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犯罪学理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理论,犯罪学,热点,原因,学理论,社会,人性论。
犯罪学理论论文文献综述
李綦通[1](2019)在《我国当前的腐败犯罪治理目标的犯罪学理论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的反腐败措施可以概括为"威慑""反腐制度的建设与执行""廉洁文化的形成"。这些腐败犯罪治理的对策与犯罪学理论当中的威慑理论、社会解组理论以及亚文化理论关于犯罪原因和犯罪治理对策的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处。如果以这些理论来解读我国当前的腐败犯罪治理对策的话,其一,我国在威慑反腐的对策上不仅可以发挥刑罚严厉性的作用,还可以围绕刑罚的及时性、必然性和公开性的威慑要素制定对策;其二,在制度反腐的对策上应重视体制改革过程中新旧制度的衔接,防止制度交替过程中带来的腐败问题;其叁,在文化反腐的对策上,不仅应该重视党内廉政风气的建设,还应该从整个社会层面树立廉洁的文化氛围。虽然我国当前威慑反腐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需要将威慑反腐作为首要的对策,这不仅是我国当前腐败犯罪治理形势的要求,更是契合了腐败犯罪本质特征的要求。(本文来源于《警学研究》期刊2019年03期)
李永升,吴卫[2](2019)在《校园欺凌的犯罪学理论分析与防控策略——以我国近3年100件网络新闻报道为研究样本》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犯罪学为研究进路,基于校园欺凌的基本特征、报道的完整度与客观性标准,从2015到2017年有关校园欺凌的网络新闻报道中筛选出100个作为样本进行研究,发现校园欺凌具有如下特点:主客体以初中生为主,女生欺凌现象更加突出;校园欺凌的形式多样,多由生活琐事引发;危害后果较严重,处理结果相对轻缓。借助美国学者赫希的自我控制理论,我们应从青少年自身的犯罪控制能力与犯罪机会的出现两个方面深入探寻发生校园欺凌的原因。在社会综合治理理念指导下,双管齐下进行校园欺凌行为的治理。一方面,从青少年自身、家庭、学校和社会四个方面强化青少年的自我控制能力,消除发生校园欺凌的内在原因;另一方面,从学校、社会和国家叁个层面防范出现校园欺凌的机会,消灭发生校园欺凌的外部条件。(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1期)
杨学锋[3](2018)在《热点警务的犯罪学理论基础及实践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热点警务是在社区警务改革的宏观背景下出现的一种新的警务策略,它将警务工作的关注点从传统上的犯罪案件或犯罪人转向了犯罪地点。从概念上而言,犯罪热点是指规模更小的犯罪聚集地点,而不是指社区等较大的地理区域。在理论犯罪学视角下,日常活动理论、理性选择理论、犯罪型态理论为热点警务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基础;此外,社会解组理论亦被初步证明适用于解释犯罪热点的有关规律。从实证角度而言,许多更加接近于科学标准的实验或准实验研究为热点警务的有效性提供了压倒性的经验支持。然而,尽管热点警务的发展基本上符合循证犯罪对策的科学化路径,但是它依然面临着一些伦理、法律和方法论上的质疑。因此,为了更好地将其与我国的社区警务战略加以整合,尚需深刻的警务理念转变和本土化的试点及评估。(本文来源于《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3期)
徐嘉祥,陈鹏,陈建国[4](2018)在《基于环境犯罪学理论的入室盗窃时空分布研究——以北京市主城区案件的分析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往关于犯罪时空特征的研究较多的侧重于对犯罪时空分布现象的描述分析以及从人文地理视角下的环境影响性分析,但缺少从环境要素与犯罪主体行为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下的犯罪时空特征研究。本文通过开展北京市入室盗窃案件的时空热点实证分析,总结和归纳了案件热点环境的时空要素类型,并基于环境犯罪学的基本原理,构建了基于犯罪主体与环境影响要素相互作用的犯罪时空分布机制,其中,环境对犯罪主体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四类要素,即目标、交通、防范和作案时机。这些研究可以为下一步开展犯罪模拟以及犯罪预防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人文地理》期刊2018年01期)
斯蒂芬麦斯纳[5](2016)在《当西方遇见东方:概括犯罪学理论及拓展犯罪学概念工具》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思考了如何将诞生并发展起来的西方犯罪学理论进行转化才能适用于东亚国家。本文的分析基于两个理论视角:情景行为理论和制度失范理论——两者从两个相反的层面将本文分析的内容联系起来。笔者认为,从跨文化心理学和东亚社会的犯罪学研究所积累的证据出发,可以提出关于简单地将这些观点从西方引进东方的可行性等一系列问题。相反,笔者的分析表明,对那些真正具有普遍性的犯罪理论解释需要犯罪学家创造并加入一些新的概念,这些概念将更符合非西方国家的社会现实,比如东亚国家及其他亚洲国家。(本文来源于《光华法学》期刊2016年01期)
吴影跃[6](2016)在《剖析留守儿童群体在刑事犯罪中具有双重身份的问题——以犯罪学理论作为问题解析与对策思考的连结点》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今时代,大量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的趋势不可逆转。但是接踵而来的问题便是,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不断增加。关爱留守儿童本身就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可是近年来与留守儿童有关的刑事犯罪率一路飙高,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更加重视。众多的犯罪案件中,在留守儿童群体中既出现了犯罪人的角色,也出现了被害人的角色。这种犯罪学意义上的双重身份有其产生的特殊原因,而就特定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则可以减少留守儿童犯罪的几率,同时保护留守的未成年群体。(本文来源于《法制与社会》期刊2016年02期)
