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烟气流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烟气,火灾,数值,温度,隧道,地铁,区间。
烟气流动论文文献综述
黎琳,龚剑,熊鑫鹏[1](2019)在《单曲率隧道火灾中的烟气流动数值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运用ANSYS FLUENT软件对曲线公路隧道模型进行数值模拟计算,并深入分析了不同火源功率、曲率和通风风速影响下的隧道纵轴面和横截面的烟气蔓延规律,且对拱顶以及人高区域沿程烟气温度和CO浓度的变化趋势进行了详细的探讨。结果表明:隧道内拱顶和2 m高度处烟气温度和CO浓度随功率增大而升高,但通风风速2 m/s时,随着功率的增加,火源下游拱顶CO浓度逐渐减小;通风风速大于3 m/s时,下游拱顶烟气温度和CO浓度随着曲率增加而减小,而对于2 m高度处,火源下游烟气温度和CO浓度随着曲率增大而增大,这一规律与通风风速为2 m/s时正好相反;随着风速的增加,烟气温度和CO浓度越低;曲线公路隧道横向浓度不再呈现对称分布,且横断面右上角浓度略大于左下角。(本文来源于《南昌航空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郭强,王泉海,卢啸风,李建波,徐杰[2](2019)在《大型CFB锅炉并联布置分离器烟气流动特性的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大型CFB锅炉并联布置分离器的气固流动均匀性问题,采用1:1的实炉结构尺寸建立计算模型,完成了5种分离器出口烟道布置条件下的并联分离器烟气流动均匀性数值模拟计算。计算结果表明,分离器出口烟道的布置形式,对并联叁分离器的烟气流动均匀性有重大影响。进一步的分析表明,采用单独的分离器出口烟道布置方式,可以显着改善各分离器的烟气流动均匀性。(本文来源于《中国电机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13期)
夏蕊[3](2019)在《地铁火灾烟气流动与人员疏散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城市日新月异的发展促进了轨道交通体系的日趋成熟,地铁作为城市发展历史上标志城市公共交通实现现代化的重要交通工具,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以地下运行为主要模式的地铁系统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地铁在庞大的立体化交通网络中的广泛应用,不但给城市环境建设带来积极效应,同时在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实现了双赢。但由于地铁空间结构的局限性和相对封闭性,火灾发生时升温快、温度高、烟气大等特点,对人员的生命安全以及财产安全都容易造成严重的影响,再加上地铁系统属于人口密度较大的公共聚集场所,应急疏散和救援活动很难展开。近年来国内外发生的地铁火灾事故更是死伤无数,这无疑也为世界人民再敲安全警钟。因此,加强对地铁火灾烟气流动规律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有关地铁火灾人员应急疏散问题的研究同样必不可少。本文以某叁层岛式地铁车站为研究对象,利用FDS软件模拟研究地铁车站站台、站台列车、区间隧道叁种不同位置发生火灾时的烟气流动规律,并借助Pathfinder软件对各种火灾场景进行人员安全疏散设计。实际场景中,从起火位置着火到火势蔓延烟气扩散到人员逃散是需要时间的,倘若保证人员疏散时间不超过可用疏散时间,人员的生命安全就能得到保障,事故损失也会在此程度上相应减小。本文就是基于上述分析,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对地铁站进行火灾模拟,设置四种火灾场景,对火灾发生时的能见度的分布、烟气蔓延过程、温度场以及CO浓度分布进行定量定性分析,总结出火灾场景下烟气的蔓延规律,为人员疏散提供基础数据并进行人员疏散模拟,结合站内和隧道人员特征,分析计算出基于火灾的人员疏散时间。最后将疏散时间和可用疏散时间加以对比,判断该地铁站在各种火灾场景下是否满足疏散要求,再就模拟结果提出相关建议。图[50]表[14]参[65](本文来源于《安徽理工大学》期刊2019-06-08)
