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利用论文_朱啸林,徐存英,唐杰,华一新,张启波

导读:本文包含了选择性利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选择性,纳米,罗伊,薄膜,氧化碳,寄主,糖苷。

选择性利用论文文献综述

朱啸林,徐存英,唐杰,华一新,张启波[1](2019)在《利用氯化胆碱基低共熔溶剂从氧化锌烟尘中选择性回收锌(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低共熔溶剂(DESs)具有可调节的配位能力,是一种选择性回收金属的潜在浸出剂。本文作者采用氯化胆碱-尿素-乙二醇(ChCl-urea-EG)低共熔溶剂从氧化锌烟尘中选择性回收锌。当浆液浓度为50g/L、浸出温度为80°C、搅拌速度为600r/min时,锌的浸出率达到85.2%。该浸出过程受扩散控制,其活化能为32.1k J/mol。将浸出液直接用于电沉积锌,可得到纯锌镀层,电流效率达到82.6%,且ChCl-urea-EG低共熔溶剂可循环使用。该方法在处理含锌烟尘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期刊2019年10期)

丁大海[2](2019)在《利用糖环构象及环外酯基参与现象选择性构建呋喃果糖糖苷键》一文中研究指出疫苗是一类应用广泛的疾病防治手段。传统疫苗的来源主要是通过致病微生物灭活或减毒获得。但是由于它们源自微生物,因而存在着安全性不足的缺点。近年来,化学模拟组装疫苗作为一种新型疫苗受到越来越多的研究者的青睐。化学模拟组装疫苗所含成分清楚可控,更加安全可靠。然而人工制备的抗原通常无法引起安全且强大的免疫反应,需要对疫苗粒子进行改造以有效地提高其免疫活性。目前疫苗粒子的改造手段主要靠佐剂改造,但是目前的疫苗佐剂体系仍然较难引发高效长期的免疫反应和保护作用,因而其有效性亟待提高。我们试图通过应用新型佐剂来改造人工疫苗,提高人工疫苗的免疫活性。Inulin是β-(2,1)连接的多聚果糖的混合物,是一类较为有效的疫苗佐剂。其生物相容性高,对人体无毒害作用,在人体内稳定,可以被肠道菌群代谢为无害的果糖,并且具有TLR结合作用。这些性质使得Inulin具有良好的佐剂性质,有利于疫苗与抗原呈递细胞的结合与识别作用。因此我们选定Inulin作为改造人工疫苗免疫特性的新型佐剂。目前低聚果糖的制备主要是生物降解法,如此制得的低聚果糖聚合度不均一。精确控制聚合度并且具有较高纯度的低聚糖一般是由化学合成法制备。然而针对β-连接的呋喃型低聚果糖,现有的化学合成法效率很低,难以应用于免疫研究。β-呋喃型果糖糖苷键的构建是糖化学中的一大难题。我们首次应用果糖1-O-乙酰基的邻基参与策略与五元糖环构象控制策略提高糖苷化反应的选择性。通过控制果糖中间体的类双平伏键或类双直立键两种构象,以达到选择性糖苷键构建的目的。我们合成了 1-O-乙酰基-3,4,6-叁-O-苄基-2-对甲苯硫呋喃型果糖苷供体,并进行了一系列的糖苷化研究,结果与我们关于邻基参与策略与糖环构象控制策略的假设相符。另外我们通过一系列的选择性保护,试图合成具有3,6-内酯的果糖供体,以期通过桥环内酯控制果糖糖苷化中间体为类双直立键的构象。3,6-内酯果糖供体的合成未完成,在本文中将对现有工作进行报道。(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9-05-20)

