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石薄膜论文_夏沐清

导读:本文包含了金刚石薄膜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金刚石,薄膜,摩擦,涂层,离子束,性能,金属。

金刚石薄膜论文文献综述

夏沐清[1](2019)在《3D打印钛合金部件用类金刚石薄膜涂层改进耐烧蚀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据2019年5月国际创新技术开发杂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novative Technology and Exploring Engineering,2019,8(7))报道,作者A.F.Mednikov等讨论在用3D打印制作的Ti6Al4V试样,试样有的无涂层,有的用磁控溅射涂覆类金刚石(DLC)涂层以研究其对水滴冲击引起的烧蚀。用专门试验设备进行烧蚀试验。莫斯科能源工程研究所在冲击速度为300 m/s,无液体单分散流,液滴直径800 nm下进行烧蚀试验。给出了关于DLC涂层性能的数据(化学成分,厚度,微观硬度),涂层在试样上形成:用最新阶段的高性能(本文来源于《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期刊2019年06期)

王军军,王林青[2](2019)在《基于高承载类金刚石薄膜的的设计、制备及摩擦学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钛合金已获得广泛应用,但其易与其接触物表面产生粘着磨损,钛合金表面构筑具有减摩抗磨功效的润滑薄膜成为改善其摩擦学特性最有效的技术突破口。类金刚石(DLC)薄膜是一种具有优异的润滑薄膜,然而钛合金硬度低,钛合金/DLC薄膜体系的承载能力低,制备超厚DLC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本工作充分(本文来源于《第十届国际(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第六届国际多功能材料与结构学术大会、首届国际新材料前沿发展大会摘要集》期刊2019-11-23)

崔丽,孙丽丽,郭鹏,柯培玲,汪爱英[3](2019)在《自组织分层金属掺杂类金刚石薄膜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研究学者发现在沉积过程中,某些金属元素掺杂类金刚石薄膜时能够形成一种特殊的自组织分层纳米结构,这种纳米结构克服了人为调控多层薄膜的工艺复杂性及局限性,同时赋予了薄膜更加优异的性能。主要综述了国内外对金属掺杂类金刚石薄膜中自组织分层结构的影响因素、形成机理等方面的研究现状。详细阐述了金属类型及含量、沉积条件(脉冲频率、基体偏压、气流比、沉积温度、沉积时间)、沉积方法等参数对自组织分层结构的生成及富金属层厚、富碳层厚、层数等尺寸的作用规律。重点介绍了离子重排机理、金属催化机理、强离子辐照诱导机理和靶中毒机理四种自组织分层结构形成机理的特点,并探讨了目前研究工作中存在的一些不足,如自组织分层结构的形成机理尚不清晰。上述四种机理模型均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且如何设计工艺参数实现自组织分层结构的内在调控仍是一个科学难点。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自组织分层结构碳基薄膜的未来研究方向。(本文来源于《表面技术》期刊2019年11期)

徐晓伟,郭鹏,李晓伟,崔平,汪爱英[4](2019)在《织构化Ti/Al共掺杂类金刚石薄膜摩擦学性能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类金刚石(DLC)薄膜由于具有优越的摩擦学性能被广泛应用于保护涂层。而金属掺杂和表面织构化作为改善摩擦副摩擦学性能的重要手段,对于进一步提高DLC的摩擦学性能并延长其使用寿命和可靠性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两步工艺,通过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刻蚀以及线性离子束复合磁控溅射技术制备了具有不同面密度(0-40%)的Ti/Al共掺杂类金刚石(Ti/Al-DLC)薄膜,研究了不同织构密度对Ti/Al-DLC薄膜在干燥条件下的摩擦学行为的影响,以及相应的表面形貌,化学状态和力学性能。结果表明:表面织构化对Ti/Al-DLC薄膜的化学键态和力学性能没有影响。当织构密度为5%时,薄膜表现出稳定的摩擦趋势,与无织构样品相比,稳态摩擦系数降低了17.8%,同时磨损率降低了约44%,表现出优异的抗磨损能力。这是由磨削引起的较低石墨化和微凹坑的磨粒捕获效率的协同效应所致。(本文来源于《TFC'19第十五届全国薄膜技术学术研讨会摘要集》期刊2019-11-15)

