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金融理论的发展与我国证券投资行为分析

行为金融理论的发展与我国证券投资行为分析

杨洋[1]2007年在《行为金融理论及其在我国股票市场的运用》文中指出我国股票市场自1990年诞生以来的对经济改革的贡献是引人瞩目的。股票市场作为一个交易场所,买卖股票的依据都是价格,可以说股票价格问题是整个市场最关心的因素。西方两百多年的投资市场发展历史中出现了很多投资理论,但还是以基于有效市场假设的标准金融理论为主线。根据标准金融理论,人总是风险厌恶者,他们遵守预期效用理论,以理性预期的基础上,在不确定性条件下进行决策,实现自身预期效用最大化。而众所周知的是,股票市场是变幻莫测的,股价也总是处于波动之中。股票价格一方面依靠投资者在某种股票上的认识并不断调整达到共识来成交,这是一个股价波动的过程;另一方面股票价格的波动又通过投资者的传递从而影响整个股票市场的交易。投资者的认知、心理和行为作为一种中介力量对股票市场以及股价波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虽然我们无法精确的计算股票每天的、甚至每月的价格,以及无法得知股票价格上升或者下降趋势到底从什么时候开始、能够持续多长时间,然而我们经常看到,在上涨趋势中,虽然知道这种上升趋势不会一直持续下去,人们并不去考虑股票的真正价值以及实际价格与之的偏离,但每个人都认为自己不会是最后的傻瓜接着最后的一棒。下降趋势也是如此,似乎没有人坚持以前持有股票的理由,认为自己掌握的信息足以支持自己的卖出决定。在股票市场上升趋势中,人们热情的追逐股票将股价不断推高,表现为风险的寻求;在下降趋势中,特别是崩盘的开始阶段,人们疯狂的抛售自己手中的股票,风险的偏好表现为彻彻底底的风险规避。人们的风险偏好没有一直保持不变,相反在对于收益有风险规避的倾向(赚了就走),但在面对损失时,却有风险寻求的倾向(急于弥补损失)。由此我们可以发现,我国的证券市场与标准金融学的主要理论假设背离较大,投资者需要更符合实际的投资理论来指导他们的投资行为。20世纪80年代新兴的行为金融理论,由于它的假设更符合现实,于是对标准金融理论形成了强有力的挑战。本文从标准金融理论与行为金融理论的比较出发,通过分析标准金融理论决策基础的缺陷、行为金融理论在我国股票市场的适用性分析,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其中在标准金融理论决策基础的缺陷一章中,首先对投资者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在自己能力的范围内判断而得到的主观概率,在现实中所产生的偏差进行总结;然后根据投资者过分依赖历史数据形成的客观概率来预测投资行为的现状,对我国股票市场中的单只股票与一组投资组合进行实证分析,通过推导出的相邻时刻的收益率的关系,与实际结果的差异,得出结论,即不论是主观概率还是客观概率,都不能指导投资者进行正确的投资行为。通过对概率的缺陷的讨论,提出针对政府以及个人投资者的建议。