李欢欢[3](2019)在《利用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研究纳米银颗粒膜选择性催化反应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纳米Ag颗粒具有局域表面等离激元共振(LSPR)特性,能够诱导光催化反应,是一种常用的光催化材料。但纳米Ag的光生电子与空穴容易复合,降低了光催化性能。本文利用叁种方法来提升纳米Ag颗粒膜的光催化性能,分别为氧化处理,与纳米Cu复合,与TiO_2复合。利用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研究纳米Ag颗粒膜氧化、与纳米Cu复合后的选择性光催化反应。围绕该主题,本文开展以下工作:一、利用等离子体辐照及氧气氛围退火对纳米Ag颗粒膜进行氧化处理,研究其对氨基苯硫酚(PATP)的选择性催化氧化性能。结果表明,纳米Ag颗粒膜经氧化处理后的催化性能有了显着提升,经等离子体辐照后产生了亲电子氧(O~-),而经氧气退火后产生了超氧离子(O_2~-)提高了选择性催化性能。二、将纳米Ag颗粒膜与纳米Cu颗粒膜复合,研究其对硝基苯硫酚(PNTP)的选择性催化还原性能。通过调整纳米银铜的蒸镀顺序,分别制备了纳米Ag/Cu及纳米Cu/Ag两种构型的复合薄膜。研究结果表明,纳米Ag/Cu复合薄膜的光催化性能较单层纳米Ag膜的光催化性能有了显着提升,而纳米Cu/Ag复合薄膜的光催化性能提升幅度较小。我们认为其催化机理与纳米Ag-Cu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的电荷转移有关。叁、将纳米Ag颗粒膜与TiO_2薄膜复合,研究其对罗丹明6G(R6G)的催化性能。我们在xTiO_2-30sAgNPs构型及30sAgNPs-xTiO_2构型的基础上提出了100sTiO_2-30sAgNPs-xTiO_2“叁明治”构型复合薄膜。研究结果表明,100sTiO_2-30sAgNPs-xTiO_2构型在顶层TiO_2厚度为2nm时,光催化降解值最大,此时载流子的循环效率达到最高。本研究对深入理解纳米Ag颗粒膜在选择性催化反应中的催化机理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为更进一步提高纳米Ag颗粒的催化性能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来源于《合肥工业大学》期刊2019-05-01)

宋晓敏,杨家金[4](2019)在《利用烧结烟气中CO选择性催化还原NOx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钢铁行业氮氧化物排放主要来源于烧结工序。CO是广泛存在于烧结烟气中的污染物质。利用烧结烟气中CO还原NO可同时去除两种污染物质,以废治废,降低烧结烟气治理成本,具有极大的应用潜力。本文对国内外CO-SCR的研究现状进行总结,为开发新的脱硝技术路线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四川化工》期刊2019年02期)

尹雅芝,胡兵,刘国亮,周晓海,洪昕林[5](2019)在《利用ZnO@ZIF-8核壳结构构建高选择性、高稳定性的Pd/ZnO催化剂用于CO_2加氢制甲醇(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由于环境问题CO_2加氢制甲醇催化反应重新回归为研究热点。对于Pd/ZnO催化剂,研究表明PdZn合金相是制甲醇反应的活性中心,而单独Pd利于CO生成。为了实现Pd和ZnO的充分接触,本工作以一种ZnO@ZIF-8核壳型结构为载体负载Pd纳米颗粒后经由高温煅烧制得PZZ8-T催化剂(T为不同煅烧温度),同时制备了ZnO纳米棒负载Pd的PZ催化剂作为对比。在随后的CO_2加氢反应中,相比于PZ,PZZ8-T展现出极高的甲醇选择性。之后我们通过一系列表征探究了催化剂的构效关系,发现催化剂的甲醇选择性与表面Pd的化学态有关,更多的Pd以PdZn合金的形式存在将会带来更高的甲醇选择性。XPS O 1s谱图和EPR分析表明CO_2的活化与催化剂表面的氧空穴和ZnO极性面含量直接相关。而化学吸附手段进一步对Pd-ZnO界面进行了表征,揭示了其与CO_2转化速率的关联。本工作的意义在于,一是展现了利用新材料制备更优的传统催化剂的方法,二是通过表面分析手段加深了对催化剂构效关系的理解。(本文来源于《物理化学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王亚,王海[6](2018)在《利用具有离子选择性的纳米通道实现浓度梯度差发电》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纳米多孔阳极氧化铝膜的纳米孔阵列,实现了浓度梯度差发电.通过纳米孔阵列两侧浓度梯度差的改变,分析了输出功率与浓度梯度差的关系,并报道了短路电流和开路电压随时间的演化规律.基于纳米孔与输运离子的静电相互作用原理,我们发现平均孔径约25 nm的纳米多孔阳极氧化铝膜对离子输运具有选择透过性.进一步,通过引入纳米颗粒对纳米多孔阳极氧化铝膜进行修饰,输出功率提高了近18倍,而且纳米孔阵列的离子选择性发生变化.我们初步认为这可能与纳米颗粒与纳米孔阵列的复合结构的离子选择性相关.(本文来源于《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6期)

