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央督查组抵青督查调研(论文文献综述)
赵业伟[1](2021)在《青岛市新冠疫情防控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新冠肺炎疫情是对各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大考验,疫情后果的危害性增加了风险管理的成本,加重了社会的脆弱性,同时,疫情的应对正逐步转向社会的修复与治理的优化。青岛市作为中国北方重要的沿海开放城市和进口冷链食品口岸城市,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复杂。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青岛市按照国家和省的部署要求,迅速建立并不断完善疫情防控体制机制,研究制定防控策略,采取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坚持顶格推进,全面实施分区分级精准防控,不断加强联防联控、群防群控,充分彰显了制度优势,经历了实战检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显着提升,全市疫情防控形势总体平稳可控,经济社会秩序持续全面好转。但也暴露了应对重大疫情等系统风险存在脆弱性、治理模式相对滞后等一些问题和不足,具体表现在对疫情防控的长期性、复杂性认识不够到位,疫情防控责任落实不够到位、措施落实不够严格,疫情防控的制度安排不够精准、严密,信息化平台建设相对滞后,专业人才力量欠缺,应急体系有待兼容等,这些问题的出现,有些是各地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有些是制度机制层面的问题,有些是思想认识层面的问题,有些是操作执行层面的问题。本文对青岛市防疫模式进行了全过程复盘,查阅了相关文献资料,了解了国内外关于应急管理、风险管理、危机管理、社会治理、新冠疫情防控的研究现状,梳理了疫情防控实践中掌握的大量真实数据和一手资料。通过对青岛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过程进行系统总结和深入反思,运用案例分析法、访谈调研法和比较分析法,归纳出青岛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建立和运作的过程及现状、取得的成效、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借鉴公共价值管理理论、公共危机协同治理理论等理论方法,提出了健全党的领导、优化协同治理、加强智慧赋能、提升公共卫生应急能力、完善法治保障体系、完善监测预警机制、完善指挥调度机制、完善总结评估机制、加强信息公开和报告、积极开展风险沟通等对策建议。本文旨在为地方政府提高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公共安全韧性城市提供一定的参考。
青海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2](2019)在《青海解放70年大事纪略》文中研究指明编者按历史是一面镜子。纪念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做好现在、开辟未来。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和青海解放70周年,青海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组织编纂了《青海解放70年大事纪略》。《纪略》突出体现党的领导、革命建设改革、各民族团结奋斗三大历史主要脉络,重?
田小青[3](2017)在《省政府2017年9月份大事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9月1日省委党校、省行政学院、省社会主义学院2017年秋季学期开学典礼在西宁举行。省委副书记、省委党校校长刘宁出席开学典礼并讲话,常务副省长、省行政学院院长王予波出席开学典礼。9月1日常务副省长王予波前往三江源民族中学、西宁城市职业技术学院,调研民族教育、职业教育并检查开学工作。9月1日全省迎接党的十九大消防安保专项行动部署电视电话会议在西宁召开。副省长王正升出席会议并讲话。9月4日省长王建军主持召开省政府第
廖扬[4](2017)在《民国时期成都地区鼠疫防控研究(1912年-1949年)》文中研究指明鼠疫是一种人兽共患的烈性传染性疾病。鼠疫的产生出现可追溯到人类的远古时期。鼠疫的流行,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危害巨大。鼠疫作为烈性传染病,是目前的医学科学尚未攻破的人类疾病难题之一。人类对鼠疫只能预防、控制,不能彻底灭绝。近代四川地区经历频繁的战乱与各种灾荒,严重影响与威胁民众生活与安危。民国时期,许多地区如西北、东北、华南、云南等地爆发大规模的鼠疫疫情,世所罕见,四川地区也受到影响。本文主要侧重于民国时期成都地区鼠疫的预防、控制及其对社会的影响与社会互动方面的研究。第一,研究民国时期成都地区鼠疫的产生及其危害,得知鼠疫受时疫、战争影响而产生,鼠疫危及民众性命、影响民众生活等;第二,介绍成都地区防控鼠疫的各级机构,可知各级机构的设立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川内未大规模流行鼠疫,保证了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第三,介绍、分析梳理成都地区鼠疫防控的调查与宣传,得出成都地区有鼠疫发生但未大规模流行的结论,各机关团体进而积极为防控鼠疫展开宣传;第四,介绍、分析成都地区鼠疫防控工作的开展,主要采取奖励民众灭鼠、整顿公共卫生、重视医药科研、启用防疫工具、规避尸体传染风险等措施以防控鼠疫;最后,分析研究成都地区鼠疫防控的效果与影响,得出结论:鼠类不会被灭绝,因而鼠疫亦不能灭绝;鼠类的数量只能被控制,因而鼠疫在人类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可以被防控。因此,经初步研究,得知民国时期成都地区鼠疫防控中,社会各界的社会实践较为成功、社会意识有所提高。在鼠疫防控的过程中,成都地区初步建立了一套卫生防疫机制。
邵志强,滕抒,徐昭[5](2013)在《护航和谐大美青海——记青海省加强监督检查工作》文中研究指明加快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努力让各族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新生活,是青海省委、省政府努力实现的目标。近年来,青海省纪委、监察厅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工作目标开展监督检查,在促进青海科学发展的道路上,坚定不移地推动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战略决策、部署,坚决维护党纪政纪的严肃性。在坚
李冀,肖姗[6](2013)在《为民务实写新篇》文中认为编者按 转作风、聚民心,树新风、促攻坚。今天起,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将在全市深入展开。这是对作风之弊、行为之垢的一次大排查、大检修、大扫除,也是南京打赢三大攻坚战的助推器。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落实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南京正奋勇争先。 群?
