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璞(河南省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450003)
【摘要】目的分析康复新理念对胃肠道肿瘤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胃肠道肿瘤术后患者82例,将其随即分为治疗组和观察组,治疗组38例,对照组44例,治疗组采用康复新理念联合中药治疗,对照组单纯采用中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方法对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包括: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体温变化)。结果治疗组在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治疗组术后体温发热程度低于对照组。结论康复新理念联合中药治疗可以加快胃肠道肿瘤术后患者的恢复,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康复新理念中药胃肠道肿瘤术后
【中图分类号】R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3)19-0198-02
肿瘤患者康复新理念为:治疗和预防肿瘤本身及肿瘤治疗过程中产生的副作用,维持和恢复患者的生理功能,增加治疗的依从性,缓解患者的心理障碍,提高患者治疗的信心[1~2]。胃肠道肿瘤是临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手术后患常出现乏力、抑郁、发热、肛门排气障碍等,我院针对手术后出现的一系列不良临床表现,不断探索其新的恢复方案,2009年开始采用康复新理念联合中药治疗,促进了胃肠道术后的恢复,取得了较满意的临床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3月~2012年6月本院胃肠道肿瘤术后的患者82例,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8例,对照组44例,其中男性54例,女性28例,最大年龄86岁,最小年龄42岁。其中胃癌31例,小肠癌13例,结肠癌26例,直肠癌12例,首次手术者70例,≥2次手术者12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癌变部位、严重程度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中药(自拟方)治疗:黄芪12g、白术6g、党参10g、茯苓15g、黄芩6g、麦冬6g、山药12g、竹茹3g、甘草6g。水煎服,日一剂,分早晚两次口服。
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康复新理念:①麻醉前六小时禁食固体食物,麻醉前2小时禁食流质食物。②采用全麻联合硬膜外麻醉,增强止痛效果,延长术后止痛时间。③减少手术中输液量。④术后早期即可进食,可摄入少量含蛋白质及能量的流质食物。⑤术后第一天即可下床活动,两三天后可逐渐加大活动量。
1.3观察指标
①肠鸣音恢复时间及肛门排气时间:每日两次询问患者有无肠蠕动及排气,做好时间记录,检查患者有无上腹部振水音。②首次下床时间:患者自诉第一次下床活动时间,医生详细记录,计算出与手术日的间隔时间。③体温:手术前一天测量体温,做好记录,术后第一天开始于每日同一时间测量体温,做好记录,连续观察7天。
1.4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1.5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P<0.05。
2结果
2.1治疗组在肠鸣音恢复、肛门排气、首次下床活动方面的时间均早于对照组,详见表一。
表一两组术后恢复比较
(注:P<0.05)
3讨论
肿瘤术后易造成脏腑内环境稳态失衡,其引发的神经、内分泌、免疫反应都会持续一段时间,加强围术期的营养支持和康复锻炼是术后顺利康复的重要保障,有资料表明现在已推荐麻醉前6小时禁食固体食物,麻醉前2小时禁食流质食物,颠覆传统术前禁食的观念,可减少术前烦躁、口渴、饥饿的症状,降低术后胰岛素抵抗的发生率[3]。应用全麻联合硬膜外麻醉,可在24~36小时内阻滞胸段神经传递,达到充分止痛的目的,减少或避免术后疼痛使用镇静剂和阿片类止痛药,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早供给肠内营养,亦有利于患者及早下床活动,促进胃肠蠕动及肌肉合成代谢、减少血栓形成,避免长期卧床引起便秘、肌肉群丢失、感染等不良反应。大量资料表明,术中大量输入液体能增加术后并发症及延长住院时间[4],因此,减少术中输液量有利于术后患者的恢复。中医认为胃肠道术后阴阳失调,气血不足,气血运行不畅,造成术后恢复缓慢,本实验采用中药对症治疗,调整阴阳,补益气血,促进患者术后恢复,改善其不适症状。上述资料表明,康复新理念联合中药治疗两者优势互补,能促进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后的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黄丽芳,田俊,史习舜.心理和营养因素对恶性肿瘤康复影响的研究[J].中国肿瘤,2009,18(3):191—194.
[2]刘小立.肿瘤患者的康复与姑息治疗[J].实用疼痛学杂志,2008,4(4):302305.
[3]SoopM,NygrenJ,MyrenforsP,eta1.Preoperativeoralcarbohydratetreatmentattenuatesimmediatepostoperativeinsulinresistance[J].AmJPhysiolEndocrinolMetab,2001,280(4):E576-E583.
[4]江志伟,李宁,黎介寿.胃肠肿瘤病人的快速康复外科营养新理念[J].外科理论与实践,2008,13(5):412—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