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裂谷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裂谷,山西,相互作用,古代,作用,忻州市,中元。
裂谷带论文文献综述
滕吉文,宋鹏汉,刘有山,张雪梅,马学英[1](2019)在《青藏高原“亚东—东巧—葫芦湖”大陆裂谷带形成的深层动力过程》一文中研究指出正确理解亚东—东巧—葫芦湖构造带的形成与属性对深化认识青藏高原的地壳形变、物质运动的行为与轨迹和深层动力过程极为重要.通过较系统的多元要素分析和研究发现:(1)基于壳、幔结构的空间展布特征表明,这是一条在EW向拉张力系作用下的陆内裂谷带;(2)强烈地震的活动与发生、大地热流异常值展布和地幔对流应力场研究证明,它是一条现今活动的大陆裂谷带;(3)该裂谷带的形成与演化乃地球内部物质与能量强烈交换的产物.(本文来源于《地球物理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贺强,张少兵,郑永飞[2](2019)在《华南陆块北缘新元古代大陆裂谷带高温低压变质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大陆裂谷带的整个岩石圈的结构、成分和热状态受到区域性伸展的改造。因此,它是地表水-岩石相互作用、高温变质作用和双峰式岩浆作用等主要地质过程发生的理想场所。其中,变质岩是研究大陆裂谷带最合适的切入点。变质岩中保存完好的峰期矿物组合可以忠实地记录地质历史时期的热梯度。据此,特定类型的变质岩可以指示特定的构造背景。在现代板块构造体制下,低温高压蓝片岩相-榴辉岩相变质系列出现在冷俯冲带,其热梯度通常低(本文来源于《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04-19)
贺强[3](2018)在《大陆裂谷带地球化学示踪》一文中研究指出大陆裂谷是整个岩石圈的热状态、结构和成分受区域性伸展改造的构造带。在大陆裂解过程中,大量来自软流圈地幔的物质和热量被输送到岩石圈地幔以及地壳。此外,伸展作用导致地壳内广泛发育正断层和裂隙,引起地表流体渗透到地壳深部。因此,大陆裂谷是地表水-岩石相互作用、高温变质作用和双峰式岩浆作用等主要地质过程发生的理想场所。研究大陆裂谷对理解板块构造理论和大陆地壳演化至关重要。尽管华南陆块北缘的东端部分在叁迭纪向华北陆块俯冲并与之碰撞形成大别-苏鲁造山带,它在新元古代Rodinia超大陆裂解期间是一个大陆裂谷带。大陆裂谷过程的记录在低级变质岩(例如北淮阳变质花岗岩)中有较好保存,在超高压变质岩的难熔矿物(如锆石)中也有保存。此外,在大陆俯冲和折返过程中,地壳发生广泛的脱水和深熔作用。本博士学位论文聚焦大别造山带北部北淮阳地区的变质花岗岩和变质玄武岩样品以及苏鲁造山带东北部威海地区的花岗片麻岩和混合岩样品,对这些岩石开展了综合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研究。研究结果不仅揭示了大陆裂解期间上地壳地表水活动、高温变质作用和岩浆作用,而且发现了转熔矿物在研究大陆俯冲带地壳深熔作用和地球化学分异中的重要性。这些对认识大陆裂谷带地球化学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对北淮阳地区的变质花岗岩和变质玄武岩样品进行了综合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华南陆块北缘在中新元古代发生了区域高温低压变质作用,证实大陆裂谷是适合发生区域高温低压变质作用的构造背景这一假说。这是首次在新元古代大陆裂谷带中识别出典型的高温低压变质岩。在这些岩石中,高温低压变质作用的特征矿物红柱石和矽线石都有出现。红柱石和岩浆锆石的δ18O值分别为-11.7‰和4.8-6.2‰,这说明铝硅酸盐是高温低压变质作用的产物,而变质原岩是遭受过大陆冰川融水热液蚀变的岩石。视剖面计算指示高温低压变质作用发生在1.0-3.5 kbar和560-660℃的条件下。