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异恶草酮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蚯蚓,原位,树脂,效应,二甲基,乳油,生态。
异恶草酮论文文献综述
戎丽丽[1](2018)在《异恶草酮残留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异恶草酮由于具有杀草谱广、超高活性和高选择性等特点,被广泛用于大豆田防除阔叶杂草和禾本科杂草。但是其在土壤中半衰期较长、降解缓慢,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功能微生物存在潜在的威胁。本研究采集了我国河北省廊坊基地的土壤(粉质壤土),通过90天的温室培养实验,于7、15、30、60、90天采集土壤样品,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结合Illumina Miseq测序技术探究了叁种不同浓度异恶草酮(1200 g a.i./hm~2,T1;12000 g a.i./hm~2,T10;120000g a.i./hm~2,T100)施用后对土壤中微生物群落基因丰度、群落结构、优势种群和土壤氮素转化功能微生物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建立了土壤中异恶草酮的残留分析方法。采用QuEChERS前处理方法结合超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技术测定异恶草酮在土壤中的残留,结果表明,方法在0.5-100 mg/L浓度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7),在1 mg/kg、10 mg/kg、50 mg/kg、100 mg/kg四个添加水平下的回收率在85.1%-106.5%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在0.92-7.97%之间。该方法符合残留分析方法的要求,可用于土壤中异恶草酮的残留监测。异恶草酮叁种浓度在廊坊土中的降解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降解半衰期在69.3-115.5天。(2)叁种浓度异恶草酮对细菌基因丰度有促进的趋势,T10处理中的细菌基因丰度在培养15天时达到最高。多样性指数研究发现:异恶草酮对细菌Shannon指数有抑制的趋势,T100处理下在90天内抑制作用未消除。叁种浓度异恶草酮对细菌ACE和Chao1指数在培养30天时达到显着促进,其余时间无明显变化。PCoA结果表明:T1、T10和T100处理下,细菌群落结构发生显着变化,90天时开始恢复。(3)叁种浓度异恶草酮对真菌基因丰度的影响表现为:T1处理中无明显规律,T10处理对真菌基因丰度有促进的趋势,在培养30天和60天时受到显着促进,T100处理对真菌基因丰度有抑制的趋势,在培养15天时受到显着抑制。多样性指数研究发现:叁种浓度对真菌Shannon指数有抑制的趋势,在培养15天内受到显着抑制。T10和T100处理对真菌Simpson指数有促进的趋势,T10处理中真菌Simpson指数在培养15天内受到显着促进,T100处理中真菌Simpson指数在培养60天内受到显着促进。T10和T100中真菌ACE指数在培养7天时受到显着抑制,其他时间无明显变化,T10和T100中真菌的Chao1指数在培养90天内均受到显着抑制。PCoA结果表明:T1、T10和T100处理下,细菌群落结构发生显着变化,90天时开始恢复。(4)氮素转化结果表明:不同浓度异恶草酮轻微抑制了铵态氮浓度,显着刺激了硝态氮浓度。叁种浓度对氮循环功能菌群的基因丰度的影响表现为:叁种浓度异恶草酮在整个培养期内显着促进了氨氧化细菌的基因丰度,对氨氧化古菌和固氮菌的基因丰度均具有促进的趋势。T10处理在90天内均显着增加了氨氧化古菌的基因丰度,T1处理和T100处理在30天内对氨氧化古菌的基因丰度无显着影响,在60天时对氨氧化古菌基因丰度产生显着促进,90天时恢复。这些结果表明:异恶草酮可以刺激氨氧化古菌和氨氧化细菌的基因丰度从而促进硝化作用,这将导致硝态氮更容易受到淋溶作用从而促进反硝化作用的发生。(本文来源于《东北农业大学》期刊2018-06-01)
