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液膜分布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LNG,绕管式换热器,液膜厚度,数值模拟
液膜分布论文文献综述
闫彦,刘乐,高俊杰,徐春雷,李玉星[1](2019)在《绕管式换热器壳侧液膜流动及分布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绕管式换热器是天然气液化过程的主低温换热器,其壳侧工质的流动特性对换热器性能具有重要影响。为了研究换热器管外工质的降膜流动规律,建立了叁维降膜流动模型,基于VOF(Volume of Fluid)方法进行了数值模拟,针对换热器的静止和海上晃荡两种工况,研究了雷诺数和管间距对降膜流动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管间距由4 mm增至10 mm时,平均液膜厚度减小了38.5%;在晃荡工况下,适当增大管间距有利于改善液膜分布情况;改善液膜在管壁的分布、减小液膜厚度有利于提高换热管的综合性能。对于绕管式换热器壳侧液膜在非稳态条件下的情况开展研究,可为换热器结构改进、装置节能降耗、海上抗晃荡设计提供参考。(图6,参24)(本文来源于《油气储运》期刊2019年11期)
孙宏军,王伟,桂明洋[2](2019)在《水平管环状流液膜厚度与波动参数分布》一文中研究指出环状流是常见的一种气液两相流流型,基于双平行电导探针阵列传感器设计了环状流液膜动态测量系统,以水和空气为介质,进行了气相表观流速15~35 m/s、液相表观流速0.1~0.4 m/s范围内的水平管环状流周向液膜测量实验,分析了水平管环状流的液膜厚度、相界面波动参数的空间分布与发展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水平管环状流底部液膜厚度随气相表观流速的增加而减小,随液相表观流速的增加而增大,但在高液相表观流速时有饱和趋势,对应条件下周向其他位置的液膜厚度持续增大,尤其在45°位置显着增大,下半周液膜分布趋于平缓;由底部到顶部,液膜波速和波频在周向上均呈逐渐减小趋势,与液膜厚度的分布规律一致,大幅度的扰动波主要分布在底部;底部液膜波速和波频随气相表观流速增加而增大,液相表观流速增加时,波速随之增大,但波频无明显变化,对应波长增大。(本文来源于《化工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王臣,张俊梅,柳斌,段振亚,刘茂睿[3](2019)在《刮膜式分子蒸馏初始液膜分布及进料结构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初始液膜是蒸发液膜形成的基础,研究它的分布情况对改进分子蒸馏器内部流场形态和优化进料结构具有重要意义。文中建立了叁角齿分布器及其外围筒体的数学模型,采用计算流体力学方法研究了叁角齿分布器转速、进料速度、进料位置对初始液膜均匀性的影响。提出了一种新型进料结构,包括中间进料装置与斜齿分布器,对其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并与常规进料结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侧方位进料下改变叁角齿分布器转速与进料速度均不能改善初始液膜的均匀性;进料位置越靠近轴心处初始液膜分布越均匀。经结构优化后,采用中间进料与斜齿出料形成的初始液膜分布最均匀,进而有利于在转子刮擦区形成均匀的蒸发液膜,加强传热传质,提高了分离效率。(本文来源于《化学工程》期刊2019年07期)
高晨曦,张少峰,张轶硕,王德武[4](2019)在《外波纹管管外降膜流动过程液膜厚度及速度分布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外波纹管管外降膜流动过程,采用实验结合数值模拟的方法,考察了液体喷淋密度、管间距和管径变化对液膜厚度周向分布的影响,并与光滑管进行了比较,同时分析了外波纹管管外液膜速度分布特性。结果表明:光滑管外液膜厚度由上至下沿周向呈先减小、后增加的趋势,在90°~120°之间液膜最薄;外波纹管去除波纹间凹槽内的液体后,波纹外的液膜厚度数值及其周向分布规律与相同直径的光滑管相似,周向平均液膜厚度随着液体喷淋密度的增加、管间距及管径的减小而增大;液膜沿周向分布的均匀程度及流动速度大小均与液膜厚度有关,波纹外液膜沿周向分布的不均匀性随着液膜厚度的增加而增加,气液界面处的液体速度沿周向分布规律与液膜厚度分布规律相反;相邻两波峰间凹槽内的液体存在局部循环流动。(本文来源于《热能动力工程》期刊2019年05期)
