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程化学计量学论文_袁洪福,朱志强,宋春风,谢锦春,孙禧亭

导读:本文包含了过程化学计量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计量学,化学,光谱,过程,储量,生物量,生态。

过程化学计量学论文文献综述

袁洪福,朱志强,宋春风,谢锦春,孙禧亭[1](2017)在《化学计量学在现代光谱过程分析技术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物质组成与结构决定着其属性,光谱是物质属性之一。当组成发生改变,其光谱也随之改变。光谱通过组成的内因与待测性质存在着相关函数关系■,其中,■是光谱向量,■是待测性质。随着科学仪器技术发展,使得■的测量变得很容易。通过建立相关函数关系■,可实现被测性质(组成与物化性质)的快速、无损和高通量分析,用于过程分析可显着降低生产成本和保证产品质量,对于提高企业市场竞争能力具有积极作用。用于现场检测,实现监管流通领域中商品质量,对社会治理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光谱过程分析技术的发展得到了工农业生产和质量监管等领域方面的高度关注。在光谱过程分析技术中,■是核心技术之一,它的建立离不开光谱分析理论基础,即朗姆伯特比尔定律。但是,过程分析中的样品不仅形态变化很大,而且组成也很复杂。得到光谱信号除包含对待测性质有用的化学信息外,还包括共存组分信息的干扰,还有来自样品形态和环境变化等因素产生的噪声。传统光谱分析使用单个波长(单变量)建立工作曲线的方法不再适用。化学计量学方法在消除共存信息的干扰方面表现卓越,已经成为建立■的主要技术,在现代过程分析技术中具有不可替代作用。本文旨在介绍作者研究团队关于化学计量学在现代光谱过程分析技术中的典型应用研究,涉及领域包括现代农业、石油化工、纺织、交通和食品安全等。(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14届全国计算(机)化学学术会议暨分子模拟国际论坛会议手册》期刊2017-11-17)

吴祺琤,张欣,张卓勇[2](2017)在《拉曼高光谱成像结合化学计量学分析绿豆萌发过程代谢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种子萌发不仅与粮食产量息息相关~([1]),还对植物种质资源保存与植物种族的延续有重大意义,影响种子萌发的因素以及种子萌发过程中的生理生化变化都是种子萌发的研究重点。拉曼光谱是基于光子激发振动发生非弹性散射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快速无损的光谱技术,其具有指纹识别特征,能从分子水平获得物质的结构及组成信息,适用于对生物体系的研究。通过高光谱成像的方式还能从空间分布的角度更为全面地分析种子萌发过程中的细胞分化过程。本文基于拉曼高光谱成像研究了绿豆种子萌发过程中光照、营养素(氮元素)等因素对其代谢组学变化规律的研究。绿豆萌发主要分为:(1)吸胀准备期(0~3h,吸胀缓慢)、(2)萌发前期(3~9h,吸胀速率加快)、(3)萌发中期(9~14h,吸胀速率缓慢)、(4)萌发准备期(14~16h,吸胀速率加快)、(5)后萌发期(16h~,胚根生长期,吸胀速率加快)~([1-2])。本实验在绿豆萌发的不同阶段对萌发绿豆的子叶和胚根切片进行拉曼成像测试,并与未萌发的绿豆进行比较。对取得的拉曼光谱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法(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 PLS-DA)以及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法(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 OPLS-DA)进行多变量(光照及营养素)对绿豆不同萌发阶段的拉曼光谱进行统计分析。此外,通过多元曲线分辨交替最小二乘(Multivariate Curve Resolution–Alternating Least Squares, MCR-ALS)提取了不同发育状态下的相应主成分特征光谱及其对应根部细胞变化特征,为研究种子萌发过程代谢组学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14届全国计算(机)化学学术会议暨分子模拟国际论坛会议手册》期刊2017-11-17)