苏俊凯[4](2019)在《西安某岛式地铁站台火灾烟气流动模拟与排烟模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地下轨道交通在我国的快速发展,我国地铁里程迅速增长,但时有发生的地铁事故所造成的惨痛教训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地铁事故中大部分是由地铁火灾造成,研究地铁火灾烟气流动规律,采取有效的排烟措施保护人员安全是降低火灾危害的关键环节。本文针对地铁站台中部火灾烟气蔓延问题,通过FDS软件建立地铁站物理模型,设定火灾发生时采取的不同排烟模式,通过单一排烟模式及混合排烟模式对地铁站台中部火灾烟气排烟效果数值模拟,并借助于后期可视化处理,揭示了不同排烟模式下地铁站台中部火灾烟气的流动规律及相关影响人员逃生因素的变化,为火灾发生时采取不同排烟模式提供参考,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当地铁站台中部发生火灾时,无排烟模式下烟气流动和影响人员疏散的因素变化。结果表明:无排烟模式下,烟气可蔓延至站厅层,同时站台层内积聚的烟气使得站台水平高度1.6m处温度、CO浓度、能见度严重威胁逃生人员安全,仅凭无排烟不能满足人员逃生需求。(2)当地铁站台中部发生火灾时,单一排烟模式下烟气流动和影响人员疏散的因素变化。结果表明:单一排烟模式下,仅车站公共区排烟模式满足人员逃生需求。车站隧道排烟模式及区间隧道推拉式排烟模式下人员逃生所经区域因能见度低不能满足人员逃生需求,双拉式区间隧道则因楼扶梯口处向下气流流速过大而影响人员逃生速度。(3)当地铁站台中部发生火灾时,混合排烟模式下烟气流动和影响人员疏散的因素变化。结果表明:混合排烟模式能够很好的满足人员逃生需求。其中车站公共区与车站隧道区联合排烟模式能最大限度地降低烟气对人体造成的危害。(4)对楼扶梯口处向下气流对烟气蔓延的影响进行模拟。结果表明:楼扶梯与挡烟垂壁的相对位置会对站厅层向站台层流入的空气流速大小和方向产生影响,造成站台内烟气分布不均。楼扶梯口断面处很难全部达到1.5m/s的向下气流速度,但只要保证挡烟垂壁下沿处的向下气流速度大于1.5m/s就可阻止烟气进入站厅层。(本文来源于《西安科技大学》期刊2019-06-01)
范晶[5](2019)在《纵向通风对地铁区间隧道火灾温度场及烟气流动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地铁属于地下半封闭的空间,一旦发生火灾,将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国内外学者在隧道火灾烟气蔓延、温度分布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然而,不同类型隧道的基本结构、通风模式、火灾规模有所差异,导致温度场和烟气流动变化规律也不相同。纵向通风作为地铁区间隧道重要的通风方式,是地铁区间隧道火灾发展主要影响因素之一。因此,本文针对纵向通风条件下的地铁区间隧道的火灾温度场和烟气流动特性进行研究。本文以西安市某一地铁区间隧道为模型,采用相似性原理,建立原始模型和小尺寸模型的相似性关系,并搭建1/10的小尺寸实验台,实验测试了不同火源功率和通风速度的燃烧和烟气蔓延过程。实验结果表明:纵向通风会改变火源燃烧形态和火源下风侧烟气流动状态,造成烟气层厚度和火焰面积增加;当纵向通风速度为0.6 m/s、0.8 m/s、1.0 m/s时,火焰倾角分别为35°、45°、55°。