薛婷,李卓林[5](2018)在《U型管对竖直向上环状流液膜分布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管道中距离U型管不同位置处的竖直向上环状流轴向液膜分布,基于平面激光诱导荧光(PLIF)技术,设计并搭建了内径为25 mm的气液两相流循环装置,采用高速摄影获取距离U型管不同位置处的液膜荧光图像,并通过数字图像处理技术进行特征提取.结果表明:当距离U型管达到25倍管径时,U型管对液膜发展及分布影响显着降低;将获得的平均液膜厚度数据与液膜厚度经典预测模型进行对比分析,表明在此距离时竖直向上环状流液膜发展及分布稳定.(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期刊2018年12期)
邱庆刚,孟垂举,权生林,沈胜强[6](2018)在《顺、叉排柱状流型液膜铺展与液膜厚度分布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柱状流动在横管外表面的流动特性,利用Fluent软件,采用VOF模型对横管降膜过程中的柱状流动过程进行叁维数值模拟。模拟结果显示:由于Re的差异,柱状流动可分为顺排流动和叉排流动;顺排流动中,两液柱之间出现波谷现象;叉排流动中,两液柱之间出现波峰现象。液体的物性参数影响横管外的液膜铺展和厚度分布规律。(本文来源于《太阳能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马国红,沈兴全,陈振亚[7](2018)在《BTA深孔钻杆系统切削液液膜压力的分布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深孔钻杆系统中非线性流体力的分布特性。采用有限差分法求解非线性流体力控制方程,分析偏心率、长径比、涡动速度和振动速度对非线性流体力分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非线性流体力随着偏心率的增大而增大,而随着长径比的增大变化不明显,尤其是对于大的长径比;随着正向涡动速度的增大,收敛区的非线性体力而增大,发散区的非线性流体力减小,而反向涡动速度对非线性体力的影响规律恰好相反;非线性流体力随着正向振动速度的增大而增大,随反向振动速度的增大而减小,此外,在最小间隙处的压力因振动速度的改变而出现极值,从而导致收敛区和发散区压力分布的反对称特性消失。(本文来源于《润滑与密封》期刊2018年01期)
杨少东,叶学民,李春曦[8](2018)在《活性剂浓度分布对液膜排液过程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含不溶性活性剂的垂直液膜排液过程,考虑分离压和表面黏度的作用,应用润滑理论建立液膜厚度、活性剂浓度和表面速度的控制方程组,分析初始活性剂浓度及梯度对排液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液膜表面不含活性剂时,其排液历程很短,很快发生破断.当液膜表面添加活性剂时,可以延长液膜存续时间.而当液膜表面活性剂浓度较低时,其诱发的Marangoni效应不足以克服重力的排液作用,其形成的"黑膜"不能稳定存在.随活性剂浓度增大,液膜表面流动速度减小,液膜表面更加"坚固",所形成的"黑膜"非常稳定.当考虑初始活性剂浓度梯度时,其影响主要体现在减缓排液初期的表面速度.(本文来源于《计算物理》期刊2018年05期)