张雷燕,关保华,程寒飞,詹茂华[3](2017)在《水生植物分解过程中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揭示水生植物分解过程中的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选取沉水植物苦草(Vallisneria natans)和马来眼子菜(Potamogeton malaianus)以及漂浮植物浮萍(Lemna minor),分别置于温室(处理组A、B)和池塘中(处理组C),实验时间为5周,每隔1周随机从各重复组中取1份样品,测定干物质重和总氮(TN)、总碳(TC)、总磷(TP)含量,分析其残存干物质的分解过程。结果表明,在整个分解过程中,3种植物的C/N为7.43~10.06,低于全球水平22.5,C/P为43.09~91.77,明显高于全球水平23.2,说明同一种植物在相同的同化C能力前提下,对N的利用效率较高,对P的利用率较低;N/P为4.71~9.24,小于14,说明植物主要受N的限制。沉水植物苦草和马来眼子菜的C/N在温室和自然条件下规律一致,而漂浮植物浮萍则变化较大,说明沉水植物分解C和N的速率一致且不受环境影响,而漂浮植物浮萍分解C和N受环境影响较大;苦草和浮萍残存干物质C/N在开始有一个快速增长期,说明这2种植物N的释放速率超过C;3种植物残存干物质的C/P和N/P都在第1周快速增长且各处理变化较大,说明3种植物P分解速率都在1周内超过C和N,且受环境影响较大。研究结果将对水生态修复过程中是否移除残存水生植物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水生态学杂志》期刊2017年06期)

许卓婧[4](2017)在《云杉更新过程中幼苗叶片化学计量学特征及其对海拔梯度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森林的一定的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中,森林林革新苗的自然革新和生长过程非常为重要,其作为在森林的一定的空间内,动植物与环境构成的一个整体中从林资源再生产的一个自然的生物学过程,对以后的从林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多种动植物的有规律的组合的构造及其动植物多种多样的变化具有很大的深远的影响。天然更新幼苗叶片化学元素的组合形成尤其是C、N、P是C、N、P化学元素之间的含量比的变化不仅是决定森林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多种动植物的有规律的组合的构造和作用的关键性指标,也是对环境的一种生态适应。因此,研究森林天然更新过程中幼苗叶片生态方面关于化学元素和化学元素之间的比的特点及其对海拔梯度的响应极其重要,这些信息对于探讨森林更新幼苗C、N、P化学计量对环境变化的一个适应机理以及在从林的一定的空间内,动植物与环境构成的一个整体中样本元素再分拨局面变化非常重要,对于知道动植物更新原理机理以及从林生态系统的重新建造和料理有重要意义。本试验以华北寒温性针叶次生林典型优势树种——云杉为研究对象,在不同海拔梯度上设置样地,研究云杉天然更新过程中:(1)相同海拔条件下不同发育阶段(不同苗龄)更新苗叶片化学计量学特征;(2)不相同海拔条件下不同发育阶段(不同年龄)幼苗叶片化学计量学特征的季节动态变化特征;(3)不同海拔梯度更新苗叶片化学计量特征差异及其与与土壤化学元素含量变化差异之间的关系。(4)对上述科学问题的回答,将探究云杉天然更新过程中幼苗生态化学计量的异速生长特性和稳定性特征,阐明云杉更新幼苗生态化学计量与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的耦合关系及其对海拔梯度的响应机制,研究结果基于动植物自身营养元素化学元素计量学特点及其对环境的响应揭示天然更新过程中动植物的生态适应策略和更新机制。主要结论如下:(1)云杉更新苗叶片有机碳、全氮、全磷含量随着苗龄的增加而增加,叶片碳氮比、碳磷比、氮磷比随着苗龄的增加而降低。叶片氮与磷呈显着正相关,说明两个元素具有一定的耦合性。而叶片有机碳与磷无显着性。(2)云杉更新苗叶片有机碳、全氮、全磷含量在8月份含量最大,5月份次之,10月份最小。叶片碳氮比、碳磷比、氮磷比在8月份最低。(3)云杉更新苗叶片磷和土壤磷的具有极显着的正相关关系,土壤中的氮和磷含量与叶片氮磷比分别存在显着正相关和负相关。云杉更新苗叶片有机碳、全氮、全磷及其化学计量比与土壤的化学计量比具有一定的耦合。(4)云杉更新苗叶片有机碳、全氮、全磷含量随着海拔的增加而增加,更新苗早期叶片有机碳、全氮、全磷随海拔的升高增加幅度大,更新苗苗龄较大的增加幅度小。叶片碳磷比、氮磷比随着海拔的增加而降低,碳氮比随海拔无规律性变化。(本文来源于《山西农业大学》期刊2017-06-01)

