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加入WTO后首起中美反倾销案胜诉始末(论文文献综述)
罗小军[1](2014)在《新型大国经济关系的生成改革开放以来的中美经济外交(1978-2012)》文中研究表明21世纪是中美关系的世纪,把握21世纪的国际秩序,必须首先研究中美关系。洞察中美关系的发展趋势,根本在于把握中美经济关系的发展,而从国际政治研究的角度而言,把握中美经济关系的趋势,关键是研究中美经济外交。中美经济外交最核心的线索是崛起的国家与守成国家的互动发展关系。基于垂直分工的经济互补、基于相互依存不对称向对称的发展、崛起国家与守成国家的互动,这三大因素构成了中美经济外交的结构特征和环境。美方在国际分工中总体处于上游、在相互依存中拥有优势,常常是中美经济外交互动中的施动方,中方常常处于应对方,但从体系而言,美方总体处于守成一方,中方处于崛起方,中方拥有的资源和能力不断增强,从而日益具有主动性和话语权。随着相互依存的发展,中美经济外交中结构性因素潜移默化发生变化,但美方仍然居于优势地位,除了贸易领域,投资领域、金融领域的不对称性依然显着,但变化已经开始向投资和金融领域延伸。双边宏观协调已经建立机制化渠道,全球治理也在双边机制范围内率先发酵,并对多边对话发挥着着引领作用。从制度变迁的角度而言,依据双边经济沟通机制的建设情况和参与体系层面制度的建设情况,改革开放以来的中美经济外交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中美经济外交初始化(1978-1988),中美相互给予最惠国待遇这一基础设施,缔结中美贸易协议,中美经济外交初始化;中美经济外交正常化(1989-2000),历经政治动荡,确立PNTR关系,签订入世协议,中美经济外交政治脱敏,启动了中美经济外交正常化阶段;中美经济外交机制化(2001-2007),2001年中国入世,中美双边有了共同的底层的经济沟通机制,2006年中美设立战略经济对话机制,构成中美经济外交顶层设计,从而中美经济外交形成了多层次立体沟通机制,机制化特征显着;中美经济外交包容化(2008-2012),在金融危机面前,全球第一和第二大经济体、增长发动机,休戚相关,参与宏观协调和全球经济治理,中国于2011年承认了美国领导的国际经济秩序的主导作用,与美国2006年认为中国已经纳入到体系内发展遥相呼应,一种相互包容的经济外交形成,一种新型大国经济关系开始。这种新型大国经济关系新鲜在三处:不同于一战前历史上,崛起国家和守成国家互动的方式,他们最后都走向了战争;不同于一战后美苏的经济竞争和外交,他们最后闹了个你死我活;不同于二战后美国与德国日本的经济外交,德国和日本的经济外交是在美国主导的体系内进行。中美经济外交走出了一条不同社会制度的经济体,从体系外到体系内再共同参与国际经济规则和秩序建设的的经济外交互动路径,一种新型大国经济关系形成,这种新型大国经济关系为全面的新型大国关系铺就了道路。35年的中美经济外交验证了,美国对华保持接触外交和中国对美持续开放这一互动模式的理性。35年来,美国的遏制和制裁都最后损人不利己,35年来中国的开放与进步收获了持续的红利。尽管前路仍有坎坷,但这种理性和战略必须坚持,这是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关键姿态。如果没有意外,中国的崛起和美国的守成,是一个长期的互动过程。2012年中国经济总量才占美国经济总量的51%,如果中美保持过去35年的经济增长绩效,中国最快10多年,最慢需要近百年,才能在经济总量上赶上美国。相互依存的对称性发展,也需要更长的时间。权力转移是渐进的,尽管中国迅速崛起,美国仍然拥有相对优势。美国需要中国分担更多的国际责任,中国也愿意分享更多国际话语权。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秩序的建设,需要提供更多国际公共产品,中国如想实现大国梦、强国梦,除了自身的发展和壮大,必须能够给国际社会提供普世价值、提供国际公共产品和服务,随着力量的发展,必须更有担当。在一个竞争性的国际社会中,权力与责任是会趋于对应的。这是崛起的中国必须正面的,理性看待的。从美国角度而言,保持开放和包容,是美国主导的国际体系能够继续焕发新生命的关键。
陈泰锋[2](2012)在《在摩擦中融合、在融合中发展——加入WTO后中美贸易摩擦演变评析》文中提出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WTO后,中美贸易一反加入WTO正面效应的常态,贸易摩擦此起彼伏,引起世人广泛关注,成为双边贸易关系和我国对外开放过程中的焦点问题。在中美贸易摩擦演变发展中,随着中美两国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的变化,特别是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中美贸易摩擦呈现出不同于以往贸易摩擦的一系列新特点及新动向。加入WTO后,美国在反补贴和特保措施这两项加入WTO后新出现的贸易救济手段的使用上也迈开了崭新步伐,成为对华发起反补贴和特保措施调查最多的国家。除农产品、纺织品、化工产品等传统议题外,高附加值产品和服务贸易领域正在成为中美贸易摩擦的新领域。此外,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服务贸易在全球经济贸易中的比重日益提高,服务贸易开始日益成为中美贸易摩擦的一个重点领域。美国对华贸易救济手段已经从以反倾销为主的显性措施逐渐过渡到以反补贴、特别保障措施、"337条款"等为主更具单边性、侵略性、霸权性、隐蔽性和保护性的新型贸易壁垒。作为全球两大最重要的贸易国,美国一直没有忽视中国的崛起,中国的崛起与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的碰撞,以及双方政治利益上的摩擦,决定了中美贸易摩擦必然成为一种常态。但是,中美既是利益攸关方又是建设性合作者,中美经济结构和贸易关系有着强烈的互补性和依存性,因此,无论中美贸易摩擦如何演变,中美"战略性伙伴关系"的发展主流不会改变,中美贸易"在摩擦中进一步融合、在融合中进一步发展"的基本特征不会改变。当然,不可否认,就现实而言,中美贸易关系依然存在严重的不对称性(包括经济实力、贸易地位以及贸易政策),这种不对称使得中国在中美贸易摩擦的应对中总体上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且这一被动地位短时期内尚无法逆转。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战略和历史的角度,从大国兴起的角度,以建设性的态度来看待中美贸易摩擦,在努力增强互信合作的同时,中国必须想办法进一步增强美国对中国经济的依赖程度,只有这样,中国才能从根本上缓解自己在中美双边相互依存中的脆弱性。但从短期来看,中美贸易关系中的这种不对称将会继续存在,美国利用这种经济关系的不对称挑起对华贸易争端仍将是中国不得不面对的一道难题。
