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破裂预报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海底地震,有限断层破裂模型,近场海啸,谱分析
破裂预报论文文献综述
王培涛,于福江,原野,闪迪,赵联大[1](2016)在《海底地震有限断层破裂模型对近场海啸数值预报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快速准确的海啸源模型是近场海啸精确预警的关键.尽管目前还没有办法直接对其进行正演定量计算,但是可以通过多源地震、海啸观测数据进行反演或联合反演推算.不同的海啸源可能导致不同的预警结论,了解不同类型海啸源适用性、评估海啸源特征差异对近场海啸的影响,无论对于海啸预警还是海啸模拟研究尤为重要.本文评估分析了6种不同同震断层模型对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地震海啸近场数值预报的影响,重点对比分析了有限断层模型与均一滑动场模型对近场海啸产生、传播、淹没特征的影响及各自的误差.研究表明:近场海啸波能量分布主要取决于海啸源分布特征,特别是走向角的差异对海啸能量分布影响较大;有限断层模型对海啸灾害最为严重的39°N以南沿岸地区的最大海啸爬坡高度明显优于均一滑动场模型结果;综合对比DART浮标、GPS浮标及近岸潮位站共32个站次的海啸波幅序列结果发现有限断层模型整体平均绝对/相对误差比均一滑动场模型平均误差要低,其中Fujii海啸源的平均绝对/相对误差最小,分别是0.56m和26.71%.UCSB海啸源的平均绝对/相对误差次之.3个均一滑动场模型中USGSCMT海啸源模拟精度最高.相对于深海、浅海观测站,有限断层模型比均一滑动场模型对近岸观测站计算精度更高.海啸源误差具有显着的方向性,可能与反演所采用的波形数据的代表性有关;谱分析结果表明Fujii海啸源对在12至60min主频波谱的模拟要优于UCSB海啸源.海啸源中很难真实反映海底地震破裂过程,然而通过联合反演海啸波形数据推算海啸源的方法可以快速确定海啸源,并且最大限度的降低地震破裂过程与海啸产生的不确定性带来的误差.(本文来源于《地球物理学报》期刊2016年03期)
吴定洪,谢全敏,刘雄,赵涛[2](2009)在《山体破裂失稳早期预测预报光纤传感器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山体破坏和发展过程可以看作为裂纹扩展的过程,为了解决山体微裂缝变形动态监测问题,研究了一种薄盒式岩体裂缝光纤传感器,文中给出了其结构设计,并对该薄盒式岩体裂缝光纤传感器的性能进行了位移和压力两项室内试验研究,同时还对相应的二次仪表进行了研究与试验,结果表明:所研究的薄盒式岩体裂缝光纤传感器,具有可靠、实用和高灵敏度等特点,对于山体或其它裂缝工程体(如水坝)的变形发展、失稳的机理研究和早期预报,将是一种良好的传感监测设备,具有较好的工程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期刊2009年03期)
郑永真,邱银,张鹏,杨青魏,黄渊[3](2009)在《托卡马克等离子体破裂的缓解和预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HL-2A和HL-1M装置采用了激光吹气注入高Z杂质来缓减大破裂中的等离子体电流衰竭,并给出了初步实验结果。在HL-2A装置上建立了利用MHD扰动的参量预报放电破裂先兆的报警系统,研制了MHD实时检测与处理系统,实现了放电破裂先兆的预报、快速触发激光吹气、形成阻性高辐射等离子体、消耗热能和磁能,缓减大破裂。实验证明,这是一种使得大型聚变实验装置在放电破裂之前显着减少等离子体中热能和磁能,而且能安全终止放电的简单、快速和有效的途径。(本文来源于《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期刊2009年02期)
吴鑫[4](2004)在《分析震源体极限破裂波相是临震预报的关键》一文中研究指出1 震源体极限破裂根据连云港市地震局近年来多次使用MDCB电磁波仪对5级以上地震试预测震例归纳分析认为,在地震之前,孕震体存在一个质变时段——x异常段。从时间看,一般出现在主震前几天至十几天之间不等,一般持续为几小时至几十小时不等。作者将其称为极限破裂。在孕震后期即失稳阶段后期,震源处岩石处于极其脆弱的阶段,外界比较小的扰动,如日月引力等,都可能触发震源处岩石内部微破裂的质变。它是地震前,(本文来源于《中国地震学会第十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专集》期刊2004-07-01)
汪江田,顾学章,龚耀[5](2000)在《从岩石的应变、破裂与电性的变化关系探索对地震的预报》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岩石受力过程的应变、破裂时产生的局部地磁场异常变化和电磁辐射现象 ,运用地磁短周期转换函数法和地磁场垂直分量加卸载响应比法结合电磁辐射现象的分析 ,可达到对地震的中短临异常跟踪预报的目的。由上海及邻近地区 2 0世纪 90年代发生的二次中强地震震例可得到较好的验证。(本文来源于《地震学刊》期刊2000年03期)
