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后时代论文_温燕,刘皓然

导读:本文包含了冷战后时代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战后,冷战,国际法,美国,时代,主权,扩张主义。

冷战后时代论文文献综述

温燕,刘皓然[1](2019)在《美军“政权颠覆指南”,原来他们这么干》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军方大学发布“政权颠覆指南”?近日,美国特种作战司令部下属的联合特种作战大学发布最新报告,详尽记载了五角大楼数十年来在全球秘密展开的多项干涉及颠覆活动。据美国媒体称,军方此时发出这样的“指南”,旨在为有关部门“依局势展开类似行动”提供参考。在社交媒体(本文来源于《环球时报》期刊2019-05-10)

于海霞[2](2019)在《新时代中美关系的亚太视角——兼谈《冷战后美国亚太战略(1989-2009)》》一文中研究指出审视冷战后美国的亚太战略对构建新时代中美大国关系意义重大。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指明了方向。中美两国应该从战略高度避免恶性竞争,保持良性竞争,有效管控分歧,同时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扩大与各大国的利益交汇点,构建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本文来源于《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科妮·伯加德,黄静雅[3](2015)在《展览的声音:重获冷战后核时代的着作权》一文中研究指出2014年的夏天,美国科罗拉多州阿瓦达市的人们一起纪念洛基弗拉茨——美国唯一一座给核弹提炼放射性元素钚的工厂——第25个被临检日。1989年6月6日,两个联邦政府机构——美国联邦调查局(FBI)和美国环境保护署(EPA)——对第叁家机构美国能源部(DOE)进行临检。当时冷战时期的核武器竞赛已近尾声,这一不同寻常的事件标志着美国政府的首要关注点也转移到了环境保护上。这座属于最高(本文来源于《国际博物馆(中文版)》期刊2015年Z1期)

王剑峰[4](2014)在《冷战后时代的族群冲突:国内原因与国际挑战》一文中研究指出冷战后时代族群冲突复振现象引起学术界关注,理论解释众多。两极霸权结束以后留下的政治真空,为历史的民族主义解读重开窗口。跨境族群问题可能引发民族统一主义意识形态国家与反民族统一主义意识形态的国家之间的冲突,并对一国族群关系和国家统一带来严重影响。在一个动荡和脆弱的多元社会,每个群体都感到自己的安全受到威胁,并对未来产生集体恐惧,从而潜伏着暴力冲突。不安全和社会对立所引发的恐惧,为族群精英进行族群内部操控提供了基础。后冷战时期族群冲突的复振也对当下国际准则框架提出了挑战。(本文来源于《黑龙江民族丛刊》期刊2014年02期)

魏力苏[5](2013)在《“第叁邻国”:冷战后时代蒙古国的外交政策》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90年代初,苏东剧变,国际社会经历深刻变化,蒙古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放弃长期奉行的“一边倒”政策,制定了不结盟、等距离、全方位的“多支点”外交政策。“第叁邻国”外交政策是其重要一部分。出于对地缘因素、国际环境变化、中国发展和蒙古国利益需求的考虑,蒙古国在冷战后推行“第叁邻国”外交政策。迄今,蒙古国已结交多个“第叁邻国”,既有首选“第叁邻国”——美国,也有重要“第叁邻国”——日本、韩国、印度和欧盟等。近年来,蒙古国更是突出“第叁邻国”外交,试图把北约、欧安组织、上合组织和亚太经合组织等视为其“第叁邻国”范围。“第叁邻国”外交政策的实施,对蒙古国国际地位、外交空间、蒙古国经济转轨和政治转型等,产生积极影响。同时,蒙古国的“第叁邻国”外交,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东北亚地区稳定与发展。然而,“第叁邻国”外交政策的推行,在某种程度上,对蒙中、蒙俄睦邻关系的健康发展带来负面影响,有损蒙古国外交的独立性,不利于蒙古国利益最大化。蒙古国是我国北方近邻,两国有长达4710公里的边界,对我国边境安全意义重大。中蒙两国自1949年建交至今,虽经历过一段时期的曲折发展,但总体发展良好,已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但蒙古国“第叁邻国”外交,尤其是发展与美国、日本、印度等“第叁邻国”的关系,在安全和意识形态方面对中国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对此,中国应认真对待蒙古国“第叁邻国”外交,加强与蒙全面合作,致力于建立中蒙高度互信的邻国关系。(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3-05-01)

吴海勇[6](2010)在《“中国模式”的时代演绎及其“冷战”、“后冷战”国际背景》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先后处于世界"冷战"、"后冷战"时代。中国审时度势,锐意改革进取,既为世界冷战的终结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同时也发展壮大国力,摒弃了旧有的"中国模式"理论话语。中国式改革使自己摆脱了苏东剧变引发的"多米诺骨牌效应",由此也兴起了有关"中国模式"的初步探讨。尽管在"后冷战"时代,西方国家"冷战思维"阴魂不散,"中国模式"论的兴起仍凸显世界融解的信息。其与中国威胁论的交错杂糅,又凸显了国际背景的复杂艰辛。有鉴于此,中国学者有关"中国模式"的探讨更应注重与海外的学术博弈。(本文来源于《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0年05期)

