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沉积模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模式,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塔里木盆地,柳河,震旦。
沉积模式论文文献综述
厚刚福,徐洋,孙靖,王力宝,宋明星[1](2019)在《叁角洲前缘—湖盆深水区沉积模式及意义——以准噶尔盆地盆1井西凹陷叁工河组二段一砂组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厘清准噶尔盆地盆1井西凹陷叁工河组二段叁角洲前缘—湖盆深水区的沉积特征、沉积模式及其岩性圈闭,落实岩性油气藏勘探领域,采用地层厚度法恢复了古地貌,并结合岩心观察、重矿物分析、储层表征和钻井资料,分析了研究区的沉积微相、储层性质和含油气性,认识到湖盆深水区砂质碎屑流砂体的岩性圈闭条件优越。盆1井西凹陷叁工河组二段发育两级环状坡折,将研究区分为叁角洲内前缘带、叁角洲外前缘带和湖盆深水区3个带。叁角洲内前缘带水下分流河道微相的储层质量高、含油气性好;叁角洲外前缘带发育河道末梢沉积和席状砂微相,为致密储层发育区,含油气性差;湖盆深水区砂质碎屑流砂体的储层性质和含油气性与叁角洲内前缘带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相类似,且顶底板条件较好,其侧向受叁角洲外前缘带致密储层遮挡,有利于形成岩性圈闭,是下一步油气勘探最有利的勘探领域。(本文来源于《石油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魏恒飞,关平,王鹏,吴颜雄,李秋媛[2](2019)在《柴达木盆地滩坝沉积特征、成因及沉积模式:以扎哈泉地区上干柴沟组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在对600多米岩芯颜色、沉积构造、粒度分析、薄片等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柴达木盆地扎哈泉地区滩坝沉积特征,研究了滩坝在层序地层格架中的分布及成因,建立了滩坝砂体沉积模式。结果表明,上干柴沟组滩坝单砂体厚度较薄,滩坝中发育较多典型的波浪作用形成的沉积构造,粒度概率累积曲线多以跳跃和悬浮两个总体为主。坝砂体主要发育于中长期基准面旋回的可容纳空间较大处,且多分布于短期基准面旋回上升半旋回可容纳空间较大处;滩主要发育于各级别基准面旋回中可容纳空间较小处。滩坝的形成与可容纳空间的大小及沉积水动力条件有关,在高可容纳空间条件下,水体较深,湖泊面积大,易形成大的湖浪和湖流,从而发育坝砂体。最后,根据瓦尔特定律,结合一个中短期基准面旋回过程中沉积类型垂向变化,建立了上干柴沟组滩坝沉积模式。(本文来源于《高校地质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甘军,张迎朝,梁刚,杨希冰,李兴[3](2019)在《琼东南盆地深水区烃源岩沉积模式及差异热演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琼东南盆地深水区是目前的天然气勘探热点,但其烃源岩沉积模式和演化特征认识的不足制约了勘探成效.为识别和评价琼东南盆地深水区烃源岩,综合应用地震沉积学、有机地球化学及构造地质学分析方法,对比剖析渐新统含煤叁角洲~浅海相泥岩的生烃母质、沉积背景及与已发现油气的对应关系.研究表明,渐新统叁角洲的发育规模及古地貌控制了海陆过渡相煤系和海相陆源型烃源岩的分布,断-拗转换期凹凸相间的半封闭浅海环境有利于形成生气为主、油气兼生的渐新统海相陆源型烃源岩;深水区海相陆源型烃源岩分布、热演化及生排烃过程控制了天然气资源潜力,据此对生气凹陷进行分类评价并提出乐东、陵水及松南等Ⅰ类富生气凹陷.(本文来源于《地球科学》期刊2019年08期)