周友华,燕为民[6](2000)在《地震破裂机制与临震预报的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1)认识到孕震体在临震前物理状态的变化是由正向(原)应变即将转入逆向应变的状态。这是因为已认识到地震的发生过程主要是孕震体发生逆转性的弹性收缩与膨胀的破裂过程,也即是应变的逆转破裂过程。因此,孕震体在临震前的应变趋势是即将转入应变的逆转状态,这时孕震体的大部分地区应是表现为应变停滞或者应变速度减慢的状态,特别是还会有局部的应变开始反向或起伏震荡或颤抖等物理状态的出现。(本文来源于《中国地震学会第八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00-06-30)
雷君相[7](1999)在《球面形零件冲压成形皱曲和破裂叁极限的预报与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给出球面形零件冲压成形外皱曲极限预报与控制判据及其防外皱曲压边装置的选择判据和内皱曲极限预报与控制判据及其防内皱曲压边装置的选择判据。根据破裂模型和拉深变形力, 导出了破裂极限预报与控制判据。并以08 Al板料为算例, 给出了皱曲和破裂叁极限的预报与控制图。依据选定的压边力 Q 并可计算拉深变形力。(本文来源于《塑性工程学报》期刊1999年03期)
雷君相[8](1999)在《圆锥形零件冲压成形皱曲和破裂叁极限的预报与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变形区“多余叁角形材料皱曲模型”和防皱曲压边力分别导出外皱曲极限预报与控制判据和内皱曲极限预报与控制判据,以及防外皱曲压边装置的选择判据和防内皱曲压边装置的选择判据。依据破裂模型和拉深变形力导出破裂极限的预报与控制判据,最后给出了圆锥形零件冲压成形皱曲和破裂叁极限的预报与控制判据和图形。依据选定的压边力可计算出拉深变形力。实验验证和对比结果证明,将上述判据用于圆锥形零件冲压成形皱曲和破裂叁极限的预报与控制是相当准确的(本文来源于《钢铁研究学报》期刊1999年03期)
陈立德[9](1998)在《震源破裂类型的划分及预报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地表有反映震源破裂方式构造形迹的强震,提出按倾向滑动分量(S_1)与走向滑动分量(S_2)的比值r(r=S_1/S_2)大小的分类原则,命名时次要成份在前、主要成份在后。研究还表明,不同震源破裂00类型,其中短期前兆特征无明显区别。对M≥7.5级大震余震序列的研究表明,最大余震强度、主震与最大余震震级差以及M_s≥5.0级地震累计频次等方面,与震源破裂方式有关。一般是走滑型破裂最大余震的强度小,与主震震级差大,M_s≥5.o级地震累计频次低,而混合型破裂则相反。这一结果可作为余震趋势预测的参考。(本文来源于《华南地震》期刊1998年03期)
田勤俭[10](1997)在《断层破裂分段及其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 (英)》一文中研究指出1RupturesegmentationMethodBasedontheresearchinseismicitygap,recurrenceearthquakeandcharacteristicearth-quake,theconceptoffaultr(本文来源于《内陆地震》期刊1997年04期)
破裂预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山体破坏和发展过程可以看作为裂纹扩展的过程,为了解决山体微裂缝变形动态监测问题,研究了一种薄盒式岩体裂缝光纤传感器,文中给出了其结构设计,并对该薄盒式岩体裂缝光纤传感器的性能进行了位移和压力两项室内试验研究,同时还对相应的二次仪表进行了研究与试验,结果表明:所研究的薄盒式岩体裂缝光纤传感器,具有可靠、实用和高灵敏度等特点,对于山体或其它裂缝工程体(如水坝)的变形发展、失稳的机理研究和早期预报,将是一种良好的传感监测设备,具有较好的工程应用价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破裂预报论文参考文献
[1].王培涛,于福江,原野,闪迪,赵联大.海底地震有限断层破裂模型对近场海啸数值预报的影响[J].地球物理学报.2016
[2].吴定洪,谢全敏,刘雄,赵涛.山体破裂失稳早期预测预报光纤传感器技术研究[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9
[3].郑永真,邱银,张鹏,杨青魏,黄渊.托卡马克等离子体破裂的缓解和预报研究[J].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2009
[4].吴鑫.分析震源体极限破裂波相是临震预报的关键[C].中国地震学会第十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专集.2004
[5].汪江田,顾学章,龚耀.从岩石的应变、破裂与电性的变化关系探索对地震的预报[J].地震学刊.2000
[6].周友华,燕为民.地震破裂机制与临震预报的探讨[C].中国地震学会第八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2000
[7].雷君相.球面形零件冲压成形皱曲和破裂叁极限的预报与控制[J].塑性工程学报.1999
[8].雷君相.圆锥形零件冲压成形皱曲和破裂叁极限的预报与控制[J].钢铁研究学报.1999
[9].陈立德.震源破裂类型的划分及预报意义[J].华南地震.1998
[10].田勤俭.断层破裂分段及其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英)[J].内陆地震.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