采用FDS数值模拟软件模拟了不同火源功率和通风速度条件下的地铁区间隧道顶棚热辐射变化、温度场、烟气流动速度等,并将数值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纵向通风能降低隧道顶棚温度和热辐射,同时加强烟气的流动速度;通风速度为1.0 m/s相比速度为0.6 m/s,火源附近温度降低约60℃,其他区域降幅约30℃,相比无通风条件下,温度降幅约80~120℃;纵向通风为1.0 m/s,烟气速度大小为1.25-1.45 m/s。结合小尺寸实验和模拟结果,建立了纵向通风条件下地铁区间隧道火灾烟气温度在顶棚位置的衰减模型,并得到通风速度与衰减系数的关系式;在已有的隧道火灾实验数据基础上,对烟气逆流长度和火源功率进行无量纲处理,拟合出了火灾逆流长度和火灾临界风速预测修正模型,分析了与几种经典模型的区别。结果表明:修正的烟气逆流长度预测模型高于几种经典预测模型,实验得到的火灾临界风速与几种经典模型的误差低于5%;结合前人火源功率为2~10 MW的实验数据得到了更具有普适性的地铁区间隧道火灾临界风速模型。论文研究为地铁区间隧道火灾研究提供一定的实验基础和参考意义。(本文来源于《西安科技大学》期刊2019-06-01)
黄玉彪[6](2019)在《走廊—典型毗邻建筑内热烟气流动机制及智能排烟控制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建筑不断涌现。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建筑形式朝着多样化、复杂化的趋势发展。非单一建筑结构形式更加接近于真实建筑结构,其火灾规律比单一建筑(竖井、走廊)更为复杂且研究相对薄弱。本文基于数值模拟、缩尺寸实验以及理论分析的方法开展了走廊-典型毗邻建筑内的火灾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叁个方面:不同通风竖井环境下走廊毗邻竖井建筑火灾蔓延规律研究、走廊毗邻中庭建筑结构下烟气蔓延规律及控制策略研究、基于实时火灾行为的智能排烟系统设计与实现。具体内容包括:通过多层建筑缩尺寸实验平台研究了不同通风形式竖井对火灾烟气在多层走廊-竖井建筑内部的影响。研究发现,当竖井送风参数较小时,着火层发生明显的回流现象,走廊末端边界速度在竖向保持均一。随着通风参数的增加,烟气从着火层末端溢出,烟气层厚度也逐渐增加。同时,随着火源功率增加,发生回流所需的通风参数也就越大,从走廊末端涌入的空气速度就越大,烟气溢出的速度就越小。基于烟气在多层建筑内部运动及温度分布规律,提出了6种典型多层走廊-竖井建筑内部的烟气运动路径模式。进一步分析了走廊末端以及竖井通风状态对火焰瞬时及稳态特征分布的影响。稳态火焰角度分布可以划分为叁个阶段:着火层通风状态主导阶段、竖井通风控制阶段以及中间阶段。其中,在中间阶段,火焰角度发生大范围的变化。通过考虑多种作用力因素,提出适合多开口走廊-竖井建筑的火焰倾斜方向临界无量纲判据,η,为0.12。当大于0.12时,火焰向走廊方向倾斜;反之,则向竖井方向倾斜。通过FDS构建典型房间-走廊-中庭结构物理模型,研究不同物理边界条件对走廊-中庭结构火灾烟气分布规律的影响。研究发现,走廊垂壁对该建筑结构下的初期火灾烟气迁移路径有明显的影响,当垂壁较低或无垂壁时,烟气主要从近火源端直接向中庭空间溢出,反之,烟气更多的从远火源端溢出。于此同时,在一定火源功率条件下,存在临界走廊宽度,使得中庭的平均温度和溢出边界的羽流质量达到最大值。垂壁的存在会造成走廊空间温度场的不对称分布,靠近溢出侧的温度要明显低于靠近外侧的走廊温度。进一步分析了排烟口位置耦合不同物理边界条件下的排烟效果,研究表明,当排烟口位置靠近走廊外侧,且无量纲垂壁高度为0.375时,排烟效果为最佳。通过将走廊垂壁边界引入溢羽流模型,新模型可以很好的预测中庭溢羽流质量流量。为了解决火灾场景的不确定问题对传统排烟系统的影响,设计了新的智能排烟系统。该系统充分考虑火灾发展的各个阶段,通过实时火灾相关特征数据的采集,反馈给排烟系统以使之进行智能化调节,实现新排烟系统在克服相关不利的条件下达到最佳的排烟状态。该系统包括四个主要部分:智能排烟系统调节步骤的设计;参数的选取(多高度垂壁调节子系统、多速度排烟控制子系统)、系统的逻辑设计、理论分析以及新设计系统在数值模拟中的功能实现;CFD的火灾动力学分析和目标功能函数评价系统。