王玉,漆智,杨朝强,马华帅,郇金来[4](2019)在《浅海重力流储层沉积模式新认识》一文中研究指出D气田黄流组一段为浅海陆架背景下的海底扇沉积,沉积微相平面展布复杂,储层具有很强的非均质性。开展沉积机理研究,对于厘清海底扇沉积微相展布、预测砂体展布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压实校正恢复古地貌,基于粒度标准偏差开展了水动力分析。随后,在综合分析古物源、古地貌、古水深、古水动力等特征基础上,明确浅海重力流沉积物的搬运作用明显受到坡折带、洼陷、沟谷等地貌的控制,并建立了先成洼陷限制性重力流充填-溢出、斜坡坡折下侵蚀-充填-分流、平缓斜坡非限制性漫流3种浅海海底扇沉积模式。(本文来源于《地质科技情报》期刊2019年04期)
董秀超[5](2019)在《查干诺尔凹陷南屯组湖底扇沉积特征及沉积模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区域层序地层格架内,根据岩石相、地震剖面相、测井相特征并结合粒度分析等资料,对海拉尔盆地查干诺尔凹陷下白垩统南屯组内发育的湖底扇沉积体系、沉积特征及模式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认为研究区南屯组湖底扇沉积体系主要发育有3类亚相和5类微相。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查干诺尔凹陷南屯组的湖底扇沉积模式,认为平面微相相序表现为"内扇主沟道→中扇辫状沟道→外扇浊积岩→深湖泥"的变化规律,且水道体系(主沟道、辫状沟道)之间,都被明显规模的深湖相泥岩所分隔。在这一沉积模式控制下,湖底扇沉积在研究区南部由东侧陡坡带向湖盆中心延伸较远,而由南向北则随着构造坡折带影响能力的减弱,逐渐过渡为扇叁角洲沉积体。(本文来源于《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邓浩博,田景春,张翔,孟万斌,苏炳睿[6](2019)在《塔里木盆地西北缘阿克苏地区震旦系沉积相特征及沉积模式》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磷矿沟和什艾日克野外剖面资料观测及薄片分析,结合沉积学理论研究震旦系沉积环境,分析塔里木盆地西北缘阿克苏地区震旦系沉积相特征及沉积模式。结果表明:研究区震旦系可识别无障壁海岸、碎屑有障壁海岸、混积滨岸和碳酸盐缓坡4类沉积相,进一步划分为4个亚相(前滨、碎屑岩潮坪、碳酸盐岩潮坪及浅滩)和11个微相(泥坪、砂坪、云坪、混合坪、潮道、风暴潮道、砂屑滩、藻屑滩、颗粒滩、潮间藻席、潮间藻席及迭层石)。纵向上具有碎屑岩、碎屑岩—碳酸盐岩、碳酸盐岩的沉积演化特征,符合震旦纪由裂谷盆地向坳陷盆地的构造演化规律。在研究区震旦系建立碎屑岩潮坪—混积滨岸—碳酸盐岩缓坡的沉积模式。该结果为研究区古地理重建与震旦系油气勘探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东北石油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周洋[7](2019)在《柳河—通化盆地下白垩统混积岩岩相及沉积模式》一文中研究指出柳河-通化盆地位于华北板块北缘,地处于敦密断裂带的南侧与鸭绿江断裂的北西侧之间,是一个发育在前中生界基底之上的小型断陷盆地,为松辽外围的吉南主要勘探区。中生代该地区受火山作用强烈,在盆地中充填有复杂的火山岩、沉积岩组合,形成了具有特色的火山-沉积组合序列,这种由火山碎屑与陆源碎屑混合堆积成因的岩石类型为本次研究重点,即柳河-通化盆地的混积岩。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以柳河-通化盆地钻井取心资料为主要对象。通过对钻井岩心、野外剖面、测井资料、实验数据等进行综合分析,对柳河-通化盆地下白垩统混积岩的岩相及沉积模式进行研究,探讨了烃源岩发育情况,并得出以下几点认识:1.柳河-通化盆地混积岩类型及特征识别出柳河-通化盆地中生代发育的3类混积岩,主要出现在混积粗碎屑岩、混积细碎屑岩与熔岩-碎屑熔岩中,进一步鉴定出15种岩性;砂级混积粗碎屑岩与混积细碎屑岩分为8个岩石小类;熔岩-碎屑熔岩分为5个小类。