李凤麒[7](2013)在《建国以来《人民日报》食品安全事件报道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对于国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本研究通过对建国以来国内重大食品安全事件的梳理得到一张我国食品安全事件的“年代表”,研究选取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党报《人民日报》为代表,通过对其中的食品安全报道进行框架及文本分析,由此得出《人民日报》关于食品安全事件报道的较为细致的描述。研究的第1章绪论主要对于食品安全定义、我国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食品安全事故、食品安全事件报道等几个概念进行梳理和界定,明晰概念,规范所研究的内容范围,综述学术界关于食品安全相关报道的研究进展。研究的第2至4章通过分析《人民日报》食品安全事件报道的话语、特征,从而体现出报纸对事件的描述以及报纸在食品安全事件中所起的作用。按照时间划分为3个章节,每章开始部分对该时期我国的重大食品安全事件进行梳理与列举,按照时间顺序绘制出一张“年代表”。随后,以该章食品安全事件“年代表”为参照物,通过对《人民日报》刊发文章用框架分析的方法进行仔细梳理,统计分析当时食品安全事件报道的概况,并对于此时期《人民日报》食品安全报道的特点进行归纳分析。第2章是1949年至1977年,由于历史客观原因,主要对此时期的四个时间区间里《人民日报》的相关食品安全报道进行文本分析,溯源了首篇食品安全方面报道、首篇食品安全事件报道,并对《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三年困难时期以及文化大革命时期的食品安全报道进行研究分析,展示当时《人民日报》是如何进行早期的食品安全事件报道的;第3章是1978年改革开放后至2002年,重点对于1988年上海因为食用受粪便污染的毛蚶引起的大规模甲肝事件、1998年山西假酒中毒事件的相关报道进行研究分析。第4章是2003年以来的十年间,食品安全问题在我国日趋严重,通过媒体的报道,政府及国民越来越重视,发生了众多全国关注的食品安全事件。通过选取“阜阳大头娃娃事件’“三鹿奶粉事件”、“双汇瘦肉精事件”等几个影响巨大的食品安全事件进行研究,分析出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和融入全球化进程日益发达的今天,是如何进行食品安全事件报道的。第5章,通过对于六十余年来《人民日报》食品安全事件报道的综合分析,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归纳出历史必然性,借此对于现今我国食品安全事件报道提供历史经验,体现现实关照。分析从建国以来至2012年《人民日报》关于食品安全事件报道话语流变、动因及其角色变换。对报道形式、主题、基调和时效的变化进行总结,并从食品安全事件的改变、政治语境的受制、经济因素的制约、社会发展的反作用力和新闻事业的改革等几个方面对其流变的动因进行分析,由此看出《人民日报》在食品安全事件报道中有着纵横两条线的角色定位。第6章引入风险社会理论,思考我国工业化、现代化、全球化进程日益加速,逐步进入风险社会的今天,媒体该如何更好地进行食品安全事件报道。根据人民日报》六十余年食品安全事件报道的“得”与“失”,归纳总结各项特点,构建食品安全事件报道的“理想维度”。最后以“圣元奶粉”和“味全奶粉”2个事件为案例,反思媒体在进行食品安全报道时所造成的的负面影响,并且提出这种“风险的建构”是否会成为“建构的风险”,从而成为“新风险的来源”。这些经验对于指导当下食品安全报道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周建鹏[8](2013)在《我国区域环境治理模式创新研究 ——以湘黔渝“锰三角”为例》文中认为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市场化、城镇化和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各地区诸多传统的内部公共问题和公共事务越来越“外部化”、“无界化”,各种跨越行政区划的区域性公共事务与公共问题大量出现,而在这其中,尤其以“上游污染,下游叫苦”、“我污染,你买单”等形式的区域环境污染尤为普遍且矛盾日益突出,传统的以“行政区划”为边界的治理模式(即“地方分治”模式)显然已不能适应区域环境综合整治面临的新要求。因此,积极探索区域公共问题治理的新途径、新模式来促使地方政府在区域环境治理上走出合作困境,并在区域发展中真正发挥出作用,成为有效治理区域环境问题的必然选择。围绕着“一个有效率的区域环境治理模式该如何构建?区域环境治理中的治理困境该如何突破?”