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热传质模型论文_王浩宇,刘应书,张传钊,陈福祥,马晓钧

导读:本文包含了传热传质模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传质,干燥,蒸汽,柳杉,模型,数学模型,油菜籽。

传热传质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王浩宇,刘应书,张传钊,陈福祥,马晓钧[1](2019)在《π型向心径向流吸附器气-固两相模型传热传质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明确径向流吸附器变压吸附制氧的传热传质规律并提高制氧效率,建立π型向心径向流吸附器(CP-πRFA)的气固耦合两相吸附模型,通过计算流体力学方法对能量模型、吸附热以及颗粒尺寸等因素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单相模型在加压过程和吸附过程中床层内最高温度分别为309.19 K和311.63 K,氧气摩尔分数最高值分别为55.66%和62.65%;同等条件下两相模型在加压过程和吸附过程中床层内最高温度分别为302.27 K和305.29 K,氧气摩尔分数最高值分别为57.51%和66.02%.未考虑吸附热的加压过程和吸附过程床层内最高温度分别为293.5 K和293.9 K,氧气摩尔分数最高值分别为59.25%和72.18%;同等条件下考虑吸附热时在加压过程和吸附过程中床层内最高温度分别为302.3 K和305.3 K,氧气摩尔分数最高值分别为57.51%和66.02%.随着颗粒直径的增加,出口产品气的氧气摩尔分数逐渐下降,同时产品气流量与回收率逐渐增加,颗粒直径1.6 mm为最佳吸附剂颗粒直径.本实验获得了吸附器内部传热传质规律,为CP-πRFA用于变压吸附制氧提供重要的技术参考.(本文来源于《工程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杨潘,唐洋洋,王静怡,杨柳,王丹[2](2018)在《回转窑内传热传质数学模型的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深入了解回转窑内的各种物理化学现象的基础上,建立能描述高温热处理条件下回转窑内的质量与能量传递过程的数学模型,以达到指导生产过程中相对较优的操作参数的目的。并针对本文建立的回转窑传热传质数学模型提出了改进的措施,并对以后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本文来源于《当代化工研究》期刊2018年07期)

邢崇[3](2018)在《低温电石炉传质传热数据模型与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碳化钙又称电石,以焦炭和氧化钙为原料高温条件下制得,是重要的煤化工产品和基础化工原料,与水反应生成乙炔,乙炔被誉为“有机合成之母”。目前,工业上采用电热法制备电石,采用块状原料,存在着“高能耗、低效率、低产能”的问题。本论文以粉状焦炭和粉状氧化钙为原料,以回转窑为热工设备,采用氧热法制备电石。对煤粉燃烧和碳化钙生成进行了平衡计算,并深入研究了不同燃烧产物、不同填充率、不同煤粉量、不同散热比例条件下回转窑内温度的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优化了回转窑的操作参数,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每生产1吨碳化钙,需氧化钙980.5 kg,煤粉1747kg,氧气1824 kg,电石产品的纯度约为64%。2、煤粉燃烧过程中,假设碳反应全部生成一氧化碳或按7:3、1:1、3:7的比例生成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Φ5.8×97的回转窑均不能满足生产要求。3、煤粉燃烧过程中,假设碳反应全部生成二氧化碳,填充率为8%,传热系数为455 W/(m2·K),产能为20t/h,煤粉用量为7.165t/h时,窑尾换热器换热系数为200 W/(m2·K),有效的换热面积为20.35 m2,表面散热量占1%,Φ5.8×97的回转窑满足生产要求且条件最优。4、在上述3的条件下计算得到回转窑的最优操作参数为:安息角45 °,转速0.5 rad/min,安装斜度2%。研究所得结果对于使用回转窑氧热法生产电石技术的开发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该研究成果的应用将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本文来源于《北京化工大学》期刊2018-05-31)

