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连云港石榴初级中学陈仁芳
在新课改背景下,高效的课堂,需要教师对课堂角色的把握,如果教师能够在课堂上做好“导演”、“配角”及“观众”,让学生当好课堂“主角”,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得到充分发挥,使课堂上的主角、导演、配角和观众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往往能够把教师满堂灌的低效课堂变为充满生机的高效课堂。
一、教师要成为一个好“导演”
在教学舞台上,舞些什么、怎么舞需要教师的策划,即当好一个好“导演”。教师的“导演”作用分两个方面,其一是要对教学过程进行构思,并把这些构思体现在教学案、导学案及巩固案中;其二是要围绕教学目的,对教学过程和学生进行实时调控。在教学案、导学案及巩固案中,导学案尤为重要,它是学生学习的路线图和方向盘,让学生根据导学案提示,就能够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要编写出一个出色的导学案,教师首先要正确、熟练掌握《语文教学大纲》的内容,把握住语文教学的正确方向,明确课文的教学目标。同时,要对作为教学对象的学生有深入的了解,就像一个好“导演”那样既能够深入的把握剧本,又能够善于把握剧中各种角色,也就是于漪老师说的教师要“心中有书,目中有人”。
精心设计的教学案、导学案及巩固案,不仅要重视各个环节的紧密联系,调控各个环节,还要分析学情,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要能够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来读、说、演。让学生担当课堂的主角,老师在课堂上作引导和点拨。通过巧引、美读、、情讲、趣溢等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上体验到情、感受到美、领略到趣、收获到理,培养学生旺盛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以达到“逐渐去扶翼,终酬放手愿”的目的。如学习《幼时记趣》这一课时,我只作个别难词的点拨,让学生查字典,阅读课文注释,引导学生掌握文言文中的常用词,然后让学生充分地研读课文和理解课文。为了把重点放在体会文中的“童心、童趣”上,课堂上让学生分组讨论:说说课文中有哪些趣事儿、这些趣事是怎样叙述的及为什么要“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等问题,层层展开,引导学生在探究性和创造性的体味中发现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童心,以及观小为大、想象奇特的童趣。在实施教学中,课堂角色的把握,是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不能片面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就放任学生自己去学习,既要学生充分自主地演好主角,又要在教师引导下不偏离教学的目的。
二、教师要当好“配角”
语文教学的实践告诉我们,学生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主人,老师既要当好导演,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又要当好“配角”,配合学生完成探究式学习。教师要探寻并正确把握当好“配角”的时机,让“配角”扮演适时、适度。组织课堂教学时,教师要尊重个体,鼓励独立思考,留给学生更多的创新活动时间,对那些不同的看法、独特的见解要根据语体、语境加以正确引导。在学生不知所措时,教师更要以配角的身份指点迷津。
教师要当好配角不仅仅是帮助学生寻找和搜集学习资料,提供学习资源,还要在学生对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感到茫然时,利用旁敲侧击、由浅入深的方法引导、启迪学生自主地思考和回答问题。例如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在教学小说《泥人张》时,提问这篇课文的场景是什么?学生答不出来,余老师引导学生回忆《社戏》的场景在哪?学生还是回答不出来,余老师不是急于出示答案,而是引导学生再回顾《最后一课》的场景在哪?学生一口答到:“在教室。”这时余老师趁热打铁回问:“那社戏呢?”学生答:“在戏台上。”余老师又追问:“主人公都在戏台上吗?”学生答:“哦!在船上。”这样围绕主题教师一路引领,学生主动思考回答问题,角色把握到位,避免了学生因不能正确思考回答问题而丧失学习兴趣,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真正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和能力的提升。
教师的引导和启迪要选择最佳时机,即在“最近发展区”巧引。也就是在学生处于“似懂非懂”的“愤悱”状态时,引导和启迪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在“似懂非懂”处引导和启迪,首先让思维暂留在“似懂非懂”状态,以“似懂”吸引学生,利用“似懂”的心向引导学生增加知识深度,以“非懂”鞭策学生,利用“非懂”的心向引导学生拓展知识广度,营造高效课堂。如在教《月迹》中,让学生体会课文富有童趣的语言,学习如何进行个性化的人物描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课后有这样一个思考题:“弟弟说:‘月亮是我说要的’。”“妹妹说:‘月亮是个好’。”这两句话有何含义?看似好回答,学生往往给出“似懂非懂”的回答,教师既要对回答的正确一面予以肯定,又要指出其不完全、不恰当的一面。教师可以换个角度,让学生“结合课文的有关描写,说说‘我’与‘弟弟’‘妹妹’的年龄差距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学生回答可以从文中的“弟弟说”和“妹妹说”看出他们的年龄差距。再进一步引导:“分析一下他们的语言,看看‘我’与‘弟弟’‘妹妹’的年龄差距的具体表现。”很快,学生就开始比较“弟弟说:‘月亮是我说要的’。”“妹妹说:‘月亮是个好’。”与“我突然觉得月亮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这些语言表现出了因年龄不同而产生的心理和思维差异,能够直观地感受到人物因年龄差异表出不同的童心童真。这种配角的引导和启迪教学,符合七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当主角,独立自主思考回答问题增加了他们的自信和学习兴趣。
三、教师要当好“观众”
教师要像优秀的导游那样,带领学生领略课文中一处又一处胜景,用自身丰富的经验和学识,通过巧妙的设计和形象的展示,让学生对作者和作品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时教师可以请同学们根据导学案进行相互提问和回答。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踊跃提问,你言我语,思维开阔。教师要当好“观众”,从同学们的发言中寻找教学突破点,达到师生共同学习和提高的目的。如在教《安恩和奶牛》这课时,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安恩把牛带到集市上来,让他跟同类聚聚,散散心,牛为什么会神情厌烦呢?”让同学们针对这个问题开展讨论。
生1:因为它可能以为主人要卖它吧?将要离开自己喜欢的主人,以为主人会无情地卖掉自己使得它的心情烦燥。
生2:因为牛长期生活在“小村庄”,那里的生活很安静,集市上太吵,恐怕是不习惯吧,甚至担心新主人会把自己杀掉吧!
生3:因为安恩只凭自己的意愿主观地决定把牛“带到集市上来”,其实她不懂牛的心。如果把牛带到牧场与同类聚聚,或许会好的多,牛可能还会欢天喜地呢!
……
教师听到这样的理解,应为他们鼓掌、为他们叫好、为他们喝彩,教师真正成了学生的观众,让学生尽占风光,学生的情绪高涨,思维活跃,整个课堂激情荡漾,同时文本的生成、价值都凸显出来了,学生体验到情、感受到美、领略到趣、收获到理。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适时、适度地把握好课堂角色。要当好导演,围绕教学目的,开展教学活动;要当好配角,让学生主动地思考问题、回答问题,在学生“山穷水尽”时,能看到“柳暗花明”,当学生处于茫然时,教师要引领他们看到“山外青山,楼外楼”、听到弦外之音;要当好观众,从同学们的课堂表演中,寻找教学突破点。从当好“导演、配角和观众”出发,营造生动活泼的高效课堂,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