这样一些核心研究问题,本文以湘黔渝“锰三角”区域环境治理作为研究案例,在深入的实地调查研究基础上,采用“解构——分析——综合”的分析方法对该区域2000-2012年期间的一系列特定事件进行“深度扫描”,将“锰三角”历时12年的区域环境曲折治理演进过程完整呈现出来,力图展现该区域环境治理绩效由“久治不愈”到“成效显着”的实现进程,并对不同治理阶段“合作治理困境”的生成和突破背后深层次原因进行解释,来反映各个核心行动主体在该历时性“场域”中演绎的真实角色;继而遵循“发现——反思——总结”的认知程序,综合应用治理理论、科层理论和协作性公共管理理论对“锰三角”区域环境治理案例背后的学理意蕴进行梳理和提炼,深入探析影响区域环境治理绩效的关键因素以及治理困境背后深层次的原因,进而厘清区域环境治理中各个影响因素的运作方式和机制;最后,基于“锰三角”区域环境治理的经验和研究发现,论文提出我国区域环境模式由“地方分治”向“网络共治”方向转变,并构建了我国区域环境网络化治理模式和区域环境网络治理的运行机制和保障机制,来提升区域环境网络治理的效率,促进区域环境治理目标的实现。本文共分为七章,各章研究内容概述如下:第一章是导论部分。首先提出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和研究的具体问题;其次对相关核心概念进行界定,在此基础上进行文献综述,并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内容以及论文基本框架。第二章是理论基础和研究设计。首先,提出了本文的研究视角——网络化治理;其次进行研究设计,依次从研究方法、研究工具、研究对象、抽样方法、数据收集、数据分析、效度和信度以及研究进入的路径等8个方面进行研究设计。第三章是对研究案例进行“深描”。首先介绍“锰三角”区域环境治理的缘起;其次采用“解构——分析——综合”的分析方法,根据环境治理绩效的差别将“锰三角”区域的环境治理过程分解为三个阶段:“自发合作治理”阶段(2000年-2005年)、“整顿关闭”阶段(2005-2008)、“整合推进”阶段(2009年—至今),进而通过利用查阅相关文献、实地调研和访谈中获得的资料对该区域2000-2012年期间的一系列特定事件进行“深度扫描”,将“锰三角”历时12年的区域环境曲折治理演进过程完整呈现出来,对该区域环境治理过程中“合作治理困境”的生成和突破进行剖析,来分析“锰三角”区域环境治理如何由“久治不愈”到“成效显着”的成因;最后,应用公共管理相关理论对“合作治理困境”的生成和突破背后深层次原因进行解释。第四章是“锰三角”区域环境治理过程的比较分析。论文从合作治理平台、参与网络、行动者和合作过程四个方面对“锰三角”环境治理进程中“合作困境”的生成和突破的过程进行对比和深入分析,通过地方政府间合作治理平台、参与网络、行动者和合作过程进行动态的展示与比较,来挖掘影响区域环境治理绩效的关键因素。第五章是“锰三角”区域环境治理呈现的特征和关键因素的实证研究。本章在总结“锰三角”区域环境治理总体特征的基础上,遵循“发现——反思——总结”的认知程序,综合应用治理理论、科层理论和协作性公共管理理论对“锰三角”区域环境治理中呈现的一些特点进行分析和凝练,继续深入挖掘和凝练影响“合作治理困境”的生成和区域环境治理绩效实现的关键因素以及更为微观的一些治理特征。第六章是研究发现和我国区域环境网络化治理模式构建。基于前面几章的分析和归纳,论文总结了“锰三角”区域环境治理过程的4个研究发现:(1)区域环境治理依赖于“合作治理网络”和“合作执行网络”的生成;(2)区域环境有效治理得益于制度创新;(3)区域治理绩效实现依赖于有效的激励机制设计和可持续承诺等因素;(4)区域环境治理模式由“地方分治”向“网络共治”转变。之后,基于以上研究发现,论文构建了区域环境网络化治理模式,并从5各方面提出了区域环境网络化治理的运行机制和保障机制,来提升区域环境网络治理的效率,促进区域环境治理目标的实现。第七章是研究总结和展望。主要从研究结论、学术贡献、研究不足和研究展望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胡佳[9](2011)在《跨行政区环境治理中的地方政府协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通讯网络的便捷性、交通运输的通达性、环境生态和现代社会的高度流动性等叠加背景下,各类复杂性、速变性、相互纠葛性的公共事务倍增,各种公共问题跨越行政区划的界限成为区域性议题,旧有行政区划下的地方政府已经逐渐无法回应区域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一系列复杂性公共问题的起因和解决方案是多元的,需要不同组织协力应对。所以,发展积极的相互依赖关系,已经成为横向地方政府间关系的重要趋势。随着中国经济格局由过去的以省为基础的“行政区经济”向跨省区边界的区域经济转变,相应的政府管理模式也应由基于行政区域界线的“行政区行政”转向跨行政区边界的区域行政。环境污染不以省界、市界、县界为限,而是区域性的。在跨行政区环境治理的现实中,却面临着区域环境的整体性与属地环境管理碎片化的矛盾。跨行政区环境治理本身具有高度渗透性、不可分割性、相互依赖的竞争性、跨区域的外部性等特征,环境保护的正外部性和环境污染的负外部性使区域环境治理政策缺乏效率,基于地方利益的环境治理行动策略表现为自扫门前雪、以邻为壑,地方政府间相互扯皮、相互埋怨的情况屡见不鲜。