刘雪琦[5](2015)在《青藏高原亚高寒草甸恢复演替过程中植物与土壤生态化学计量学的动态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生态化学计量学是研究植物与自然环境之间元素流动与平衡的一门学科,在生态学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本文以青藏高原亚高寒草甸一恢复演替系列为研究对象,利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选取叁个处于不同演替阶段的植物群落(T10:演替年龄为10年的群落,T13:演替年龄为13年的群落和T50:自然群落),结合演替和生态化学计量学相关理论,对该演替系列内土壤和植物的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及其与物种丰富度和地上生物量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得出以下结果:(1)土壤全氮:演替13年群落(T13)最高,自然群落(T50)次之,演替10年群落(T10)最低。土壤全磷:演替13年群落(T13)最高,演替10年群落(T10)次之,自然群落(T50)最低。植物全氮:自然群落(T50)含量最高,演替10年群落(T10)次之,演替13年群落(T13)最低。植物全磷:演替10年群落(T10)含量最高,演替13年群落(T13)含量最低,自然群落(T50)介于中间。在N:P方面,植物N:P在自然群落(T50)中最高,演替13年群落(T13)次之,演替10年群落(T10)最低;土壤N:P:演替10年群落(T10)最低,演替13年群落(T13)和自然群落(T50)之间差异不显着。(2)土壤有机质:演替10年群落(T10)含量最低,自然群落(T50)最高,随着演替进行,土壤有机质含量逐步升高:土壤pH:演替10年群落(T10)pH最高,自然群落最低(T50),随着演替的进行,pH不断降低。(3)土壤氮磷(N、P)与物种丰富度相关性:在自然群落(T50)中,土壤全氮、土壤全磷以及土壤N:P均与物种丰富度显着相关;在演替13年群落(T13),仅土壤全磷与物种丰富度显着相关,土壤全氮和土壤N:P与物种丰富度相关性不显着;而在演替10年群落(T10),无论是土壤全氮、土壤全磷还是土壤N:P均与物种丰富度无显着相关性。(4)土壤N、P与地上生物量相关性:在叁个演替梯度中,土壤全氮全磷及土壤N:P均与地上生物量无显着相关。(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5-05-01)

侯传嘉,刘丽媛,田炜[6](2014)在《二极管陈列UV光谱法测量脱硝(DeNOx)过程逸氨以及化学计量学方法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来源于《第7届中国在线分析仪器应用及发展国际论坛暨展览会论文集》期刊2014-11-25)

汪小莉,李嬛,秦昆明,刘晓,蔡宝昌[7](2013)在《近红外光谱学与化学计量学在中成药液体制剂过程分析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近红外光谱技术是一种快速、无损的分析方法,化学计量学可以用于复杂数据的分析处理。将近红外光谱技术与化学计量学结合,可以作为中药制药过程控制的一种强有力的工具。近年来,近红外光谱技术已经较为广泛地应用于中药制药过程控制或在线监测。将重点介绍化学计量学和近红外光谱技术在中成药液体制剂方面的应用进展,主要应用领域包括:定性、定量分析方法和中成药液体制剂生产过程监控。(本文来源于《中草药》期刊2013年15期)