杨莉,高中良,高雪莉,王聪颖,时颖[2](2014)在《高纯度异恶草酮的合成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改进的异恶草酮的合成工艺,以氯代特戊酰氯为原料,经肟化,合环,缩合反应得到异恶草酮粗品,之后经干燥HCl气体提纯得到高纯度的异恶草酮。通过研究反应条件对产品纯度的影响,使异恶草酮的纯度达到92%以上,经通入HCl气体提纯后,产品最终的纯度达到95%以上。总收率77.1%。产品结构经1 H NMR及GC-MS验证。(本文来源于《化学世界》期刊2014年07期)
杨莉[3](2014)在《高纯度异恶草酮的合成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异恶草酮为杂环类除草剂,是选择性苗前除草剂,通过影响胡萝卜素和叶绿素的生物合成,抑制光合作用,而使植株死亡,异恶草酮具有安全低毒,除草广谱,持效期长,增产等特点,在国内外受到高度重视。本文综述了异恶草酮及其中间体的合成方法,通过理论研究与分析,设计了制备高纯度异恶草酮的合成路线。首先以氯代特戊酰氯和盐酸羟胺为原料,水为溶剂,制备出3-氯-N-羟基-2,2-二甲基丙酰胺;然后在碱性条件下发生合环反应,生成4,4-二甲基异恶唑-3-酮。4,4-二甲基异恶唑-3-酮再与邻氯氯苄发生缩合反应生成2-(2-氯苯基)甲基-4,4-二甲基异恶唑-3-酮,即异恶草酮粗品。粗品中含有一定量的异构体,导致产品纯度不高。通过通入干燥HCl气体的方法对粗品进行了提纯。提高了产品纯度。并理论研究了分子蒸馏技术对于产品提纯的应用。实验过程中对中间体,目标产物及主要杂质结合实验结果进行了结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制备3-氯-N-羟基-2,2-二甲基丙酰胺的过程中,以水为溶剂,物料比n(氯代特戊酰氯):n(盐酸羟胺)=1:3,反应温度为-5~0℃,pH7.0~7.2,缚酸剂为30%NaOH溶液,产品收率为83.7%;纯度为99.0%;在合环反应过程中,反应时间18h,反应温度20℃,pH9.0±0.1,合环产物4,4-二甲基异恶唑-3-酮纯度97%以上;制备异恶草酮过程中,n(3-氯-N-羟基-2,2-二甲基丙酰胺):n(邻氯氯苄)=1:1,反应温度90℃,邻氯氯苄滴加时间0.5h,可使异恶草酮粗品纯度达92%以上,收率87.5%,利用HCl气体提纯粗品时,HCl需经干燥处理,提纯后产品纯度达95.3%,收率91.5%。(本文来源于《河北工业大学》期刊2014-05-01)
曹佳,刁晓平[4](2013)在《异恶草酮对蚯蚓的急性和亚急性毒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滤纸接触法、人工土壤法和自然土壤法测定了不同浓度异恶草酮对蚯蚓急性毒性实验及其对蚯蚓生存、生长、繁殖能力的影响。滤纸法和人工土壤法(OECD)研究结果表明:异恶草酮对蚯蚓的半数致死浓度LC_(50)分别为滤纸法LC_(50)为5.625μg/cm~2(48h),人工土壤法LC_(50)分别为174.924mg/kg(7d)和123.437 mg/kg(14d)。异恶草酮对蚯蚓的急性毒性属于低毒。亚急性毒性研究结果表明:较低浓度(5 mg/kg)的异恶草酮可显着抑制蚯蚓的繁殖;异恶草酮对蚯蚓的生存和生长发育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异恶草酮对蚯蚓的繁殖的影响较为敏感。异恶草酮对土壤动物蚯蚓显示有毒性作用,对土壤环境具有潜在的生态风险。(本文来源于《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八卷)》期刊2013-08-01)