从频频发生的跨界环境污染事件来看,地方政府的理性需求导致区域环境生态恶化的非理性结果,跨行政区环境治理的“碎片化”消解了整个区域环境的价值和效用。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加强,环境问题的空间性、整体性和复杂性交错发展等背景下,地方政府间需要从“分界而治”走向多元化、动态化的伙伴协作,在政府间形成纵横交错的公共事务协作网络。地方政府如何通过协作有效提供跨区域性公共产品和服务,成为政府面临的新挑战。没有隶属关系的横向地方政府间为什么需要协力治理区域环境;如何避免环境政策执行不力、整合无效和合作破局等情形,能够让横向地方政府间相互对话、彼此让步与充分协作,成为本文的核心议题。在整体性治理的分析框架基础上,本文从治理理念、组织结构、运行机制和技术系统四个方面,通过规范研究、案例研究、文献研究、比较研究等方法的应用,提炼出跨行政区环境治理中地方政府行动的理论解释架构;通过历史发展与现实困境的综合演绎,呈现跨行政区环境治理中地方政府协作的困境,剖析碎片化困境的形成机理,印证该解释框架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寻求整体性的策略建构,进而提出“指向中国实践”的地方政府协作的整体性策略模型,为跨行政区环境治理中地方政府协作的未来走向提供思路。首先,本文应用资源依赖理论、集体行动理论、行为博弈理论和整体性治理理论等理论工具,为全文的研究提供理论指导。借助整体性治理策略框架的思路,围绕地方政府协作在价值和理念、组织结构、运行机制和技术系统四个方面的相关构成变量,提供跨行政区公共事务治理分析的系统变量列表,构建整体性治理的分析框架。其次,应用制度分析方法,从纵向的历史视角,对三大典型区域中区域环境治理的地方协作政策进行梳理,从协作政策的演变中找出地方政府协作演进的影响因素和发展逻辑,提出跨行政区环境治理中地方政府协作的后发外生型协作演进模式。再次,基于整体性治理分析框架,对碎片化权威模型进行改造,从价值整合、资源和权力分配、政策制定和执行三个维度,呈现跨行政区环境治理中地方政府的协作困境。随后,从治理理念、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三方面,对地方政府协作困境的深层诱因进行剖析,从宏观到微观层面、从静态到动态层面打开地方政府行动逻辑背后的“黑箱”。最后,在比较市场协调机制、科层协调机制和网络治理协调机制三类已有跨行政区环境治理的地方政府协作机制效用后,本文论证了地方政府协作走向整体性治理的可行性,依据整体性治理的分析框架,从协作文化、协作机构、协作机制和协作技术四个方面提出地方政府协作的整体性策略。进而结合中国的政治体制背景,提炼出一般性的“指向中国实践”的跨行政区环境治理中地方政府协作的整体性策略模型。
马鞍山市人民政府公报编辑室[10](2009)在《马鞍山市二〇〇九年十二月政务大事记》文中研究说明1日南京金鹰国际集团与市花山区政府合作项目正式签约。市领导郑为文、周春雨、魏尧、盛厚林、蒋礼国、苏从勇,市政府秘书长魏正平,金鹰国际集团董事长王恒等出席签约仪式。2日市长周春雨会见宁波博浪热能设备有限公司董事长颜世峰,副市长方晓利参加会见。△市长周春雨主持召开市规划委员会第47次会议,副市长苏从勇出席会议。
二、中央督查组抵青督查调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央督查组抵青督查调研(论文提纲范文)
(1)青岛市新冠疫情防控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2.3 研究述评 |
1.3 研究思路和框架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创新与不足 |
第2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 |
2.1 相关概念 |
2.1.1 突发事件应急管理 |
2.1.2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应急 |
2.1.3 社会脆弱性与城市韧性 |
2.2 相关理论 |
2.2.1 公共价值管理理论 |
2.2.2 公共危机协同治理理论 |
第3章 青岛市新冠疫情防控体制机制概况 |
3.1 青岛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体制 |
3.2 青岛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机制 |
第4章 青岛市新冠疫情防控过程及策略演变 |
4.1 青岛市新冠疫情防控策略概述 |
4.2 青岛市新冠疫情防控的主要策略及其调整 |
4.2.1 外防输入,内防扩散 |
4.2.2 分区分级,差异化防控 |
4.2.3 外防输入,内防反弹 |
4.3 青岛市新冠疫情防控取得的成效 |
4.3.1 突发公共卫生应急能力大大增强 |
4.3.2 经济社会保持了平稳运行 |