张乃根[3](2012)在《中国涉案WTO争端解决的条约解释及其比较》文中研究说明2011年是中国入世后涉案WTO争端解决的结案数量最多的一年。这些结案报告含有大量关于WTO协定的条约解释,且多半直接影响案件的裁定,全面地、深入地研究这些条约解释,对于总结中国涉诉案件的经验教训以及继续更好地应对WTO争端解决,维护中国的国家利益及企业合法权益,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闫克远[4](2012)在《中国对外贸易摩擦问题研究 ——基于结构的视角》文中指出自1978年对外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得到了迅速的发展。2010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贸易国,货物贸易总出口额15779.3亿美元,经济总量仅次于美国,对外贸易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40%-50%。与此同时,随着中国逐渐成为贸易与经济大国,以及国际贸易利益格局、利益关系的不断变化,中国对外贸易(出口贸易)所遭遇的贸易摩擦也愈来愈多,2010年中国货物贸易总额约占全球的9.9%,但是全球却有20.9%的反倾销调查和16.9%的反补贴调查是针对中国出口产品的。中国出口贸易遭遇的贸易摩擦在数量上增加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和发展趋势,贸易摩擦已经从单纯的企业间单一产品的争端扩大到针对某一行业的争议,由单纯的贸易问题向宏观体制、政治制度、国家利益层面延伸。贸易摩擦的加剧不但直接制约了中国出口贸易的发展,破坏了公平的贸易环境,而且影响到中国的经济安全乃至政治安全,成为中国对外贸易和经济发展中不容忽视的问题。从近年来中国出口贸易遭遇贸易摩擦的具体情况看,反倾销等传统贸易救济措施仍然是中国遭遇贸易摩擦的主要形式,但是技术性贸易壁垒和知识产权保护等新型贸易摩擦对中国出口商品的影响却越来越大,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对中国的贸易摩擦开始更多地集中于知识产权保护、人民币汇率制度、对外贸易差额、出口补贴和外商投资环境等更加隐蔽的层面,而以印度、阿根廷、土耳其等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对中国发起的贸易摩擦则以传统的贸易救济措施为主,但是其发起频率却越来越高。2008年下半年以来,由于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经济衰退,导致世界范围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在面临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各国或地区为了保证本国或地区利益的最大化,纷纷出台形形色色的贸易保护措施。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货物出口国,也因此成为世界贸易保护的重点针对对象。例如,针对中国的贸易救济调查2009年高达128起,是中国遭遇贸易救济调查的历史最高水平;尽管2010年中国遭遇的贸易救济调查有所减少,但是中国依然是各国或地区贸易救济调查的重点对象。“‘十二五’期间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环境很复杂,在外部环境上针对中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是愈演愈烈,2012年以来中国共遭受了8起贸易摩擦,中国已连续17年成为遭遇贸易摩擦最多的国家。”中国商务部副部长钟山在2012年年初举行的“2012中国外贸形势报告会”上做出如上表示。因此,如何正确认识并积极合理应对国际贸易摩擦,努力改善中国出口贸易的外部环境,将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急需研究和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针对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当前国际贸易摩擦所呈现的新特点和发展趋势,以中国对外贸易(出口贸易)摩擦问题为研究对象,从结构的视角,全面、系统、深入地研究中国对外贸易(出口贸易)摩擦的国别和地区结构、行业和产品结构及方式结构的现状、原因、演变以及发展趋势等,并就具体的结构性问题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结构安排如下:绪论,主要阐述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及研究方法,并对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和不足之处给出简要说明。第一章,贸易摩擦的理论渊源与理论研究综述,从历史的角度对国际贸易摩擦的理论进行详细梳理,界定本文所研究的贸易摩擦的内涵与范围,从国际贸易发展理论的历史中探究贸易摩擦的理论渊源,并对国内外有关贸易摩擦的理论研究做简要的综述与评价。第二章,中国对外贸易摩擦现状、特点与原因等分析,以改革开放为起点,从贸易摩擦数量、变化趋势、表现特点等方面对中国遭遇贸易摩擦进行历史性回顾,分析中国频繁遭遇贸易摩擦的主要原因与未来发展趋势,以及中国应对贸易摩擦的能力问题,并结合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状况与国际经济利益格局变动说明中国遭遇贸易摩擦的必然性与合理性。第三章,中国对外贸易摩擦国别和地区结构研究,从结构的视角对中国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贸易摩擦现状与特点进行对比,并选取美国、欧盟、日本、印度、阿根廷等国家和地区作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代表,分析中国与这些国家和地区之间贸易摩擦的特征。第四章,中国对外贸易摩擦行业和产品结构研究,结合中国国内产业结构和出口行业和产品结构的特点,分析中国对外贸易摩擦的整体行业特征,并从贸易救济和技术性贸易壁垒等贸易摩擦方式的角度,分析中国具体行业和产品遭遇贸易摩擦的特点与趋势。第五章,中国对外贸易摩擦方式结构研究,针对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等贸易救济手段和技术性贸易壁垒、知识产权保护等新兴贸易摩擦方式,分析各种贸易摩擦方式的具体特征与原因,及其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与发展趋势。第六章,中国应对贸易摩擦的战略与措施,结合中国对外贸易未来的发展方向和中国对外贸易摩擦的现状与特点,并针对不同结构的贸易摩擦,提出应对的战略与措施。
谢扬[5](2012)在《中国运用WTO争端解决机制实证研究》文中认为自2001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至今已逾首个十年。在这十年中,中国的对外贸易飞速发展,与他国的贸易摩擦和纠纷也愈来愈多。入世后,中国开始运用WTO争端解决机制解决与他国之间的争端,逐渐积累争端解决的实战经验。在前五年的过渡期内,我国在WTO争端解决机制下的诉讼环境相对平淡。我国主要以第三方身份参与争端解决。申诉和应诉的案例都较少。过渡期后,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我国参与的争端解决逐年增加。从整体来讲,由于入世时间不长,与其他成员国相比,一方面,我国的申诉活动还相对较少,申诉效果也不甚理想。另一方面,以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为首的经济体频繁针对我国的各项对外贸易政策、法规等方面提出质疑和挑战。应诉的案件显着增加。但是,在争端解决过程中,诉讼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本文从中国参与的争端解决实际案例出发,通过深入剖析案情,找出我国胜败的原因和经验教训,从而对我国提出一些建议。便于在将来的诉讼中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