王焱[7](2015)在《犯罪原因研究与犯罪学理论解释力问题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犯罪学的基本问题中,犯罪原因是最为重要的问题。犯罪学理论的解释力是由犯罪原因研究决定的。犯罪现象、犯罪原因和因果关系构成了犯罪学理论解释力的基本要素。当前中国犯罪学研究中出现了一些问题,特别是犯罪原因研究中的问题,导致中国犯罪学理论解释力下降。发展中国犯罪学的基础理论与增强理论解释力需要关注犯罪现象研究,注重因果关系研究,注重理论解释力的适用范围问题。(本文来源于《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期刊2015年04期)
王娟,薛智良[8](2014)在《行刑与改造罪犯的犯罪学理论依据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的司法体制深层次的矛盾不断凸显,在行刑与改造方面表现为行刑机制不灵活、行刑方式不规范,影响行刑功效的有效发挥。究其理论根源在于我国的行刑与改造理论和司法实践受刑事古典学派理论的束缚,重罪刑等价,强调报应刑,却忽视以犯罪人为中心,个别化和效益化的功利追求。犯罪学理论是以犯罪原因、犯罪对策为研究对象的科学,以犯罪学理论为依据,激活行刑机制,提高行刑功效,促进我国行刑与改造机制规范运行。(本文来源于《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4年06期)
刘磊[9](2014)在《未成年人网瘾及网络犯罪成因的犯罪学理论阐释》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犯罪学中的迷乱理论、社会解组理论、犯罪亚文化理论等均有助于解释青少年犯罪原因,未成年人涉网犯罪亦不例外。因社会经济、政治结构变化有可能导致未成年人的自我认同与自我心理暗示发生变化,网瘾既是青少年转移内心冲突的方式,亦可能造成犯罪率增加。未成年人网瘾与涉网犯罪的主要原因不在于个体因素,而是在于社会情境与社会控制能力等社会性因素。预防与治理未成年人网瘾应当从强化非正式控制手段入手,通过关注亚文化、强化社会凝聚力、完善社区功能等综合机制来避免网络犯罪与犯罪转移现象。(本文来源于《青少年犯罪问题》期刊2014年04期)
周东平[10](2014)在《西方环境犯罪学:理论、实践及借鉴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新兴的犯罪预防理论,环境犯罪学是西方发达国家犯罪预防的主流理论之一。该理论认为犯罪的发生与行为环境——场所、时间等机会存在密切关系,主张改善微观环境以预防犯罪。环境犯罪学所依据的理论虽多,但其基础则在于理性(合理)选择理论。而与理性选择基础理论密切相关的的核心问题,则是机会减少论与人性论。环境犯罪学在欧美与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表明,其在预防和减少犯罪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我国的犯罪学研究与犯罪预防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4年03期)
犯罪学理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犯罪学为研究进路,基于校园欺凌的基本特征、报道的完整度与客观性标准,从2015到2017年有关校园欺凌的网络新闻报道中筛选出100个作为样本进行研究,发现校园欺凌具有如下特点:主客体以初中生为主,女生欺凌现象更加突出;校园欺凌的形式多样,多由生活琐事引发;危害后果较严重,处理结果相对轻缓。借助美国学者赫希的自我控制理论,我们应从青少年自身的犯罪控制能力与犯罪机会的出现两个方面深入探寻发生校园欺凌的原因。在社会综合治理理念指导下,双管齐下进行校园欺凌行为的治理。一方面,从青少年自身、家庭、学校和社会四个方面强化青少年的自我控制能力,消除发生校园欺凌的内在原因;另一方面,从学校、社会和国家叁个层面防范出现校园欺凌的机会,消灭发生校园欺凌的外部条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犯罪学理论论文参考文献
[1].李綦通.我国当前的腐败犯罪治理目标的犯罪学理论解读[J].警学研究.2019
[2].李永升,吴卫.校园欺凌的犯罪学理论分析与防控策略——以我国近3年100件网络新闻报道为研究样本[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3].杨学锋.热点警务的犯罪学理论基础及实践评估[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4].徐嘉祥,陈鹏,陈建国.基于环境犯罪学理论的入室盗窃时空分布研究——以北京市主城区案件的分析为例[J].人文地理.2018
[5].斯蒂芬麦斯纳.当西方遇见东方:概括犯罪学理论及拓展犯罪学概念工具[J].光华法学.2016
[6].吴影跃.剖析留守儿童群体在刑事犯罪中具有双重身份的问题——以犯罪学理论作为问题解析与对策思考的连结点[J].法制与社会.2016
[7].王焱.犯罪原因研究与犯罪学理论解释力问题探析[J].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2015
[8].王娟,薛智良.行刑与改造罪犯的犯罪学理论依据研究[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9].刘磊.未成年人网瘾及网络犯罪成因的犯罪学理论阐释[J].青少年犯罪问题.2014
[10].周东平.西方环境犯罪学:理论、实践及借鉴意义[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