混积岩测井特征显示,流纹岩(含碎屑)具有高GR(148.9-182.08API)、低密度(2.376-2.46g/cm3)的特征;混积碎屑岩表现为低GR(80.802-125.904API)、高密度(2.436-2.621 g/cm3)特征。从熔岩(含碎屑)向碎屑岩过渡反映了高GR组分(流纹质岩浆成分)的减少。2.混积岩的岩相类型碎屑组分叁角图显示,混积作用受基浪流(牵引流)、热碎屑流、重力流(含浊流)等多因素控制。将混积岩相划分混积湖泊型与混积扇叁角洲型两大类,又细分为水下(热)碎屑流、水下基浪流、水下泥石流、火山碎屑浊流与熔岩流5种小类。3.柳河-通化盆地火山-沉积序列组合与充填类型列举了研究区发育的两类火山-沉积序列实例,分别为混积湖泊型与混积扇叁角洲型,属于低位-水进体系下的不同类型充填;前者为低位火山机构-水进域混积湖泊充填类型,后者属于低位扇-水进域混积扇叁角洲充填类型。4.盆地火山-沉积作用阶段划分与堆积模式建立研究区火山-沉积作用阶段划分为4个阶段:果松组-鹰嘴砬子组火山-沉积阶段;林子头组-下桦皮甸子组火山-沉积阶段;亨通山组火山-沉积阶段;叁棵榆树组以后的火山-沉积阶段。建立了火山-沉积盆地的混积沉积模式。5.柳河-通化盆地烃源岩发育特征及分析烃源岩TOC、Ro及有机类型的测试结果显示,通化盆地亨通山组泥岩TOC值为1.41%-2.76%,Ro值为1.18%,母质类型为I型与II_1型,为好烃源岩级别;下桦皮甸子组TOC值为1.38%-2.9%,Ro平均值为0.98%,最大值为1.22%,母质类型为I型与II_1型,为好-极好烃源岩级别;鹰嘴砬子组烃源岩级别较差。柳河盆地中下桦皮甸子组TOC值为1.05%-1.89%,母质类型为I型与II_1型,可能为中等-好烃源岩级别;鹰嘴砬子组TOC值为0.65%-1.59%,母质类型为I型与II_1型,Ro平均值为3.6%,属于过成熟级别;果松组泥岩较差。亨通山组与下桦皮甸子组为最优烃源岩发育层位,且二者均为火山沉积旋回下的泥岩背景沉积。但火山沉积作用对通化盆地烃源岩具有较好的催熟、埋藏条件,在柳河盆地对烃源岩破坏较强。(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9-05-01)
贺婷婷,段太忠,赵磊,刘彦锋[8](2019)在《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T区叁迭纪沉积模式》一文中研究指出塔河油田T区叁迭纪沉积体系认识不足,在层序地层划分的基础上,综合应用岩心相、测井相、地震相及地震标准化波形属性,分析沉积体系与前陆盆地构造运动的关系,建立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T区叁迭纪沉积模式。研究表明:塔河油田T区叁迭系划分为6个长期基准面旋回;在旋回内部识别出辫状河叁角洲、河流及湖泊沉积相;地震标准化波形属性分析显示辫状河叁角洲-湖泊相沉积体系呈现由近北东方向向正北方向迁移的演化特征,而河流相沉积呈近东西方向展布。逆冲活动期,盆地近源区构造沉降,大量粗粒沉积物在盆地近源区快速堆积,形成近似垂直于造山带沉积搬运的辫状河叁角洲-湖泊相沉积体系;逆冲活动平静期,盆地近源区构造抬升,地势平缓,河流搬运作用弱,较细粒的沉积物在逆冲活动期形成的近东西向的断裂带中沉积下来,形成近似平行于造山带沉积搬运的河流相沉积。因此塔河油田T区叁迭纪沉积时期受前陆盆地逆冲构造运动影响形成近似垂直于造山带和平行于造山带沉积搬运的两种沉积模式,该沉积模式为塔里木盆地叁迭系碎屑岩储层勘探开发提供了指导。(本文来源于《石油与天然气地质》期刊2019年04期)
陈东[9](2019)在《大芦湖油田滑塌浊积扇沉积模式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充分认识大芦湖油田的油气成藏规律,提高大芦湖油田的勘探开发效果,针对该油田沙叁段岩性油藏樊107块和樊162块在开发中存在的油层产能差别大、油层有效厚度下限标准不一致及油水矛盾等问题,通过沉积物源分析、古地貌恢复研究及储层岩性、物性特征、结构及构造特征、测井相特征等沉积特征的研究,建立了两块的滑塌浊积扇沉积模式。该模式合理解释了樊107块构造高部位为水层而相对低部位为油层的成藏机理,同时对大芦湖油田岩性油藏的勘探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非常规油气》期刊2019年02期)