张德智,王永亮,蒲云健,盛江,顾俊鹏[7](2018)在《分析利用超选择性动脉栓塞对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治疗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超选择性动脉栓塞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价值。方法:收治上消化道出血患者11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超选择性动脉栓塞治疗)和对照组(常规药物治疗),各58例。比较两组患者输血量及止血时间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输血量较少,且止血时间较短(P<0.05)。结论:超选择性动脉栓塞治疗上消化道出血,能够使输血量减少,止血时间缩短。(本文来源于《中国社区医师》期刊2018年33期)

刘慧,龚碧涯,马骏,肖伏莲[8](2018)在《橘小实蝇和番石榴实蝇重复利用寄主的产卵选择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检疫性害虫橘小实蝇Bactrocera dorsalis和番石榴实蝇Bactrocera correcta是近缘种。本研究显示,两种实蝇对已被产卵寄主的识别与产卵选择性极相似。当寄主中至少含有600粒新鲜卵时,橘小实蝇或番石榴实蝇的雌成虫在其上继续产卵的数量才被抑制,而对同种实蝇卵和异种实蝇卵的反应几乎没有差异;两种实蝇在已被产卵的寄主中再次产卵,并没有刻意回避原产卵孔;寄主中的卵孵化为幼虫对后续实蝇的产卵行为产生了显着的抑制作用,随着幼虫数量的增多与龄期的增长,便不再有雌蝇选择该寄主产卵。因此,寄主中幼虫的存在是驱避橘小实蝇和番石榴实蝇在其上继续产卵的重要因素。两种实蝇幼虫寄主标记信息素的鉴定与利用将是今后研究的重点,利用其进行有害实蝇的种群控制将有很大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环境昆虫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杨斐[9](2018)在《利用C-F/C-H键的选择性活化合成铁和钴的氢化物及其催化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有机化学的不断发展,对于各类化合物中广泛存在的惰性键反应性质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有机化学发展的目标之一是从已有的化合物出发,改变其化学结构从而得到新化合物。如果一个分子内既有C-F键又有C-H键,那么当金属中心与分子发生相互作用时,优先选择C-F键还是C-H键来进行活化就涉及到了选择性问题。在绝大多数的反应中,科研工作者们主要利用第二和第叁过渡系的贵金属,而使用更价廉易得的3d金属,例如铁和钴的配合物来实现C-F/C-H键选择性活化的反应还不多见。另外,能够与中心金属原子形成配位键的锚定基团可以有效地帮助金属原子对惰性键发生氧化加成反应,从而提高反应的选择性,降低反应的活化能。本论文选择具有锚定基团的含氟席夫碱为原料,利用叁甲基膦配位的低价态铁和钴的配合物展开了一系列C-F/C-H键选择性活化的反应研究,同时研究了C-H键的官能化,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利用叁甲基膦配位的一价钴与含氟席夫碱反应,合成了(2,4,5-R1,R2,R3-C6H-HC=N-1-C10H6)Co(H)(PMe3)2[R1 = F,R2 = F,R3 = H(4),R1 =F,R2 = H,R3 = F(5),R1 = F,R2 = F,R3 = F(6)]和(F4C6-HC=N-1-C10H6)Co(H)(PMe3)2(8)四种钴氢配合物,研究了其对醛、酮的硅氢化还原反应催化性能,讨论了催化机理。