第5章 青岛市新冠疫情防控存在的问题 |
5.1 对防范疫情的长期性复杂性认识不够到位 |
5.2 疫情防控责任落实不够到位 |
5.3 疫情防控的制度安排不够精准严密 |
5.4 信息化平台建设相对滞后 |
5.5 应急体系有待兼容 |
5.6 进口冷链货物集中监管有待改进 |
第6章 青岛市新冠疫情防控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6.1 重大疫情应急管理顶层规划不足 |
6.2 多元主体协同机制不强 |
6.3 风险预防与控制系统脆弱 |
6.4 依法防控体系不完善 |
6.5 治理效能有待提升 |
第7章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提升的对策建议 |
7.1 完善突发疫情防控工作体制机制 |
7.1.1 健全党的领导 |
7.1.2 优化协同治理 |
7.1.3 加强智慧赋能 |
7.2 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建设 |
7.2.1 提升公共卫生应急能力 |
7.2.2 完善法治保障体系 |
7.2.3 完善监测预警机制 |
7.2.4 完善指挥调度机制 |
7.2.5 完善总结评估机制 |
7.3 提高公共卫生信息公开和风险沟通水平 |
7.3.1 加强信息公开和报告 |
7.3.2 积极开展风险沟通 |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2)青海解放70年大事纪略(论文提纲范文)
编者按 |
1949年 |
1950年 |
1951年 |
1952年 |
1953年 |
1954年 |
1955年 |
1956年 |
1957年 |
1958年 |
1959年 |
1960年 |
1961年 |
1962年 |
1963年 |
1964年 |
1965年 |
1966年 |
1967年 |
1968年 |
1969年 |
1970年 |
1971年 |
1972年 |
1973年 |
1974年 |
1975年 |
1976年 |
1977年 |
1978年 |
1979年 |
1980年 |
1981年 |
1982年 |
1983年 |
1984年 |
1985年 |
1986年 |
1987年 |
1988年 |
1989年 |
1990年 |
1991年 |
1992年 |
1993年 |
1994年 |
1995年 |
1996年 |
1997年 |
1998年 |
1999年 |
2000年 |
2001年 |
2002年 |
2003年 |
2004年 |
2005年 |
2006年 |
2007年 |
2008年 |
2009年 |
2010年 |
2011年 |
2012年 |
2013年 |
2014年 |
2015年 |
2016年 |
2017年 |
2018年 |
2019年 |
(4)民国时期成都地区鼠疫防控研究(1912年-1949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缘起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使用资料、研究范围界定以及研究方法 |
1.4 论文框架、研究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
2 民国时期成都地区鼠疫的产生及其危害 |
2.1 鼠疫的定义、类型、症状 |
2.2 近代中国鼠疫的流行 |
2.3 成都地区鼠疫的产生 |
2.4 成都地区鼠疫的危害 |
3 民国时期成都地区防控鼠疫的各级机构 |
3.1 四川省新生活运动促进会 |
3.2 成都市减鼠防疫运动委员会 |
3.3 鼠疫检查站 |
4 民国时期成都地区鼠疫防控的调查与宣传 |
4.1 鼠疫流行情况的调查 |
4.2 鼠疫防控运动的宣传 |
4.3 新闻视野下的鼠疫 |
5 民国时期成都地区鼠疫防控工作的开展 |
5.1 奖励民众灭鼠以防控鼠疫 |
5.2 整顿公共卫生以防控鼠疫 |
5.3 重视医药科研以防控鼠疫 |
5.4 启用防疫工具以防控鼠疫 |
5.5 规避尸体传染风险以防控鼠疫 |
6 民国时期成都地区鼠疫防控的效果与影响 |
6.1 鼠疫防控的效果 |
6.2 鼠疫防控的影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
(5)护航和谐大美青海——记青海省加强监督检查工作(论文提纲范文)
培育廉洁政治——以严明党的政治纪律为出发点,保证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 |
建设为民政府—— |
提升强省实力——以维护资源环境建设为着力点,为开辟发展新空间扫除障碍 |
构建和谐青海——以护民利保民生为落脚点,赢得各族人民信赖 |
(7)建国以来《人民日报》食品安全事件报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食品安全相关概念 |
1.2.1 食品安全定义 |
