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非主义论文_朱璇

导读:本文包含了苏非主义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主义,教团,伊斯兰教,细密画,阿卜杜,墨玉县,博爱。

苏非主义论文文献综述

朱璇[1](2018)在《苏非主义视角下印度圣徒崇拜现象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伊斯兰教拒绝对一切非主之物与神圣形象的崇拜,但包括苏非派在内的穆斯林圣徒却以一种或隐或显的方式受到崇拜,个中原因较为复杂。从苏非主义视角看,圣徒传与圣徒身份、民间信仰形象与品级制的实际状况、苏非谢赫的宗教地位与精神权威之间有着互为表里的关系。印度的圣人崇拜与苏非圣徒崇拜有互通之处。圣徒传塑造圣徒形象,传记的书写与流传将隐性的圣徒身份"显化"出来。圣徒的灵迹、殉道、拜物崇拜、圣陵朝拜将圣徒神秘化、象征化与神圣化,圣徒品级论催生苏非内部等级关系,苏非组织化结构则进一步加剧这一崇拜趋势。(本文来源于《世界宗教文化》期刊2018年01期)

李晓曈[2](2018)在《伊本·泰米叶与苏非主义关系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教法学家伊本·泰米叶关于苏非主义的论述一直是国内外学术界关注的热点,本文从他与着名苏非修道团体的渊源入手,结合已有文献,探讨他与苏非主义之间的关系。文章认为,伊本·泰米叶并非从根本上反对苏非主义,他认可伊斯兰教兴起后叁个世纪的苏非学人及思想,并对卡迪里苏非教团创传人阿卜杜·噶迪尔·吉拉尼予以很高评价。他所反对的是违背《古兰经》、圣训,以及与前叁代穆斯林对苏非判例相左的圣徒、圣墓崇拜等行为和具有泛神论倾向的苏非思想。伊本·泰米叶关于苏非主义的论述被欧美的东方学者所误读,在学术界造成深远影响。此外,他的主张被近现代的学者所继承,由于取舍不同,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本文来源于《世界宗教研究》期刊2018年01期)

黄欢[3](2017)在《苏非主义意识在多丽丝·莱辛作品中的体现》一文中研究指出莱辛创作的文学作品,通过人物形象的自我呈现、女性意识的自我救赎以及文艺思想的自我整合,体现了苏非主义意识的多元化色彩。莱辛作品形成苏非主义意识的根源来自于她凄凉苦楚的生活经历、战乱频繁的创作语境以及自我奋斗的人生追求。(本文来源于《湖南行政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4期)

仇晓燕[4](2017)在《短篇小说《半日》中的苏非主义意象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埃及当代着名作家纳吉布·马哈福兹的小说《半日》语言艺术卓越,文章的主旨和意象主要受到了阿拉伯传统文化与阿拉伯哲学、宗教,尤其是伊斯兰苏非主义思想的影响,在《半日》中作者通过爱、生命、死亡、宗教等多种意象表达了其苏非主义社会思想以及哲学观念。(本文来源于《德州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5期)

穆宏燕[5](2017)在《苏非主义促进波斯细密画艺术繁荣鼎盛》一文中研究指出细密画艺术在波斯的兴盛是多种外因与内因交互作用的结果,苏非主义在波斯的兴盛是其主要内因。11世纪后期开始,苏非思想在波斯率先与文学结合,产生了一大批苏非叙事文学杰作,为细密画插图艺术的繁荣奠定了基础。14世纪后期,随着苏非教团的发展和对画院的渗透,细密画艺术从世俗文学作品转向苏非文学作品。帖木儿王朝和萨法维王朝时期,各大苏非文学作品被频繁反复绘制插图本,细密画艺术由此达至繁荣昌盛。同时,波斯细密画在图像表达上与苏非思想密切结合,对文本中的苏非奥义作视觉呈现,从而有力地促进了细密画插图在内在意蕴上向精深发展。伊斯兰细密画艺术由此屹立于世。(本文来源于《回族研究》期刊2017年02期)

周明[6](2016)在《透过阿卜杜·拉比希长老语录看马哈福兹对苏非主义的诠释》一文中研究指出埃及作家马哈福兹虽非苏非教徒,但在其作品《自传的回声》中,其追求高尚精神生活与注重自身心灵感悟的人生态度无不充溢着苏非智慧。马哈福兹借助其代言人——苏非长老阿卜杜·拉比希向读者传达了他的大慧之言,引领我们探寻神秘而又迷人的苏非世界。本文旨在结合苏非神秘主义的起源——"禁欲苦行主义"和其后续发展的阶段性思想——"神秘的爱"和"神智论",就阿卜杜·拉比希长老语录中所展现的马哈福兹对苏非神秘主义的阐释作初步的探讨。(本文来源于《阿拉伯研究论丛》期刊2016年02期)

