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话语的转型论文-袁园

小说话语的转型论文-袁园

导读:本文包含了小说话语的转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元历史话语,个人化历史话语,工具论,反映论

小说话语的转型论文文献综述

袁园[1](2019)在《当代历史小说话语范式的转型》一文中研究指出1980年代中期以来,历史小说掀起反叛元历史话语的激进运动,当代历史小说话语范式发生了根本的转型。这一转型呈现出以下特征:由语言工具到语言本体;由历史再现到自我指涉;由遵循语法到打破规范。历史小说积极探索历史话语运用的多种可能,力求提升历史话语的审美价值,彰显作家个体的话语风格,元历史话语被个人化历史话语所取代。(本文来源于《理论月刊》期刊2019年02期)

余岱宗[2](2018)在《小说批评话语:“转译”与“转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小说批评话语概括小说文本的思想艺术特征,为文本确定其历时性或共时性的思想价值或艺术价值,这似乎是批评的本分。认为小说批评可以"点拨"创作,评论家可充当小说家的"教练员",批评可能"改造"人物形象,甚至于文本的细部每每提出比作者"更高明"的见解,"指导"文本创作,提示同样的故事与人物完全可能存在更有意味的意义走向或内心活动,那么,如此"前卫"的批评,是否已经超出了批评的职责而有"越界"之嫌呢?然而,如此小说批评,明清之际已经存(本文来源于《文艺争鸣》期刊2018年09期)

马小燕[3](2018)在《从“主流话语”到“性别觉醒”——关于西藏当代女性小说的文学转型与文化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西藏女性小说挑战了以往以男性为中心的西藏当代汉语长篇小说的传统,实现了向女性中心的转变,反映出西藏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对身体的控制,诠释了西藏女性追求幸福精神生活的内涵,表达出女作家们对西藏现代化的思考。(本文来源于《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2期)

刘甜甜[4](2016)在《“权力话语”的转型与对抗——余华小说《兄弟》中儒家文化的生存处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面世以来饱受争议的长篇小说《兄弟》,在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的情形下,面临着重新被重新阐释的可能。本文认为《兄弟》人物的的命运,依附于社会的"权力话语"之下,《兄弟》所展示的年代,正是中国传统儒家伦理观念下的"农耕话语"与文革的"革命话语",以及后来的"市场话语"剧烈的转型与冲突的时期,"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人格品行,面临着尴尬的境地,在现代社会的夹缝中奄奄一息。恪守儒家传统观念的宋氏父子,恰是这种转型与冲突的牺牲品。(本文来源于《荆楚学术2016年第四期 (总第五期)》期刊2016-08-01)

李洪华[5](2016)在《转型时期大学叙事小说的叙述声音与话语方式》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经历了思想文化与经济社会的结构性转型,思想文化由一元到多元,经济体制从计划过渡到市场。转型时期,众声喧哗的大学叙事小说汇聚了各种"思想"和"声音",并由此折射出改革开放时代的精神气候。这些大学叙事小说在叙述声音与话语方式上主要有作者型、个人型和集体型叁种形式,分别彰显出反思意识、主体意识和群体意识。(本文来源于《江西社会科学》期刊2016年02期)

陈婵[6](2014)在《二十世纪上半期历史小说叙事话语的转型》一文中研究指出二十世纪上半期中国历史小说在叙事时间、叙事结构和叙事视角等方面突破了传统历史小说叙事话语的模式,在借鉴了西方历史小说叙事话语的特点之后,实现向现代历史小说叙事话语的转型。(本文来源于《长沙大学学报》期刊2014年06期)

徐勇[7](2014)在《个人主义话语与八九十年代文学转型——对“现代派”到王朔小说的批评实践的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一、"失语"与寻找属于"自己的语言"80年代中后期,刘索拉和徐星的出现,对当代文学史来说,可谓不小的震惊,而他(她)们,凭《你别无选择》和《无主题变奏曲》这样两部中短篇小说,竟能在小说史上作为一个潮流被命名,足见意义非凡。在这些小说中,主人公们虽然满嘴透着无聊,但他们并非没有自己属于"自己的语言",他们再也不必像鬈毛(陈建功:《鬈毛》)那样,成天把"没劲"挂在嘴边,他们至少可以以"现代派"的名义表明自己的反抗,这在《你别无选择》中非常明显。在这篇小说中,多次出现"现代派"一词,而实际上,小说中人物矛盾的设置也(本文来源于《文艺争鸣》期刊2014年05期)