1.2.2 我国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 |
1.2.3 食品安全事故 |
1.2.4 食品安全事件报道的概念 |
1.3 研究方法与文献综述 |
1.3.1 研究对象及范围 |
1.3.2 研究类目建构 |
1.3.3 食品安全报道研究综述 |
1.3.4 相关研究视角的文献综述 |
1.3.5 《人民日报》相关文本的研究综述 |
2 食品安全事件报道的萌芽期——历史的失语(1949-1977) |
2.1 1949-1977我国食品安全事件 |
2.2 1949-1977人民日报食品安全报道分析 |
2.2.1 首篇食品安全报道: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时期(1949—1952) |
2.2.2 首篇食品安全事件报道: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53—1955) |
2.2.3 《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与三年困难时期;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时期(1956—1965) |
2.2.4 停滞中的2个专版:“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 |
2.3 1949-1977《人民口报》食品安全相关报道特点分析 |
3 食品安全事件报道的发展期——从自然到工业的转变(1978-2002) |
3.1 1978-2002 我国食品安全事件 |
3.2 1988年上海甲肝事件研究 |
3.2.1 1988上海甲肝事件简介 |
3.2.2 《人民日报》1988上海甲肝事件报道研究 |
3.3 1998年山西假酒事件研究 |
3.3.1 1998年山西假酒事件始末 |
3.3.2 《人民日报》对1998年山西假酒事件报道研究 |
3.4 1978-2002《人民日报》食品安全事件报道特点分析 |
4 食品安全事件报道的勃兴期——现代化伤痛(2003-2012) |
4.1 2003-2012 我国食品安全事件 |
4.2 2004 年阜阳大头娃娃事件研究 |
4.2.1 2004 年阜阳大头娃娃事件 |
4.2.2 《人民日报》对阜阳大头娃娃事件的报道研究 |
4.3 2008年三鹿奶粉事件报道研究 |
4.3.1 三鹿奶粉事件始末 |
4.3.2 《人民日报》对三鹿奶粉事件报道分析 |
4.4 2011双汇瘦肉精事件研究 |
4.4.1 双汇瘦肉精事件简介 |
4.4.2 《人民日报》关于双汇瘦肉精事件报道分析 |
4.5 2003-2012《人民日报》食品安全事件报道特点分析 |
5 建国以来《人民日报》食品安全事件报道的流变分析 |
5.1 流变形态分析 |
5.1.1 报道形式的变化:消息一直是主力,形式越来越多彩 |
5.1.2 报道主题的变迁:顺应时代需要,发挥角色功用 |
5.1.3 报道基调的转变:从“胡乱鸣放”到“理性批判” |
5.1.4 报道时效的改变:明显提升,却仍未能“打响第一枪” |
5.2 动因分析 |
5.2.1 事件导火索:传统自然威胁到非传统人为威胁 |
5.2.2 政治语境下受制的话语空间 |
5.2.3 经济浪潮中的起伏 |
5.2.4 社会发展的反作用力 |
5.2.5 新闻事业改革的推力 |
5.3 《人民日报》在食品安全事件报道中的角色定位 |
5.3.1 纵向历史维度:从宣教者到督察员 |
5.3.2 横向比较维度:中央—官方—舆论领袖 |
6 结语与反思——风险社会中的食品安全事件报道 |
6.1 六十余年食品安全事件报道的“得”与“失” |
6.2 食品安全事件报道的“理想维度” |
6.3 反思——风险报道是否会成为“新风险的来源”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8)我国区域环境治理模式创新研究 ——以湘黔渝“锰三角”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问题 |
1.1.3 研究意义 |
1.2 核心概念 |
1.2.1 区域环境治理 |
1.2.2 环境治理中的公共价值 |
1.2.3 关系质量 |
1.2.4 集体行动困境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外相关研究 |
1.3.2 国内相关研究 |
1.3.3 文献评述 |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理论视角与研究设计 |
2.1 理论视角:网络治理 |
2.1.1 从科层到网络——一种新的治理结构 |
2.1.2 网络治理的特征和内涵 |
2.1.3 网络治理理论在区域环境治理中的适用性 |
2.2 研究设计 |
2.2.1 研究方法 |
2.2.2 研究工具 |
2.2.3 研究对象——湘黔渝“锰三角”区域环境治理 |
2.2.4 抽样方法——理论性抽样 |
