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理论论文-孙郁哲

通信理论论文-孙郁哲

导读:本文包含了通信理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理论与技术,中国电子学会,中国科学院院士,学术会议

通信理论论文文献综述

[1](2019)在《“2019年全国通信理论与技术学术会议”在南京召开》一文中研究指出9月20日至21日,由中国电子学会主办,中国电子学会通信分会、南京邮电大学、东南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重庆邮电大学、西安邮电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江苏省电子学会、江苏省通信学会等联合承办的"2019年全国通信理论与技术学术会议暨通信领域创新发展论坛"在南京召开。中国工程院院士张明高、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培亨、中国科学院院士尹浩、中国工程院院士何友、中国科学院院士陆建华、中国工程院院士姜会林,以及来自全国通信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和产学研各界代表800余人参加了本次大会。(本文来源于《信息网络安全》期刊2019年10期)

刘玉珍,马飞,蒋政权,朱珍珍,张嘉蓉[2](2019)在《“现代通信理论”课程教学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现代通信理论"课程教学方法进行研究,提出理论与实训项目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弥补以往单一理论知识满堂灌的不足,锻炼和提高了研究生的数学建模分析能力、软件的运用能力及科学研究问题能力,并且采用分层培养模式以及与研究方向相结合的策略,不但缓解了学生的学习压力,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获得了较理想的教学效果。该成果适合对所有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科技与创新》期刊2019年16期)

孙郁哲[3](2019)在《基于混杂系统的无线通信理论与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混沌是一种确定性系统所表现出的类随机行为,具有宽频带、初值敏感和保密性好等特性,在基于混沌同步的保密通信中获得广泛应用。然而,研究发现混沌用于无线通信还存在诸多问题:1)传统基于混沌载波的通信方式频段较低,不适用于高频无线传输,无法与传统基于正弦载波的通信设备相兼容;2)现有混沌系统大都具有宽频特性,对频谱资源宝贵的无线通信而言,如何提升频谱利用率是需要解决的问题;3)在复杂的无线信道下,多径传播造成的码间干扰大大的降低了无线通信质量。综上所述,混沌应用于无线通信系统还存在很多挑战,仍处在解决实用相关难题的阶段。随着非相干混沌通信中符号动力学调制的方法出现,学者们对Corron等人提出的混杂系统进行研究,发现了混沌适用于无线通信领域的新特性:1)高斯白噪声信道下,混沌已经被证明是最佳的相干通信波形,它具有非常简单的匹配滤波器来最大化输出信噪比;2)无线信道下,已经证明多径传播并不会影响混沌信号的李雅普诺夫指数谱;3)用此混沌信号移位映射特性可以抑制多径抽头衰落信道所产生的码间串扰;4)过无线信道的混沌信号和符号序列是拓扑共轭的,可以通过最佳阈值符号判断来提升系统的误码性能。上述研究为混沌应用于无线通信奠定了基础,说明此混杂系统是可以用来建立一个可靠和高效的无线通信系统。尽管符号动力学调制已经大幅提升了传统相干混沌通信与非相干键控通信的误码性能和频带利用率并简化硬件实现难度,但基于此混杂系统的无线通信仍然有很多理论算法和实际难点需要解决,例如:如何与传统无线通信系统相兼容、如何利用混沌特性提升无线频谱利用率和降低通信误码率等等。本文以混杂混沌为基础,进行了高效、实用的混沌无线通信系统设计、研究了非正交的混沌编解码算法和混分多址技术,如下:(1)混沌无线通信系统设计。以混杂系统为对象,介绍混沌无线通信系统的基本框架,研究其信息编码方法、匹配滤波方法和信息解码方法;为了与传统无线通信系统相兼容,研究基于软件无线电的系统实现方法,提出产生基带混沌波形上正余弦载波的思路,设计基于有限冲激响应(FIR)滤波器的信息编码和匹配滤波实现过程,并利用莱斯大学研发的WRAP软件无线电平台,搭建了混杂系统无线通信系统实验平台。(2)基于混沌基函数的高效编解码技术。通过分析混杂系统基函数的正交特性,提出了一种正交滤波器用于区分多路信号,从而形成了一种多路高效编解码技术。在发送端,采用不同混沌的基函数对多路信号分别进行成型滤波,而后进行非正交的求和发送;在接收端,采用对应的匹配滤波集和正交滤波集进行滤波和信息解码。而后,对所提方法的误码率、吞吐量和单位频带吞吐量进行理论分析和实验验证。(3)基于混沌基函数的混分多址技术。将高效编码算法中每一路信号扩展为每一个用户,从而实现多址接入,由此提出混分多址的概念。通过对不同用户数目的混沌信号频带宽度进行分析后,证实此混分多址较传统码分多址、时分多址和频分多址有更高的频带利用率。并且对所提混沌多址技术的误码率、吞吐量和单位频带吞吐量进行性能分析和仿真验证。(本文来源于《西安理工大学》期刊2019-06-30)