王晓隽[8](2010)在《转型时代的话语格局及知识分子小说话语类型——对当代知识分子小说的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学在转型时代面临着一种新的文化语境,多元并存、众声喧哗的文学格局形成。大体说来,支撑上世纪九十年代文学写作的作家主要有两类:一是已进入中老年的"五七族"和"前知青族";一是晚生代和后知青。"五七族"和"前知青族"都经过五十年代的理想训练和文革的灾难,具有丰富的人生阅历,这是他们文学写作的最基本的话语资源。而晚生代和后知青在重新思考知识分子身份、地位以及价值承担时,他们更喜欢用解构主义、享乐主义、游戏主义的态度来从事写作。转型时代的知识分子小说大致可分以下叁种类型:现在时写作;反思型写作;直面现实型写作。(本文来源于《泰山学院学报》期刊2010年05期)

肖敏[9](2009)在《试论方方新世纪小说的话语转型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进入新世纪以来,方方的小说围绕着知识分子题材、市民生活题材和女性题材创作,实现了其创作的转型。方方创作的转型具有相当的启示意义,折射出当代小说的几个重要话题。然而,在中国当代作家中,方方的文学地位是较暖昧和尴尬的,一方面,方方一直被视为当代女作家中的佼佼者,她的新作每每一出,多有好评;另一方面,方方却不像王安忆、迟子建等若干女作家那样已获得较为明确的定位。之所以造成这种暖昧的境况,其中有一个原因,就是方方创作形态本身的驳杂性,进入新世纪以来,方方的小说愈加呈现出这一特征。本文试图梳理方方创作的新世纪创作转型,并由其最新的长篇小说《水在时间之下》,探讨方方创作的新变。(本文来源于《人文论谭》期刊2009年00期)

李佳[10](2009)在《《雪晴》:超越抒情的探索——沈从文小说抒情话语转型的一例个案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沈从文的抒情话语在1940年代产生了某种新变。从《雪晴》中可以看出,"抒情"本身有了更丰富的层次,它不仅渗透进入叙事话语生发出某种复杂性,还成为一种更为宏阔的生命形式和历史观照方式。通过对其抒情话语转型的分析,我们可以细察现代主体在弥合外部世界和内心体验时所生成的图景,并探究沈从文在创作上超越抒情的努力及其可能的限度。(本文来源于《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9年04期)

小说话语的转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小说批评话语概括小说文本的思想艺术特征,为文本确定其历时性或共时性的思想价值或艺术价值,这似乎是批评的本分。认为小说批评可以"点拨"创作,评论家可充当小说家的"教练员",批评可能"改造"人物形象,甚至于文本的细部每每提出比作者"更高明"的见解,"指导"文本创作,提示同样的故事与人物完全可能存在更有意味的意义走向或内心活动,那么,如此"前卫"的批评,是否已经超出了批评的职责而有"越界"之嫌呢?然而,如此小说批评,明清之际已经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小说话语的转型论文参考文献

[1].袁园.当代历史小说话语范式的转型[J].理论月刊.2019

[2].余岱宗.小说批评话语:“转译”与“转型”[J].文艺争鸣.2018

[3].马小燕.从“主流话语”到“性别觉醒”——关于西藏当代女性小说的文学转型与文化思考[J].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4].刘甜甜.“权力话语”的转型与对抗——余华小说《兄弟》中儒家文化的生存处境分析[C].荆楚学术2016年第四期(总第五期).2016

[5].李洪华.转型时期大学叙事小说的叙述声音与话语方式[J].江西社会科学.2016

[6].陈婵.二十世纪上半期历史小说叙事话语的转型[J].长沙大学学报.2014

[7].徐勇.个人主义话语与八九十年代文学转型——对“现代派”到王朔小说的批评实践的考察[J].文艺争鸣.2014

[8].王晓隽.转型时代的话语格局及知识分子小说话语类型——对当代知识分子小说的解读[J].泰山学院学报.2010

[9].肖敏.试论方方新世纪小说的话语转型意义[J].人文论谭.2009

[10].李佳.《雪晴》:超越抒情的探索——沈从文小说抒情话语转型的一例个案分析[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标签:;  ;  ;  ;  

小说话语的转型论文-袁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