曹佳,刁晓平,胡继业,谢嘉,杜俊俏[5](2013)在《异恶草酮对蚯蚓抗氧化酶活性及DNA损伤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人工土壤法研究了染毒14 d后不同浓度(0、10、20、40、80 mg.kg-1)异恶草酮对赤子爱胜蚓(Eisenia foeti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总抗氧化能力(T-AOC)和体腔细胞DNA损伤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暴露浓度的增加,SOD活性呈现先上升后逐渐下降的趋势,低浓度(10、20 mg.kg-1)能显着诱导SOD酶活性(P<0.01,P<0.05),诱导率分别为19.56%、13.03%。CAT活性在较低浓度时没有显着性变化,当浓度达到40、80 mg.kg-1时出现显着性诱导(P<0.01),诱导率分别为43.42%、68.08%。T-AOC在整个胁迫阶段呈现先降低后上升的趋势,最终趋于正常水平,20 mg.kg-1暴露组T-AOC含量最低(5.74 U.mg-1pro),比对照组减少了44.54%。GSH-Px酶活性在整个暴露阶段处于抑制状态。不同浓度的异恶草酮均能引起蚯蚓体腔细胞DNA损伤,暴露浓度与尾部DNA含量、Olive尾距和尾长具有良好的剂量-效应关系(P<0.01)。上述结果表明抗氧化酶活性及DNA损伤可作为异恶草酮影响的生物标志物,异恶草酮对土壤动物蚯蚓具有毒性作用,对土壤环境具有潜在的生态风险。(本文来源于《农业环境科学学报》期刊2013年05期)
曹佳[6](2013)在《异恶草酮光化学降解及对蚯蚓的生态毒理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农药的广泛应用及其潜在毒性是目前最为关注的环境问题。本研究以新型除草剂异恶草酮(Clomazone)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了异恶草酮的光化学降解,异恶草酮对蚯蚓(Eisenia fetida)的急性毒性、遗传毒性以及对蚯蚓体内抗氧化酶的影响,并筛选出敏感的生物标志物。本文研究了异恶草酮的水解,自然光解,紫外光解等环境行为特性。水解实验结果表明:异恶草酮在不同水溶液中(pH4.5, pH7.4, pH9.0,自然水,双蒸水)水解的半衰期均大于90d(250C),而在pH9.0缓冲液中的半衰期为50.23d(50℃)。光解实验结果表明异恶草酮在紫外光与自然光下的降解均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半衰期分别为:51.35~58.75min(紫外光);86.65~135.92d(自然光)。而且在自然光照射条件下,光敏剂H202和核黄素均能促进异恶草酮的自然光解。另外,在紫外光照射条件下,对水样中异恶草酮降解的光解产物进行研究,并采用HPLC-MS鉴定出四种中间产物分别为2-氯苯甲酰胺,N-羟基-(2-苄基)-2-甲基-酰胺,2-[2-苯酚]-4,4-二甲基异恶唑-3-酮,2-[(4,6-二羟基-2-氯苄基)]-4,4-二甲基异恶唑-3-酮。滤纸法和人工土壤法(OECD)研究异恶草酮对蚯蚓的急性毒性,研究结果表明:异恶草酮对蚯蚓的半数致死浓度LC5o分别为滤纸法LC50为5.625ng·cm-2(48h),人工土壤法LC50分别为174.924mg·kg-1(7d)和123.437mg·kg-1(14d).异恶草酮对蚯蚓的急性毒性属于低毒。采用基质土壤法,研究了异恶草酮对蚯蚓的亚急性毒性效应,观察对蚯蚓生存、生长和繁殖的影响。结果显示:较低浓度(5mg·kg1)的异恶草酮可显着抑制蚯蚂的繁殖;异恶草酮对蚯蚓的生存和生长发育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异恶草酮对蚯蚓的繁殖的影响较为敏感。