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逆补偿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压电陶瓷,迟滞非线性,Duhem模型,递推最小二乘法
逆补偿论文文献综述
徐子睿,许素安,富雅琼,洪凯星,徐红伟[1](2019)在《基于Duhem前馈逆补偿的压电陶瓷迟滞非线性自适应滑模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压电陶瓷的动态迟滞非线性,研究了基于Duhem逆模型前馈补偿的滑模自适应控制策略。首先,利用多项式逼近Duhem模型中的未知分段函数f(.)和g(.),采用递推最小二乘法进行系统辨识,并求取逆模型,将其作为前馈控制器。考虑压电陶瓷迟滞非线性随输入信号频率变化,且难以完全抵消,模型参数存在不确定性等问题,设计一种自适应滑模控制律,利用Lyapunov稳定性定理及仿真实验证明了该控制律可以使系统全局渐进稳定。最后,进行了压电陶瓷迟滞补偿实验和位移跟踪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前馈逆补偿控制下的压电陶瓷位移迟滞量减小了96.1%。与直接控制相比,前馈逆补偿控制下位移跟踪的最大绝对误差减小了27.0%,平均绝对值误差减小了17.9%,具有更好的跟踪精度和动态性能。(本文来源于《传感技术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郭晨策,侯冬冬,沈刚[2](2019)在《基于改进前馈逆补偿的电液加载试验系统力跟踪控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电液加载试验系统力加载跟踪控制问题,分析了电液加载系统的组成及工作原理,建立了系统动力学模型,并对动力学模型的准确性进行了验证。在此基础上,首先使用了速度反馈补偿控制器抑制外部干扰,其次利用递推增广最小二乘法(Recursive Extended Least Square,RELS)及零相差跟踪技术(Zero Phase Error Tracking,ZPET)设计出系统逆模型,进行前馈逆补偿控制,然后考虑速度反馈存在的微分问题,设计了内模控制器,最后利用电液加载试验台进行了力加载控制策略的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证明,与传统PI控制器相比,提出的改进前馈逆补偿力加载控制算法可以更有效地抑制系统外部干扰,提高力加载的跟踪精度。(本文来源于《液压与气动》期刊2019年08期)
刘鑫,李新阳,杜睿[3](2019)在《压电陶瓷驱动器迟滞非线性建模及逆补偿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适应光学系统中的倾斜镜、变形镜通常是应用压电陶瓷驱动器来进行精密位移控制,但压电陶瓷驱动器都有较大的非线性迟滞效应,对系统定位性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为了补偿迟滞现象,需要对迟滞效应进行建模。本文通过引入迟滞算子,使用贝叶斯正则化训练算法训练BP神经网络来构建压电陶瓷驱动器迟滞模型,以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自主研制的压电陶瓷驱动器为对象开展了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通过BP神经网络构建的压电陶瓷驱动器迟滞模型具有较准确的辨识能力,其中正模型的相对误差为0.0127,逆模型的相对误差为0.014。利用所建立的模型,压电陶瓷驱动器的非线性度从14.6%降低到了1.43%。(本文来源于《光电工程》期刊2019年08期)
贾丽杰[4](2018)在《机械传动系统典型非线性逆补偿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机械传动系统中存在各种非线性,比如间隙、死区、摩擦及饱和等,其中间隙非线性和死区非线性是最重要也是最常见的非线性,这些非线性严重影响了系统控制的性能。所以对机械系统存在的这些非线性的特性以及其控制补偿方法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机械系统中存在的典型间隙非线性和死区非线性为研究对象,针对这些非线性的补偿控制策略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针对间隙非线性,通过建立其逆间隙模型,提出了模糊PID逆补偿控制方案;针对死区非线性,通过建立非线性特性与输入信号频率之间的数学模型,利用逆补偿的方法来抑制其非线性的影响。论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研究了间隙非线性的数学模型线性描述形式,通过引入开关函数,改进模型机构,将系统描述成线性,对间隙非线性耦合于其他动态系统的辨识提供了依据,并针对间隙参数辨识进行了仿真实验。2.针对间隙耦合与线性系统的带有间隙的Hammerstein系统,利用本文提出的线性化方法,使整个系统成线性模型,并利用递推最小二乘算法对系统的参数进行辨识,实现了带有间隙的Hammerstein系统的参数辨识。3.针对一类带有间隙的Hammerstein系统,研究了其线性动态子系统中增益比例对整个系统的辨识、控制的影响,并针对这类系统,提出了基于模糊PID的间隙非线性补偿控制方法,并设计仿真实验证明了方案的有效性。4.研究了步进电机由于启动频率引起的死区非线性辨识和补偿问题。以步进电机驱动的叁轴滑台传动系统为例,通过系统辨识的方法,建立非线性特性与输入信号频率之间的数学模型,利用逆补偿的方法抑制其非线性的不利影响。(本文来源于《河南理工大学》期刊2018-06-02)