王海腾[6](2011)在《WTO争端解决机制与中美贸易摩擦》文中认为WTO争端解决机制是WTO的核心制度,是维护WTO正常运转的重要保障。中国自加入世贸组织以后,积极地参与WTO争端解决机制的实践活动,学习和适应多边贸易机制,以维护我国的合法贸易权益。其中,提交争端解决机制的中美贸易摩擦占我国争端解决实践的最大比重。中国入世以后,中美贸易摩擦的解决逐步地由双边谈判的外交方式转向多边磋商、专家审议的法律方式。中美提交争端解决机制的案件有许多独特特征,研究提交争端解决机制的中美贸易摩擦,可以帮助我们总结这些主要特征,提高我们运用WTO争端解决机制处理中美贸易摩擦的能力,有效推动中美经贸关系的稳定良性前进,进而保持中美两国关系的持续健康发展。本文从WTO争端解决机制这一国际经济法的独特视角入手,研究中国入世后中美经贸关系和两国贸易摩擦,全文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WTO争端解决机制概述。首先介绍WTO争端解决机制的演进与基本原则。争端解决机制起源于GATT1947,乌拉圭回合谈判生成DSU标志着争端解决机制正式建立;根据DSU的规定,争端解决机制遵循继承、维护权利与义务平衡、善意解决争端、对发展中国家成员优惠待遇等原则。其次介绍WTO争端解决机制的主要机构和法律渊源。争端解决机制主要设争端解决机构、专家组、上诉机构,遵循WTO协定的有关规定、先前的专家组和上诉机构的报告等法律渊源。最后介绍争端解决机制的基本程序。当前争端解决机制处理贸易争端最重要、最常用的是磋商、专家组、上诉审议、裁决执行四大程序。第二部分介绍中美提交WTO争端解决机制的贸易摩擦案件。本部分按照中国申诉、美国应诉的案件和美国申诉、中国应诉的案件两大类,将中国入世近10年来中美提交争端解决机制的16起案件进行逐一介绍。之后重点分析三个典型案例,分别是中国申诉、美国应诉的美国钢铁产品保障措施案(DS252),美国申诉、中国应诉的中国影响汽车零部件进口措施案(DS340)和中国知识产权保护与执行措施案(DS362)。第三部分概括中美提交WTO争端解决机制的贸易摩擦的主要特征。一是争端解决机制中的中美贸易摩擦,占中国提交申诉案件的最大比重,且主要是针对美国的贸易救济措施。二是争端解决机制中的中美贸易摩擦,美国在应诉中将中国的非市场经济条款作为重要应诉工具,其深层根源仍然是贸易保护主义。三是争端解决机制中的中美贸易摩擦,卷入的WTO成员多,与政治因素和中国威胁论相伴相生。四是争端解决机制中的中美贸易摩擦,直指中国政府各个领域的措施要害和敏感话题,中国倾向于磋商解决。第四部分提出善用WTO争端解决机制应对中美贸易摩擦。首先要理性看待和处理中美贸易摩擦。应当正确认识提交WTO争端解决机制的中美贸易摩擦;坚持中美贸易摩擦解决的规则导向,确保贸易摩擦非政治化。其次要善于运用WTO争端解决机制。包括积极利用WTO争端解决机制第三方制度,谨慎进入WTO争端解决机制的诉讼,正确看待WTO争端解决机制的诉讼结果。最后要提高解决中美贸易摩擦的能力。在加快培养WTO的法律人才、健全行业组织和国内法机制、建立中美贸易研究管理机构上作出努力。
于楠楠[7](2010)在《企业应对国外反倾销的会计策略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与世界经济紧密地融合在一起,对外贸易得到长足的发展。有资料显示,我国已于2009年跃居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伴随着经济的崛起和腾飞,我国已进入到贸易摩擦的深水区。截至2008年,已经连续14年成为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经济体。反倾销作为贸易保护主义常用的手段,被进口国当局频繁地使用以限制他国的出口。不论反倾销措施是否实施,都会对出口国相关产业产生不利影响,我国深受其害。如何有效地应对反倾销已成为摆在企业面前的一大难题,相关的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之前,针对反倾销的研究比较多的是从经济学和法学角度。近年来,反倾销透析出的会计问题开始受到关注,其重要性也被逐渐认可。倾销的本质是成本与价格的比较,会计是应对反倾销的技术手段,这使得从会计视角针对反倾销这一复杂问题的研究新颖且有意义。本文以企业为界定对象,通过运用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调查研究、对比分析等方法,参照已经形成的理论和在对众多案例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应对反倾销的会计策略体系,探讨出的具体方案预期可以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本文通过八章进行论述,归纳而言,这八章的内容构成了五个部分。第一章是引言,也是第一部分,从我国目前面临的反倾销形势入手,提出本文的研究价值。第二章(倾销的理论分析:基于会计学的视角)和第三章(会计信息与反倾销:证据功能与质量特征)构成了第二部分,是本文的研究依据,对倾销与会计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第四章(企业应对反倾销的成本制度)和第五章(企业应对反倾销的成本实务操作)是第三部分,分析了企业应对反倾销的成本核算策略。第六章(企业应对反倾销调查问卷与实地核查的会计技巧)和第七章(企业应对反倾销听证会的会计策略)是第四部分,分析了企业应对反倾销主要调查程序的会计技巧和策略。第八章总结了本文的主要观点,其中对于企业应对反倾销的会计策略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本文的研究结论主要有:(1)倾销理论体现着会计学内涵。出口价格与正常价值是倾销的核心概念,构成倾销判定的关键因素。这两者都是以会计数据为基础进行确定的。因此,倾销的定义体现的是会计学内涵。此外,与倾销相关的概念,重要的有市场经济地位、替代国制度等,也具有一定的衡量标准,其中不乏对于会计操作的规范。(2)反倾销是个法律问题。如同其他诉讼,证据的运用是必不可少的。需要在原告——进口国利益方、被告——出口国利益方之间展开证据较量,需要法官——调查当局通过程序和规则检验证据的质量,从而进行裁决。会计信息在争取市场经济地位、进行成本核算、填写调查问卷、应对实地核查、参加听证会的自我辩护等方面发挥着专业性与技巧性,成为企业应对反倾销的具有效力的法律证据。(3)会计环境下,会计信息具有可靠性、相关性、可比性、可理解性、重要性等质量特征。反倾销背景下,会计信息作为证据而存在,质量特征就具有了应对诉讼的属性。不仅可靠性、相关性、可比性、重要性具有了不同的内涵;而且作为适应倾销指控的产物,可理解性增添了新的含义,演变为认可性,成为最具法律诉讼性质的特征。因为一切证据最终都需要得到法律的验证,是否被认可是最关键的。因此,认可性是核心,其他质量特征都是为其服务的。(4)成本信息是调查当局考核的重点。企业应对反倾销的关键就在于提供调查当局认可的成本信息。由于我国企业提供的成本信息缺乏通用性和适用性,不能完整和公允地反映产品的真实成本,自然不被国外所信任。2006年出台的企业会计准则从存货、借款费用、固定资产、职工薪酬、生物资产等方面扩大了成本核算范围,规范了成本核算内容,严格了成本核算方法,从制度上保证了成本核算的全面性、公允性,已被多方证实实现了国际趋同,并被国际社会所认可。准则毕竟是一种制度安排,能否发挥出最大的作用需要看实施情况。准则的贯彻执行与准则本身是同样重要的。企业只有严格执行了准则,企业提交的会计信息的质量才会有所保障,才会从根本上解决成本信息缺乏通用性的问题。由于国外对于成本核算的考察非常全面、细致,甚至近乎苛刻,合乎要求的会计信息的提供还需要把握反倾销的特殊性,进行一些变通。这并非意味着违反制度框架,而是在一本账的基础上,加强反倾销导向性,对于成本进行能够符合反倾销调查要求的实务操作,以此解决成本信息的适用性问题。(5)反倾销调查程序非常复杂,其中最为重要的可以决定企业命运的三个环节是调查问卷、实地核查以及听证会。只有熟悉这些环节的调查要求,掌握必要的技巧和策略,才可以将会计信息运用得恰到好处。调查问卷的目的在于收集调查当局需要的信息。问卷的内容非常广泛,涉及的数据非常庞大,主要关注于企业的基本情况、销售情况与生产情况。问卷的填写是个需要专业性和技巧性的工作。