为了降低参数波动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引入平滑因子消除输出参数波动噪音。进一步对该系统的有效性进行了分析验证。研究表明:首先,当前排烟系统相比于传统的排烟系统具有明显的优势;其次,设计的智能排烟系统能够根据不同热释放速率大小火灾实现更加灵活合理的响应,火灾热释放速率越大,激活步就越大,排烟速率也会进行实时调节;同时,该智能排烟同样会对不同火灾增长因子的火灾进行合理响应,火灾增长因子越小,智能排烟系统从较低激活步增加的过程中,每个激活步的时间延迟就越久,持续时间也会越长。对于相同的火源功率场景,火灾增长因子对最终的激活步以及排烟速率几乎没有影响,最大激活步主要是由火灾峰值热释放速率决定的。除此之外,对于新智能排烟系统在应对超快速或超大火源功率的情形表现较差的情况进行了再优化。最终结果表明,该系统具有解决应对不同火灾增长形式以及复杂火灾场景的能力。(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9-05-01)
廖湘娟[7](2019)在《水下V形坡隧道火灾烟气温度与流动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水下隧道坡度大、坡形为特殊的V形坡,导致隧道内的烟气运动更为复杂,烟气控制更加困难。采用数值模拟和理论分析的方法对水下V形坡隧道内的烟气温度分布及蔓延特性开展研究,得到了水下V形坡隧道合理控制烟气的关键性参数。主要研究工作及成果如下:(1)建立了自然通风条件下V形坡隧道顶棚下方烟气温度纵向衰减预测公式。通过数值模拟获得不同坡形隧道内的温度及流速分布,结果发现V形坡隧道的烟气温度衰减速度介于单坡度隧道上下游之间,利用量纲分析得出V形坡隧道的无量纲温升参数服从指数函数分布,与无量纲火源功率呈0.6次方的指数关系,与隧道坡度存在一定的非线性关系。(2)阐明了火源位置对V形坡隧道双坡耦合作用下烟气竞争的影响机理。通过数值模拟及理论分析得出烟气从火源侧隧道端口排出,大量空气从非火源侧端口流入,结合烟气蔓延长度及质量流量分布,隧道内的烟气运动可分为双坡控制区、过渡区、单坡控制区,火源距变坡点的高度大于2.1m时,烟气运动处于单坡控制区;过渡区时火源侧排出的烟气质量流量最大,无量纲质量流量与无量纲火源功率的0.3次方成正比,与隧道坡度成正比。(3)构建了双坡耦合作用下V形坡隧道的临界风速计算公式。利用数值模拟研究了同一纵向风速下不同坡形隧道在不同火源位置下隧道内的流速及温度分布规律,并确定了不同坡形隧道的临界风速值,利用量纲分析得出V形坡隧道的无量纲临界风速与无量纲火源功率的1/3次方成比例,与火源距变坡点距离的-0.021次方成比例,与隧道坡度的0.21次方成比例关系。(本文来源于《武汉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于淼淼[8](2019)在《管廊封闭与漏缝条件下顶棚温度场分布与烟气流动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综合管廊在我国城市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管廊特殊的狭长受限结构和埋设于地下的条件,导致当管廊发生火灾时,火灾产生的大量的热量和烟气不能及时排放出去,容易造成火势迅速蔓延,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恶劣的社会影响。因此,研究城市综合管廊火灾时温度分布和烟气蔓延特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改变方形燃烧器的尺寸,得到叁种功率的火源。实验发现火源功率越大,管廊内温度越高。通过对小尺寸封闭管廊进行变功率的火源燃烧实验,得到叁种功率火源在管廊中心线燃烧时拱顶纵向温度分布和内壁横向温度的分布规律。研究发现管廊纵向温升随距火源距离的增大呈指数衰减,横向温升(35)T与Q~(2 3)H_(ef)~(5/3)呈线性关系,最高温度出现在火源正上方的拱顶处,温度由中间逐渐向两侧衰减。