变质榍石U-Pb定年得到高温低压变质作用的年龄约为750 Ma,与Rodinia超大陆裂解的时代一致。变质原岩显示双峰式岩石化学和类似弧型的地球化学特征,指示它们是裂谷岩浆岩。Rodinia超大陆的聚合形成了格林威尔期的增生型造山带,大陆裂解通常沿这些构造不稳定带发生。因此,大陆裂解产生的镁铁质岩浆岩具有先前交代地幔源区的地球化学特征。大陆裂解与岩石圈伸展一起造成上地壳高的热流,热量主要来自软流圈地幔。将变质花岗岩中产热元素提供的热流值与形成变质峰期矿物组合所需的热流值进行对比,结果支持这一观点。因此,大陆裂谷是形成高地温梯度、发生区域高温低压变质作用的一个重要场所。对北淮阳地区的含石榴石变质花岗岩样品的研究综合了岩相学、矿物地球化学、原位石榴石氧同位素、原位锆石U-Pb年龄和氧同位素。研究结果揭示了新元古代大陆裂谷带中地壳的水-岩反应和变质脱水。根据岩相结构和矿物成分,变质花岗岩中的石榴石可以分为叁种类型,包括Ⅰ类热液石榴石、Ⅱ类变质石榴石和Ⅲ类交代石榴石。它们分别形成于热液蚀变、变质脱水和钠长石化期间。所有石榴石以-19.3‰到-14.5‰的负δ18O值为特征。相比之下,同一样品中的岩浆锆石具有3.3‰到6.2‰的正δ18O值。热液成因的Ⅰ类石榴石获得非常负的δ18O值,需要大陆裂解期间大陆冰川融水的参与。然而,锆石的δ18O值指示它生长于正常δ180岩浆侵位期间,因此发生在冰川融水热液蚀变作用之前。一旦岩石遭受热液蚀变作用,18O亏损特征将出现在后期的所有产物中,比如变质成因Ⅱ类石榴石。此外,石榴石成分环带揭示钠长石化发生在较晚阶段。氧同位素的继承通常通过局部的矿物反应在封闭系统中进行。矿物地球化学不仅记录了大陆裂谷岩浆作用、水-岩相互作用和区域变质作用的先后顺序,也记录了大陆裂解期间地壳内温度和水活度的演化。对威海地区的花岗片麻岩和混合岩样品进行了综合的原位锆石氧同位素和U-Pb年龄研究。研究结果证明华南陆块北缘在中新元古代存在负δ18O岩浆作用。锆石U-Pb定年得到的原岩年龄为753±15 Ma到780±13 Ma,变质年龄为209±3 Ma到244±7 Ma。U-Pb年龄谐和的新元古代锆石核部具有较大的δ180范围,为-11.0‰到5.8‰。这与U-Pb年龄不谐和的锆石核部的δ18O范围几乎相同。一些样品的叁迭纪锆石边部具有均一的δ18O值,约为-10‰。然而,其他样品锆石边部的δ18O范围较大,为-9.8‰到5.0‰。对于U-Pb年龄谐和的新元古代锆石核部,低至-11.0‰的δ18O值是首次报道,代表中新元古代负δ180岩浆作用的原始记录。尽管岩石在叁迭纪经历大陆俯冲带高压/超高压变质作用,变质脱水和部分熔融并没有清除原岩锆石核部异常的δ18O记录。保守估计指示与岩石发生反应的热液流体应具有低于-10‰的δ18O值,对应于寒冷气候的大气降水或者局部大陆冰川的融水。新元古代锆石核部的氧同位素组成显示空间变化,这是古老的热液-岩浆系统中氧同位素不均一性的表现。中新元古代热液蚀变作用的空间不均一性在叁迭纪变质过程中被锆石边部大的δ18O范围所记录。地表水与深部岩石之间强烈的氧同位素交换需要高的温度和高的水/岩比值。这两个条件可以在华南陆块从Rodinia超大陆裂解出去形成的大陆裂谷中实现。对威海地区的花岗片麻岩和混合岩样品进行了综合的岩相学、矿物包裹体、矿物主微量元素组成、锆石和榍石U-Pb年龄以及锆石Hf-O同位素研究。实验结果限定了大陆俯冲带多期地壳深熔作用的时间、P-T条件和机制。野外和岩相学两方面的观察识别出地壳深熔作用在不同尺度的表现,它们包括:(1)露头尺度,扭曲的淡色体;(2)岩石薄片尺度,外形不规则的残留多硅白云母、尖锐状钾长石和石英以及颗粒边界的熔体假象;和(3)矿物颗粒尺度,多硅白云母、锆石和石榴石中的多相结晶包裹体。根据多相结晶包裹体的出现和矿物化学成分特征,转熔成因的锆石和石榴石得以识别。它们形成于两期多硅白云母脱水熔融事件。第一期多硅白云母脱水熔融发生在压力超过3.5 GPa的超高压条件,正值初始折返阶段,年龄为237±3 Ma。第二期多硅白云母脱水熔融发生在约2.3 GPa的压力下,正值高压榴辉岩相向角闪岩相变质转变阶段。通过与天然样品和实验产物的岩相结构进行对比,转熔成因的角闪石和榍石也得以识别出来。它们由水致熔融产生,发生在650-729 ℃和600 MPa的条件下,年龄为217±7 Ma到222±2 Ma。由于参与转熔反应的是局部范围的先存矿物,转熔矿物通常继承反应矿物的地球化学特征。但是,在随后的深熔过程中,由于P-T条件显着地偏离转熔矿物形成时的初始条件,它们一般会发生溶解。转熔锆石和转熔石榴石的溶解特征以及高度他形的转熔角闪石都支持这一点。因此,转熔矿物的行为会显着地影响地壳深熔作用的地球化学分异。(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8-12-01)