张志友,金良安,何升阳,苑志江[4](2018)在《气泡上浮运动与传热传质的耦合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舰船主机尾气消尾流技术中的气泡上浮运动,分别建立气泡非等温传热、瞬态非平衡传质及其速度、半径等各微分方程,进而构建液体中高温气泡上浮运动的耦合模型。将模型仿真结果与实验、文献研究比对,获得并分析气泡半径及运动速度的误差值,证明模型能够模拟不同温差的气泡在液体中的上浮过程,并得到气泡运动特性的影响规律:传质加速小气泡消失,使中等气泡半径持续减小,但对大气泡影响微弱;气泡运动初期为迅速的非等温传热过程,随气泡半径增大,热流密度变化幅度及热传导效率均下降;压强对气泡运动影响基本保持不变。叁者综合作用使非等温传热初期气泡半径迅速下降。随后大气泡平缓增大;中等气泡缓慢地先减小后增大;而小气泡逐渐溶解在液体中。(本文来源于《高校化学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刘纪建,于建芳,王喜明,李亚玲[5](2018)在《樟子松木材干燥过程传热传质多尺度单元表征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了解木材干燥过程中的水分迁移和热量传递规律有助于提高木材的干燥质量,改善干燥工艺,节约能源。以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为材料,建立能够较准确模拟木材干燥过程中含水率和温度分布变化的多尺度单元表征模型,模型由宏观尺度上3个耦合方程——2个水分扩散方程和1个热量平衡方程,以及微观尺度上的单个细胞水分迁移的平衡方程组成。解析模型的过程为:分析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有限元网格的生成、方程离散化、查找相应物性参数、MATLAB软件编程求解。最后通过试验分析验证了建立的多尺度模型的准确性:在80℃进行切片称质量法和容积密度法试验值和模拟值的比较,2种方法的试验值与模拟值之间均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表明2种方法都可以反映出模拟值的准确性;切片称质量法P<0.5,容积密度法P>0.5,表明容积密度法与模型结果更加吻合。用容积密度法进行40,60和80℃下试材平均含水率的变化试验,比较试验结果和模拟值,两者吻合较好,证明多尺度单元表征模型可以反映出干燥的传热传质行为。(本文来源于《林业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张健平,赵周能[6](2017)在《油菜籽流化床恒速干燥传热传质特性及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油菜籽干燥过程中,干燥工艺(热空气温度、速度和油菜籽初始含水率)主要影响着恒速干燥阶段的传热、传质系数,为此该文基于恒速干燥阶段,借助流化床干燥试验装置,试验分析了油菜籽初始含水率、热空气温度、热空气流速对油菜籽流化床干燥对流传热、传质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影响因素的敏感性主次顺序为油菜籽初始含水率>热空气温度>热空气流速,其中油菜籽初始含水率为29.72%的对流传热、传质系数约为含水率14.41%的1.9倍,2.25 m/s热空气流速的对流传热、传质系数约为1.75 m/s的1.2倍,65℃热空气温度的对流传热、传质系数分别约为45℃的1.2倍和1.4倍。为此,以对流传热、传质系数为性能指标,根据Box-Behnken试验设计原理,应用Design-Expert 8.0.6软件,建立了影响因子与性能指标的回归模型,通过验证发现对流传热、传质系数两个模型预测值与试验值的最大相对误差仅为4.83%和4.79%,表明该两个回归模型拟合度较好,可靠性较高。研究结果可为强化传热传质提高油菜籽流化床干燥效率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也为生产工艺条件选择和干燥设备设计提供理论支撑。(本文来源于《农业工程学报》期刊2017年13期)