张梅,罗桂兰,奎丽萍,冯立波[4](2019)在《“信息处理与通信理论”课程群的改革与建设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信息处理与通信理论"课程群是大理大学通信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群。为了提高群内课程的教学效果,培养具有较好的信息处理及通信理论应用能力和较强综合素质的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并提升教师教学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文章针对群内课程特点及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结合大理大学实际情况,对信息处理与通信理论课程群的教学内容、教师队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实践教学环节等五个方面的改革建设进行了探讨,为进一步促进信息处理与通信理论课程群的改革建设和实践提供了经验。(本文来源于《高教学刊》期刊2019年02期)

冯艳[5](2018)在《基于团簇态的量子安全直接通信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量子安全直接通信是一种新颖的量子通信模式,其最大的特点是在量子信道中直接传输秘密信息,具有高安全性、高容量等优点。自2000年量子安全直接通信的概念被提出以来,量子安全直接通信得到了快速的发展。量子纠缠在量子安全直接通信中起着重要作用,根据量子纠缠的关联性和不可克隆性原理,利用不同的纠缠态和不同的方法完成量子通信。团簇态拥有最大联通性和持续纠缠性,把团簇态用于量子通信在理论上无疑优越于其他的纠缠态,有利于确保量子通信、计算的有效性和正确性。提出了一种基于四粒子团簇态的量子安全直接通信协议,实现了4比特秘密信息的传输。同时,恢复秘密信息时为解密出秘密信息又提出了一种对四粒子系统的一组测量基进行测量区分的方法,即把对4粒子测量基矢的区分转化为对2粒子进行联合测量即可。安全性分析证明该协议可有效抵抗截获-重发攻击、截获-测量攻击、纠缠-测量攻击等。除去用于检测窃听的粒子,理想情况下,协议的量子比特效率接近于1。该协议不需要对量子态进行纠缠交换等复杂操作,初态无需保密,减少了传输过程的复杂性。提出了一种基于五粒子团簇态的量子安全直接通信协议,实现了5比特秘密信息的传输。同时,恢复秘密信息时为解密出秘密信息又提出了一种对五粒子系统的一组测量基进行测量区分的方法,即把对5粒子测量基矢的区分转化为对2粒子进行联合Bell基和对3粒子进行联合测量即可。安全性分析证明本协议是安全的。利用四粒子团簇态的关联性建立量子信道,提出了一种高效的基于团簇态的可控量子安全直接通信协议。协议中量子信息载体以一定数量构成的块为单位来进行传输,而且除了用于检测窃听的,所有的粒子都被用于传递信息,利用一个四粒子团簇态可以传输4比特的秘密信息,协议量子比特效率较高,安全性分析证明本协议是安全的。(本文来源于《南京邮电大学》期刊2018-11-14)