2.2.5 数据收集——访谈、直接观察和问卷调查 |
2.2.6 数据分析 |
2.2.7 效度与信度 |
2.2.8 研究进入的路径和研究道德伦理的考量 |
第三章 “锰三角”区域环境治理的缘起与治理演进(2000-2012) |
3.1 “锰三角”概况与区域环境治理的缘起 |
3.1.1 “锰三角”概况 |
3.1.2 “锰三角”区域环境治理的缘起——界河清水江污染严重 |
3.1.3 “锰三角”区域环境治理中的主体 |
3.2 “自发合作”治理过程及其环境治理绩效(2000—2005年7月) |
3.2.1 “自发合作”阶段行动者的行为与治理过程 |
3.2.2 “自发合作”区域环境治理绩效—集体行动的“一维困境” |
3.2.3 “自发合作”阶段区域环境治理“一维困境”的原因解析 |
3.3 “整顿关闭”治理过程及其环境治理绩效(2005--2008年) |
3.3.1 “整顿关闭”阶段行动者的行为与治理过程 |
3.3.2 “整顿关闭”阶段环境治理绩效——集体行动的“二维困境” |
3.3.3 “整顿关闭”阶段区域环境治理“二维困境”的原因解析 |
3.4 “整合推进”治理过程及其环境治理绩效(2009—2012年) |
3.4.1 “整合推进”阶段行动者的行为与治理过程 |
3.4.2 “整合推进”阶段环境治理绩效——“合作困境”的逐步消解 |
3.4.3 “整合推进”阶段环境治理取得绩效的原因解析 |
3.5 小结 |
第四章 “锰三角”区域环境三个治理阶段的比较分析 |
4.1 “锰三角”区域环境治理中的行动舞台对比 |
4.1.1 地方政府的合作态度和扮演角色比较 |
4.1.2 职能部门的参与度比较 |
4.2 “锰三角”区域环境治理进程中的参与网络比较 |
4.2.1 核心决策层的态度比较 |
4.2.2 决策参与层的构成比较 |
4.2.3 影响层的作用比较 |
4.3 “锰三角”区域环境治理中的行动者对比 |
4.3.1 政治权威的支持程度比较 |
4.3.2 技术力量组成比较 |
4.4 “锰三角”区域环境治理过程的对比 |
4.4.1 “锰三角”区域环境治理中合作困境的生成路径比较 |
4.4.2 “锰三角”区域环境治理中各类行动者策略的调整过程对比 |
4.4.3 “锰三角”区域环境治理中政府间合作机制的生成过程比较 |
4.4.4 “锰三角”区域环境治理过程中环境治理绩效的生成过程对比 |
4.5 小结 |
第五章 “锰三角”区域环境治理的特征和关键影响因素 |
5.1 “锰三角”区域环境治理总体治理特征和关键影响因素 |
5.1.1 “锰三角”区域环境治理的总体特征 |
5.1.2 “锰三角”区域环境治理取得绩效的关键因素 |
5.2 “锰三角”区域环境治理绩效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5.2.1 因素分类和模型构建 |
5.2.2 问卷设计 |
5.2.3 数据收集 |
5.2.4 信度和效度 |
5.2.5 区域环境治理效果的影响因素的验证分析 |
5.3 小结 |
第六章 “锰三角”区域环境治理的研究发现和我国区域环境网络化治理模式构建 |
6.1 “锰三角”区域环境治理的研究发现 |
6.1.1 区域环境有效治理依赖于合作治理网络的生成 |
6.1.2 区域环境有效治理得益于制度创新 |
6.1.3 区域治理绩效实现依赖于有效的激励机制设计 |
6.1.4 区域环境治理模式由“地方分治”向“网络共治”转变 |
6.2 从地方分治到网络共治:我国区域环境网络化治理模式构建 |
6.2.1 区域环境网络化治理模式的构建 |
6.2.2 区域环境网络化治理的运行机制和保障机制构建 |
第七章 结论和展望 |
7.1 研究结论和学术贡献 |
7.1.1 研究结论 |
7.1.2 学术贡献 |
7.2 研究不足和研究展望 |
7.2.1 研究不足 |
7.2.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访谈对象名录 |
附录2 “锰三角”区域环境治理的访谈提纲 |
附录3 “锰三角”区域环境治理绩效及其影响因素调查问卷 |
附录4 “锰三角”区域环境治理的相关文件列表 |
附录5 “锰三角”区域环境治理效果的图片 |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9)跨行政区环境治理中的地方政府协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 |
一、研究背景 |
二、问题的提出 |
三、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相关研究综述 |
一、横向地方政府间协作的文献综述 |
二、跨行政区环境治理中地方政府协作的文献综述 |
三、简要评价 |
第三节 核心概念界定 |
一、跨行政区环境治理 |
二、地方政府协作 |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理论基础和分析框架 |
第一节 理论基础 |
一、资源依赖理论 |
二、集体行动理论 |
三、行为博弈理论 |
四、整体性治理理论 |
第二节 分析框架:整体性治理的视角 |