韦梅华[4](2018)在《山西省汾渭裂谷带地热水结垢趋势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采用拉申指数和雷兹诺指数等指数法对山西省汾渭裂谷带8个地热水样的碳酸钙结垢趋势进行计算,并预测了硫酸钙结垢趋势,又采用WATCH程序软件进一步进行热储矿物平衡分析,结果表明:部分地下热水有结垢的可能性,主要结垢物是碳酸钙和硫酸钙,在参考温度范围内所有地热水样同方解石矿物处于过饱和状态,方解石可能会引起地热井结垢;引起晋中中酸性地热水结垢的矿物还有无水石膏。(本文来源于《华北国土资源》期刊2018年02期)
秦宇龙,何文劲,李峥,陈明[5](2017)在《川西高原炉霍-道孚裂谷带丘洛地区科马提质岩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川西高原炉霍-道孚裂谷带丘洛地区首次发现科马提岩,呈透镜状或团块状,具鬣刺结构,产于叁江造山系巴颜喀拉地块之炉霍-道孚裂谷的叁迭系如年各组玄武岩中。科马提岩由玄武质科马提岩、玄武岩、辉长岩、橄榄辉石岩等组成。岩石具富Mg O,贫Ca O、Al2O3和Fe2O3的特征,其Si O2含量为39.78%~49.85%,Mg O含量为23.28%~32.65%,Ti O2含量为0.21%~0.85%,K2O含量为0.04%~0.98%,P2O5含量为0.04%~0.12%,(Fe O+Fe2O3)/Mg O值为0.41~0.77,符合过渡型(T型)洋脊玄武岩特征,亦符合科马提岩各类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原始地幔标准化的过渡元素配分型式表现为不对称的"W"型,Th元素形成一个明显的正异常"峰",Sr元素形成一个明显的负异常"谷",表明科马提岩系列可能来自于洋脊中心热幔柱,形成于低压高温条件下的部分熔融。岩石中鬣刺结构可能是叶蛇纹石高压分解的结果,表明研究区某些变质橄榄岩岩块曾经受过熔融物质喷发的影响。丘洛地区黄金资源丰富,研究具鬣刺结构的科马提岩岩石系列及其与矿产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本文来源于《沉积与特提斯地质》期刊2017年04期)
常瑞虹,李伟民,刘永江,梁琛岳,李婧[6](2017)在《辽吉裂谷带北缘连山关韧性剪切带的构造属性和运动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韧性剪切带在岩石圈地壳中广泛存在,蕴含应力、应变和温压等环境参数,是构造解析、流变学和成因机制研究的重要对象.辽吉裂谷带位于辽宁东部-吉林南部,是华北克拉通重要的古元古代活动带之一.连山关岩体地处辽吉裂谷带北缘,经历复杂变质变形作用,岩体南缘发育NWW向右行走滑韧性剪切带.糜棱岩显微结构观测分析揭示,剪切带内糜棱岩以S、SL构造岩为主,总体呈压扁型应变.运动学涡度值为0.91~0.97,均大于0.75,指示简单剪切为主的变形特征.糜棱岩中云母显示塑性拉长,石英动态重结晶明显,以膨凸重结晶作用为主.EBSD分析结果表明,石英发育中低温菱面组构,对应变形温度450~550℃,暗示糜棱岩形成于低绿片岩相-低角闪岩相.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我们认为连山关韧性剪切带可能起源于早元古代晚期.连山关岩体先后经历早期隆起造成的伸展-滑脱作用和晚期与上覆辽河群共同经历的南北向挤压,从而在岩体南缘形成陡倾的右行韧性剪切带.(本文来源于《地球科学》期刊2017年12期)