鞠复生[2]2007年在《我国证券市场投资者投资行为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个人财富渐增,投资理念逐步普及,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涌入股市。但成功的投资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你在股市会听到有人暴富、有人破产的悲喜,也会听到有人在股市暴涨中赚得百万家财,又在暴跌中化为乌有的憾事。2007年的5月3 1日至6月3日,将被载入我国证券市场的史册,叁天中,剔出暂停上市股,在1432只挂牌交易的股票中,跌停数分别是967只、400只、804只,其中270只股票连续叁天跌停。按照交易规则,交易所公开信息中公布了叁天涨跌幅偏离值20%以上的股票,共258只。透过这258只交易买卖席位的分析,可以对这叁天买卖双方有一个大概的轮廓,也可以得出我国证券市场波动是由投资者投资行为的不同而引起的这一结论。造成这一现实的除了市场本身的原因外主要是投资者的构成结构不合理以及投资者系统的认知和行为偏差。本文认为只有将投资者的投资行为置身于我国证券市场发展的大格局中才能从根本上把握投资者投资行为的本质,再从行为的表现及原因进行系统分析,运用心理学理论对投资者投资行为偏差进行优化和矫正,最终促成证券投资程序化,达到稳定获利的境界。因此本文研究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文章对行为及投资者投资行为进行了定义,对行为构成要素及相互关系进行分析与评述。本文认为:投资者之所以会成为投资者与他们先天的潜能有关系,在动力机制和自我调节的作用下,一旦外界条件成熟就会产生投资者投资行为。投资者还会对投资行为后果进行归因和反馈以期对下一投资行为产生有益影响。本文强调了潜能、自我调节以及情绪在投资行为产生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金融学的一个重要假设条件,就是认为投资者是理性的并且按照效用最大化等指标决定自己的决策方案。然而在现实中,国内外证券市场投资者决策行为突出表现为:惜售效应、潮汐现象、盲目自信以及过度反应不足。针对这种行为的偏差,其成因概括为叁个方面:一是来自投资者固有的认知偏差;二是来自投资品种选择、交易信息不对称以及政府政策过多影响等投资环境因素;叁是来自投资者知识与结构方面的因素。在现实投资过程中,证券市场上的投资者也会由于各种心理因素产生各异的认知偏差,而这些认知偏差会成为影响决策过程的重要因素,必将导致投资者投资行为偏差,从而决定了投资者行为常常是非理性。怎样改变这一现状,本文认为:除了加强对投资者的风险教育外,还可应用有关学习理论和方法对投资者的投资行为偏差进行矫正,如进行自信心的训练、提高投资者自身素质、;着力改善我国的投资环境、进一步优化投资者结构以及重塑科学的投资操作行为等。当然,这也不可能保证投资者转变为理性的投资人,最大限度地纠正这种行为,避免该种行为带来危害是十分必要的。

刘超[3]2006年在《基于行为金融学的中国证券分析师行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证券市场是一个新兴市场,中国证券分析师作为证券市场重要参与者,他们的行为对证券市场及其投资者产生很大的影响。本文基于行为金融理论,对证券分析师的行为进行了系统研究,探索了证券分析师在决策过程的心理和行为机理、预期模式及预测能力。有利于监管部门和投资者客观认识证券分析师的行为,同时也有利于证券分析师正确认识自我。这些对于规范证券分析师的行为,发挥其作用,引导证券分析师行业规范发展,促进证券市场健康发展具有一定现实意义。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回顾了现代金融理论及其面临的挑战,阐述了行为金融学的产生和发展历程,系统总结了行为金融学关于投资者行为的研究成果。行为金融学注重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分析,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来考察资本市场价格的决定及其变动,较圆满地解释了资本市场的一些异象。指出行为金融学在中国新兴的证券市场上应用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2.对中国证券分析师的行为及其行业进行了系统的分析。首先,阐述了证券分析师的概况,回顾了国内外证券分析师发展的历史,指出证券分析师的产生是证券市场的客观要求,并对证券市场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接着,对中国证券分析师在证券市场的主要行为进行了分析,指出了证券分析师行业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存在问题的原因。最后,总结了中国证券分析师在证券市场作用,指出随着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证券分析师行业将显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3.对中国证券分析师的主要行为进行了实证研究。预测市场行为和荐股行为是证券分析师的主要行为,对市场和投资者影响很大。通过构建模型,实证分析分析师在决策过程的心理和行为机理、预期模式及预测能力。发现分析师决策时存在认知偏差;其对市场今后走势的方向具有一定预测能力,但对市场变化的程度没有预测能力。通过对证券分析师荐股行为的研究,发现股票在基本面不变的情况下,分析师荐股行为会引起其股价和成交量的变化,其推荐的股票短期能产生异常收益。以上结论有利于监管部门和投资者客观认识分析师行为的影响。4.中国证券分析师行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在对证券分析师行为分析和分析师行业现状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当前中国证券分析师行业正面临着国内证券市场快速发展和加入世贸组织后外国同行业竞争的新形势,从完善有利于分析师行业发展的外部环境与构建促进分析师行业发展的内部机制两个方面考虑,提出进一步促进分析师行业健康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李玉倩[4]2010年在《我国证券市场个体投资行为的实证研究》文中指出以有效市场假说为代表的传统金融理论在研究投资者投资行为时,假设市场的参与者都是完全理性且市场总是有效的。然而随着对金融市场上各种异象的发现以及在诸多学者对证券收益过度波动进行验证之后,这些以理性分析为假设前提的理论受到越来越多人的质疑。之后的许多文献开始从投资者行为和心理出发来研究金融市场,融合了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诸多学科理论的行为金融学理论认为只有在承认市场参与者并不是完全理性的情况下才能解释某些市场异常现象。与传统金融学理论的理性分析框架相比,行为金融理论更注重人的实际心理和经济行为,从而为金融决策提供了更为现实的指导。本文通过对中国股票市场个体投资者进行的心理学实验发现,在面对风险性选择时,被试者具有相似的认知偏差,即存在明显的过度自信、不确定性厌恶心理、损失厌恶心理和锚定心理等。因此可以得出结论,中国的个体投资者在决策过程中也存在着同国外研究中发现的类似心理偏差。个体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对证券市场产生诸多影响。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和中国证券市场特殊的环境,结合行为金融理论,从保护中小投资者的角度,对完善监管机构职能、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和个体投资者的自我完善等方面给出了建议。