田杰[7](2017)在《SAGD快速启动过程井筒-地层耦合传热传质模型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SAGD是目前开采特稠油和超稠油的一项较为前沿的技术。在正式转入SAGD生产阶段之前,要对井周围以及井间的区域进行预热,从而使原油黏度降低,同时两井之间达到水力和热力连通,这一阶段被称为SAGD预热阶段或者SAGD启动阶段。在SAGD启动阶段中所使用的加热方式有多种,其中一种是蒸汽循环。对于常规的蒸汽循环预热过程而言,由于原油黏度高,使得蒸汽循环预热周期过长,加大操作成本,严重影响最终的开发效益。鉴于此,有学者提出了扩容加快预热的方法:先向地层内注入高压的蒸汽或者热水在井周围形成扩容区,再进行蒸汽循环。先对地层进行扩容处理的目的是为了通过提高井间以及近井地带的孔隙度和渗透率,使热量的传递过程由单一的热传导变为热传导和热对流,加快井间温度的升高,从而缩短达到一定温度所需要的时间。这样,通过扩容缩短预热时间称为快速启动。目前对于SAGD启动过程传热传质的研究存在以下的问题:(1)现有的蒸汽循环模型几乎全部未考虑蒸汽进入地层;(2)没有考虑扩容区的存在,更没有考虑扩容区形态、大小、扩容区渗透率等参数对蒸汽循环过程的影响;(3)现有多数计算模型均只考虑单井的循环过程,没有考虑两井同时循环时可能存在的两井相互影响。针对这些问题,本文以传热学、热物理学、渗流力学以及流体力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为基础,对SAGD快速启动过程井筒-地层传热传质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与分析。首先以长短管管柱结构为研究对象,对考虑扩容区吸汽影响的单井和两井井筒多相流传热传质过程进行了表征,分别给出了长管和环空中蒸汽流动和传热过程的计算式,建立了多相流传热传质数学模型。其次,结合矿场实际情况,提出了扩容区简化方案,在此基础上对考虑扩容区影响的单井和两井井筒-地层传热传质过程进行了表征,分别给出了扩容区和原状地层温度压力计算式,建立了井筒-地层耦合传热传质模型。再次,结合所建立的单井和两井蒸汽循环模型,逐一分析了模型中需要确定和获取的中间变量,给出了模型整体求解思路和流程,并依据我国新疆油田某区块的实际参数,对模型进行了求解。最后,以模型求解结果为基础,分析了单井和两井蒸汽循环过程中井筒内、井筒和扩容区之间,扩容区和原状地层之间的传热传质规律以及时变特征,还分析了影响扩容区有效性和预热时间的各个因素,找出了其主控因素,同时给出了两个模型的应用途径。本文的研究成果是对目前SAGD启动过程传热传质研究的重要补充,对于进一步认识和理解有扩容区存在时蒸汽循环过程的井筒-地层传热传质问题又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期刊2017-05-01)

鲍咏泽[8](2017)在《柳杉锯材过热蒸汽干燥及传热传质模型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论文以柳杉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常压过热蒸汽干燥对柳杉锯材的干燥质量、微观结构以及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分析了干燥过程中边界层的特点,以及过热蒸汽干燥过程中传热传质规律,构建了一维传热传质模型,为过热蒸汽干燥柳杉锯材提供理论依据,对促进人工林木材高效高附加值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在本试验条件下,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干燥质量和微观构造方面。过热蒸汽干燥柳杉锯材达到锯材干燥质量国家标准二级质量要求,合格率为89%。过热蒸汽干燥后柳杉径切面的纹孔膜破坏程度大于常规干燥和气干材,提高了木材的渗透性,干燥速率较常规干燥速率提高84%。(2)物理力学性能方面。过热蒸汽干燥能够显着降低木材的平衡含水率和吸湿湿胀率。在20℃/65%RH和40℃/90%RH两种条件下,阻湿率从常规干燥材的15.49%和11.33%分别增加至过热蒸汽干燥材24.38%和22.19%;抗胀率从常规干燥材6.22%和7.13%分别增加至过热蒸汽干燥材17.68%和22.44%,说明过热蒸汽干燥可以降低木材的吸湿性,提高尺寸稳定性。过热蒸汽干燥材的抗弯弹性模量略大于常规干燥材和气干材;而抗弯强度略小于常规干燥材和气干材,但干燥方法对柳杉锯材的力学性质影响不显着。(3)机理分析。在木材动态黏弹性方面,过热蒸汽干燥材、常规干燥材和气干材的贮存模量都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但减小程度随干燥材刚度的降低和含水率的增加而增大;叁种干燥材都出现两个力学松弛过程,但力学松弛损耗峰的温度随含水率的增加而降低。在结晶度和晶区尺寸方面,过热蒸汽干燥材的结晶度和晶区尺寸大于常规干燥材和气干材。(4)干燥介质的马赫数小于0.3,可视其在材堆内通气道的流动为流体密度不变的定常流动,流动状态为湍流,形成湍流边界层,边界层的厚度随着干燥介质的温度和离材堆入口处的距离增加而增厚。(5)采用傅里叶导热定律与菲克第二扩散定律分别描述了木材过热蒸汽干燥过程中的传热与传质过程,构建干燥模型并给出定解条件。利用有限差分法将偏微分方程转变为差分方程并进行数值求解,并对数学模型进行了验证,含水率模型的偏差范围为1%~9%,温度模型的偏差范围为1%~8%。(本文来源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期刊2017-04-01)