研究异恶草酮对蚯蚓体内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结果发现:随着暴露浓度的增加,SOD活性呈现先上升后逐渐下降的趋势,低浓度(10mg-kg-1、20mg·kg-1)能显着诱导SOD酶活性(p<0.01,p<0.05),诱导率分别为19.56%、13.03%。CAT活性在较低浓度时没有显着性变化,当浓度达到40mg·kg-1、80mg·kg-1时出现显着性诱导(p<0.01),诱导率分别为43.42%,68.08%。T-AOC在整个胁迫阶段出现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然后逐渐恢复到对照组水平,20mg·kg-1暴露组T-AOC最低(5.74U·mg-1pro),比对照组减少了44.54%。GSH-Px酶活性在整个暴露阶段处于抑制状态。研究了异恶草酮染毒后对蚯蚓DNA的损伤,彗星实验结果表明:异恶草酮可引起蚯蚓体腔细胞DNA的损伤,DNA的损伤与异恶草酮浓度呈现较好的剂-效关系。随着浓度的增大,DNA损伤程度加大。在较低浓度(10mg·kg-1)时,蚯蚓体细胞核就出现了明显的拖尾现象,与对照组相比,彗尾DNA含量、彗尾长、Olive尾距明显增加(p<0.01)。当异恶草酮达到80mg·kg-1时表现出最强的遗传毒性,尾部DNA含量、尾长、Olive尾距值最大。蚯蚓抗氧化酶的活力和DNA损失程度可以作为异恶草酮染毒早期预警的生物标志物。异恶草酮在环境中的主要降解方式是光化学降解,且对蚯蚓具有一定生态毒性,产茧数及DNA损伤可作为敏感的生物标志物指示异恶草酮对土壤环境的污染毒性。(本文来源于《海南大学》期刊2013-05-01)
谷祖瑜[7](2012)在《异恶草酮飘移对小麦的生理影响及解决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作为世界上总产量第二的粮食作物,在粮食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每年发生在小麦上的药害也屡见不鲜,其中除草剂飘移有着严重的影响。异恶草酮作为选择性芽前除草剂,可通过根、幼芽吸收,随蒸腾作用向上传导到植物的各个部位,敏感植物叶绿素的生物合成受抑制,虽然能萌芽出土,但无色素,白化,在短期内死亡。异恶草酮主要防除阔叶杂草和禾本科杂草。异恶草酮是易飘移和挥发的除草剂,每年因异恶草酮的飘移使临近敏感作物如小麦、蔬菜等受药害的事件屡见不鲜。研究异恶草酮飘移对小麦造成的生理和产量影响,明确异恶草酮飘移对小麦造成的伤害程度,旨在通过解毒剂实现修复异恶草酮飘移对小麦体内硝酸还原酶及铁离子还原酶活性等主要指标的变化明确异恶草酮的药害飘移对小麦的影响机制。本文研究了异恶草酮的飘移对小麦叶绿素含量、株高、硝酸还原酶活性、硝态氮含量和铁离子还原酶活性等相关生理指标的影响,在小麦受到异恶草酮飘移药害后,通过喷施解药实现了对小麦药害的恢复作用。研究结果如下:].异恶草酮飘移后28天,距离施药点12m处小麦目测伤害得到恢复,异恶草酮飘移后21天,距离施药点26m处小麦株高得到恢复。2.异恶草酮飘移后,小麦的叶绿素含量显着降低。异恶草酮飘移后第28天,距离施药点26m处小麦叶绿素含量恢复正常。3.异恶草酮飘移后第7天,小麦硝酸还原酶活性显着增高,其中0m、2m和4m处理的小麦硝酸还原酶活性,与对照相比硝酸还原酶活性增加了156.56%、124.19%和1120.94%。21天时,飘移距离26m处,硝酸还原酶活性与对照相比无显着差异,第28天异恶草酮飘移距离为Om、2m和4m处,小麦硝酸还原酶活性与对照相比分别增加43.40%、32.63%和36.99%。4.异恶草酮飘移后第7天,在距离施药点0m、2m、4m、8m、12m和16m处硝态氮含量的抑制率分别为55.75%、49.67%、42.20%、32.16%、34.29%和25.05%,此后抑制率逐渐降低。异恶草酮飘移后第14天,在距离施药点26m处,小麦叶片硝态氮含量为1.023μg/g,与对照相比无显着差异。5.异恶草酮飘移后,小麦根系铁离子还原酶活性均未受到显着影响。6.异恶草酮飘移后,距离施药点Om-16m处造成小麦显着减产,距离施药点26m处小麦产量则与对照无显着性差异。7.施用解药对异恶草酮飘移后造成小麦叶绿素含量、株高和产量降低具有恢复作用。施用解药后第21天,小麦的目测伤害、株高和叶绿素含量在异恶草酮飘移距离6m处恢复至正常状态;小麦产量在距异恶草酮施药点10m处与对照相比无显着差异。(本文来源于《东北农业大学》期刊2012-04-06)
