滇地区位于我国西南腹地,北起康定,南迄云南元江,西以玉龙山—锦屏山为界,东至昭觉—东川,南北长约500km,东西宽200km,在近10万km2区域内断续出露了大量元古宙基底地层,北边有康定群、登相营群,中部为河口群、会理群、东川群、汤丹群和苴林群,南部包括大红山群、昆阳群等。上述基底地层中,以北部的康定群和中部的苴林群变质程度最高,且早期获得的康定群同位素年龄大多集中在晚太古代和古元古代早期(马杏垣等,1980;袁海华等,1986),因此康定群和苴林群一直以来被认为是康滇地区最古老的基底地层。(本文来源于《地层学杂志》期刊2013年04期)

邓尚贤,王江海,朱炳泉[2](2001)在《云南元谋苴林群变质作用P-T-t轨迹及其地球动力学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苴林群变质杂岩出露于扬子地台西缘的云南元谋地区, 北面与康滇变质杂岩相连. 在详细岩相学观察和对石榴石生长环带细致研究的基础上, 重建了苴林群中十字石-蓝晶石带变质作用的P-T-t轨迹. 该轨迹具如下特征: (1)逆时针方向演化;(2)在进变质初期, 增温幅度大于增压, 尔后逐渐变为增压为主, 最后温压同步达到峰值;(3)在峰期变质后为近等压降温. 其中进变质过程P-T-t轨迹与岛弧岩浆增生密切相关. 岩浆增生、变质类型和构造背景可与全球Grenville期构造-变质作用作对比, 并可能与中元古代末-新元古代初(-1.0 Ga) Rodinia古陆拼贴有关. 退变过程P-T-t轨迹指示近等压的缓慢冷却, 表明岩浆增生结束后未曾有强烈的剥蚀并存在深部热源的持续供给. 该热源可能与新元古代(0.82 Ga) Rodinia古陆裂解有关.(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期刊2001年02期)

邓尚贤[3](2000)在《滇中苍山群和苴林群的变质作用演化与地球化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滇中地区位于扬子、华夏和印支叁大块体的结合部位。对该区元古代基底岩群的变质作用和地球化学进行综合研究,不仅对于搞清元古代成矿作用机制和矿产资源的合理利用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而且对于正确认识地球化学急变带的形成机制和确定华南块体在Rodinia古陆中的位置均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科学价值。 通过矿物生长顺序、变质温压条件、石榴石生长环带和~39Ar-~40Ar定年研究,作者在直林群中十字石-蓝晶石等变带内获得了具有逆时针方向演化的P-T-t轨迹。该轨迹的进变质阶段与岛弧地区的岩浆增生过程密切相关,指示元谋地区在中-新元古代期间(1.0~0.85 Ga)存在岛弧构造环境;峰期之后的近等压冷却退变轨迹表明该地区未经历强烈的剥蚀,并可能有深部热流的持续供给。前人和作者对哀牢山-苍山群变质条件的研究表明该变质带内至少存在两期变质作用的迭加:早期为中压型,晚期为低压型。 元素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在苍山群和直林群中均存在两类变基性岩:一类为形成于P-MORB环境的变拉斑玄武岩;另一类为形成于板内拉张背景的变碱性玄武质岩墙。Nd-Sr-Pb 同位素体系特征进一步表明,变碱性玄武质岩墙形成于中-新元古代,其源区为 DMM与 EMⅡ端员的混合,反映板块俯冲作用的影响;变拉斑玄武岩形成于古-中元古代,其源区在苍山群为 DMM与 EMⅡ端员的混合,而在直林群为 DMM与 EMⅠ端员的混合,暗示在中元古之前二者分属不同的地球化学块体。 扬子块体西缘元古代基底的对比研究表明该区的变质基底主要形成于古-中元古代(2.0~1.6 Ga),但可能分属不同的块体;中-新元古代(1.0~0.8 Ga)的构造活动可能与Rodinia超级古陆的拼贴和裂解过程密切相关。(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期刊2000-06-09)

苴林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苴林群变质杂岩出露于扬子地台西缘的云南元谋地区, 北面与康滇变质杂岩相连. 在详细岩相学观察和对石榴石生长环带细致研究的基础上, 重建了苴林群中十字石-蓝晶石带变质作用的P-T-t轨迹. 该轨迹具如下特征: (1)逆时针方向演化;(2)在进变质初期, 增温幅度大于增压, 尔后逐渐变为增压为主, 最后温压同步达到峰值;(3)在峰期变质后为近等压降温. 其中进变质过程P-T-t轨迹与岛弧岩浆增生密切相关. 岩浆增生、变质类型和构造背景可与全球Grenville期构造-变质作用作对比, 并可能与中元古代末-新元古代初(-1.0 Ga) Rodinia古陆拼贴有关. 退变过程P-T-t轨迹指示近等压的缓慢冷却, 表明岩浆增生结束后未曾有强烈的剥蚀并存在深部热源的持续供给. 该热源可能与新元古代(0.82 Ga) Rodinia古陆裂解有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苴林群论文参考文献

[1].蒋小芳,王生伟,廖震文,郭阳,王子正.元谋县路古模组变质基性火山岩锆石的U-Pb年龄及其对苴林群沉积时代的制约[J].地层学杂志.2013

[2].邓尚贤,王江海,朱炳泉.云南元谋苴林群变质作用P-T-t轨迹及其地球动力学意义[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1

[3].邓尚贤.滇中苍山群和苴林群的变质作用演化与地球化学研究[D].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0

论文知识图

云南前寒武纪基底分布图(据云南地矿局(...楚雄盆地前叁迭系地质图楚雄盆地构造区划图大田康定群褶皱素描图云南滇中高原及邻近地区地质略图攀枝花地区前寒武纪地层褶皱枢纽β图解...

标签:;  ;  ;  ;  ;  ;  ;  

苴林群论文_蒋小芳,王生伟,廖震文,郭阳,王子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