实地核查与调查问卷密不可分,是对于调查问卷提供信息准确度与完整度的评判,也是调查方寻求更多证据的阶段。企业应该全力以赴、积极应对,修正问卷中的不良信息,补充有利信息,扭转不利局面。实地核查的应对过程分为准备与核查两个阶段,前者要求会计工作要全面,后者要求会计工作必须细致入微。听证会是法律赋予企业对倾销裁定表达看法以及对损害认定的事实和理由进行表述的平台,主题一般是争议较大的、特定的关键问题,如,替代国及其价格以及产业损害等。听证会可以左右调查当局的判定结论,甚至决定反倾销调查中止与否。对于听证会上证据的陈述和技巧的把握是非常重要的。企业应对替代国及其价格听证会的原则是通过列举价格、成本的差异否定调查当局的决议,提出利于我方的建议。企业应对产业损害听证会的原则在于证实进口国相关产业的财务指标并未受到影响或者并非是进口中国产品的结果,切断损害与企业行为之间的联系。(6)企业应对反倾销的会计核算的调研表明:企业对于成本核算在应对反倾销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持肯定态度,全面核算成本是企业应对反倾销的关键举措;企业执行会计准则的现状不容乐观,相当数量的企业并未执行,并且企业执行新准则的态度和原因在两类企业中存在一定的差异,经历过反倾销的企业能够较好地从自身角度执行新准则,未经历过反倾销的企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明显欠缺;企业对于应对反倾销调查的策略不甚了解,需要一定的指导。(7)企业应对国外反倾销的会计策略之间并非是独立运作的,而是互相关联的。会计策略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将会计信息运用到最佳程度,提供最为有利和有力的会计证据;策略之间互相牵制、相互影响,任何一个掌握地不好,就会对其他策略的实施产生不利影响;企业应对反倾销效果的好坏需要会计策略的共同努力。
胡少甫[8](2008)在《我国首例铜版纸对外反倾销案的产业发展效应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中国加入WTO以来,国内市场也受到外国进口产品的冲击,我国对外反倾销立案数量逐年增加,反倾销法律法规逐步完善,涉及行业和产品范围日趋扩大,企业自身反倾销意识也逐步提高。在此进步过程中,我国入世后的首例铜版纸反倾销案对国内产业发展究竟产生了什么样的效
谢增福[9](2008)在《行业协会功能研究》文中指出行业协会功能是对政府职能国家权力的重要补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作为现代国家经济治理的重要载体,行业协会的有效发展将促进社会资源配置手段从传统的“市场”或“国家”单极治理模式转向“市场调节—协会调节—国家调节”的三元模式,从而降低资源配置的政府成本,优化国家治理经济的手段。行业协会的基本功能是维护、协调特定的社会群体利益,实现特定的社会群体的自身管理和自身服务。本文通过分析各种行业协会功能的学说,结合国际经济环境的发展,提炼出行业协会具有行业性、自愿性、自律性和非政府性、非盈利性等特征,从而提出行业协会的现代功能体系。行业协会的功能主要分为服务和协调两大类,本文分析了西方发达国家行业协会的先进经验和我国行业协会发展的历史,认为行业协会功能的本质是调节,行业协会的调节功能包括:行业自律功能、宏观性功能等一般功能。结合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处在时代发展中的行业协会功能又拓展了反倾销、保护国内市场、帮助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等功能。调节功能是行业协会功能的本质。它是和行业协会调节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个是过程,一个是结果。行业协会功能实现的途径必然经过信息和协调两个密切联系的逻辑过程。信息过程包括占有信息、信息筛选、分析和提出建议,以此可以考察所有相关不行背景条件下为行业的整体发展做出最适当的决策;而协调过程则是行业协会在正确决策的前提下,通过协调行业内成员、行业与行业、行业与政府的关系,从而实现行业协会对经济生活的调节功能。行业协会功能据以实现的依据是行业协会调节权,包括内部调节权(行业协会自治权)和外部调节权(建议权),文章作者主要运用了经济法“三三理论”的分析方法,提出调节是行业协会各种功能的本质,并着重对行业协会功能实现过程和实现依据进行了论述。在完善发挥行业协会功能的制度建议方面,从功能观点出发,提出强化我国行业协会的机制建设,健全行业协会法律体系。同时,整合各类行业协会资源、构建行业协会人才培养体系.
廖秀健[10](2006)在《美国对华反倾销的法经济学分析 ——以农产品反倾销为例》文中指出倾销与反倾销问题一向是国际贸易领域容易引发争议的敏感问题。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与贸易自由化的背景下,伴随着国际市场的日益饱和,同时鉴于滥用自由贸易的行为给各国经济造成危害,国际上倾销与反倾销的矛盾之争愈加激烈。在国外对华掀起的反倾销浪潮中,美国扮演了“领头羊”的角色。反倾销问题已经成为中美经贸关系中最具争议性的问题之一,其政治意义恐怕己超过了经济意义。目前美国不但是反倾销立案调查最多的国家,也是反倾销立法最完善的国家。与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相比,我国的反倾销立法相对滞后,加强对美国反倾销法研究,无论是有效应对美国针对中国产品采取的愈演愈烈的反倾销调查,还是借鉴美国成熟的反倾销立法完善我国的反倾销立法,抵制外来的大肆倾销,均具有其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运用法律经济分析方法,通过国际经济学、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的相关理论以及特殊利益集团理论、国际制度理论就美国对华反倾销及其对我国的经济、贸易救济政策影响作全面的法经济学分析,辅之解剖麻雀式的案例分析方法对刚刚结案的美国对华涉案金额最大、最为典型的虾类农产品反倾销一案进行深入细致的法经济学剖析。同时,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规范与实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比较研究方法、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整理与研读现有中外文献资料和案例,到出口企业以及反倾销主管部门、有关出口商会进行调查研究的前提下,紧密结合WTO反倾销规则,以美国法律体系为背景,全面阐述和分析美国反倾销法律制度,以此为应对美国对华反倾销指控寻找法律对策。通过美国对华农产品典型案例剖析,深入分析中美农产品贸易状况、农产品反倾销的现状、特殊性原因,对于有效预防和应对国际农产品反倾销,促进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健康发展,保证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的稳健增长具有积极的意义。全文分为八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导言,介绍本文的选题背景和意义,反倾销国内外研究的文献综述,以往研究的不足,本文的研究方法、框架结构以及本文的创新之处。第二章倾销与反倾销的法经济学分析。该章首先从法学和经济学的角度对倾销与反倾销的内涵给以界定;然后就学术界对倾销与反倾销的各种观点进行了梳理。接下来对本文的研究方法——法经济学分析方法理论给以了介绍;最后运用博弈理论对倾销与反倾销进行了经济分析,为以下分析奠定理论基础。