李维建[7](2016)在《当代非洲苏非主义——挑战与出路》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苏非主义仍在非洲伊斯兰教中居于重要地位,在以宗教虔诚着称的非洲,苏非主义是多数非洲穆斯林的心灵依托,尤其在撒哈拉以南非洲,苏非主义仍是伊斯兰教的主流。非洲的苏非主义由叁大苏非教团系统主导:卡迪里教团、哈尔瓦提教团和沙兹里教团。20世纪中期以来,非洲苏非主义面临现代性、塞莱菲主义等伊斯兰教内外的诸多挑战,传统的神秘主义、本土化的路径都遭遇挫折,经济基础面临瓦解。也许,未来非洲苏非主义的脱困之路,应该在苏非主义之外寻找,走新苏非主义之路。(本文来源于《世界宗教研究》期刊2016年03期)

陶思琦[8](2015)在《由分裂走向整合》一文中研究指出多丽丝·莱辛(Doris Lessing,1919年—2013年),英国迄今为止最年长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瑞典文学院在颁奖词中,称莱辛是“女性经验的史诗作者,以其怀疑的态度、激情和远见,清楚地剖析了一个分裂的文化”。其1962年创作的《金色笔记》奠定了她在西方文坛的地位,小说中形式与分裂整合主题相一致的构思,在文界获得极高评价,而小说主人公安娜的经历与背景也常被看作是莱辛本人的写照。《金色笔记》一经出版,便吸引了全世界批评界的关注。然而,大多数的研究集中在文本形式、人物塑造、小说中的叙事特点和女性主义等几个方向。大约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才开始有评论家从心理学或宗教研究的角度探求作家对人类经验与意识的多层次表达。莱辛本人承认《金色笔记》是她“最具有苏非特色”的作品。苏非主义是阿拉伯的一种神秘教义,以反传统、反理性为主要特征,主张个体(主要是追求信仰者)通过梦境、冥想、回忆等非理性因素来实现与安拉的沟通。虽然苏非主义本身是一种神秘主义,但莱辛却并没有完全从神秘主义角度去理解它,而是将苏非主义定位为一种可以影响到人们思想的非理性因素。而这种非理性因素中的积极成分,可以促使人们主动挖掘自身潜能,超越自身困境,最终达到完善自身的状态,达到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本论文试图从苏非主义视角解读该作品,并由此分析主人公安娜的从分裂到整合的心理蜕变过程,强调苏非主义非理性因素在自我心理治疗过程中的重要性,最后揭示出莱辛作品中苏非主义出现的现代性启示。本论文由以下六个部分组成:第一章,首先简要介绍多丽丝·莱辛,接下来提供国内外关于《金色笔记》的研究综述,指出其中相对空白的领域,即从苏非主义理论的视角研究作品中人物心理,最后说明本论文的目的和结构。第二章提供对苏非主义理论详细的阐述。首先,本文将关注苏非主义的起源,进而论述西方苏非主义之父伊德里斯·沙赫,以及他对多丽丝·莱辛的作品的影响。接下来分析比较苏非主义和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苏非主义内涵。第叁章一一呈现苏非主义理论在不同颜色的笔记本中独特涵义,以便读者能够有效地结合苏非主义理论来理解文本。第四章阐释了苏非主义者的分裂过程。通过梦,沉思和回忆等苏非主义非理性因素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莱辛用苏非主义思想武装安娜,使她深入剖析内心世界,使之达到更理想的状态。第五章则关注苏非主义者超越自身,而达到最后整合阶段的过程。安娜在莱辛的小说中首先实现自我世界的整合,然后逐渐意识到和谐性关系的重要性,最终实现内心世界和外部世界以及理性与非理性之间的平衡。因此她能够突破固有的局限性,达到最终的和谐,转变成一个真正的苏非主义者。第六章总结了自我心理治疗过程中,所呈现出的苏非主义者的最佳状态-苏非主义超然性,这也促使莱辛个人萌生了对自我价值的思考,并走上苏非主义道路。(本文来源于《江西师范大学》期刊2015-06-01)

陶思琦[9](2015)在《浅析《金色笔记》中的苏非主义超然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多丽丝·莱辛从20世纪60年代起开始接触苏非主义。本文将浅析诺贝尔文学奖作品《金色笔记》中的苏非主义超然性,首先包括对作者与作品的简单介绍,然后详细诠释苏非主义超然性的含义,以及对莱辛作品的影响。接着以《金色笔记》为例,描述主人公安娜从自我分裂到自我整合的过程,并且解释其中所体现的苏非主义超然性。这些探讨有助于了解莱辛作品中的哲学思想,对于文学与宗教的结合具有有一定的意义。(本文来源于《鸭绿江(下半月版)》期刊2015年03期)

