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丽丝默多克论文-徐明莺,李正财

艾丽丝默多克论文-徐明莺,李正财

导读:本文包含了艾丽丝默多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艾丽丝·,默多克,《黑王子》,阅读伦理,自我

艾丽丝默多克论文文献综述

徐明莺,李正财[1](2019)在《重构理解主体——艾丽丝·默多克的阅读伦理》一文中研究指出小说家、哲学家艾丽丝·默多克强调文学阅读的道德品性。文章以默多克对现代哲学自我概念的反思为进路,结合小说《黑王子》,分析默多克对理解主体的重构,从重构之由、之误、之路叁方面揭示默多克的阅读伦理。首先,重构理解主体始于默多克对存在主义和经验主义哲学刻画的还原性自我的批判。还原性自我在理解活动中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的读者,使理解活动成为个体意志的投射。其次,结构主义哲学彻底消解了实体性自我,构成了重构理解主体的误区。实体性自我不再,使得理解活动成为中性的语言符号借助读者显现自身的游戏。再次,重塑实体的、具有内在生命的自我概念是重构理解主体之路。默多克重塑的自我作为理解主体,在理解活动中对作者、作品、虚构人物和自身做出积极的道德判断,同时借助艺术作品消除自我、修正前在的道德判断,使得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和阐释成为个体读者的道德训练。(本文来源于《复旦外国语言文学论丛》期刊2019年01期)

吕方伊[2](2019)在《病态之心》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20世纪最多产的作家和哲学家之一,艾丽丝·默多克以其对现实主义传统的坚持和其作品中对于复杂人性的敏锐洞察而着称。在她的26部小说和5部哲学着作中,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柏拉图主义、存在主义和尼采哲学获得了完美的融合。本文着眼于她的两部小说《砍断的头》和《天使的时光》,旨在探讨这两部小说中人物关系中的权力和爱。在黑暗厄洛斯的控制之下,正常的人际关系往往沦为对于欲望和权力的病态痴迷,而爱则在这一过程中被扭曲成了占有和操纵的权力游戏,呈现为一种“施虐——受虐”的关系。第一章旨在阐述默多克小说的时代背景和哲学元素,并以此为根据剖析了现代社会人类的过于以自我为中心的弊病,由此而引出“厄洛斯”这一重要概念。厄洛斯(Eros)是默多克笔下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分为黑暗面(lower Eros)与光明面(higher Eros),分别象征着对权力的病态欲望和崇高的爱,在无意识中影响和控制着我们的心灵。第二章剖析了默多克作品中的“权力”这一概念以及权力在人际关系中的普遍意义。本章节通过对主要的人物和文本分析来反应这两部小说中典型权力人物不健康的心理状态以及权力人物与受害人物之间存在的“施虐——受虐”关系。第叁章通过对小说文本的分析讨论了这两部小说中荒谬的人际关系以及爱与权力之间交织而又相斥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爱和尊重在对权力和占有的欲望和追逐中逐步转变为一种病态的关系漩涡,最终恶化为默多克所定义的“痛苦的转移”。只有真正的爱才能够终结这一恶性循环的人际关系并将其升华为平等和相互理解的爱。在爱的洗礼之下,小说中的人物最终破除了权力的桎梏,获得了自我认知的新生,能够以“爱的注视”去面对生命和现实。结论部分进行了一个回顾和总结,旨在进一步论证在双重厄洛斯控制下徘徊于爱与权力之间的模糊的人性及其在我们生活中的现实意义。通过对于默多克这两部小说的分析,本文希望从两个层面来解读默多克的“爱”与“权力”这两个概念。爱与权力在这两部作品中反映在两个不同的层面,一是宏观的人际关系层面,一是厄洛斯操纵下人类心智的微观意识层面。内在心智和人物意识的变化导致了人际关系的变化,而人际关系的转移和演变也反映并影响了人物心智的变化。而黑暗厄洛斯导致的恶性循环的人际关系,只有在光明厄洛斯的净化后成为真正的爱,才能够得以终结,仇恨才能得以消弭。(本文来源于《上海外国语大学》期刊2019-06-01)