彭金星[7](2010)在《冷战后时代战争与国际秩序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国际政治理论中英国学派代表人物之一的赫德利·布尔,在其经典着作《无政府社会》中不仅把战争看作是权力冲突的经常性后果,也把战争视为创建秩序的可能手段,因为战争可以遏制麻烦制造者的野心与贪婪。赫德利·布尔通过对战争概念进行严格的分类和历史性分析,认为战争在不同历史条件下所包含的内容是各异的,而且指明在现代国家体系条件下可以从国家个体、国际体系和国际社会叁个不同的视角去研究战争的作用。本文指出,即便核武器存在,这种新型的战争仍可以进行,却会受到国际社会规则等多方面的限制和约束。本文试图在较为全面地界定战争与国际秩序概念的基础上,探寻冷战后时代的战争与国际秩序各自的新特点,依据并发展布尔对两者相互关系的主要观点,将战争与国际秩序作为两个不同的变量,限制两个变量的时代特征和适用范围,探讨这两者之间变量关系的发展和变化趋势。继而以冷战后发生的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俄格战争等战争为例,对冷战后时代战争与国际秩序之间的关系进行更进一步地探讨和研究,以求寻找出在冷战后时代,战争能否继续作为创建国际秩序的手段以及国际社会规则和秩序能否继续对战争起到限制和约束作用等问题的答案。另外,通过国内外部分学者对未来国际格局和国际秩序预测的简述与分析,从而对学界关于战争与国际秩序之间关系的深层研究起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作用。本文分为导论、正文、结束语叁部分。导论介绍了选题源起、研究现状、文献梳理、全文结构、研究思路,对本文相关概念进行了初步界定:战争、战争与和平的关系、国际秩序;说明了本文的研究方法。正文第一部分对战争和国际秩序分别进行了界定,提出了冷战后时代战争和国际秩序的新特点和新变化。正文第二部分论述了冷战后时代战争与国际秩序的关系:战争对国际秩序的维系、国际秩序对战争的制约。正文第叁部分通过冷战后影响较为重大的战争实例对以上冷战后时代战争与国际秩序关系进行印证。结束语指出以上关系对中国构建和谐世界的启示,以及中国融入现有的国际秩序之中并发挥积极的建设性作用,并指出应从本质上认识冷战后时代战争与国际秩序的关系,通过和战两用,承担与自身实力相匹配的责任,争取在现有国际秩序中的发言权,占据在和谐世界创建上的主导权。(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0-05-01)

万鄂湘,毛俊响[8](2009)在《冷战后时代国际人权法的新发展及其对现代国际法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冷战后时代国际人权法的新发展主要表现为国际人权规范进一步细化、国际人权法的适用范围日益拓展、国际人权监督机制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司法性逐步增强、人权国际保护方式历经重大转变、尊重和保护基本人权理念被公认为国际社会的普遍价值。国际人权法的新发展是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交织的产物,它对现代国际法的体系、价值、基本原则和规则产生复杂的影响。(本文来源于《法学评论》期刊2009年03期)

彭洁[9](2007)在《浅析冷战后时代的国家主权观》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冷战结束后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传统意义上的"主权至上理论"受到了质疑。尽管许多国家要求进一步维护和强化主权观念,但国家主权的弱化、让渡以及实现程度的下降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因此,我们有必要以发展的眼光对国家主权理论进行疏理与审视,重新定位国家主权,充分认识国家主权的变化与发展趋势。(本文来源于《法制与社会》期刊2007年09期)

万震[10](2006)在《试论冷战后时代国家主权的新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国家主权作为历史范畴,将随着国际体系的变迁而不断改变自己的作用形式,丰富自身的内涵。我们不能因为诸多挑战因素的存在而过分渲染国家主权所面临的危机,不论“周边环境”如何变化,国家主权的基石地位是不可动摇的;同时,我们也不能无视国家主权正处于一个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诸多“变量”的存在使得仍然固守传统的主权观念已然不合时宜,一成不变的国家主权是不客观也不存在的,只有与时代互动,积极应对挑战,国家主权才能与时俱进,保持鲜活的生命力。(本文来源于《当代经理人》期刊2006年09期)

冷战后时代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审视冷战后美国的亚太战略对构建新时代中美大国关系意义重大。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指明了方向。中美两国应该从战略高度避免恶性竞争,保持良性竞争,有效管控分歧,同时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扩大与各大国的利益交汇点,构建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冷战后时代论文参考文献

[1].温燕,刘皓然.美军“政权颠覆指南”,原来他们这么干[N].环球时报.2019

[2].于海霞.新时代中美关系的亚太视角——兼谈《冷战后美国亚太战略(1989-2009)》[J].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19

[3].科妮·伯加德,黄静雅.展览的声音:重获冷战后核时代的着作权[J].国际博物馆(中文版).2015

[4].王剑峰.冷战后时代的族群冲突:国内原因与国际挑战[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4

[5].魏力苏.“第叁邻国”:冷战后时代蒙古国的外交政策[D].华中师范大学.2013

[6].吴海勇.“中国模式”的时代演绎及其“冷战”、“后冷战”国际背景[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7].彭金星.冷战后时代战争与国际秩序的关系[D].华中师范大学.2010

[8].万鄂湘,毛俊响.冷战后时代国际人权法的新发展及其对现代国际法的影响[J].法学评论.2009

[9].彭洁.浅析冷战后时代的国家主权观[J].法制与社会.2007

[10].万震.试论冷战后时代国家主权的新发展[J].当代经理人.2006

论文知识图

附录2002年北京地区人文社会科学博士论文目...附录2002年北京地区人文社会科学博士论文目...附录2002年北京地区人文社会科学博士论文目...附录2002年北京地区人文社会科学博士论文目...附录2002年北京地区人文社会科学博士论文目...附录2002年北京地区人文社会科学博士论文目...

标签:;  ;  ;  ;  ;  ;  ;  

冷战后时代论文_温燕,刘皓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