何昊[5]2008年在《中国证券市场个人投资者投资行为分析》文中认为证券市场是伴随着世界经济历史的发展而形成壮大的,尤其是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作为资源配置的中心证券市场在整个经济体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证券市场通过市场的定价功能实现资金的有效配置,将有限的资金合理的分配到不同的企业中,从而实现市场经济的优化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而投资者作为证券市场上的主体,其投资行为对证券市场的功能发挥起着关键性作用。传统的主流金融学以有效市场、完全理性人等假说前提为基础,用现代资产组合理论(MPT)等经典金融理论来解释和分析投资者的行为。然而在现实中,证券市场的大量异常现象却无法用经典金融理论来解释。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证券市场不是完全由理性人组成,存在着大量的非理性投资者。因此,需要一种全新的理论对投资者决策行为进行深入研究,了解投资者非理性的根源,探索投资者决策行为的规律,引导投资者进行理性的投资,促进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近年来兴起的行为金融学,突破了传统金融理论的完全理性人、有效市场、效用最大化等假设前提,将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其他社会科学的行为研究方法引入到对投资行为的研究中来,以此解释人们是如何处理信息和做出投资决策的。其研究发现,投资者并不都是如同数理模型中描述的那样以一种理性的、无偏的方式分析信息与做出投资决策,而是在决策过程中由于人类某些固有的心理特点和存在的认知偏差,导致诸多非理性的投资行为。这一理论以更加贴近现实的理论基础,较好的解释了证券市场上投资者非理性行为的形成原因,为分析投资者决策行为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我国证券市场发展至今只有十余年时间,作为一个新兴市场,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不仅市场制度建设方面不够完善,作为市场主体的投资者在投资理念、投资知识和技巧方面也不够成熟。并且,虽然中小投资者人数众多,但在市场中却处于弱势地位,受到的保护也还远远不够。目前对中国证券市场的研究主要还是偏重于技术研究、市场研究、行业及企业基本面分析等,利用行为金融学对投资者行为的研究相对较少。近两年来,我国证券市场经历了股权分置改革,各种法制法规的建设逐渐完善,许多关系着国民经济命脉的大型企业也纷纷上市,证券市场作为国家经济晴雨表的作用日渐明显。在这种背景下,以行为金融理论为框架系统的分析我国个人投资者决策行为的特点,无论是为了提高投资者自身的收益水平还是促进证券市场的稳定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全文共分六个方面,具体内容如下:第一部分,导论。首先是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指出作为一个新兴市场,中国证券市场仍然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很多方面存在不足,尤其是投资者的利益得不到保障。其次对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做了简要的回顾和说明,介绍了行为金融学的一些主要研究成果。然后是本文的基本内容和写作思路,最后提出了本文可能的创新点和存在的不足。第二部分,投资者行为理论概述。首先对传统金融理论做了介绍,包括马柯维茨(Harry Markowitz)的《现代投资组合理论》(Modern Portfolio Theory, MPT)和尤金?法玛(Eugene Fama)的“有效市场假说”(Efficient Market Hypothesis,EMH)。其次详细阐述了行为金融学的形成背景。随着研究的深入,证券市场上发现了很多经典金融理论不能解释的异象,如“长期反转”、“中期惯性”、“反应不足”、“反应过度”、“处置效应”等,传统金融理论陷入了困惑。而与此同时,行为金融学却从萌芽进入了迅速发展的阶段,大量的着作和研究成果相继问世,并且开始成为金融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第叁,介绍行为金融学的重要理论基础和成果:前景理论(prospect theory)、行为组合理论(Behavioral Portfolio Theory , BPT)、以及行为资产定价模型(Behavioral Asset Pricing Model , BAPM )。第叁部分,我国证券市场投资者结构分析。先概述了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阶段,重点阐述了股权分置改革及其重要性。接着对我国证券市场投资者进行了分类,详细介绍了我国证券市场的各类投资主体。最后指出我国证券市场投资者的基本特点,主要包括年龄结构、资金规模、收入状况、持股期限等方面。第四部分,投资者投资决策产生机理及偏差分析,这是全文的重点章节。首先分析投资者投资决策产生机理,指出在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产生决策、实施行为和修正行为的整个主体客体认知链中,认知偏差处于中心位置,并对整个认知决策过程产生影响。其次,分析归纳投资者在完整的投资决策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认知偏差,以及这些偏差是如何影响投资者的投资行为,包括:信息获取和处理过程中产生的选择性感知、易得性偏差、晕轮效应和对比效应等偏差;投资决策产生和评判过程中的启发式偏差、框架依赖、认知失调和情感引起的偏差等;投资决策实施过程中的过度自信、处置效应、羊群行为、心理账户和反应过度与反应不足等偏差。第五部分,以心理学实验研究的方式对个人投资者进行调查分析。本章借鉴国外的相关研究,并根据中国的投资环境和投资者的实际情况做出调整和修正,选取中国个人投资者为被试者,以心理学实验检验投资者在近似股票投资情景下的真实决策过程中产生的心理和行为偏差。通过问卷调查检验中国个人投资者的决策行为是否符合第四章关于投资者心理与行为的偏差分析及相关结论,同时总结出一些中国个人证券投资者的行为特点。第六部分,针对个人投资者的投资策略和行为建议。首先分析了行为金融的投资策略,如反向投资策略、动量投资策略、成本平均策略、时间分散化策略等。其次对个人投资者的投资行为提出针对性建议。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与不足:目前国内针对证券投资者的研究更多的是利用国外成熟的模型和理论,对我国证券市场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进行实证分析,以此来验证行为金融学关于投资者行为的结论。这些研究从数据出发,用数理模型检验我国投资者的各种行为,为将来的后续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详实的范例,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但同时这种研究范式具有一些缺点:一,行为金融学的起源和发展主要基于国外的证券市场,这些模型本身是否适用于中国投资者存在一定的异议;二,这些研究更多的是通过数据分析证实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即“是什么”,较少的从“为什么”的角度分析我国投资者非理性行为的心理根源和行为偏差。因此,这正是本文的主要出发点,从投资者进行投资行为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出发,分析其投资行为全过程中的心理因素和认知偏差对投资者造成的影响。当投资者明白其非理性行为的深层原因及各种表现之后,才能更加具有针对性的采取恰当的投资策略和遵守行为准则以完善投资技巧并获取更好的投资收益。由于作者理论水平有限,资料收集也存在不足,论文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一方面,由于行为金融学本身尚未形成一个完整而严密的理论框架,尤其是对于如何量化投资者的心理偏差以及对其造成的影响还存在较大疑问,并且影响证券投资者的因素太多,因此本文主要针对投资者一些具有典型特征和意义的行为进行分析,未能全面的综合所有因素加以考虑。另一方面,行为金融理论的许多参考因素都与投资者的心理状况有关,而国内关于投资者心理情况的研究数据还比较少。另外,在过去的两年中我国证券市场经历了非常罕见的牛熊更迭,许多投资者的投资盈亏状况在短时间之内出现巨幅波动。在这样一个波动巨大的市场中,投资者的相关交易数据与历史平均水平产生了很大的差异,数据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得不到保证,不利于进行实证研究。因此,论文采用心理学实验的研究方式对中国个人投资者的决策行为进行调查和检验,弥补了数据上的不足。而对于如何量化投资者的认知偏差对实际投资决策造成的影响将是关于投资者研究的一个难点,期望能在后续的学习和研究中不断完善。