第三章美国反倾销法律规则及其经济分析,分别就美国反倾销立法的历史演变、法律渊源、美国反倾销法与美国其他贸易救济法的关系、美国反倾销法实施机构等立法概况、实体规则、程序规则、非市场经济地位规则、美国的反倾销法近年来的最新发展五个方面对美国反倾销进行了法律分析。美国反倾销法是实体法与程序法的统一体,实体法包括倾销的确定、损害的确定、倾销与损害的因果关系、反倾销措施、反规避措施等,此部分是美国反倾销法的核心。研究中发现许多文献对公平价值、国内产业、损害等非常重要的概念有不同的解释,有些解释模糊,甚至不准确。在进行了大量研究工作后,对这些概念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美国的反倾销工作主要由商务部和国际贸易委员会负责,主要程序时限均由法律明确规定,只有在规定的时限内进行诉讼活动才被法律或当局所确认,否则即为无效。结合美国反倾销的最新资料,文章分析了美国的反倾销法近年来的最新发展:2000年10月通过的招致外界强烈批评的美国反倾销新政策——“伯德修正案”以及美国商务部于2005年4月5日公布的对非市场经济国家反倾销更为不利影响的《非市场经济国家反倾销调查中的单独税率和组合税率的新规定》。同时,从反倾销对美国国内产业、进口商、消费者以及国外出口商、生产商等利害关系人的利益损益进行了经济分析。最后,指出了美国反倾销法具有已演变为最重要的贸易保护政策手段、具有极大的不公正性和随意性、美国对反倾销自由裁量权的滥用导致了美国反倾销措施日益扭曲,恶化了国际市场环境,也从根本上损害了自身利益等方面的特点,但它却具有严格规范的操作程序,显示出其注重程序正义的英美法系的传统特色。美国反倾销法的立法宗旨可谓是恢弘大气,声张正义,可是它的实际执行措施和自己的立法宗旨却自相矛盾。第四章美国反倾销立法对中国影响与对策。结合论文第三章美国反倾销的法律分析,就中美反倾销法的差异进行了比较研究,找出我国反倾销法的不足,提出了完善我国反倾销立法的对策,以达“他山石,可以攻玉”之效。第五章美国非市场经济规则对中国的影响与对策。结合论文第三章美国反倾销法中的非市场经济规则的分析,指出它是目前对认定中国出口产品倾销成立影响最大的歧视性规则。但是,通过研究认为,在对待中国非市场经济地位态度上,我国不应该神化市场经济国家地位,获得美国对我国市场经济地位的认同并不能一劳永逸地解决中国产品的出口问题,它可能使我国遭受更为严峻的反补贴指控;在争取市场经济国家地位时,我国不要急于求成,更不能为了市场经济国家地位,以更大的经济代价换取对方的补偿。第六章美国对华反倾销措施对中国的影响与对策。在分析美国对华反倾销的现状、影响、原因的基础上,分别从企业、行业、政府三方面探索我国应对和防范美国反倾销的对策。认为政府应通过积极的外交途径,将反倾销问题列为双边谈判的重要议题,加深与美国等国的理解与合作,消除其对中国的误解,使其正确认识中国现状,从而改变对中国的反倾销政策。同时,建议我国政府部门应针对国外带有歧视性反倾销调查行为采取有理、有利、有节的“对等歧视的报复措施”,达到以牙还牙之功效。第七章美国在多哈回合反倾销谈判中的立场对中国的影响与对策。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了美国反倾销法与国际多边反倾销规则的相互影响,说明美国反倾销法早于国际反倾销法,并对国际反倾销法的创立和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文章结合多哈回合部长宣言所确定的反倾销的概念、原则、目标,以及多哈回合反倾销谈判历程及其谈判各方的主要观点、产生分歧的经济原因。美国特殊利益集团、政治家和选民与美国贸易政策的均衡决策机制决定美国在当前WTO多哈回合反倾销谈判的立场,从国际制度论、博弈论的角度预测了多哈回合反倾销谈判结果,指出美国反对反倾销改革的立场会对多哈回合反倾销谈判产生关键性的影响。对此,提出了中国在多哈回合反倾销谈判中应当采取的立场以及谈判策略的建议。第八章美国对华农产品反倾销典型案例分析。针对美国对华的虾类农产品反倾销案分别从经济学和法学的角度进行了案例分析。对本次美国对华农产品反倾销的原因、反倾销前的市场背景,反倾销后的市场变化以及对各方利害关系人的经济损益进行了系统的经济分析,对美国反倾销法的各项决定案件成败的关键规则在司法实践中的运行情况进行了法律分析,提出了我国应对农产品反倾销的对策。该章的目的是将前面美国对华反倾销的理论分析的结论回归到实际农产品反倾销的案例中进行实践检验,探究出农产品倾销与反倾销的特殊性,达到为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服务之功效。
二、加入WTO后首起中美反倾销案胜诉始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加入WTO后首起中美反倾销案胜诉始末(论文提纲范文)
(1)新型大国经济关系的生成改革开放以来的中美经济外交(1978-2012)(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提出问题 |
一、经济外交角度研究中美关系的理论重要性 |
二、经济外交角度研究中美关系的历史重要性 |
三、中美经济外交研究的稀缺性 |
四、崛起国家与守成国家经济外交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一、经济外交 |
二、美国经济外交 |
三、中国经济外交 |
四、中美经济外交文献 |
五、小结 |
第三节 方法与结构 |
一、方法与逻辑 |
二、篇章与结构 |
第四节 观点、创新与不足 |
一、观点 |
二、创新 |
三、不足 |
注释 |
第二章 中美经济外交初始化(1978-1988) |
第一节 美国对华经济外交(1978-1988) |
一、美国经济外交理念、目标与策略(1978-1988) |
二、美国对华经济外交理念、目标与策略(1978-1988) |
第二节 中国对美经济外交(1978-1988) |
一、中国经济外交理念、目标与策略(1978-1988) |
二、中国对美经济外交理念、目标与策略(1978-1988) |
第三节 中美经济外交互动(1978-1988) |
一、影响中美经济外交互动的因素 |
二、中美经济外交互动 |
第四节 中美经济外交比较评估(1978-1988) |
一、中美经济外交比较分析(1978-1988) |
二、中美经济外交评估(1978-1988) |
三、中美经济外交初始化 |
注释 |
第三章 中美经济外交正常化 |
第一节 美国对华经济外交(1989-2000) |
一、美国经济外交理念、目标与策略(1989-2000) |
二、美国对华经济外交理念、目标与策略(1989-2000) |
第二节 中国对美经济外交(1989-2000) |
一、中国经济外交理念、目标与策略(1989-2000) |
二、中国对美经济外交理念、目标与策略(1989-2000) |
第三节 中美经济外交互动(1989-2000) |
一、1989政治风波 |
二、最惠国待遇到永久正常贸易关系 |
三、中美在贸易领域的互动 |
四、中美在投资领域的互动 |
五、中美在金融领域的互动 |
第四节 中美经济外交比较评估(1989-2000) |
一、比较分析 |
二、评估 |
三、中美经济外交正常化 |
注释 |
第四章 中美经济外交机制化 |
第一节 美国对华经济外交(2001-2007) |
一、美国经济外交理念、目标与策略(2001-2007) |
二、美国对华经济外交理念、目标与策略(2001-2007) |
第二节 中国对美经济外交(2001-2007) |
一、中国经济外交理念、目标与策略(2001-2007) |
二、中国对美经济外交理念、目标与策略(2001-2007 |
第三节 中美经济外交互动(2001-2007) |
一、中美关系再定位 |
二、中美在贸易领域互动 |
三、中美在投资领域互动 |
四、中美在金融领域互动 |
五、中美战略经济对话 |
第四节 中美经济外交比较评估(2001-2007) |
一、理念与目标评估 |
二、策略评估 |
三、中美经济外交机制化 |
注释 |
第五章 中美经济外交包容化 |