周佳,帅锦涛,左潇,郭鹏,柯培玲[5](2019)在《过渡层对铝合金表面类金刚石薄膜结合失效行为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通过离子束复合磁控溅射技术在铝合金表面分别沉积了无过渡层,含Ti和Si过渡层的类金刚石薄膜(N-DLC,Ti/DLC,Si/DLC),考察了过渡层对薄膜的微结构、机械性能与结合强度等性能的影响,并重点剖析了不同DLC薄膜与铝合金基底之间的结合失效行为与失效机理。结果表明,添加过渡层能够提高DLC薄膜与铝合金之间的结合强度,其中,Si/DLC薄膜具有最高的临界载荷(10.7±1.2N)。划痕实验的失效分析表明,在连续增大的载荷产生的压力作用下,N-DLC因薄膜与基体塑性变形能力不同,薄膜因内聚力失效和基体塑性形变而剥落。Ti/DLC薄膜裂纹萌生于Ti过渡层与DLC界面处,并向表层DLC薄膜中逐渐扩展,导致发生脆性剥落,降低薄膜失效的临界载荷;Si/DLC薄膜中,Si过渡层与DLC薄膜之间表现出良好的协同变形能力,裂纹首先萌生于基底与过渡层界面,随后发生横向扩展,并在基底与薄膜内部传播,应力得到释放,后随着载荷的逐渐增大,基底与薄膜之间塑形形变差异增大,最终薄膜发生剥落;研究表明,具有与顶端DLC薄膜相近力学性能,界面结合强度高,承载能力高Si过渡层更适合用于改善提高薄膜在铝合金上的结合强度,提高耐磨性和使用寿命。(本文来源于《TFC'19第十五届全国薄膜技术学术研讨会摘要集》期刊2019-11-15)

[6](2019)在《浙江–俄罗斯金刚石薄膜及其功能器件联合研究中心成立仪式暨2019金刚石薄膜及其功能器件国际研讨会举办》一文中研究指出2019年10月26日,浙江–俄罗斯金刚石薄膜及其功能器件联合研究中心成立仪式暨2019金刚石薄膜及其功能器件国际研讨会在杭州举行,会议由浙江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主办,胡晓君教授担任会议执行主席。浙江省科技厅国际科技合作处副处长廖川杰,浙江工业大学人事处处长郦解放、科研院副院长王亚军和国际交流与(本文来源于《金刚石与磨料磨具工程》期刊2019年05期)

苟成学,王顺花,尚伦霖,张广安,吴志国[7](2019)在《类金刚石薄膜在腐蚀介质中的摩擦磨损行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在304不锈钢表面制备DLC薄膜,并探究其在1mol/LNa OH、3.5%NaCl、1mol/LH_2SO_4溶液中的摩擦磨损行为。方法通过非平衡磁控溅射设备(UPD650)制备DLC薄膜。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拉曼光谱仪,对DLC薄膜的微观结构及磨斑、磨痕进行表征。使用划痕仪和纳米压痕仪,分别测试DLC薄膜的结合力、硬度和弹性模量。使用接触角测量仪测试1 mol/L NaOH、3.5%NaCl、1 mol/L H_2SO_4溶液和去离子水在304不锈钢和DLC薄膜表面的润湿角。采用CSM摩擦试验机研究304不锈钢和DLC薄膜的摩擦磨损行为。利用动电位极化评价304不锈钢和DLC薄膜的耐腐蚀性能。结果 304不锈钢表面制备的薄膜厚度约1.95μm,结合力为37 N左右,硬度和弹性模量分别约为14.7 GPa和191.1 GPa。DLC薄膜在1 mol/L NaOH溶液中的摩擦系数高达0.18,而在3.5%NaCl、1 mol/L H_2SO_4溶液和去离子水中的摩擦系数低至0.05左右。在1 mol/L NaOH、3.5%NaCl、1 mol/L H2SO4溶液中,DLC薄膜的磨损率比304不锈钢的小2、3个数量级。极化测试结果显示,DLC薄膜在不同介质中的腐蚀电流密度顺序为1 mol/L H_2SO_4<3.5%NaCl<1 mol/L NaOH。结论沉积的DLC薄膜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和耐腐蚀性能,能够很好地改善304不锈钢在1 mol/L NaOH、3.5%NaCl、1 mol/L H_2SO_4溶液中的摩擦磨损性能。(本文来源于《表面技术》期刊2019年10期)

马玉平,魏超,张遥,李翔,陈雪辉[8](2019)在《飞秒激光刻蚀对纳米金刚石薄膜表面微观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飞秒激光对纳米金刚石涂层进行刻蚀试验,通过改变激光的重复频率,输出功率以及焦点扫描速度,研究不同的激光加工参数对金刚石涂层烧蚀结果的影响。利用白光干涉仪器、SEM、拉曼光谱仪研究了飞秒激光刻蚀后涂层表面微观粗糙度、微观形貌以及碳相结构变化。采用面积推算法计算出扫描速度1 mm/s,有效脉冲数为90时的烧蚀阈值。结果表明:金刚石涂层表面飞秒激光诱导的条纹状结构周期(LIPSS)接近飞秒激光波长,改变飞秒激光重复频率对涂层表面形貌修饰影响不大;由于烧蚀饱和作用,飞秒激光功率增加至80 mW过程中涂层表面微观粗糙度持续减小随后维持在325 nm左右;激光扫描速度的增大可使LIPSS特征消失,当扫描速度增加至1.4 mm/s后,涂层表面微观粗糙度不再继续降低而是随着速度的增大而增大。激光诱导的金刚石涂层表面石墨化程度越高,涂层表面微观粗糙度则越低;当有效脉冲数为90时纳米金刚石薄膜的飞秒激光烧蚀阈值为0.138 J/cm2。(本文来源于《中国表面工程》期刊2019年03期)