孙逢瑞,姚约东,李相方,邹明,丁冠阳[9](2017)在《热采水平井注多元热流体水平段传质传热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裸眼完井水平井注过热型多元热流体为研究对象,通过引入过热型多元热流体各组分热物性参数实验数据,利用质量、动量和能量守恒方程,建立了裸眼完井水平井注过热型多元热流体传质传热模型。在模型验证的基础上,研究了非凝结气质量分数、注汽速度和注汽温度对热物性参数分布的影响。研究表明:随着非凝结气质量分数增加,井筒内同一位置流体温度和过热度均减小;随着注汽速度增加,井筒内同一位置过热度不断升高;跟端注汽温度升高,沿程吸汽量减少,过热度增加。模型对于矿场分析裸眼水平井传质传热规律、优选注汽参数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断块油气田》期刊2017年02期)

王远成,杨开敏,潘钰,张晓静,李福军[10](2016)在《双扩散传热传质模型及在横向谷冷通风中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首先建立了单颗粒小麦内部水分迁移模型,基于有限元的方法数值模拟了颗粒内部水分变化规律,通过回归数值模拟数据,得到了颗粒平均水分模型和平均水分变化的干燥(或吸湿)速率模型。在此基础上推导出了谷物颗粒堆积床双扩散传热传质模型,并采用有限元的方法数值模拟分析了就仓横向(水平)谷冷通风时仓储粮堆内部热湿耦合传递规律。通过比较数值模拟和试验测定数据,验证了所建立的模型的合理性。分析了横向谷冷通风时粮粒温度和水分以及粮粒周围空气温度的变化规律,探讨了横向谷冷通风时粮堆内部降温效果。(本文来源于《中国粮油学报》期刊2016年11期)

传热传质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深入了解回转窑内的各种物理化学现象的基础上,建立能描述高温热处理条件下回转窑内的质量与能量传递过程的数学模型,以达到指导生产过程中相对较优的操作参数的目的。并针对本文建立的回转窑传热传质数学模型提出了改进的措施,并对以后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传热传质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1].王浩宇,刘应书,张传钊,陈福祥,马晓钧.π型向心径向流吸附器气-固两相模型传热传质特性[J].工程科学学报.2019

[2].杨潘,唐洋洋,王静怡,杨柳,王丹.回转窑内传热传质数学模型的建立[J].当代化工研究.2018

[3].邢崇.低温电石炉传质传热数据模型与模拟[D].北京化工大学.2018

[4].张志友,金良安,何升阳,苑志江.气泡上浮运动与传热传质的耦合模型[J].高校化学工程学报.2018

[5].刘纪建,于建芳,王喜明,李亚玲.樟子松木材干燥过程传热传质多尺度单元表征模型[J].林业工程学报.2018

[6].张健平,赵周能.油菜籽流化床恒速干燥传热传质特性及模型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2017

[7].田杰.SAGD快速启动过程井筒-地层耦合传热传质模型及应用[D].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7

[8].鲍咏泽.柳杉锯材过热蒸汽干燥及传热传质模型构建[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7

[9].孙逢瑞,姚约东,李相方,邹明,丁冠阳.热采水平井注多元热流体水平段传质传热模型[J].断块油气田.2017

[10].王远成,杨开敏,潘钰,张晓静,李福军.双扩散传热传质模型及在横向谷冷通风中应用[J].中国粮油学报.2016

论文知识图

二维轴对称通道示意图竖直平板降膜冷凝过程温度分布示意图不同边界条件下通道内的总潜热传递速...波纹板几何结构分段迭代计算示意图气液两相中烃类混合物的组分分布

标签:;  ;  ;  ;  ;  ;  ;  

传热传质模型论文_王浩宇,刘应书,张传钊,陈福祥,马晓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