第一节 美国对华经济外交(2008-2012) |
一、美国经济外交理念、目标与策略(2008-1012) |
二、美国对华经济外交理念、目标与策略(2008-2012) |
第二节 中国对美经济外交(2008-2012) |
一、中国经济外交理念、目标与策略(2008-2012) |
二、中国对美经济外交理念、目标与策略(2008-2012) |
第三节 中美经济外交互动(2008-2012) |
一、经济外交舞台 |
二、宏观经济协调 |
三、全球经济治理 |
四、中美在贸易领域的互动 |
五、中美在投资领域的互动 |
六、中美在金融领域的互动 |
第四节 中美经济外交比较评估(2008-2012) |
一、比较分析中美经济外交理念与目标 |
二、中美经济外交策略评估 |
三、中美经济外交的全球化因素 |
四、中美经济外交包容化 |
注释 |
第六章 结语 |
第一节 经济发展、权力转移与中美经济外交 |
一、经济发展与权力转移的历史与趋势 |
二、经济外交的宏观涵义 |
第二节 变化中的相互依存与中美经济外交 |
一、中美贸易绩效、依存与经济外交 |
二、中美投资绩效、依存与经济外交 |
三、中美金融绩效、依存与经济外交 |
四、中美货币不对称性依存与经济外交 |
五、不对称性依存与中美经济外交 |
第三节 融入与纳入和中美经济外交相容 |
一、融入与纳入:中美经济外交理念 |
二、一致与冲突:中美经济外交目标 |
三、制裁与奖励:中美经济外交策略 |
四、接触与开放:中美双边互动模式 |
第四节 制度化渠道与中美经济外交着轨 |
第五节 包容性经济外交与新型大国关系起点 |
注释 |
参考文献 |
后记 |
(3)中国涉案WTO争端解决的条约解释及其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涉案态势显现条约解释重要性 |
二、条约解释是中国涉案最值得研究的问题之一 |
三、中国涉案条约解释的个案简析 |
1. 中国等诉美国钢铁保障案:没有特别针对中国问题的条约解释 |
2. 美国等诉中国汽车零部件案:对中国不利的条约解释 |
3. 美国诉中国知识产权案:总体上对中国有利的条约解释 |
4. 美国诉中国文化产品案:总体上对中国不利的条约解释 |
5. 中国诉美国禽肉案:未展开条约解释 |
6. 中国诉美国双反案:上诉机构做出对中国十分有利的条约解释 |
7. 中国诉欧盟紧固件反倾销案:对中国十分有利、意义重要的条约解释 |
8. 中国诉美国轮胎特保案:对中国十分不利的条约解释 |
9. 美国等诉中国原材料出口限制案:对中国十分不利的条约解释 |
1 0. 中国诉欧盟皮鞋反倾销案:总体上对中国十分有利、意义重要的条约解释 |
四、两个值得进一步探讨的中国涉案条约解释问题 |
1. 中国涉案条约解释有无特殊性问题 |
2. 中国涉案有无“与时俱进”的条约解释问题 |
(4)中国对外贸易摩擦问题研究 ——基于结构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二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不足之处 |
一、 研究方法 |
二、 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一章 贸易摩擦的理论探讨与中国对外贸易摩擦结构研究综述 |
第一节 贸易摩擦的内涵 |
一、 有关贸易摩擦内涵的论述 |
二、 本文对于贸易摩擦的界定 |
第二节 贸易摩擦的理论渊源 |
一、 传统贸易保护理论 |
二、 新贸易保护主义 |
三、 新型贸易保护主义 |
第三节 贸易摩擦的理论分析 |
一、 贸易摩擦的微观经济分析 |
二、 贸易摩擦的宏观经济分析 |
三、 贸易摩擦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
四、 贸易摩擦的制度分析 |
第四节 中国对外贸易摩擦结构研究综述 |
一、 关于贸易摩擦国别和地区结构的研究 |
二、 关于贸易摩擦行业和产品结构的研究 |
三、 关于贸易摩擦方式结构的研究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中国对外贸易摩擦的现状、特点与原因等分析 |
第一节 中国对外贸易摩擦的现状与特点分析 |
一、 中国对外贸易摩擦的概况 |
二、 中国对外贸易摩擦的特点 |
第二节 中国对外贸易摩擦的原因分析 |
一、 外部原因 |
二、 内部原因 |
第三节 中国应对贸易摩擦的能力分析 |
一、 企业应对贸易摩擦的能力弱 |
二、 缺乏有效的应对贸易摩擦的整体机制 |
三、 对外贸易救济措施应用不力 |
第四节 中国遭遇贸易摩擦的必然性与合理性分析 |
一、 中国遭遇贸易摩擦的必然性 |
二、 中国遭遇贸易摩擦的合理性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中国对外贸易摩擦国别和地区结构研究 |
第一节 中国与各类国家和地区的贸易摩擦分析 |
一、 中国与各类国家和地区贸易摩擦的现状 |
二、 中国与各类国家和地区贸易摩擦的特征 |
第二节 中国与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贸易摩擦分析 |
一、 中美贸易摩擦分析 |
二、 中欧贸易摩擦分析 |
三、 中日贸易摩擦分析 |
第三节 中国与主要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摩擦分析 |
一、 中印贸易摩擦分析 |
二、 中国与墨西哥和阿根廷的贸易摩擦分析 |
三、 中国与土耳其的贸易摩擦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国对外贸易摩擦行业和产品结构研究 |
第一节 中国对外贸易摩擦行业和产品结构概述 |
一、 贸易摩擦产业集中现象明显 |
二、 贸易摩擦行业和产品结构的发展趋势 |
第二节 中国主要出口行业和产品贸易救济分析 |
一、 化工行业和产品 |
二、 轻工行业和产品 |
三、 纺织品服装行业和产品 |
四、 冶金行业和产品 |
第三节 新型贸易摩擦行业和产品结构分析 |
一、 知识产权保护涉及行业和产品类别 |
二、 技术性贸易壁垒涉及行业和产品类别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中国对外贸易摩擦方式结构研究 |
第一节 传统贸易救济措施引发的摩擦分析 |
一、 全球传统贸易摩擦的发展趋势分析 |
二、 中国遭遇传统贸易摩擦的方式结构分析 |
第二节 新型贸易壁垒引发的贸易摩擦分析 |
一、 技术性贸易壁垒 |
二、 知识产权保护 |
第三节 其他贸易摩擦方式分析 |
一、 贸易平衡问题 |
二、 气候变化问题 |
三、 贸易救济措施组合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中国应对贸易摩擦的战略与措施 |
第一节 中国应对贸易摩擦的战略 |
一、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 |
二、 促进国民经济内外均衡发展 |
三、 构建贸易利益平衡机制 |
四、 完善并合理运用贸易摩擦应对机制 |
第二节 中国应对贸易摩擦的措施 |
一、 应对贸易摩擦的国别或地区措施 |
二、 应对贸易摩擦的行业和产业措施 |
三、 应对不同贸易摩擦方式的措施 |
本章小结 |
结论 |
主要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5)中国运用WTO争端解决机制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选题背景 |
2 研究思路和意义 |
第1章 中国与WTO争端解决机制 |
1.1 WTO争端解决机制简介 |
1.1.1 WTO争端解决机制的发展历程 |
1.1.2 对WTO争端解决机制的分析及评论 |
1.2 中国对WTO争端解决机制的运用 |
1.2.1 中国运用WTO争端解决机制的概况 |