探索了醛、酮的硅氢化还原反应的最佳条件。在最佳条件下制备了一系列的醛、酮还原产物,并对还原产物进行了表征。研究发现,含氟席夫碱钴氢配合物对醛和酮的硅氢化反应具有优异的催化活性和选择性。在相同条件下,这四种钴氢配合物中,配合物8有着最好的催化活性,当催化剂用量为2 mol%,使用叁乙氧基硅烷作为氢源,四氢呋喃为溶剂,在80℃下反应4 h,伯醇的分离产率最高可达92%,仲醇的分离产率最高可达87%。而对于α,β-不饱和醛和酮中的羰基可以实现选择性硅氢化,即仅发生羰基的还原,而不还原C=C双键。(2)利用上述合成的四种含氟席夫碱钴氢配合物,研究了其对酰胺的硅氢化还原反应催化性能,讨论了催化机理。探索了酰胺的硅氢化还原反应的最佳条件。在最佳条件下制备了一系列的酰胺还原产物,并对还原产物进行了表征。研究发现,含氟席夫碱钴氢配合物对酰胺的硅氢化反应同样具有优异的催化活性和选择性。在相同条件下,这四种钴氢配合物中,配合物5有着最好的催化活性,当催化剂用量为2 mol%,使用叁乙氧基硅烷为氢源,四氢呋喃为溶剂,在60℃下反应24 h,腈的分离产率最高可达89%。实验结果表明,当酰胺底物中含有醛酮羰基基团时,优先还原的是醛酮羰基,其次才是酰胺基团。这是首例关于钴氢配合物作为催化剂成功实现酰胺还原为腈的研究。(3)利用叁甲基膦配位的零价铁与含氟席夫碱反应,实现了席夫碱配体中C-F/C-H 键的选择性活化,设计合成了2,4,5-R1,R2,R3-C6H-HC=N-CH2C6H5)Fe(H)(PMe3)3[Ri = F,R2 = H,R3 = F(16);R1= F,R2 = F,R3 = F(17)]两种新型含氟席夫碱铁氢配合物,研究了催化性能,讨论了催化机理。探索了酮的转移氢化还原反应的最佳条件,并在最佳条件下制备了一系列酮的还原产物。研究发现,含氟席夫碱铁氢配合物对酮的转移氢化还原反应具有优异的催化活性和选择性。在相同条件下,这两种铁氢配合物中,配合物16有着较好的催化活性,当催化剂用量为1 mol%,使用异丙醇作为溶剂和氢源,在80℃下反应24 h,醇的分离产率最高可达97%。在过渡金属催化的醛、酮氢化反应中,使用醇类作为氢源的转移氢化反应,具有反应条件相对温和、安全性高和易于操作等优点。该反应不需要额外提供氢源,醇既是溶剂又是反应物,简化了反应过程,提高了反应效率。另外,还探索了叁甲基膦配位的零价铁在Lewis酸的辅助作用下对含氟席夫碱中C-F/C-H键选择性活化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Lewis酸在反应过程中起到了显着的作用。在不含Lewis酸的情况下,得到的是C-H键活化的产物;当有Lewis酸参与时,实现的是C-F键的活化。(4)在C-H键的官能化研究中,探索了二氢色烯与末端炔烃的氧化交叉脱氢偶联的最佳条件,并在最佳条件下制备了一系列二氢色烯的炔基化产物。结果表明,使用2,3-二氯-5,6-二氰基-1,4-苯醌作为氧化剂,在铜催化下可以实现高效的二氢色烯和末端炔烃的交叉脱氢偶联反应,分离产率最高可达86%。通过保持缩醛形式的氧代碳鎓离子的氧化态,证明了质子添加剂乙醇在氧化与炔基化步骤协调一致的反应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研究了铜催化下的二氢色烯缩醛与末端炔烃的炔基化反应。二氢色烯和炔基均是生物活性分子中常见的主要骨架,并存在于许多天然产物和合成药物中。交叉脱氢偶联反应是通过直接利用不同反应组分中的C-H键来进行脱氢偶联,从而形成C-C键。该反应具有良好的原子经济性和步骤经济性。(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8-09-20)