王金全[6]2002年在《行为金融理论的发展与我国证券投资行为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行为金融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新兴理论,近年来影响不断扩大,并对经典金融理论形成了强有力的挑战。本文在广泛吸收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系统阐述了行为金融理论的发展与创新,并对该理论的实践应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从而为运用该理论研究我国实际问题作出理论上的铺垫。接着,结合行为金融理论对我国证券投资行为偏差进行了试探性的研究,归纳出五种典型的心理或行为偏差。最后,就如何进一步认识行为金融理论在我国的生命力及其研究发展空间,如何进一步应用行为金融理论健全投资者行为等问题提出若干的理论思考。以期对进一步健全我国证券投资行为或其它经济行为、继续全面深入研究和实践行为金融理论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夏汀[7]2007年在《2001年~2006年中国证券投资基金股票投资行为研究》文中认为如何采取有效的投资策略,一直在学术届和实务操作中都非常关注的课题。最常见的基本分析研究往往从宏观经济周期、行业竞争及发展趋势、以及企业的内在价值等方面入手,来构建投资组合,着眼于股票市场的中长期趋势,将中短期的趋势视为统计意义上的波动而不予分析。现代金融理论关心的是在一定风险水平上,获取最大的收益,或者在一定收益水平上,使得风险最小化,因此证券组合管理理论通过引入对风险的度量,在对过去股价运行进行统计计算的基础上来构建投资组合。但是,假定股票A在t时刻以前的β值为β(t-1),在t时刻以后的β值为β(t+1),则一般而言,β(t-1)并不等于β(t+1),因此,经典的“历史会重演”的假设往往并不成立,这在对投资策略的选择上,有着重大的影响。自1990年12月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来,中国资本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对我国资本市场的研究也在逐步深化。但是,在中国股票市场的研究上,往往局限在对中国证券市场的特殊性的研究和批判上,强调中国A股股市的特殊性,有其自身的运动规律,虽然承认存在股市运行的一般规律,但总是强调我们是例外,通过对前提条件的不断强化,而削弱了对证券市场普遍运行规律的深入研究。本文基于对现实世界的观察,通过对A股最主要的机构投资者——证券投资基金股票投资行为的研究,从其年度持仓股票的变动情况入手,分析其持仓结构变动的理由,并从中找出符合行为金融理论方面的现象,试图对中国A股股票市场体现的一般运动规律进行分析,结合行为金融理论,对这些机构投资者的投资行为进行分析,以探究隐藏在价值投资理念背后的行为动机。