蒋星星[6](2018)在《基于通信理论的煤矿工程信息化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介绍了煤矿"六大系统"中的人员定位系统,分析煤矿人员定位系统中信号处理存在的问题,并应用通信工程理论,实现煤矿人员定位系统中非周期信号的周期信号转换,为推进煤矿人员定位系统、监测监控系统、通信联络系统、紧急避险系统、压风自救系统、供水施救系统信息化、快速化,提供有力的支持。(本文来源于《内蒙古煤炭经济》期刊2018年20期)

蒋星星[7](2018)在《基于通信理论的煤矿工程信息化问题分析及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介绍了煤矿通信信息化基本情况,分析了煤炭企业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并应用通信工程理论,提出出台煤矿通信信息化激励政策、加大煤矿通信信息化技术创新力度、推进煤矿通信信息化大数据建设等对策建议,为推进采矿工程信息化提供有力的支持。(本文来源于《内蒙古煤炭经济》期刊2018年19期)

魏建军,刘乃安,陈付龙,李晓辉,韦娟[8](2018)在《基于半实物仿真的“通信理论与技术”实验》一文中研究指出"通信理论与技术"实验教学中硬件实验灵活性差,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软件仿真与客观环境差别较大,不能反映真实工程;实验时间和地点固定,学生不能自由选择。基于半实物仿真技术的实验模式弥补了上述的不足,同时解决实验资源紧张的情况,学生可以灵活选择实验时间,自主选择实验内容。(本文来源于《电气电子教学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吴天琦[9](2018)在《无线磁感应透地通信理论研究与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人们对更深层地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能源产业对提高地下设备设施检测、灾害应急救援、环境安全监测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稳定可靠的透地通信(Through-the-Earth Communication,TEC)能够有效地连通地表和地下,并将地表控制、监测和报警信号传输到地下,一直以来是国内外专家学者研究的重点。无线透地通信的通信介质不是空气而是土壤、水和岩石,传统电磁波在穿透大地介质时衰减较快,无法满足长距离透地通信的需要。本文针对无线磁感应透地通信展开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如下。本文首先分析了导致传统电磁波透地通信透地距离短的原因,即电磁波在穿透大地媒介时自身衰落较大,且分层的土壤和岩石导致电磁波折射和反射而产生的多径效应,进一步增大了电磁波传播过程中的干扰。然后利用线圈磁感应透地通信模型,分析了线圈所产生磁场的特征,并验证了利用磁感应技术进行长距离透地通信的可行性。根据发射与接收线圈之间的耦合关系,本文建立了磁感应透地通信等效电路模型,基于对信道特征进行的分析,提出了增大线圈磁透地通信信道容量的方法,即增大系统的品质因数和线圈之间的耦合系数。利用软件无线电设备USRP N210搭建了线圈磁感应透地通信平台,对线圈磁透地通信性能进行研究,测试了磁透地通信调制与解调方式。实验结果与理论分析一致,线圈磁透地通信存在路径损耗高、信道容量小的问题,同时,为了进行长距离透地通信,接收线圈尺寸较大不适于在空间有限的地下布置。为了解决线圈磁感应透地通信方式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基于磁阻传感器的磁感应透地通信,即利用隧道磁电阻传感器(Tunnel Magneto-Resistance,TMR)替代线圈作为磁感应透地通信的接收器。首先研究了线性TMR传感器接收磁场信号的原理,分析了TMR传感器线性的工作区域。对TMR磁透地通信模型进行研究,建立了发射功率与接收功率之间的关系表达式,并对信道模型的带宽以及噪声进行了分析。最后利用TMR传感器芯片搭建了实验平台,实现TMR磁感应通信信号的收发。对比发现,TMR传感器磁通信的带宽较大,信道容量较小,但随着磁阻传感器自身噪声的减小,灵敏度的提高以及线性范围的扩大,磁阻传感器将为无线磁感应透地通信发挥越来越多的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大学》期刊2018-04-10)