推导出封闭管廊轴对称火源形成的顶棚射流纵向温度场和横向温度场的最高温升半经验公式,排除了火源功率对温升的影响。本文通过改变火源距管廊侧壁的距离,得到不同程度的受限条件。对小尺寸封闭管廊进行单一功率火源的燃烧实验,发现在火源在不同受限空间内燃烧时,火焰形状和拱顶下方横向温度分布均发生差异。管壁距火源的距离越近,火焰向左倾斜的程度越明显。当火源贴壁放置时,火焰沿着弧形的管壁向上蔓延,形成弧形的火焰。受限条件对管廊内壁横向温度分布也产生影响。随着火源距管壁距离的缩短,最高温度出现的点由拱顶中轴线转移到中轴线偏向管壁15°的方向上,靠近火源一端的管壁温度及温度下降坡度均比管壁另一侧要高。通过对小尺寸一端漏缝的管廊进行烟气沉降实验,得到一端漏缝管廊烟气的沉降规律。管廊内烟气沉降可以分为快速沉降和缓慢沉降两个阶段。结合中性层理论,提出了一种基于火源功率预测烟气层稳定高度的预测方法。发现火源功率越大,烟气层沉降速率越快,稳定时烟气层距地面高度越低。通过对火源附近温度进行研究,发现火羽流附近的温度出现“水跃区”,宽度会随着火源功率的增大而增大。(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大学》期刊2019-05-01)
唐大荣[9](2019)在《基于CFD的卷烟烟气在滤嘴中流动状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吸烟与健康研究的深入,吸烟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卷烟吸食者的关注,并且卷烟吸食者对卷烟品质、口感的要求越来越高,研究卷烟滤嘴的物理结构,对实现卷烟烟气降焦减害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本论文利用ICEM CFD 15.0软件、主流计算流体力学仿真软件Fluent 15.0,建立卷烟滤嘴的数学模型,对卷烟烟气在滤嘴中的流动进行了数值模拟,从而为卷烟滤嘴提供一种较为前沿的研究方法和思路,通过研究的理化数据,揭示烟气在滤嘴内部的流动特点,可为后续卷烟滤嘴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技术支撑。主要的研究内容包括如下:(1)测量了叁种结构滤嘴滤芯孔隙率,得到卷烟滤嘴滤芯孔隙率分布为0.66~0.8;在自主研发的吸烟机的基础上测量了不同频率下叁种结构滤嘴吸入端压强、吸入端流速、滤嘴近烟丝端流速,将滤嘴吸入端流速与吸入端压强进行线性拟合,发现了烟气在滤嘴中流动符合达西定律,为后续建立卷烟滤嘴数学模型提供了边界条件和模型验证。(2)基于吸烟机对经过剑桥滤片收集到的卷烟烟气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得到了卷烟烟气中主要成分及其质量分数,通过剑桥滤片对卷烟烟气中粒相物质的收集,从而计算得到叁种不同结构滤嘴对烟气中粒相物质的过滤效率分别为:一元滤嘴40.13%、二元滤嘴39.83%、沟槽滤嘴43.90%。为后续卷烟滤嘴数学模型的验证提供了思路和方法。(3)将卷烟滤嘴作为一种各向同性,孔径均匀的多孔介质,通过质量、动量以及组分运输方程,并且利用用户自定义函数UDF实现了叁维卷烟滤嘴内部烟气流动的瞬态模拟,分析了叁种结构滤嘴内部烟气流场的变化情况,考察卷烟抽吸过程滤嘴内部烟气速度、滤嘴内部压强分布情况以及烟气中粒相在滤嘴中的质量分数分布情况,得到以下结论;滤嘴抽吸的初始时刻整体烟气速度较小,随着抽吸时间的推移,烟气速度不断增大,在接近抽吸结束,烟气速度又随之降低;在一元和二元滤嘴中,各个抽吸时刻烟气在滤嘴中心部分的速度要明显大于滤嘴外周部分,而对于沟槽滤嘴的沟槽部分,其烟气速度要明显大于滤嘴滤芯部分;从近烟丝端至抽吸端,滤嘴内部压强呈现一定梯度逐步缓慢减小的趋势;由模拟结果得到叁种结构滤嘴对烟气中粒相物质过滤效果:沟槽滤嘴>一元滤嘴>二元滤嘴,对烟气中一氧化碳过滤效果:沟槽滤嘴>一元滤嘴>二元滤嘴。(4)通过滤嘴对烟气中粒相物质的过滤效率以及达西定律对滤嘴模型进行了验证,从而可知采用质量守恒、动量守恒以及组分运输方程,结合用户自定义函数UDF实现叁维卷烟滤嘴内部烟气流动的瞬态模拟,研究烟气在滤嘴中的内部流动规律是正确的。(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9-04-14)