1.2.2 运用WTO争端解决机制对中国的意义 |
1.2.3 运用WTO争端解决机制对中国的影响 |
1.3 中国与WTO争端解决机制改革 |
1.3.1 中国对WTO争端解决机制改革的作用和影响 |
1.3.2 WTO争端解决机制改革对中国的影响 |
1.3.3 WTO争端解决机制改革的发展动向及中国的应对策略 |
1.4 小结 |
第2章 中国入世后申诉的典型案例分析 |
2.1 中国申诉的案例概述 |
2.1.1 中国申诉的案件归纳 |
2.1.2 中国申诉的案例特征分析 |
2.2 中国申诉的案例中胜诉的典型案例分析及经验总结 |
2.2.1 "美国钢铁保障措施案" |
2.2.2 "美国对中国产品的反倾销反补贴案" |
2.2.3 "美国限制中国禽肉进口案" |
2.3 中国申诉的案例中败诉案例分析 |
2.3.1 败诉案件的案情简介及特征分析 |
2.3.2 败诉的原因和经验教训 |
2.4 小结 |
第3章 中国入世后应诉的典型案例分析 |
3.1 中国应诉的案例概述 |
3.1.1 中国应诉的案例归纳 |
3.1.2 我国应诉案例特征分析 |
3.2 中国应诉的案例中和解的典型案例分析及经验教训总结 |
3.2.1 美国诉中国"集成电路增值税案" |
3.2.2 美、欧、加"诉中国影响金融信息服务市场准入措施案" |
3.3 中国应诉的案例中败诉的案例分析及经验教训总结 |
3.3.1 欧、美、加诉"中国影响汽车零部件进口措施案" |
3.3.2 "中美知识产权保护措施案" |
3.4 小结 |
第4章 中国运用WTO争端解决机制的完善 |
4.1 从诉讼程序来谈中国运用WTO争端解决机制的完善 |
4.1.1 对磋商程序应用的完善 |
4.1.2 专家小组审议阶段的诉讼建议 |
4.1.3 上诉阶段我国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
4.2 从尚未结案的典型申诉案例看中国申诉活动的完善 |
4.2.1 诉"欧盟对从中国进口鞋类反倾销措施案" |
4.2.2 诉"美国对来自中国的暖水虾和金刚石锯片的反倾销措施案" |
4.3 从尚未结案的典型应诉案例谈中国应诉活动的完善 |
4.3.1 "中国原材料出口案" |
4.3.2 欧盟诉中国"X射线安全检查设备反倾销税案" |
4.4 小结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卷内备考表 |
(6)WTO争端解决机制与中美贸易摩擦(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1. 选题的意义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3. 写作的创新点与难点 |
一、WTO 争端解决机制概述 |
(一) 争端解决机制的演进和基本原则 |
(二) 争端解决机制的主要机构和法律渊源 |
(三) 争端解决机制的基本程序 |
二、中美提交WTO 争端解决机制的贸易摩擦案件 |
(一) 中国申诉、美国应诉的案件 |
(二) 美国申诉、中国应诉的案件 |
(三) 中美贸易摩擦典型案例分析 |
三、中美提交WTO 争端解决机制的贸易摩擦的主要特征 |
(一) 中国申诉、美国应诉的贸易摩擦的特征 |
(二) 美国申诉、中国应诉的贸易摩擦的特征 |
四、善用WTO 争端解决机制应对中美贸易摩擦 |
(一) 理性看待和处理中美贸易摩擦 |
(二) 善于运用WTO 争端解决机制 |
(三) 提高解决中美贸易摩擦的能力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7)企业应对国外反倾销的会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及简要评述 |
1.4 研究思路与框架 |
1.5 研究方法 |
1.6 创新之处与不足 |
2 倾销的理论分析:基于会计学的视角 |
2.1 倾销的基本概念 |
2.2 正常价值的会计解读 |
2.3 市场经济地位的会计解读 |
2.4 单独税率的会计解读 |
2.5 替代国制度的会计解读 |
2.6 本章小结 |
3 会计信息与反倾销:证据功能与质量特征 |
3.1 反倾销的调查当局及调查程序 |
3.2 企业应对反倾销的会计信息 |
3.3 会计信息与反倾销:证据功能 |
3.4 会计信息与反倾销:证据的质量特征 |
3.5 本章小结 |
4 企业应对反倾销的成本制度 |
4.1 会计准则对企业应对反倾销的意义 |
4.2 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对企业应对反倾销的意义 |
4.3 会计准则的执行对企业应对反倾销的意义及执行现状 |
4.4 本章小结 |
5 企业应对反倾销的成本实务操作 |
5.1 反倾销调查对于企业成本的考察要求 |
5.2 企业应对反倾销的导向性成本操作 |
5.3 企业应对反倾销的人工成本实务操作 |
5.4 企业应对反倾销的农产品成本实务操作 |
5.5 本章小结 |
6 企业应对反倾销调查问卷与实地核查的会计技巧 |
6.1 反倾销调查问卷的概况与填写原则 |
6.2 企业应对反倾销调查问卷的会计技巧 |
6.3 企业应对反倾销实地核查的会计技巧 |
6.4 本章小结 |
7 企业应对反倾销听证会的会计策略 |
7.1 企业应对替代国及其价格听证会的会计策略 |
7.2 企业应对产业损害听证会的会计策略 |
7.3 本章小结 |
8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致谢 |
在读博士期间取得的主要学术成果 |
(8)我国首例铜版纸对外反倾销案的产业发展效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我国入世后的首例铜版纸反倾销案始末 |
二、铜版纸对外反倾销案对我国铜版纸产业的效应分析 |
三、几点启示 |
(9)行业协会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问题的提出、背景和选题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
1.3 研究的意义 |
1.4 研究的方法、内容与结构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的基本思路 |
1.4.3 研究的内容和结构 |
第二章 行业协会的相关理论研究 |
2.1 行业协会定义的不同表述 |
2.1.1 国外学者对行业协会定义的表述 |
2.1.2 我国学者对行业协会定义的表述 |
2.1.3 与行业协会定义相关的几个问题 |
2.2 关于行业协会性质及其特点的相关研究 |
2.2.1 行业协会性质的相关研究 |
2.2.2 行业协会特征相关研究 |
2.3 国内外行业协会发展模式的分析及评价 |
2.3.1 水平模式和垂直模式 |
2.3.2 内生模式和外生模式 |
2.3.3 德日模式和美英模式 |
2.3.4 我国行业协会发展模式的探讨 |
2.4 我国行业协会演变的历史变迁 |
2.4.1 新中国成立前的行业协会状况 |
2.4.2 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的行业协会状况 |
2.4.3 改革开放后的行业协会的复兴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行业协会功能发挥的理论基础及类型化研究 |
3.1 行业协会功能的理论基础研究 |
3.1.1 外国行业协会功能概况 |
3.1.2 我国行业协会功能研究综述 |
3.1.3 对行业协会功能的全面认识 |
3.2 行业协会本质功能—调节功能的实然性分析 |
3.2.1 行业自律功能 |
3.2.2 宏观性功能 |
3.3 行业协会在WTO体制下功能的实然性分析 |
3.3.1 在保护国内市场方面的功能 |
3.3.2 帮助企业拓展国外市场功能 |