唐德祥[8]2003年在《中国股市模仿投资行为形成的微观机理及实证研究》文中提出投资者通过对经济前景和股票价格的预期,进行投资决策。在投资决策过程中,一个值得颇为关注的问题就是投资者行为的选择和投资行为形成的内在机理。在投资领域中,随着现代金融市场出现越来越多的异常现象以及对人类行为研究的日益重视,使以“理性”为前提基础的传统金融理论受到严峻挑战。基于此,以研究投资实际过程为重点的行为金融理论应运而生、倍受关注。行为金融理论利用社会学、心理学和经济学相结合的原理对投资行为进行研究。模仿投资行为(主要表现为“羊群行为”)是一种重要投资决策行为,国际和国内对模仿投资行为的研究起步较晚。我国股市的中小投资者由于在资金、信息和投资知识存量上处于劣势,决定了他们以获取资本利得为主要目标的短期投资行为和缺乏理性的投资行为特征。由于信息不对称,中小投资者倾向观察公开交易信息来获取有用信息。于是,中小投资者便产生了“跟风”、“跟庄”的模仿投资行为倾向。与此同时,这种“追涨杀跌”的模仿投资行为不可避免地推动股票价格走向极端——股价的过度反应,甚至产生股市泡沫。所以,研究我国股市模仿投资行为形成的内在机理,对于股市稳定、健康的发展,无疑具有重要意义。论文研究方法之一:模仿经济学和心理学方法。作者通过研究经济波动的RBC理论,来分析与之联系甚密的股票市场的模仿投资行为及投资心理对股市产生的影响;论文研究方法之二:行为金融理论研究方法。作者以信息传递各个阶段(历史均衡阶段、信息严密封锁阶段、信息泄露阶段、信息扩散阶段和信息公开阶段)为线索,分析信息对股票价格形成的影响,论证股市信息传递机制对模仿投资行为形成的影响及其产生的经济诱因;论文研究方法之叁:数理统计实证方法。作者运用数理统计的分析方法,采用“羊群行为度”衡量指标,通过对我国1999年第1季度--2002年第4季度的实际数据,得出我国证券投资基金确实存在着"羊群行为"的实证结果;论文研究方法之四:进化博弈论方法。作者运用进化博弈论的研究方法,通过建立进化博弈模型和复制动态方程,论证在我国股市中理性投资者和非理性投资者占有一定比例的动态均衡结果。