王太飞[5](2018)在《基于迟滞逆补偿的硅基反铁电桥式微镜的滑模控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激光通信在传输信息方面有着传输速度快、信息量大的优点,这使得激光通信在空间通信领域占据了重要地位。在现有的国内外激光通信中,光束偏转微构件都存在响应慢、体积大、功耗高、控制方法复杂且精度不高等问题,为此论文对一种基于(Pb,La)(Zr,Ti)O_3(简称PLZT)硅基反铁电材料的场致应变效应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PLZT反铁电桥式结构的光束偏转微镜构件,并对反铁电桥式微镜进行了设计和控制研究。首先通过ANSYS Workbench有限元仿真软件对不同结构参数(长度、宽度、厚度)的PLZT反铁电桥式微镜进行了挠度和应力分析,验证了反铁电桥式微镜在外电场驱动下挠度、应力变化与电压、结构参数之间的关系。通过正交试验进行结构优化,得到了使得在微镜构件疲劳特性范围内中心位移达到最大的结构尺寸,即长5000μm、宽200μm、厚10μm。其次通过对PLZT反铁电材料迟滞非线性的研究,建立了离散化的Preisach模型。在此基础上,针对离散化Preisach模型不具有擦除特性的缺点,提出了利用随机森林算法进行非线性拟合,导出了具有严格擦除特性的离散化Preisach改进模型。最后基于随机森林改进模型的逆模型,建立了迟滞逆补偿控制和复合控制两种方案。仿真结果表明,基于迟滞逆补偿和自适应滑模控制的复合控制能够将绝对误差控制在0.2μm(角度0.08mrad)以下,可将相对误差控制在1.05%以下。期望输入与实际输出呈很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2=0.9996,能够满足在光束偏转技术中PLZT反铁电桥式微镜的精跟踪控制要求。综上所述,论文从理论基础上验证了所提出的PLZT反铁电桥式微镜能够实现光束偏转精跟踪控制,并设计了迟滞逆补偿与自适应滑模控制结合的复合控制提高跟踪控制精度,这些都为激光通信系统中微体积、快速响应、高精度跟踪控制光束偏转微构件的设计和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北大学》期刊2018-04-16)
王丹梅[6](2017)在《具有迟滞特性的作动器建模及逆补偿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典型的智能结构,压电作动器和超磁致作动器获得了广泛应用。但是作动器存在复杂的率相关迟滞非线性,会造成系统精度超差,易产生振荡,甚至闭环系统不稳定等问题。如何对智能结构进行建模和控制,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本文以压电作动器和超磁致作动器为控制对象,深入研究率相关迟滞非线性系统的逆补偿控制理论与方法,旨在消除率相关迟滞非线性对控制精度的影响,分别实现压电作动器和超磁致作动器的实时跟踪控制。文章从迟滞非线性系统建模、逆补偿控制策略设计、实验验证叁个层次展开,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采用Hammerstein模型思想分别建立压电作动器和超磁致作动器的迟滞模型。采用BP神经网络和ARX模型分别表征作动器的迟滞非线性和率相关性。采用扩展空间输入法,以神经网络结合play算子构建的基本迟滞算子,来克服作动器的多值映射性。建模结果表明,无论是压电作动器还是超磁致作动器,所设计的模型都能描述其迟滞非线性,而且具有易于辨识、频率泛化能力强等优点。设计了前馈反馈复合控制策略对压电作动器和超磁致作动器进行跟踪控制。采用作动器的Hammerstein逆模型构建前馈控制器,分别设计了 PID控制、基于单神经元PID控制、模糊PD控制叁种反馈控制器。搭建了基于dSPACE半实物仿真平台的作动器实时跟踪控制实验系统,介绍了实验流程和S-Function的编写方法。对压电作动器和超磁致作动器,分别设计了实时跟踪控制实验。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和比较。跟踪结果表明,对压电作动器和超磁致作动器,所设计的复合控制策略都能有效跟踪,能够满足工程和研究需要。(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期刊2017-04-01)
徐伟杰,郭彤,陈城[7](2016)在《实时混合模拟逆补偿参数α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时滞补偿是保证实时混合模拟试验效果的重要环节之一,其中逆补偿方法尽管简单易行,但往往存在补偿不足的问题。该文从频域角度对逆补偿的离散传递函数进行分析,证明逆补偿方法所能补偿的时滞与预测时滞和信号的频率有关,信号频率越小,补偿的结果越接近预测时滞。基于频域评价指标,对位移追踪试验进行了数值模拟和实验室测试,进一步证明逆补偿参数α与补偿的时滞存在10%左右的误差。最后,基于已有的实时混合模拟试验数据,建议当作动器时滞在10 ms~30 ms、结构频率在0.5 Hz~3 Hz时逆补偿参数α取1.1倍预测时滞;对于其他情况,应根据离散函数确定参数α的取值。(本文来源于《工程力学》期刊2016年06期)