金叶[8](2013)在《基于过程分析技术和化学计量学的中药生产过程质量控制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中药质量控制的重点主要集中在药材/饮片和制剂成品上,而忽略了对生产过程及其中间体的质量控制。本文针对中药生产过程质量控制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运用过程分析技术和过程化学计量学方法,深入研究了近红外光谱技术和基于粒子群优化的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PSO-LS-SVM)等建模算法,并将其用于中药质量评价和生产过程在线检测,开发了一种近红外光谱在检测预处理系统,设计并构建了 一种在线液相色谱检测平台。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近红外光谱技术结合过程化学计量学方法用于中药生产过程中间体和制剂成品的质量评价。发展了一种PSO-LS-SVM算法,利用粒子群优化(PSO)方法寻找LS-SVM核函数参数和正则化参数的最优解,避免使计算陷入局部最优,且容易实现、调整参数较少。将PSO-LS-SVM算法用于中药复杂体系中关键质控指标的快速定量分析,研究对象包括:红花提取液中的羟基红花黄色素A(HSYA)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SSC);红花注射液中的尿苷、腺苷、鸟苷和HSYA;地黄叶树脂纯化过程吸附流出液和洗脱液中的毛蕊花糖苷。结果表明,相比于主成分回归(PCR)、偏最小二乘回归(PLSR)和神经网络(BP-ANN),PSO-LS-SVM模型具有良好的校正性能和模型预测能力。此外,近红外光谱联合液相色谱定量和指纹图谱技术,对红花注射液进行质量评价,结果表明不同厂家或者同一厂家不同批次的红花注射液均存在不同程度Ⅱ的质量差异。2.将近红外光谱技术用于生产过程质量的在线监测,实现了血必净注射液赤芍提取过程中芍药苷、苯甲酸和SSC以及川芎、丹参、当归混合提取过程中阿魏酸和SSC的在线定量分析,实现了丹红注射液醇沉过程中丹参素、原儿茶醛、丹酚酸B、HSYA和SSC的在线定量分析。采用移动块标准偏差等算法实现了血必净注射液提取过程和众生丸粉末混合过程的终点判断。通过模型更新方法解决了血必净注射液提取模型的失效问题,扩展了原有模型的适用范围。设计并开发了一种近红外光谱在线检测预处理系统,从而解决了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应用于制药过程中产生的光谱采集的重复性、稳定性和可靠性差等问题,促进近红外在线检测技术的推广和应用。3.构建了一种在线液相色谱检测平台,该平台能实现中药药液的在线、自动预处理(控制流速和过滤),预处理后的样品通过阀的切换进入液相色谱仪进行分离检测,通过Visual Basic编程技术处理液相色谱分析结果并实时显示。将在线液相色谱检测平台用于实时监测娑罗子药材冷浸过程中七叶皂苷钠A和七叶皂苷钠B的浓度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研发的在线液相色谱检测平台具有良好的方法重复性和测定准确度,能够满足中药生产过程实时分析的精度要求。(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3-04-01)

欧阳林梅,王纯,王维奇,仝川[9](2013)在《互花米草与短叶茳芏枯落物分解过程中碳氮磷化学计量学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揭示植物枯落物分解过程中元素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对闽江河口湿地互花米草和短叶茳芏枯落物分解过程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整个分解期间内(2007年1—10月),在近潮沟生境和远潮沟生境,互花米草枯落物分解速率、氮磷养分含量低于短叶茳芏枯落物,但热值高于短叶茳芏枯落物;近潮沟生境,互花米草和短叶茳芏枯落物分解过程中平均C/N、C/P和N/P分别为70.5和34.7,2285.8和1210.7,32.8和35.4;远潮沟生境互花米草和短叶茳芏枯落物分解过程中平均C/N、C/P和N/P分别为72.7和33.2,2519.2和1167.0,34.0和35.9,两种生境下均表现为互花米草具有较高的C/N、C/P和较低的N/P;互花米草枯落物分解过程中具有较高的C/N和C/P,其分解速率较低。(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3年02期)

林丽,张法伟,李以康,韩道瑞,郭小伟[10](2012)在《高寒矮嵩草草甸退化过程土壤碳氮储量及C/N化学计量学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空间尺度代替时间尺度对青藏高原高寒矮嵩草草甸退化演替系列土壤表层有机碳和全氮储量及碳/氮比化学计量学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随退化程度的加深,高寒矮嵩草草甸退化演替系列0~10cm、10~20cm和0~20cm土壤有机碳储量变化趋势呈倒"V"字型,最高值出现在小嵩草草甸草毡表层开裂期,最低值出现在小嵩草草甸草毡表层剥蚀期;0~10cm、0~20cm土壤全氮储量变化特征与对应层次有机碳储量特征变化相同,而10~20cm土壤全氮储量变化趋势较有机碳滞后,最高值出现在小嵩草草甸草毡表层加厚期,最低值出现在黑土滩-杂类草次生裸地。土壤碳/氮比化学计量学变化趋势亦呈倒"V"字型,其中0~10cm、10~20cm最高值出现在正常小嵩草草甸,0~20cm最高值出现在矮嵩草草甸,各土壤层次碳/氮比最低值均出现在小嵩草草甸草毡表层开裂期。高寒矮嵩草草甸退化演替系列有机碳、全氮储量同碳/氮比分异特征表明,土壤碳/氮比化学计量学特征对草地退化的响应较储量特征敏感,其拐点正常小嵩草草甸是草地碳积累速率最高点,小嵩草草甸草毡表层开裂期是碳源汇转换拐点。(本文来源于《中国草地学报》期刊2012年03期)