唐黎军[9]2013年在《证券市场个体投资策略与投资行为研究》文中认为作为新兴的中国证券市场,经过二十多年已经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在市场参与者中,个人投资者占了很大比重。因此,对个人投资策略与投资行为进行研究,对于繁荣我国证券市场及保护个人投资者者的利益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论文首先对现代金融理论、行为金融理论、投资行为理论等相关经济、金融学理论进行综述;然后,依据个体投资者心理和行为特点,就中国证券市场个体投资者的投资策略进行分析,归纳得出个体投资策略主要有:动量投资策略、逆向投资策略、小盘股策略、成本平均策略、时间分散策略、ST股票投资策略、组合投资策略和买入并持有策略;接着,利用上海证券市场的相关数据,对中国证券市场个体投资者羊群行为进行实证检验发现,无论是市场处在上涨时期还是下降时期,都存在羊群效应,但股市大幅下挫时期的羊群行为要比其他时期显着。影响中国个体投资者羊群行为有:个体投资者的心理、个体投资者的情绪、个体投资者行为偏差及证券市场投资者结构、信息披露、政策干预等外部因素;最后,结合个体投资者问卷调查数据对个体投资者的状况与行为进行研究,得出个人投资者存在从众心理、损失厌恶心理、过度自信、过度恐惧、政策依赖性心理、暴富心理、庄家情节等诸多的偏差。这些因素的交互作用,导致个体投资者决策时常常反应过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中国证券市场的震荡。

袁志胜[10]2006年在《基于行为金融学的投资行为研究》文中提出行为金融学是金融理论领域的一个革命,它打破了传统金融模式(期望效用最大化理论和有效市场假说)的统治地位,并有逐步取代传统金融理论的发展趋势。本文指出了传统金融理论对现代投资决策的不足,概括总结了行为金融学主要的理论框架,包括:期望理论、套利限制理论和行为组合理论。通过“我国个体投资者心理学实验”和“投资者投资行为影响因素”两个问卷调查,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发现中国投资者在证券投资行为中存在多种认知偏差,主要有:“过度自信”、“损失厌恶”、“锚定效应”、“处置效应”等;同时对问卷的统计结果分析发现影响我国投资者投资行为主要有五大因素:个体因素、宏观环境因素、信息获取因素、上市公司素质因素及政策及市场因素,其中绝大多数投资者认为国家对证券市场政策是影响证券市场的走向和个人投资行为的主要因素,投资者对政府政策存在严重的“依赖心理”。 文章根据调查问卷的结果和中国证券市场特殊的环境,结合行为金融理论,对广大中小投资者提出了反向、惯性及设立止损点等行为投资策略;针对基金经理的羊群行为提出了相应的逆向投资策略;最后从保护中小投资者的角度,从完善监管机构职能、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和个体投资者的自我完善叁个方面给出了意见和建议。

参考文献:

[1]. 行为金融理论及其在我国股票市场的运用[D]. 杨洋. 四川大学. 2007

[2]. 我国证券市场投资者投资行为分析[D]. 鞠复生.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7

[3]. 基于行为金融学的中国证券分析师行为研究[D]. 刘超. 天津大学. 2006

[4]. 我国证券市场个体投资行为的实证研究[D]. 李玉倩. 暨南大学. 2010

[5]. 中国证券市场个人投资者投资行为分析[D]. 何昊. 西南财经大学. 2008

[6]. 行为金融理论的发展与我国证券投资行为分析[D]. 王金全. 暨南大学. 2002

[7]. 2001年~2006年中国证券投资基金股票投资行为研究[D]. 夏汀. 安徽大学. 2007

[8]. 中国股市模仿投资行为形成的微观机理及实证研究[D]. 唐德祥. 重庆大学. 2003

[9]. 证券市场个体投资策略与投资行为研究[D]. 唐黎军. 武汉大学. 2013

[10]. 基于行为金融学的投资行为研究[D]. 袁志胜. 河海大学. 2006

标签:;  ;  ;  ;  ;  ;  ;  ;  ;  ;  ;  ;  ;  ;  ;  ;  ;  

行为金融理论的发展与我国证券投资行为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