王志伟,邹芹,李艳国,王明智[9](2019)在《硼及其协同掺杂金刚石薄膜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金刚石中掺入杂质元素会在保留其原有优良性能的基础上获得其他性能,如掺入硼元素可以使金刚石成为P型半导体;协同掺杂其他元素可以改善金刚石的电学性能、催化活性等,甚至可以改变硼掺杂金刚石薄膜的导电机制。本文详细介绍了硼及其协同掺杂金刚石薄膜的制备方法、结构特点以及微观形貌,综述了影响其性能的因素及改性方法。(本文来源于《金刚石与磨料磨具工程》期刊2019年04期)

陈隆,陈成克,李晓,胡晓君[10](2019)在《氧化对单颗粒层纳米金刚石薄膜硅空位发光和微结构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制备了单个颗粒(domain)组成的纳米金刚石薄膜,薄膜中单个颗粒由尺寸超过100 nm的金刚石晶粒与非晶碳复合而成.对薄膜进行氧化处理后,其硅空位色心的光致发光强度增强了22.7倍.扫描电镜及拉曼光谱测试结果表明,不同时间氧化后的样品中存在由尺寸超过100 nm的晶粒组成的花瓣状金刚石聚集体,这些金刚石在较长氧化时间下仍能保持稳定.氧化后的薄膜内非晶碳大大减少,金刚石含量增大,纳米金刚石晶粒充分暴露引起了薄膜发光强度大幅增强,其发光半峰宽为5.6—6.0 nm.继续增加氧化时间,薄膜的光致发光会因为部分细小纳米金刚石晶粒的损失而略微降低,但是稳定的大尺寸金刚石晶粒的存在使得薄膜的发光强度依然维持在氧化前的8.3倍以上.(本文来源于《物理学报》期刊2019年16期)

金刚石薄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钛合金已获得广泛应用,但其易与其接触物表面产生粘着磨损,钛合金表面构筑具有减摩抗磨功效的润滑薄膜成为改善其摩擦学特性最有效的技术突破口。类金刚石(DLC)薄膜是一种具有优异的润滑薄膜,然而钛合金硬度低,钛合金/DLC薄膜体系的承载能力低,制备超厚DLC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本工作充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金刚石薄膜论文参考文献

[1].夏沐清.3D打印钛合金部件用类金刚石薄膜涂层改进耐烧蚀性[J].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2019

[2].王军军,王林青.基于高承载类金刚石薄膜的的设计、制备及摩擦学性能[C].第十届国际(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第六届国际多功能材料与结构学术大会、首届国际新材料前沿发展大会摘要集.2019

[3].崔丽,孙丽丽,郭鹏,柯培玲,汪爱英.自组织分层金属掺杂类金刚石薄膜的研究进展[J].表面技术.2019

[4].徐晓伟,郭鹏,李晓伟,崔平,汪爱英.织构化Ti/Al共掺杂类金刚石薄膜摩擦学性能的研究[C].TFC'19第十五届全国薄膜技术学术研讨会摘要集.2019

[5].周佳,帅锦涛,左潇,郭鹏,柯培玲.过渡层对铝合金表面类金刚石薄膜结合失效行为的影响[C].TFC'19第十五届全国薄膜技术学术研讨会摘要集.2019

[6]..浙江–俄罗斯金刚石薄膜及其功能器件联合研究中心成立仪式暨2019金刚石薄膜及其功能器件国际研讨会举办[J].金刚石与磨料磨具工程.2019

[7].苟成学,王顺花,尚伦霖,张广安,吴志国.类金刚石薄膜在腐蚀介质中的摩擦磨损行为研究[J].表面技术.2019

[8].马玉平,魏超,张遥,李翔,陈雪辉.飞秒激光刻蚀对纳米金刚石薄膜表面微观特性的影响[J].中国表面工程.2019

[9].王志伟,邹芹,李艳国,王明智.硼及其协同掺杂金刚石薄膜的研究[J].金刚石与磨料磨具工程.2019

[10].陈隆,陈成克,李晓,胡晓君.氧化对单颗粒层纳米金刚石薄膜硅空位发光和微结构的影响[J].物理学报.2019

论文知识图

多孔硅微观拓扑结构的TEM照片(a)与...超纳米晶金刚石薄膜的拉曼光谱(a)Si衬底上直接生长的ZnO薄膜的室温...瑞利波和Sezawa波在不同膜层厚度下的...不同薄膜厚度的ZnO/UNCD薄膜X射线衍...基体MoS2-Ti复合薄膜摩擦学性能...

标签:;  ;  ;  ;  ;  ;  ;  

金刚石薄膜论文_夏沐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