赵志祥,张铱鈖,蔡业彬[9](2017)在《水膜式蒸发冷凝器管外液膜分布的叁维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Fluent软件对水膜式蒸发冷凝器管外成膜情况进行了叁维数值模拟,将模拟结果与文献中的试验值进行了比较,变化趋势总体吻合较好,计算并分析了椭圆管在不同迎面风速和倾斜角度下的管外水膜厚度及分布情况。结果表明:液膜厚度波动随着风速的增大而增大,且波动区主要集中在周向130°~160°附近;随着倾斜角度的增大,水膜厚度波动区向下偏移;迎面风速一定时,管外周向液膜厚度呈先减小至周向65°位置后开始增加的趋势。(本文来源于《流体机械》期刊2017年05期)
管孝瑞[10](2017)在《低含液输气管线内液膜分布与其CO_2局部腐蚀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湿气集输工艺中,当管道温度、压力发生变化时,饱和水蒸气会发生相变生成凝析水,形成低含液气液两相流动,管线内部常因受到腐蚀性气体与凝析水组成的两相流冲刷而面临局部腐蚀破裂的巨大风险,管道顶部以及两侧区域存在薄液膜CO_2腐蚀行为。低含液输气管线气液两相流动与其CO_2腐蚀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深入研究相关影响机制。本文从实验研究、数值模拟、理论分析叁个方面,对低含液输气管线内液滴运动、液膜的形成与发展的流体力学特性、以及不同液膜厚度、气液两相速度下CO_2局部腐蚀规律等方面展开研究,主要研究工作和成果如下:(1)依据动力相似准则搭建低含液实验管路,利用螺旋测微器和探针设计出瞬时局部液膜厚度测量系统,对管线内液膜厚度分布特性进行研究,使用高速摄影技术获得液膜剥落过程,并借助理论对液膜剥落和液膜分离的临界条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水平管内液膜主要集中在底部,两侧存在薄液膜,水平管内(内径为90mm)液膜剥落产生液滴的临界表观气速为16.63 m/s;同一表观气速下,随着表观液速的增加,水平管内液膜分布范围变大,最厚值先变小后增大;同一表观液速下,随着表观气速的增加,液膜最厚值减小;随着表面张力的降低,水平管内液膜厚度增加,分布范围变宽,上弯头后的竖直管内周向等效均匀膜厚变大,持液量变大。(2)基于管内气液两相流动理论,建立了低含液管道气液两相流动数学模型,将Eulerian模型与Eulerian wall film模型进行耦合使用,对管路内气相流场、液膜波动特性、液滴空间分布以及随时间的变化规律进行了详细的研究,获得了更加深入的流动机制。采用边界层网格与增强壁面函数相结合的方法,很好地模拟近壁处流场,并与实验结果吻合较好。受上弯头的影响,上弯头后的竖直管内存在一对涡核,沿流动方向,二次流的中心逐渐向管道右侧移动。水平管轴向液膜分布具有波动性,波峰与波谷相差87μm(U_(sg)=16.68m/s、U_(sl)=0.00699 m/s)。水平管内液滴群主要集中在中下部区域。弯头内离心力促使液滴群向外侧运动。受上游弯头的影响,竖直管内液滴群主要集中在管路右侧,沿流动方向,竖直管右侧壁面液滴群浓度逐渐下降,液滴群分布范围变大,有向左侧运动的行为。液滴群的波动随着时间具有周期性。(3)基于低含液管道内液膜分布情况,利用X80管线钢制作矩阵丝束电极,在多通道电偶腐蚀测试系统基础上,自行构建了一套CO_2无氧环境下薄液膜制备装置及其局部电化学测试系统,获得静态均一液膜下CO_2腐蚀萌生-发展过程的局部电化学信息,分析了薄液膜下CO_2腐蚀动力学特征、液膜厚度影响下的CO_2腐蚀机制,结果表明:当液膜厚度处于2500μm到220μm范围内,随着液膜厚度的下降,X80管线钢表面由高度局部化的点蚀向均匀腐蚀发展;当液膜厚度处于1500μm到648μm范围内,随着液膜厚度的下降,腐蚀速率缓慢上升,表面形成无保护性质的疏松Fe_3C层;当液膜厚度处于541μm到350μm范围时,随着液膜厚度的下降,气/液界面与固/液界面之间距离的减小,气相CO_2溶解、水合反应逐渐加强,H_2CO_3浓度增加,同时H~+、HCO_3~-离子浓度增大,H~+、HCO_3~-、H_2CO_3、HAc向基体表面的扩散速率增大,腐蚀反应加速;当液膜厚度为350μm时,腐蚀速率最大;当液膜厚度小于350μm时,CO_3~(2-)浓度增大,局部pH相应增大,同时薄液膜状态下较高的阻力,Fe~(2+)迁移水合的能力下降,FeCO_3析出沉积速度增大,腐蚀速率迅速减小。