黄茜[3](2018)在《男性叙述视角下的女性形象——读艾丽丝·默多克小说》一文中研究指出艾丽丝·默多克作为当代英国重要的小说家,其作品的意义自然无需赘叙。其创作生涯中后期的小说作品中,出现了独具特色的以男性为第一视角的叙述手法。而在这一类型的作品中,作为女作家的默多克又是如何透过这些男性的眼光来表达她的思想的呢?本文将主要通过分析默多克这一类型的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以求更深入地去理解默多克和她的作品。(本文来源于《文教资料》期刊2018年35期)

刘璐[4](2018)在《面对他者:艾丽丝·默多克小说中自我的伦理重构》一文中研究指出艾丽丝·默多克的小说关注个体遭遇的伦理困境和道德完善的历程。本文以基于他者面容的列维纳斯伦理学为支撑,结合默多克的伦理主张,通过对默多克代表性小说《大海啊,大海》、《黑王子》中自我与他者关系的细致分析,来解读自我如何在与他者的面对面关系中,接受他者的伦理召唤,逃脱自我中心的伦理困境,继而回应他者,实现自我的伦理重构。本论文由引言、主体、结论叁部分构成,其中论文主体部分分为叁章,引言部分首先介绍了默多克的主要文学成就,及其关于自我完善的道德哲学观点,其次梳理了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现阶段研究存在的问题。第一章,从文本分析和叙事分析两个角度展现《大海啊,大海》、《黑王子》中体现的叁种不同形式的自我主义及其产生根源,从而探究了阻碍自我重构的种种障碍。第二章,首先介绍了列维纳斯基于他者面容的他者伦理学,并结合他者面容的伦理恳求、伦理命令及默多克哲学理念“偶然性”,着重阐释了自我的伦理觉醒,进一步表明他者的伦理召唤在自我的伦理重构中所起到的关键作用。第叁章,在他者伦理学框架下探讨了自我对他者的伦理回应,揭示了自我通过为他者负责,服从他者,尊重他者他异性的方式完成伦理转变,继而实现了自我的伦理重构。本文认为:默多克关注自我的道德完善历程,并在其小说中刻画了自我主义的伦理困境,传达了他者伦理召唤的重要作用,从而表明自我在与他者的面对面关系中,可以以为他者负责,服从他者,接受他者他异性的姿态回应他者,从自我中心主义者转变为具有伦理意识的主体,继而完成自我的伦理重构。(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8-06-01)

白涵[5](2018)在《艾丽丝·默多克小说《黑王子》中的重复现象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艾丽丝·默多克(Iris Murdoch,1919—1999)是20世纪英国文坛有重要影响力的小说家,同时也是重要的艺术理论家和哲学家。作为一位哲学家,她的小说经常被视为用以阐释其哲学思考的工具,默多克对此却并不认同。她反对将小说“哲学化”,也反对一些文学评论家将她视为哲学小说家。但不可否认的是,艾丽斯默多克的小说往往蕴含着作者本人的哲学思考。小说《黑王子》(The Black Prince)出版于1973年,这部小说被认为是艾丽丝·默多克后期的代表作品,在发表之初便获得了文学评论家的广泛好评,同时也为她赢得了当年的詹姆斯泰特·布拉克纪念奖。希利斯·米勒(J.HillisMiller)曾在《小说与重复——七部英国小说》中以七部小说文本为例,将重复划分为言语成分的重复、一个情节或人物衍生的主题在同一文本的另一处的复现和作者在一部小说中重复其他小说中的动机、主题、人物或事件。这种划分对分析《黑王子》中的重复现象起到了帮助作用,而除了希利斯·米勒所提到的叁种重复之外,在《黑王子》中,还存在叙事的重复。通过分析《黑王子》中出现的重复现象,可以看到其对整个小说文本的解构与建构作用。除引言和结语部分以外,本文共分四章,在详细分析《黑王子》中各类重复现象的基础上,探究其对小说文本的解构与建构作用。第一章,分析《黑王子》文本内部言语成分的重复。分别从词语的重复和句子的重复入手,通过分析同一词语或句子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揭示出小说中人物形象的表里不一和内心的矛盾纠结。第二章,分析《黑王子》文本内部情节与叙事的重复。进一步将情节的重复分为某一情节的自我重复和不同人物之间情节的彼此重复两类,分析重复出现的情节所产生的反讽效果以及对小说结构的提示作用。叙事的重复则从自传这种叙事手法和后记中的重复两方面出发,一方面展示自传本身作为一种重复所带来的不可靠性,另一方面着重分析后记对正文叙事的重复,探究在这一过程中对小说真实性的消解。第叁章,分析《黑王子》对其他文本的重复。从人物形象、情节和主题等角度出发,展现小说对希腊神话、《哈姆雷特》以及《堂吉诃德》的重复,将不同文本中相似人物、情节提取出来形成对照,从新的角度理解《黑王子》中的人物形象,同时发掘小说中暗含的同性、醒悟等主题。第四章,在前叁部分的基础上,分析小说中重复现象所产生的功能。从希利斯·米勒所谈到的重复的颠覆、阻止、建构功能出发,在与狂欢理论以及不可靠叙述结合中,重点探讨重复对小说文本主题、情节和叙事的解构与建构。(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8-05-20)