卓燕群,S.A.Bornyakov,郭彦双,马瑾,S.I.Sherman[7](2016)在《黏土实验模拟分段剪切拉张下的偏斜角差异对汾渭裂谷带形成演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汾渭裂谷带由2组走向不同的盆地组成:以拉张为主的NEE向盆地(或盆地系)和以右旋走滑为主的NNE向盆地。相邻NEE向盆地(或盆地系)间的连接区由NNE向盆地和地垒组成。汾渭裂谷带南、北段总体走向NEE并以拉张为主,中段总体走向NNE且具走滑兼拉张的性质。汾渭裂谷带各段具有以下特征:各裂谷段新生代盆地按照先南、再北、后中段的时间顺序形成;盆地连接区规模依中、北、南段递减;忻定盆地东端平行于裂谷带北段走向延伸成NEE向,西端沿逆时针方向旋转成NNE向,而临汾盆地与忻定盆地呈近似反对称的展布。但是已有模拟实验或数值实验均无法解释这些特征,原因在于它们忽略了裂谷分段性对NEE向盆地及其连接区演化的控制作用。文中结合已有地质调查资料,基于黏土实验和数字图像相关方法,观测了在基底的分段右旋剪切拉张作用下上覆黏土盖层的裂陷过程,并对黏土盖层表面的变形场时空演化进行了定量分析。实验再现了汾渭裂谷带的主要构造特征,结果表明:1)裂谷带南、北、中段偏斜角(裂谷带两侧块体的相对运动方向与裂谷带走向之间的夹角)的依次递减是造成NEE向盆地的形成时间和连接区规模在各裂谷段呈现上述特征的原因。2)相邻NEE向盆地的相互作用是形成具有右旋剪切拉张的NNE向连接区的原因。3)相邻裂谷段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能是造成忻定盆地和临汾盆地特殊构造特征的原因。因此,汾渭裂谷带各段的构造差异主要源于各段偏斜角的差异。但模型还存在不足之处,其中值得进一步完善的是模型未考虑汾渭裂谷带先存构造的影响,因而未能详细模拟汾渭裂谷带南、北段内盆地的构造特征。(本文来源于《地震地质》期刊2016年02期)
黄虎城[8](2016)在《山西汾渭裂谷带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适宜性分区方法——以忻州市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忻州市为例,阐述山西汾渭裂谷带浅层地温能的分区原则和方法,通过分析忻州市地质背景,盆地沉积特征、不同地温能开发及换热方式的投资成本等,对忻州市浅层地温能的开发利用进行适宜性分区。(本文来源于《华北国土资源》期刊2016年02期)
王秀文,崔子健,杨国华,祝意青,李宏伟[9](2016)在《山西裂谷带形变应变场演化特征及与地震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山西及邻近地区的地壳形变测量资料,给出山西裂谷带形变场(垂直、水平)演化图像、重力场演化等信息;研究山西裂谷带拉张、挤压、地面沉降等受力状况与地震活动之间的关系,结合多次中强地震震例,探讨地震预报的方法。(本文来源于《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期刊2016年01期)
刘超辉,刘福来[10](2015)在《华北克拉通中元古代裂解事件:以渣尔泰-白云鄂博-化德裂谷带岩浆与沉积作用研究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华北克拉通存在叁个主要的中元古代裂谷带,从南到北分别为熊耳裂谷带、燕辽裂谷带以及渣尔泰-白云鄂博-化德裂谷带。其中熊耳群中火山岩的峰期年龄为1780~1750Ma,其上还有形成于被动大陆边缘的五佛山群、汝阳群以及官道口群。中北部的燕辽裂谷带包括长城系、蓟县系和青白口系,其中长城系团山子组和大红峪组火山岩的年龄分别为~1640Ma和1626~1622Ma,蓟县系高于庄组、雾迷山组和铁岭组凝灰岩的年龄分别为1560Ma、1485Ma和1437Ma,而下马岭组凝灰岩年龄为1366~1380Ma。北缘渣尔泰-白云鄂博-化德裂谷带中渣尔泰群书记沟组玄武岩年龄为1743Ma,阿古鲁沟组酸性火山岩年龄为~810Ma,白云鄂博群尖山组中基性火山岩年龄为1728Ma,化德群比鲁特组火山碎屑岩年龄为1515Ma。