顾志翔,何幼斌,彭勇民,罗进雄,刘小帆[10](2019)在《四川盆地下寒武统膏盐岩“多舄湖”沉积模式》一文中研究指出早寒武世晚期四川盆地构造背景为"两隆夹一凹"的格局,气候干旱炎热,为膏盐岩的发育创造了有利条件。通过野外剖面、钻井剖面、岩石薄片及区域地质调查等资料,总结了下寒武统膏盐岩发育特征。基于岩性特征、岩性组合方式及分区的不同,对水动力特征、沉积构造、膏盐岩单层厚度、发育规模及位置等方面的差异进行对比,结合岩相古地理研究,建立了四川盆地下寒武统膏盐岩沉积模式。研究结果表明:1)膏盐岩主要以含膏白云岩类和石膏岩类为主,膏盐岩厚度介于0.74~419.9 m,具有分布广、变化大等特点,沉积中心分别位于重庆—合江一带、利川—彭水一线,整体上呈现"山字型"展布特征;2)膏盐岩岩性组合类型可分为:白云岩或泥(砂)岩夹膏盐岩组合、膏盐岩与白云岩呈韵律性互层组合、膏盐岩夹白云岩或页岩组合,分别发育于潮上带、潮上带相对低洼处及潮上带—潮间带上部水体较深且循环受限的凹陷处;3)膏盐岩主要形成于川东南静水舄湖、其次为川东及川西南扰动舄湖与混积潮洼,即"一主两副"的多舄湖环境。(本文来源于《沉积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沉积模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文章在对600多米岩芯颜色、沉积构造、粒度分析、薄片等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柴达木盆地扎哈泉地区滩坝沉积特征,研究了滩坝在层序地层格架中的分布及成因,建立了滩坝砂体沉积模式。结果表明,上干柴沟组滩坝单砂体厚度较薄,滩坝中发育较多典型的波浪作用形成的沉积构造,粒度概率累积曲线多以跳跃和悬浮两个总体为主。坝砂体主要发育于中长期基准面旋回的可容纳空间较大处,且多分布于短期基准面旋回上升半旋回可容纳空间较大处;滩主要发育于各级别基准面旋回中可容纳空间较小处。滩坝的形成与可容纳空间的大小及沉积水动力条件有关,在高可容纳空间条件下,水体较深,湖泊面积大,易形成大的湖浪和湖流,从而发育坝砂体。最后,根据瓦尔特定律,结合一个中短期基准面旋回过程中沉积类型垂向变化,建立了上干柴沟组滩坝沉积模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沉积模式论文参考文献
[1].厚刚福,徐洋,孙靖,王力宝,宋明星.叁角洲前缘—湖盆深水区沉积模式及意义——以准噶尔盆地盆1井西凹陷叁工河组二段一砂组为例[J].石油学报.2019
[2].魏恒飞,关平,王鹏,吴颜雄,李秋媛.柴达木盆地滩坝沉积特征、成因及沉积模式:以扎哈泉地区上干柴沟组为例[J].高校地质学报.2019
[3].甘军,张迎朝,梁刚,杨希冰,李兴.琼东南盆地深水区烃源岩沉积模式及差异热演化[J].地球科学.2019
[4].王玉,漆智,杨朝强,马华帅,郇金来.浅海重力流储层沉积模式新认识[J].地质科技情报.2019
[5].董秀超.查干诺尔凹陷南屯组湖底扇沉积特征及沉积模式研究[J].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2019
[6].邓浩博,田景春,张翔,孟万斌,苏炳睿.塔里木盆地西北缘阿克苏地区震旦系沉积相特征及沉积模式[J].东北石油大学学报.2019
[7].周洋.柳河—通化盆地下白垩统混积岩岩相及沉积模式[D].吉林大学.2019
[8].贺婷婷,段太忠,赵磊,刘彦锋.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T区叁迭纪沉积模式[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19
[9].陈东.大芦湖油田滑塌浊积扇沉积模式初探[J].非常规油气.2019
[10].顾志翔,何幼斌,彭勇民,罗进雄,刘小帆.四川盆地下寒武统膏盐岩“多舄湖”沉积模式[J].沉积学报.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