3.3.3 反倾销功能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行业协会反倾销功能的若干研究 |
4.1 建立预警机制 |
4.1.1 参与企业建立预警机制 |
4.1.2 参与协助政府建立预警机制 |
4.1.3 行业协会建立自己的预警机制 |
4.2 行业协会在反倾销前的协调功能 |
4.2.1 价格协调 |
4.2.2 其他协调 |
4.3 行业协会在反倾销应诉申诉中的功能 |
4.3.1 行业协会在反倾销应诉中发挥功能博弈分析 |
4.3.2 行业协会在反倾销申请方面的功能 |
4.4 行业协会在反倾销案件中的游说和谈判功能 |
4.4.1 游说功能 |
4.4.2 谈判功能 |
4.5 行业协会在反倾销后的功能 |
4.5.1 复审 |
4.5.2 司法救济 |
4.5.3 WTO争端解决机制 |
4.6 从温州打火机案看行业协会反倾销功能之体现 |
4.6.1 案情 |
4.6.2 行业协会功能体现 |
4.6.3 该案的几点启示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行业协会调节功能之型构 |
5.1 行业协会调节功能的理论基础 |
5.2 行业协会调节功能的构成内容 |
5.2.1 行业协会内部调节权(自治权) |
5.2.2 行业协会外部调节权(建议权) |
5.2.3 内部调节权和外部调节权的区别 |
5.3 行业协会调节与国家调节、市场调节的几点思考 |
5.3.1 三者关注的利益不同 |
5.3.2 三者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不同 |
5.3.3 三者在国际调节产生后的表现不同 |
5.4 行业协会调节功能运行环节之分析 |
5.4.1 行业协会规章 |
5.4.2 行业协会的标准化工作 |
5.4.3 行业协会调解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行业协会功能实现的过程及其机理 |
6.1 行业协会信息过程的机理 |
6.1.1 信息平台和管理 |
6.1.2 信息的提供 |
6.2 行业协会协调过程的机理 |
6.3 信息过程和协调过程的联系 |
6.4 行业协会调节功能实现过程和调节权的关系 |
6.4.1 实现过程和调节权是程序和实体的关系 |
6.4.2 行业协会功能实现过程和行业协会调节权是纵向与横向的关系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强化我国行业协会功能的思考 |
7.1 影响我国行业协会功能发挥的制约因素分析 |
7.1.1 宏观环境方面的问题 |
7.1.2 行业协会自身方面的问题 |
7.2 加强行业协会自律功能的对策性探讨 |
7.2.1 要深化认识行业协会功能良好发挥的独特价值 |
7.2.2 要确立行业协会与政府的正确关系 |
7.2.3 行业协会与政府要产生协同效应 |
7.3 强化我国行业协会的机制建设的若干构想 |
7.3.1 整合各类重复的行业协会 |
7.3.2 完善行业协会内部治理结构 |
7.4 构建我国行业协会人才培养体系的具体设想 |
7.4.1 构建人才的培养培训体系 |
7.4.2 建立行业协会人员职格证书制度 |
7.4.3 拓宽人才引进渠道 |
7.5 建立和健全我国行业协会法律体系的建议 |
7.5.1 我国行业协会的法律体系现状 |
7.5.2 建立和健全我国行业协会法律体系及其步骤 |
7.6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本文的创新点 |
8.3 不足 |
8.4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10)美国对华反倾销的法经济学分析 ——以农产品反倾销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三、以往研究的不足 |
四、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五、论文的框架结构 |
六、研究的创新点 |
第二章 倾销与反倾销的法经济学分析 |
一、倾销与反倾销的法经济学定义 |
二、学术界对倾销与反倾销行为的观点 |
三、法经济学分析方法理论 |
四、倾销与反倾销的法经济学分析 |
第三章 美国反倾销法律规则及其经济分析 |
一 、美国反倾销立法概况 |
二、美国反倾销法的实体规则 |
三、美国反倾销法的程序规则 |
四、美国反倾销法的非市场经济地位规则 |
五、美国反倾销法修改的最新进展 |
六、美国反倾销的经济损益分析 |
七、美国反倾销法评析 |
第四章 美国反倾销立法对中国的影响 |
一、中国反倾销立法概况 |
二、中美反倾销立法的比较 |
三、完善中国反倾销立法的对策建议 |
第五章 美国非市场经济地位政策对中国的影响 |
一、美国视中国为非市场经济国家的反倾销歧视性政策 |
二、美国不给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原因 |
三、未取得市场经济地位对中国反倾销应诉的影响 |
四、中国争取市场经济地位的对策建议 |
第六章 美国对华反倾销措施对中国的影响 |
一、美国反倾销的总体状况 |
二、美国对华反倾销现状 |
三、美国对华反倾销的影响 |
四、美国对华反倾销的原因 |
五、防范美国对华反倾销策略的对策建议 |
第七章 美国在多哈回合反倾销谈判中的立场对中国的影响 |
一、美国反倾销法对多边反倾销规则的影响 |
二、多哈回合反倾销谈判中美国和其他成员的立场 |
三、反倾销规则谈判的利益分析 |
四、多哈回合反倾销谈判难点分析 |
五、多哈回合反倾销谈判展望 |
六、中国应采取的立场和谈判策略的对策建议 |
第八章 美国对华农产品反倾销典型案例分析 |
一、美国对华虾产品反倾销案情介绍 |
二、美国对华虾产品反倾销案特点分析 |
三、美国对华虾产品反倾销案的法律分析 |
四、美国对华虾产品反倾销案的经济损益分析 |
五、美国对华农产品反倾销的现状、原因与对策分析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一、中文类 |
二、外文类 |
三、互联网网站 |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致谢 |
四、加入WTO后首起中美反倾销案胜诉始末(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型大国经济关系的生成改革开放以来的中美经济外交(1978-2012)[D]. 罗小军. 复旦大学, 2014(03)
- [2]在摩擦中融合、在融合中发展——加入WTO后中美贸易摩擦演变评析[A]. 陈泰锋. 国情报告(第十卷 2007年(下)), 2012
- [3]中国涉案WTO争端解决的条约解释及其比较[J]. 张乃根. 世界贸易组织动态与研究, 2012(03)
- [4]中国对外贸易摩擦问题研究 ——基于结构的视角[D]. 闫克远. 东北师范大学, 2012(05)
- [5]中国运用WTO争端解决机制实证研究[D]. 谢扬. 华东理工大学, 2012(06)
- [6]WTO争端解决机制与中美贸易摩擦[D]. 王海腾. 山东师范大学, 2011(08)
- [7]企业应对国外反倾销的会计策略研究[D]. 于楠楠. 山东农业大学, 2010(05)
- [8]我国首例铜版纸对外反倾销案的产业发展效应分析[J]. 胡少甫. 对外经贸实务, 2008(12)
- [9]行业协会功能研究[D]. 谢增福. 中南大学, 2008(02)
- [10]美国对华反倾销的法经济学分析 ——以农产品反倾销为例[D]. 廖秀健. 华中农业大学, 2006(02)
标签:wto论文; 贸易摩擦论文; 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论文; 反倾销论文; 贸易结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