徐明莺,李正财[6](2018)在《国内艾丽丝·默多克译介与研究述评》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旨在分析国内艾丽丝·默多克译介与研究的现状与趋势,为开展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通过分析发现,国内译介对文本体裁和作品内容的选择具有明显的倾向性。研究文章呈现出年代分布由少到多、研究领域由窄及宽、研究主题由浅入深、研究方法由单一到多元的特征。此外,学界集中关注对默多克小说的主题批评、道德哲学思想研究、形式批评和伦理批评等领域。对比国外研究,国内研究可以深化已有的研究板块,开拓新的研究领域;丰富研究方法,构建带有中国特色的批评话语;结合20世纪的哲学和文学语境,将默多克置放在西方哲学和文学传统中开展比较研究。(本文来源于《外语教育研究》期刊2018年02期)

陈学清[7](2018)在《艾丽丝·默多克小说中的人物与作家的道德哲学思想》一文中研究指出艾丽丝·默多克(Iris Murdoch,1919-1999)是英国二战以来最重要的作家之一,既是一名小说家,也是一名哲学家,其创作跨越小说、诗歌、戏剧以及哲学着作,是少有的多产作家,被誉为乔治·艾略特(George Eliot,1819-1880)之后最有智慧的英国女作家。她所有的创作都围绕着一个问题展开:在上帝已死的时代,人类如何找回已经失落的“人”的概念。默多克的思想是一套以“善”为核心目标的道德哲学体系,它指导人打破自我臆想睁眼看到偶合无序的世界,告诉人们真正的善就是关注他人并意识到他人的不同。默多克以善取代了宗教中上帝的位置,赋予善以形而上的先验地位。在后现代思潮卷席西方社会的时候,文坛处处林立着破碎的后现代人物形象,在这一背景下,默多克提出了自己的小说观,立志打造一所自由人的房子,并且重新提出了塑造真实自由的人物的观点。然而默多克是矛盾的,她的创作实践与创作理论之间是不一致的,这很明显地体现在她对待笔下人物的态度上。首先,默多克小说中的人物都生活在一个与现实世界相去甚远的形而上世界,在狭隘的人际关系里人物凭着自己的情欲本能去行动,一次次地陷入道德困境之中,于是她广泛采用了“外来者”故事的情节模式和“厄洛斯”的概念,试图以此打破围困的人群,在人物冲突中让这些自我主义者看到一丝真实。其次,默多克常常借人物表达自己的观点,使得小说惩恶扬善的说教意味颇重,但是她采取了多种叙事策略,将笔下的人物塑造成缺乏一致性的滑稽人物,他们往往是不可靠的叙事者,从而让读者与人物以及作者形成有效的对话。当小说成为一个开放性的文本,人物也就获得了自由。最后,默多克的小说中总是会出现相似的人物,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艺术家”和“圣人”形象,他们在很大程度上是属于概念性的人物存在的。这两类人物集中体现了默多克的道德探索理想,然而他们也随着默多克思想的变化发生着嬗变,在动态的成长过程中人物不断出现了新的发展可能性。默多克试图通过小说创作呈现一幅现代社会人类道德状况图景,她通过笔下四处求索但处处碰壁的人物向人们展示人类的真实境遇。在她笔下的人物身上,可以看见她的矛盾和挣扎,看见她为了探索人类道德出路几十年如一日的恒心和坚持。(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期刊2018-03-05)