排则莱提·托合提麦麦提[10](2014)在《墨玉县苏非主义教团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苏非主义是伊斯兰教当中的神秘主义思潮,也是中亚伊斯兰教研究当中的重要的问题之一。从中亚传入新疆的各种苏非主义教团对新疆各民族穆斯林的哲学、宗教、伦理道德、文学、文化教育、政治和日常生活等方面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迄今我国苏非主义研究还处在初步阶段,深入研究苏非主义教团宗教生活及其现代社会的影响,不但有利于研究其历史和揭示本质,还有利于对其社会影响力进行正确的分析。笔者经过将近叁个月的田野调查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所以在撰写本文过程中从这些第一手资料归纳出墨玉县苏非主义教团的基本情况、苏非主义教团信徒的各种宗教仪式活动、苏非主义教团男女信徒迪克尔仪式的时间与空间、基本的组织结构,在此的基础上总结出苏非主义教团对墨玉县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等方面影响的一般的认识。本文结构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对论文的选题意义、选题目的、研究方法、当前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以及论文的创新点及不足之处。第二部分,主要阐述了苏非主义的形成发展,基本思想以及苏非主义教团信徒的历史发展与阿克塔木村的传入。第叁部分,主要阐述了调查地点的概况,人文地理环境,婚姻、经济、生产生活、受教育等情况进行了简单地描述。第四部分,主要阐述了墨玉县苏非主义教团信徒的各种宗教仪式活动,这一部分是本文的重点部分。苏非主义教团信徒之所以区别于伊斯兰教的逊尼派信徒,是因为苏非主义教团信徒有着独特的宗教仪式活动。在这一部分当中还阐述了笔者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苏非主义教团的宗教仪式活动的过程及循序进行了概述。第五部分,主要阐述了墨玉县苏非主义教团的新的发展趋势以及苏非主义教团信徒在墨玉县各个方面的影响。本文的创新之处也体现在这一部分,因为女信徒宗教活动的盛行是墨玉县苏非主义教团信徒的新的发展趋势。第六部分,这一部分是全文的总结。(本文来源于《新疆师范大学》期刊2014-05-28)

苏非主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教法学家伊本·泰米叶关于苏非主义的论述一直是国内外学术界关注的热点,本文从他与着名苏非修道团体的渊源入手,结合已有文献,探讨他与苏非主义之间的关系。文章认为,伊本·泰米叶并非从根本上反对苏非主义,他认可伊斯兰教兴起后叁个世纪的苏非学人及思想,并对卡迪里苏非教团创传人阿卜杜·噶迪尔·吉拉尼予以很高评价。他所反对的是违背《古兰经》、圣训,以及与前叁代穆斯林对苏非判例相左的圣徒、圣墓崇拜等行为和具有泛神论倾向的苏非思想。伊本·泰米叶关于苏非主义的论述被欧美的东方学者所误读,在学术界造成深远影响。此外,他的主张被近现代的学者所继承,由于取舍不同,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苏非主义论文参考文献

[1].朱璇.苏非主义视角下印度圣徒崇拜现象初探[J].世界宗教文化.2018

[2].李晓曈.伊本·泰米叶与苏非主义关系初探[J].世界宗教研究.2018

[3].黄欢.苏非主义意识在多丽丝·莱辛作品中的体现[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17

[4].仇晓燕.短篇小说《半日》中的苏非主义意象探讨[J].德州学院学报.2017

[5].穆宏燕.苏非主义促进波斯细密画艺术繁荣鼎盛[J].回族研究.2017

[6].周明.透过阿卜杜·拉比希长老语录看马哈福兹对苏非主义的诠释[J].阿拉伯研究论丛.2016

[7].李维建.当代非洲苏非主义——挑战与出路[J].世界宗教研究.2016

[8].陶思琦.由分裂走向整合[D].江西师范大学.2015

[9].陶思琦.浅析《金色笔记》中的苏非主义超然性[J].鸭绿江(下半月版).2015

[10].排则莱提·托合提麦麦提.墨玉县苏非主义教团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4

论文知识图

资料部分宗教学着作简介科研课题2003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博士点...河南大学鉴定验收项目(17)河南师范大学鉴定验收项目(8)河南师范大学鉴定验收项目(11)河南大学鉴定验收项目(2)

标签:;  ;  ;  ;  ;  ;  ;  

苏非主义论文_朱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