过程化学计量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种子萌发不仅与粮食产量息息相关~([1]),还对植物种质资源保存与植物种族的延续有重大意义,影响种子萌发的因素以及种子萌发过程中的生理生化变化都是种子萌发的研究重点。拉曼光谱是基于光子激发振动发生非弹性散射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快速无损的光谱技术,其具有指纹识别特征,能从分子水平获得物质的结构及组成信息,适用于对生物体系的研究。通过高光谱成像的方式还能从空间分布的角度更为全面地分析种子萌发过程中的细胞分化过程。本文基于拉曼高光谱成像研究了绿豆种子萌发过程中光照、营养素(氮元素)等因素对其代谢组学变化规律的研究。绿豆萌发主要分为:(1)吸胀准备期(0~3h,吸胀缓慢)、(2)萌发前期(3~9h,吸胀速率加快)、(3)萌发中期(9~14h,吸胀速率缓慢)、(4)萌发准备期(14~16h,吸胀速率加快)、(5)后萌发期(16h~,胚根生长期,吸胀速率加快)~([1-2])。本实验在绿豆萌发的不同阶段对萌发绿豆的子叶和胚根切片进行拉曼成像测试,并与未萌发的绿豆进行比较。对取得的拉曼光谱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法(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 PLS-DA)以及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法(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 OPLS-DA)进行多变量(光照及营养素)对绿豆不同萌发阶段的拉曼光谱进行统计分析。此外,通过多元曲线分辨交替最小二乘(Multivariate Curve Resolution–Alternating Least Squares, MCR-ALS)提取了不同发育状态下的相应主成分特征光谱及其对应根部细胞变化特征,为研究种子萌发过程代谢组学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过程化学计量学论文参考文献

[1].袁洪福,朱志强,宋春风,谢锦春,孙禧亭.化学计量学在现代光谱过程分析技术中的应用研究[C].中国化学会第14届全国计算(机)化学学术会议暨分子模拟国际论坛会议手册.2017

[2].吴祺琤,张欣,张卓勇.拉曼高光谱成像结合化学计量学分析绿豆萌发过程代谢研究[C].中国化学会第14届全国计算(机)化学学术会议暨分子模拟国际论坛会议手册.2017

[3].张雷燕,关保华,程寒飞,詹茂华.水生植物分解过程中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研究[J].水生态学杂志.2017

[4].许卓婧.云杉更新过程中幼苗叶片化学计量学特征及其对海拔梯度的响应[D].山西农业大学.2017

[5].刘雪琦.青藏高原亚高寒草甸恢复演替过程中植物与土壤生态化学计量学的动态变化[D].兰州大学.2015

[6].侯传嘉,刘丽媛,田炜.二极管陈列UV光谱法测量脱硝(DeNOx)过程逸氨以及化学计量学方法的应用[C].第7届中国在线分析仪器应用及发展国际论坛暨展览会论文集.2014

[7].汪小莉,李嬛,秦昆明,刘晓,蔡宝昌.近红外光谱学与化学计量学在中成药液体制剂过程分析中的应用[J].中草药.2013

[8].金叶.基于过程分析技术和化学计量学的中药生产过程质量控制方法研究[D].浙江大学.2013

[9].欧阳林梅,王纯,王维奇,仝川.互花米草与短叶茳芏枯落物分解过程中碳氮磷化学计量学特征[J].生态学报.2013

[10].林丽,张法伟,李以康,韩道瑞,郭小伟.高寒矮嵩草草甸退化过程土壤碳氮储量及C/N化学计量学特征[J].中国草地学报.2012

论文知识图

土壤速效氮/磷分层化学计量学特征土壤全氮/磷分层化学计量学特征土壤速效磷含量一1复杂体系分析过程与相关的化学计量学...技术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在中成药液...

标签:;  ;  ;  ;  ;  ;  ;  

过程化学计量学论文_袁洪福,朱志强,宋春风,谢锦春,孙禧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