龚奕今[8](2018)在《艾丽丝·默多克《独角兽》中虚幻与真实的柏拉图式对立》一文中研究指出艾丽丝·默多克(1919-1999)是战后英国文坛颇具影响力的小说家和伦理道德哲学家,其一生创作颇丰,主要包括了 26部小说和5部哲学着作,作品还涵盖了一些戏剧和诗歌范畴。她的创作思想深沉,内容多维,既没有单一的主题也没有单一的视角,作者本人也尤其喜欢把小说当成阐释自己哲学思想的载体。作为默多克早期创作生涯中的第7部小说,《独角兽》旨在通过一个神秘而极富想象的哥特式爱情故事揭示人类生存的认识困境,即人类仿佛是柏拉图洞穴中的囚徒,一味地沉溺于虚幻的自我臆想,专注于阳光投射在墙上的影子而忽视了太阳这一客观存在的外在真实。从这个意义上说,柏拉图的洞穴喻是虚幻与真实冲突对立的一种体现。本论文将从小说环境建构、人物设计及元小说艺术手法叁个维度切入,阐释艾丽丝·默多克在《独角兽》一书中如何类比柏拉图洞穴喻,用她自己的方式建构虚幻与真实两者之间的对立关系。在小说环境建构上,通过对盖兹城堡内部及外部环境、莱德斯城堡及太阳这一主体意像的建构,小说凸显了环境建构上虚幻与真实的对立关系;在人物设计上,小说中蕴含的叁对人物关系,反应了小说对虚幻与真实对立关系的描摹;在元小说创作手法上,默多克先通过故事中嵌套故事实现小说框架的构建,再通过小说人物的自我意识、戏仿、跨文体写作等方式暴露虚构的框架,由此再次凸显了两者之间的对立关系。小说中多维度虚幻与真实矛盾关系的设置同时也反映出了人类在追寻真实路上的坎坷及不易。(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期刊2018-03-01)

张笑[9](2018)在《从萨特的存在主义角度分析艾丽丝默多克的小说《在网下》》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英国着名的当代小说家和哲学家,《在网下》是艾丽丝·默多克(1919-1999)的成名作,通过这个作品,默多克把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引入英国文坛。她把萨特的存在主义从流行的前沿拉回到了令人思考的领域。根据萨特的观点,发现人类行为在本质上是自由的,而在这部小说中,它阐述了萨特的存在主义观点并在叙述中建立一种哲学口吻,通过自由意识的判断,主人公杰克经历了一场寻找自由的旅程。(本文来源于《校园英语》期刊2018年08期)