丁厚成,朱庆松,郭双林,胡莹莹[10](2019)在《地铁区间隧道火灾烟气流动特性对人员疏散影响的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火灾动力学理论以及隧道火灾的特点,利用FDS软件对地铁区间隧道火灾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了B型地铁列车中部起火、并在区间隧道内就地疏散的条件下,两侧车门同时开启和一侧车门开启时对火灾烟气流动特性的影响,得出两种情况下纵向疏散平台处的能见度、温度、CO浓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并探究两种情况下火灾烟气对人员疏散的影响。结果表明:两侧车门同时开启时,在150 s出现危险状态,而一侧车门开启时,在100 s出现危险状态,同时疏散平台处的温度、CO浓度普遍较高,能见度较低;相比之下,地铁列车发生火灾时,两侧车门开启有利于人员的安全疏散。该研究可为地铁区间隧道火灾时的人员疏散和紧急救援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安全与环境工程》期刊2019年02期)
烟气流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大型CFB锅炉并联布置分离器的气固流动均匀性问题,采用1:1的实炉结构尺寸建立计算模型,完成了5种分离器出口烟道布置条件下的并联分离器烟气流动均匀性数值模拟计算。计算结果表明,分离器出口烟道的布置形式,对并联叁分离器的烟气流动均匀性有重大影响。进一步的分析表明,采用单独的分离器出口烟道布置方式,可以显着改善各分离器的烟气流动均匀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烟气流动论文参考文献
[1].黎琳,龚剑,熊鑫鹏.单曲率隧道火灾中的烟气流动数值分析[J].南昌航空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2].郭强,王泉海,卢啸风,李建波,徐杰.大型CFB锅炉并联布置分离器烟气流动特性的数值模拟[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9
[3].夏蕊.地铁火灾烟气流动与人员疏散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9
[4].苏俊凯.西安某岛式地铁站台火灾烟气流动模拟与排烟模式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9
[5].范晶.纵向通风对地铁区间隧道火灾温度场及烟气流动实验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9
[6].黄玉彪.走廊—典型毗邻建筑内热烟气流动机制及智能排烟控制方法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9
[7].廖湘娟.水下V形坡隧道火灾烟气温度与流动特性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19
[8].于淼淼.管廊封闭与漏缝条件下顶棚温度场分布与烟气流动规律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9
[9].唐大荣.基于CFD的卷烟烟气在滤嘴中流动状态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9
[10].丁厚成,朱庆松,郭双林,胡莹莹.地铁区间隧道火灾烟气流动特性对人员疏散影响的数值模拟[J].安全与环境工程.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