杜林松[10](2018)在《无线组播中的协同传输与随机供能通信理论》一文中研究指出组播传输可以提高内容中心网络的频谱资源效率且降低能耗,但是传统组播信道的容量只与信道增益最小的那条链路有关,使其传输速率受到很大的限制,而又由于内容中心网络的用户一般比较集中,因此可以考虑通过协作的方式来提高组播的传输速率。另一方面,可再生能源驱动的组播技术更加环保和便利,但由于能量到达的随机性和电池半双工等限制,需要一个能量控制方法来提高整个系统的吞吐率。针对上述两方面问题,本文分别进行了理论研究并找到了最优的解决方法。1)无线组播中的全双工协同通信理论研究。提出了面向组播的全双工接收端协作通信系统:发射端发送公共信息到两个接收端,每个接收端再将收到的信号放大转发给另一个接收端,同时,每个接收端也接收发射端和另一个接收端转发的信息。但是这种协作方式会产生累积自干扰和噪声,从而影响传输速率,因此,需要获得一个最优功率分配来达到本系统的最大传输速率。首先,本文证明了当发射端与两个接收端之间的两条链路的信道增益相同时,不协作是最优的。其次,证明了当发射端到两个接收端之间的两条链路的信道增益不相同时,单边协作是最优的(即,只有一个接收端协作另一个的接收端接受信息,另一个接收端只接收不协作),并提出了一个数值算法来获得单边协作下的最优功率分配。2)可再生能源驱动的组播传输理论研究。考虑了一个组播通信场景,其组播传输的发射端由能量收集器供能。由于电池的半双工限制,本文采取了“存储-然后-发送”的方式:发射端先通过能量收集器收集环境中的能量并存储到电池中,到合适的时候停止能量收集,然后将收集到的能量用于组播传输。虽然能量收集时间越长,可以收集的能量越多,但同时也可能降低吞吐率,因此需要一个最优的停止规则来决定能量收集的停止时间,从而使得平均吞吐率最大。首先,本文证明了在高斯信道条件下,上述最优停止规则在马尔可夫能量到达过程情况下是存在的,且这个最优停止规则拥有“基于阈值”的结构。其次,对于独立同分布能量到达过程,本文证明了其阈值是一个常数,并设计一个数值算法来计算这个阈值。最后,本文将上述结果推广到衰落信道下,获得了对应的最优停止规则。本文研究的面向组播的全双工协作和能量收集通信,可运用于内容中心无线网络,数字广播,无线传感器网络等领域,同时更加低碳环保,节约资源。(本文来源于《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8-04-10)

通信理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现代通信理论"课程教学方法进行研究,提出理论与实训项目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弥补以往单一理论知识满堂灌的不足,锻炼和提高了研究生的数学建模分析能力、软件的运用能力及科学研究问题能力,并且采用分层培养模式以及与研究方向相结合的策略,不但缓解了学生的学习压力,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获得了较理想的教学效果。该成果适合对所有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通信理论论文参考文献

[1]..“2019年全国通信理论与技术学术会议”在南京召开[J].信息网络安全.2019

[2].刘玉珍,马飞,蒋政权,朱珍珍,张嘉蓉.“现代通信理论”课程教学方法研究[J].科技与创新.2019

[3].孙郁哲.基于混杂系统的无线通信理论与方法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9

[4].张梅,罗桂兰,奎丽萍,冯立波.“信息处理与通信理论”课程群的改革与建设探讨[J].高教学刊.2019

[5].冯艳.基于团簇态的量子安全直接通信理论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8

[6].蒋星星.基于通信理论的煤矿工程信息化应用研究[J].内蒙古煤炭经济.2018

[7].蒋星星.基于通信理论的煤矿工程信息化问题分析及对策[J].内蒙古煤炭经济.2018

[8].魏建军,刘乃安,陈付龙,李晓辉,韦娟.基于半实物仿真的“通信理论与技术”实验[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8

[9].吴天琦.无线磁感应透地通信理论研究与设计[D].中国矿业大学.2018

[10].杜林松.无线组播中的协同传输与随机供能通信理论[D].电子科技大学.2018

标签:;  ;  ;  ;  

通信理论论文-孙郁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