阳幕华[10](2018)在《乔治·巴塔耶视阈下艾丽丝·默多克的色情化书写——以《独角兽》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英国作家艾丽丝·默多克是一位以回归传统伦理之善着称的小说家,但其小说《沙堡》《独角兽》《意大利女郎》等从不同程度和角度来看均具有哲学层面的色情化书写特质。之所以出现这种矛盾,结合法国思想家乔治·巴塔耶的色情思想来看,它与默多克无法避开的社会现实有关:理性文明对人和世界产生普遍异化,而色情作为一种理性社会的异质性存在,它既是世俗社会的必然结果,也是解决理性矛盾的一种自然出路。基于此,本论文将以集中凸显了默多克色情化书写的《独角兽》为例,分析默多克彰显的色情方式和客观效果。(本文来源于《北方工业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艾丽丝默多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作为20世纪最多产的作家和哲学家之一,艾丽丝·默多克以其对现实主义传统的坚持和其作品中对于复杂人性的敏锐洞察而着称。在她的26部小说和5部哲学着作中,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柏拉图主义、存在主义和尼采哲学获得了完美的融合。本文着眼于她的两部小说《砍断的头》和《天使的时光》,旨在探讨这两部小说中人物关系中的权力和爱。在黑暗厄洛斯的控制之下,正常的人际关系往往沦为对于欲望和权力的病态痴迷,而爱则在这一过程中被扭曲成了占有和操纵的权力游戏,呈现为一种“施虐——受虐”的关系。第一章旨在阐述默多克小说的时代背景和哲学元素,并以此为根据剖析了现代社会人类的过于以自我为中心的弊病,由此而引出“厄洛斯”这一重要概念。厄洛斯(Eros)是默多克笔下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分为黑暗面(lower Eros)与光明面(higher Eros),分别象征着对权力的病态欲望和崇高的爱,在无意识中影响和控制着我们的心灵。第二章剖析了默多克作品中的“权力”这一概念以及权力在人际关系中的普遍意义。本章节通过对主要的人物和文本分析来反应这两部小说中典型权力人物不健康的心理状态以及权力人物与受害人物之间存在的“施虐——受虐”关系。第叁章通过对小说文本的分析讨论了这两部小说中荒谬的人际关系以及爱与权力之间交织而又相斥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爱和尊重在对权力和占有的欲望和追逐中逐步转变为一种病态的关系漩涡,最终恶化为默多克所定义的“痛苦的转移”。只有真正的爱才能够终结这一恶性循环的人际关系并将其升华为平等和相互理解的爱。在爱的洗礼之下,小说中的人物最终破除了权力的桎梏,获得了自我认知的新生,能够以“爱的注视”去面对生命和现实。结论部分进行了一个回顾和总结,旨在进一步论证在双重厄洛斯控制下徘徊于爱与权力之间的模糊的人性及其在我们生活中的现实意义。通过对于默多克这两部小说的分析,本文希望从两个层面来解读默多克的“爱”与“权力”这两个概念。爱与权力在这两部作品中反映在两个不同的层面,一是宏观的人际关系层面,一是厄洛斯操纵下人类心智的微观意识层面。内在心智和人物意识的变化导致了人际关系的变化,而人际关系的转移和演变也反映并影响了人物心智的变化。而黑暗厄洛斯导致的恶性循环的人际关系,只有在光明厄洛斯的净化后成为真正的爱,才能够得以终结,仇恨才能得以消弭。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艾丽丝默多克论文参考文献

[1].徐明莺,李正财.重构理解主体——艾丽丝·默多克的阅读伦理[J].复旦外国语言文学论丛.2019

[2].吕方伊.病态之心[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9

[3].黄茜.男性叙述视角下的女性形象——读艾丽丝·默多克小说[J].文教资料.2018

[4].刘璐.面对他者:艾丽丝·默多克小说中自我的伦理重构[D].大连理工大学.2018

[5].白涵.艾丽丝·默多克小说《黑王子》中的重复现象探究[D].山东大学.2018

[6].徐明莺,李正财.国内艾丽丝·默多克译介与研究述评[J].外语教育研究.2018

[7].陈学清.艾丽丝·默多克小说中的人物与作家的道德哲学思想[D].南京师范大学.2018

[8].龚奕今.艾丽丝·默多克《独角兽》中虚幻与真实的柏拉图式对立[D].厦门大学.2018

[9].张笑.从萨特的存在主义角度分析艾丽丝默多克的小说《在网下》[J].校园英语.2018

[10].阳幕华.乔治·巴塔耶视阈下艾丽丝·默多克的色情化书写——以《独角兽》为例[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18

标签:;  ;  ;  ;  ;  

艾丽丝默多克论文-徐明莺,李正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