张文娟,汤裕[8](2016)在《电液振动台参数化前馈逆补偿控制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提高电液振动台的波形复现精度,提出一种参数化前馈逆补偿控制策略。首先利用频域辨识算法辨识出振动台在叁状态控制下的参数化闭环传递函数,然后运用零幅值跟踪技术设计出稳定可靠的非最小相位系统逆模型,接着基于离线设计的逆模型构建了参数化前馈逆补偿控制并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采用参数化前馈逆补偿控制策略与叁状态控制相比具有更高的波形复现精度。(本文来源于《机电工程技术》期刊2016年05期)
孟爱华,刘成龙,陈文艺,杨剑锋,李明范[9](2015)在《超磁致伸缩致动器的小脑神经网络前馈逆补偿-模糊PID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超磁致伸缩致动器(GMA)在精密致动控制中存在的迟滞和位移非线性,提出了小脑神经网络(CMAC)前馈逆补偿结合模糊PID控制的新策略。通过小脑神经网络(CMAC)学习获得超磁致伸缩致动器动态逆模型用于对超磁致伸缩致动器迟滞非线性进行补偿;利用模糊PID控制降低小脑神经网络(CMAC)学习时的误差和抑制扰动,提高系统的跟踪控制性能,从而实现超磁致伸缩致动器的精密致动控制。仿真和实验结果表明:所采用的控制策略有效地消除了迟滞非线性的影响,系统的跟踪误差降低到了5%以下,而位移跟踪误差均方差仅为0.58。此外,这种策略的特点是学习和控制同时进行,控制系统能够适应被控对象动态特性的变化,使系统具有较强的鲁棒性,同时也能够有效地抑制外界的干扰,提升系统的自适应控制性能。(本文来源于《光学精密工程》期刊2015年03期)
尹志生,郑楠,于淼,彭吉,闫丰[10](2013)在《基于逆补偿复合控制的抛光液供给系统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磨料水射流抛光加工工艺要求,设计了一套以比例阀和溢流阀为流量调节元件的抛光液供给系统。但由于溢流阀在调节过程中的正反行程工作曲线不重合,导致系统存在较大的迟滞及非线性。针对这一情况,采用了前馈逆补偿及PID反馈的复合控制策略。并基于TMS320F2812DSP数字控制器,完成了传统PID控制策略和逆补偿复合控制策略的阶跃响应效果对比实验。结果表明,逆补偿复合控制策略能很好的改善系统响应品质,超调量和响应时间得到了明显减少,实现了抛光液射流流量的快速、高精度控制。(本文来源于《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期刊2013年04期)
逆补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电液加载试验系统力加载跟踪控制问题,分析了电液加载系统的组成及工作原理,建立了系统动力学模型,并对动力学模型的准确性进行了验证。在此基础上,首先使用了速度反馈补偿控制器抑制外部干扰,其次利用递推增广最小二乘法(Recursive Extended Least Square,RELS)及零相差跟踪技术(Zero Phase Error Tracking,ZPET)设计出系统逆模型,进行前馈逆补偿控制,然后考虑速度反馈存在的微分问题,设计了内模控制器,最后利用电液加载试验台进行了力加载控制策略的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证明,与传统PI控制器相比,提出的改进前馈逆补偿力加载控制算法可以更有效地抑制系统外部干扰,提高力加载的跟踪精度。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逆补偿论文参考文献
[1].徐子睿,许素安,富雅琼,洪凯星,徐红伟.基于Duhem前馈逆补偿的压电陶瓷迟滞非线性自适应滑模控制[J].传感技术学报.2019
[2].郭晨策,侯冬冬,沈刚.基于改进前馈逆补偿的电液加载试验系统力跟踪控制研究[J].液压与气动.2019
[3].刘鑫,李新阳,杜睿.压电陶瓷驱动器迟滞非线性建模及逆补偿控制[J].光电工程.2019
[4].贾丽杰.机械传动系统典型非线性逆补偿策略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8
[5].王太飞.基于迟滞逆补偿的硅基反铁电桥式微镜的滑模控制研究[D].中北大学.2018
[6].王丹梅.具有迟滞特性的作动器建模及逆补偿控制[D].西南交通大学.2017
[7].徐伟杰,郭彤,陈城.实时混合模拟逆补偿参数α的研究[J].工程力学.2016
[8].张文娟,汤裕.电液振动台参数化前馈逆补偿控制策略研究[J].机电工程技术.2016
[9].孟爱华,刘成龙,陈文艺,杨剑锋,李明范.超磁致伸缩致动器的小脑神经网络前馈逆补偿-模糊PID控制[J].光学精密工程.2015
[10].尹志生,郑楠,于淼,彭吉,闫丰.基于逆补偿复合控制的抛光液供给系统设计[J].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