朱丹凤,王园园,崔树茂,毛丙永,赵建新[10](2018)在《罗伊氏乳杆菌氮源利用的选择性与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分批培养系统分析了罗伊氏乳杆菌138-1对21种市售氮源的利用效率,并通过恒pH自动反馈补糖工艺,结合高效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测定了各氮源被罗伊氏乳杆菌138-1利用前后氨基酸和肽的变化,分析了该菌株对氮源种类和肽分子量的利用规律。结果表明,罗伊氏乳杆菌138-1主要利用氮源中低于1 000 Da的小分子肽,且对500 Da以下的小分子肽利用率最高。各氮源中均含有丰富的小分子肽,但该菌株氮利用具有底物特异性,能更有效地利用酵母提取物、酵母蛋白103、酵母浸粉528及酵母浸粉803等酵母类蛋白胨中的小分子肽,对酵母类氮源的利用效率显着高于植物、乳品和动物组织类氮源。(本文来源于《食品与发酵工业》期刊2018年11期)

选择性利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疫苗是一类应用广泛的疾病防治手段。传统疫苗的来源主要是通过致病微生物灭活或减毒获得。但是由于它们源自微生物,因而存在着安全性不足的缺点。近年来,化学模拟组装疫苗作为一种新型疫苗受到越来越多的研究者的青睐。化学模拟组装疫苗所含成分清楚可控,更加安全可靠。然而人工制备的抗原通常无法引起安全且强大的免疫反应,需要对疫苗粒子进行改造以有效地提高其免疫活性。目前疫苗粒子的改造手段主要靠佐剂改造,但是目前的疫苗佐剂体系仍然较难引发高效长期的免疫反应和保护作用,因而其有效性亟待提高。我们试图通过应用新型佐剂来改造人工疫苗,提高人工疫苗的免疫活性。Inulin是β-(2,1)连接的多聚果糖的混合物,是一类较为有效的疫苗佐剂。其生物相容性高,对人体无毒害作用,在人体内稳定,可以被肠道菌群代谢为无害的果糖,并且具有TLR结合作用。这些性质使得Inulin具有良好的佐剂性质,有利于疫苗与抗原呈递细胞的结合与识别作用。因此我们选定Inulin作为改造人工疫苗免疫特性的新型佐剂。目前低聚果糖的制备主要是生物降解法,如此制得的低聚果糖聚合度不均一。精确控制聚合度并且具有较高纯度的低聚糖一般是由化学合成法制备。然而针对β-连接的呋喃型低聚果糖,现有的化学合成法效率很低,难以应用于免疫研究。β-呋喃型果糖糖苷键的构建是糖化学中的一大难题。我们首次应用果糖1-O-乙酰基的邻基参与策略与五元糖环构象控制策略提高糖苷化反应的选择性。通过控制果糖中间体的类双平伏键或类双直立键两种构象,以达到选择性糖苷键构建的目的。我们合成了 1-O-乙酰基-3,4,6-叁-O-苄基-2-对甲苯硫呋喃型果糖苷供体,并进行了一系列的糖苷化研究,结果与我们关于邻基参与策略与糖环构象控制策略的假设相符。另外我们通过一系列的选择性保护,试图合成具有3,6-内酯的果糖供体,以期通过桥环内酯控制果糖糖苷化中间体为类双直立键的构象。3,6-内酯果糖供体的合成未完成,在本文中将对现有工作进行报道。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选择性利用论文参考文献

[1].朱啸林,徐存英,唐杰,华一新,张启波.利用氯化胆碱基低共熔溶剂从氧化锌烟尘中选择性回收锌(英文)[J].TransactionsofNonferrousMetalsSocietyofChina.2019

[2].丁大海.利用糖环构象及环外酯基参与现象选择性构建呋喃果糖糖苷键[D].山东大学.2019

[3].李欢欢.利用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研究纳米银颗粒膜选择性催化反应机制[D].合肥工业大学.2019

[4].宋晓敏,杨家金.利用烧结烟气中CO选择性催化还原NOx的研究[J].四川化工.2019

[5].尹雅芝,胡兵,刘国亮,周晓海,洪昕林.利用ZnO@ZIF-8核壳结构构建高选择性、高稳定性的Pd/ZnO催化剂用于CO_2加氢制甲醇(英文)[J].物理化学学报.2019

[6].王亚,王海.利用具有离子选择性的纳米通道实现浓度梯度差发电[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7].张德智,王永亮,蒲云健,盛江,顾俊鹏.分析利用超选择性动脉栓塞对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治疗效果[J].中国社区医师.2018

[8].刘慧,龚碧涯,马骏,肖伏莲.橘小实蝇和番石榴实蝇重复利用寄主的产卵选择性[J].环境昆虫学报.2018

[9].杨斐.利用C-F/C-H键的选择性活化合成铁和钴的氢化物及其催化性能研究[D].山东大学.2018

[10].朱丹凤,王园园,崔树茂,毛丙永,赵建新.罗伊氏乳杆菌氮源利用的选择性与特征分析[J].食品与发酵工业.2018

论文知识图

选择性扩增产物的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常规与微波辐射的加热模式各向同性颗粒向各向异性转变示意图以苯并芘为例,二硫代氨基甲酸酯功能...基于纳米金信号放大效应的DNAyzme一...一5基于电荷相互作用形成的Dnerdim汾0]

标签:;  ;  ;  ;  ;  ;  ;  

选择性利用论文_朱啸林,徐存英,唐杰,华一新,张启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