一、整体性治理的分析框架 |
二、整体性治理的价值和理念:责任与公共利益为导向 |
三、整体性治理的组织结构:整体性政府 |
四、整体性治理的运行机制:结果取向的服务供给 |
五、整体性治理的技术系统:服务供给方式的优化 |
第三节 本文的结构体系 |
第三章 跨行政区环境治理中地方政府协作的历史演进 |
第一节 跨行政区环境治理中地方政府协作的动因 |
一、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
二、区域环境治理的现实需要 |
三、公共行政改革的内生需求 |
第二节 跨行政区环境治理中地方政府协作的政策演进:以典型区域为例 |
一、长三角地区环境治理中的地方政府协作 |
二、泛珠三角地区环境治理中的地方政府协作 |
三、环渤海地区环境治理中的地方政府协作 |
第三节 跨行政区环境治理中地方政府协作演进的模式和成效 |
一、跨行政区环境治理中地方政府协作演进的模式 |
二、跨行政区环境治理中地方政府协作演进的成效与问题 |
第四节 小结 |
第四章 跨行政区环境治理中地方政府协作的碎片化困境 |
第一节 碎片化:横向地方政府协作的考察视角 |
一、碎片化的多视角解读 |
二、碎片化权威的提出 |
三、跨行政区环境治理中地方政府协作碎片化的解释维度 |
第二节 跨行政区环境治理中地方政府价值和理念的碎片化 |
一、地方政府的区域环境治理目标差异 |
二、地方政府对协作的认知差异 |
三、地方政府间信息不对称 |
四、地方政府间信任不充分 |
第三节 跨行政区环境治理中地方政府资源和权力分配结构的碎片化 |
一、地方政府资源占有的差异化 |
二、"各管一段"的区域环境管理体制 |
三、"九龙治水"的分割管理方式 |
四、现有区域协调机构的有限碎片化整合功能 |
第四节 跨行政区环境治理中地方政府政策制定和执行的碎片化 |
一、跨行政区环境治理中政策制定的碎片化 |
二、跨行政区环境治理中政策执行的碎片化 |
第五节 小结 |
第五章 跨行政区环境治理中地方政府协作困境的机理分析 |
第一节 压力型体制对地方政府协作理念的影响 |
一、微观层面:政府官员自利性的内在冲动 |
二、中观层面:地方政府间的"政治锦标赛" |
三、宏观层面:宏观调控体制中的地方政府行为选择 |
第二节 分割型管理体制对地方政府协作的限制 |
一、行政区划设置流弊与行政区行政的刚性切割 |
二、地方政府的自治基础缺失 |
三、环境管理体制的局限性 |
四、现有区域协调机构乏力 |
第三节 地方政府间协作保障机制的不足 |
一、分权财政体制下的财政约束 |
二、被普遍认可的沟通协商机制阙如 |
三、利益协调和补偿机制不健全 |
四、信息共享机制和通报机制不完善 |
第四节 小结 |
第六章 跨行政区环境治理中地方政府协作的整体性治理路径 |
第一节 跨行政区环境治理中地方政府协作机制的既有路径评析 |
一、市场协调机制及其效用 |
二、科层协调机制及其效用 |
三、网络治理协调机制及其效用 |
第二节 跨行政区环境治理中地方政府整体性治理的可行性与策略选择情境 |
一、跨行政区环境治理中地方政府整体性治理的可行性 |
二、跨行政区环境治理中地方政府协作的策略选择情境 |
第三节 跨行政区环境治理中地方政府协作的整体性策略 |
一、战略协作文化的培育 |
二、多元协作机构的建立 |
三、运行协作机制的深化 |
四、实践协作技术的创新 |
第四节 小结与进一步思考 |
第七章 结语 |
一、跨行政区环境治理中地方政府行动的解释架构 |
二、跨行政区环境治理中地方政府协作的整体性策略模型 |
三、研究中的不足与未来研究方向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参考文献(以作者姓名首字母排序) |
后记 |
四、中央督查组抵青督查调研(论文参考文献)
- [1]青岛市新冠疫情防控问题与对策研究[D]. 赵业伟. 山东大学, 2021
- [2]青海解放70年大事纪略[N]. 青海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青海日报, 2019
- [3]省政府2017年9月份大事记[J]. 田小青. 青海政报, 2017(18)
- [4]民国时期成都地区鼠疫防控研究(1912年-1949年)[D]. 廖扬. 四川师范大学, 2017(02)
- [5]护航和谐大美青海——记青海省加强监督检查工作[J]. 邵志强,滕抒,徐昭. 中国监察, 2013(20)
- [6]为民务实写新篇[N]. 李冀,肖姗. 南京日报, 2013
- [7]建国以来《人民日报》食品安全事件报道研究[D]. 李凤麒. 安徽大学, 2013(11)
- [8]我国区域环境治理模式创新研究 ——以湘黔渝“锰三角”为例[D]. 周建鹏. 兰州大学, 2013(03)
- [9]跨行政区环境治理中的地方政府协作研究[D]. 胡佳. 复旦大学, 2011(12)
- [10]马鞍山市二〇〇九年十二月政务大事记[J]. 马鞍山市人民政府公报编辑室. 马鞍山市人民政府公报, 20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