中元古代岩浆事件除了裂谷带中的火山作用外,还包括叁期基性岩墙群(~1780Ma太行-吕梁岩墙群、~1730Ma密云岩墙群和~1620Ma泰山岩墙群)以及1.76Ga到1.65Ga非造山岩浆组合(斜长岩-环斑花岗岩体-A型花岗岩)。中元古代中期,华北克拉通北缘发育了基性岩席(墙)、A型花岗岩以及碳酸岩脉,双峰式岩浆作用说明华北北缘在中元古代中期经历了裂谷作用,与哥伦比亚超大陆的最终裂解有关,并且与白云鄂博巨型REE-Nb-Fe矿床的形成具有成因上的联系。华北克拉通北部两个裂谷带中的地层具有可以对比的层序以及时代,而中元古代中期辉绿岩墙、A型花岗岩以及碳酸岩脉可以与其它克拉通同时期的非造山岩浆作用对比,证明华北克拉通经历了哥伦比亚超大陆的最终裂解。古地磁数据已经证明在哥伦比亚超大陆时期Siberia、Laurentia、Baltica、Amazion以及华北克拉通是连接在一起的,而北缘中元古代中期大陆裂谷相关岩浆岩的发现也说明它是与另一个古大陆相连的。华北克拉通南缘熊耳火山岩的构造背景到底是大陆裂谷还是大陆边缘弧则关系着其是与另一个克拉通相连还是面向大海,这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本文来源于《岩石学报》期刊2015年10期)
裂谷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大陆裂谷带的整个岩石圈的结构、成分和热状态受到区域性伸展的改造。因此,它是地表水-岩石相互作用、高温变质作用和双峰式岩浆作用等主要地质过程发生的理想场所。其中,变质岩是研究大陆裂谷带最合适的切入点。变质岩中保存完好的峰期矿物组合可以忠实地记录地质历史时期的热梯度。据此,特定类型的变质岩可以指示特定的构造背景。在现代板块构造体制下,低温高压蓝片岩相-榴辉岩相变质系列出现在冷俯冲带,其热梯度通常低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裂谷带论文参考文献
[1].滕吉文,宋鹏汉,刘有山,张雪梅,马学英.青藏高原“亚东—东巧—葫芦湖”大陆裂谷带形成的深层动力过程[J].地球物理学报.2019
[2].贺强,张少兵,郑永飞.华南陆块北缘新元古代大陆裂谷带高温低压变质作用[C].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9
[3].贺强.大陆裂谷带地球化学示踪[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8
[4].韦梅华.山西省汾渭裂谷带地热水结垢趋势分析[J].华北国土资源.2018
[5].秦宇龙,何文劲,李峥,陈明.川西高原炉霍-道孚裂谷带丘洛地区科马提质岩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J].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17
[6].常瑞虹,李伟民,刘永江,梁琛岳,李婧.辽吉裂谷带北缘连山关韧性剪切带的构造属性和运动学分析[J].地球科学.2017
[7].卓燕群,S.A.Bornyakov,郭彦双,马瑾,S.I.Sherman.黏土实验模拟分段剪切拉张下的偏斜角差异对汾渭裂谷带形成演化的影响[J].地震地质.2016
[8].黄虎城.山西汾渭裂谷带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适宜性分区方法——以忻州市为例[J].华北国土资源.2016
[9].王秀文,崔子健,杨国华,祝意青,李宏伟.山西裂谷带形变应变场演化特征及与地震的关系[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16
[10].刘超辉,刘福来.华北克拉通中元古代裂解事件:以渣尔泰-白云鄂博-化德裂谷带岩浆与沉积作用研究为例[J].岩石学报.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