(4)利用X80管线钢制作弧形矩阵丝束电极,营造厚度梯度下的薄液膜分布,并结合多通道电偶腐蚀测试系统,开展静态液膜厚度梯度下CO_2局部腐蚀的电化学研究。在毫米液膜梯度下,液膜厚度差异无法影响到各排电极腐蚀进程。率先萌生的局部腐蚀点具有随机性,存在聚集效应。在微米液膜梯度下,不均匀的液膜分布导致表面电化学参数分布不均匀,电流随着液膜厚度梯度的变化呈现梯度现象,当处于大于352μm的液膜厚度梯度时,最薄液膜下的管线钢面临最大的腐蚀风险。FeCO_3腐蚀产物在Fe_3C上析出生成,表现出内层为疏松的Fe_3C,更多的FeCO_3在外层聚集。(5)基于自行设计的多相流管道内CO_2局部腐蚀测试装置,结合矩阵丝束电极以及多通道电偶腐蚀测试系统,开展了动态液膜下CO_2腐蚀的局部电化学研究。在毫米动态液膜梯度下,阴阳极区域发生一定程度的转变,阳极点的分布呈现出随机性的特征,液膜厚度对各单电极腐蚀进程影响不大。在微米动态液膜梯度下,X80管线钢表面腐蚀电位、电偶电流呈现梯度分布。当4.7m/s<U_(sg)<11.8m/s,U_(sl)=0.0071m/s时,动态均一液膜处于995μm~679μm范围内,随着表观气速的增大,流动冲刷Fe_3C的作用越发明显,腐蚀速率缓慢下降;当11.8m/s<U_(sg)<14.2m/s,U_(sl)=0.0071m/s时,液膜厚度处于679μm~457μm范围内,流态流型方面的促进作用占据了主导地位,随着表观气速的增加,雾沫夹带加剧,液膜厚度逐渐减薄,CO_2溶解、水合反应加快,H_2CO_3浓度增大,H~+、HAc、H_2CO_3、HCO_3~-扩散加快,CO_2腐蚀速率加快。(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期刊2017-05-01)
液膜分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环状流是常见的一种气液两相流流型,基于双平行电导探针阵列传感器设计了环状流液膜动态测量系统,以水和空气为介质,进行了气相表观流速15~35 m/s、液相表观流速0.1~0.4 m/s范围内的水平管环状流周向液膜测量实验,分析了水平管环状流的液膜厚度、相界面波动参数的空间分布与发展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水平管环状流底部液膜厚度随气相表观流速的增加而减小,随液相表观流速的增加而增大,但在高液相表观流速时有饱和趋势,对应条件下周向其他位置的液膜厚度持续增大,尤其在45°位置显着增大,下半周液膜分布趋于平缓;由底部到顶部,液膜波速和波频在周向上均呈逐渐减小趋势,与液膜厚度的分布规律一致,大幅度的扰动波主要分布在底部;底部液膜波速和波频随气相表观流速增加而增大,液相表观流速增加时,波速随之增大,但波频无明显变化,对应波长增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液膜分布论文参考文献
[1].闫彦,刘乐,高俊杰,徐春雷,李玉星.绕管式换热器壳侧液膜流动及分布特性[J].油气储运.2019
[2].孙宏军,王伟,桂明洋.水平管环状流液膜厚度与波动参数分布[J].化工学报.2019
[3].王臣,张俊梅,柳斌,段振亚,刘茂睿.刮膜式分子蒸馏初始液膜分布及进料结构优化[J].化学工程.2019
[4].高晨曦,张少峰,张轶硕,王德武.外波纹管管外降膜流动过程液膜厚度及速度分布特性[J].热能动力工程.2019
[5].薛婷,李卓林.U型管对竖直向上环状流液膜分布的影响[J].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2018
[6].邱庆刚,孟垂举,权生林,沈胜强.顺、叉排柱状流型液膜铺展与液膜厚度分布规律研究[J].太阳能学报.2018
[7].马国红,沈兴全,陈振亚.BTA深孔钻杆系统切削液液膜压力的分布特性[J].润滑与密封.2018
[8].杨少东,叶学民,李春曦.活性剂浓度分布对液膜排液过程的影响[J].计算物理.2018
[9].赵志祥,张铱鈖,蔡业彬.水膜式蒸发冷凝器管外液膜分布的叁维数值模拟[J].流体机械.2017
[10].管孝瑞.低含液输气管线内液膜分布与其CO_2局部腐蚀相关性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