葛艳蕊,冯薇,寇寅客,曹亚鹏[8](2010)在《异恶草酮脲醛树脂微胶囊剂的研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除草剂异恶草酮微胶囊的反应工艺。[方法]用原位聚合法制备以脲醛树脂为壁材的除草剂异恶草酮微胶囊剂,讨论乳化剂、搅拌速度、尿素-甲醛量比和芯皮比等对微胶囊的粒径及分布、结构、包埋率和缓释性的影响。[结果]选用OP-10为乳化剂,均质速度2000r/min,尿素-甲醛量比为1:2,芯皮比为1:1.5,控制一定的终点pH值和酸化时间,可制得结构紧密、包埋率为26.7%、粒径分布均匀且平均粒径在0.6μm左右的流动性球形固体微胶囊。[结论]异恶草酮脲醛树脂微胶囊剂是一种环境友好型制剂。(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0年22期)
葛艳蕊,冯薇,吕均超,张淑琴,张林雅[9](2010)在《原位聚合法制备异恶草酮微胶囊的预聚合成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以脲醛树脂为壁材、用原位聚合法制备除草剂异恶草酮微胶囊的预聚合成工艺进行了研究,考察了单体量比、预聚反应介质pH值、反应温度和时间对微胶囊的结构、包覆效果和包埋率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单体物质的量比n(脲)∶n(甲醛)=1∶2.0、预聚反应pH值为8.0、预聚反应温度为70℃、反应时间为60 min时,可得到以二羟甲脲为主的水溶性透明黏稠预聚物。用此预聚物进行缩聚反应,可制得结构紧密、包覆良好、包埋率为26.7%的球形缓释性固体微胶囊。(本文来源于《河北科技大学学报》期刊2010年02期)
周显忠[10](2009)在《45%乙草胺·异恶草酮乳油防除大豆田杂草的药效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为验证45%乙草胺.异恶草酮乳油在大豆田的施用效果及其安全性,进行了田间试验。试验结果表明:45%乙草胺.异恶草酮乳油对大豆生长发育无明显影响,并能有效防除5种大豆田间杂草;推荐用药量为2250~3000 mL.hm-2。(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农业科学》期刊2009年04期)
异恶草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介绍了改进的异恶草酮的合成工艺,以氯代特戊酰氯为原料,经肟化,合环,缩合反应得到异恶草酮粗品,之后经干燥HCl气体提纯得到高纯度的异恶草酮。通过研究反应条件对产品纯度的影响,使异恶草酮的纯度达到92%以上,经通入HCl气体提纯后,产品最终的纯度达到95%以上。总收率77.1%。产品结构经1 H NMR及GC-MS验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异恶草酮论文参考文献
[1].戎丽丽.异恶草酮残留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D].东北农业大学.2018
[2].杨莉,高中良,高雪莉,王聪颖,时颖.高纯度异恶草酮的合成工艺研究[J].化学世界.2014
[3].杨莉.高纯度异恶草酮的合成工艺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4
[4].曹佳,刁晓平.异恶草酮对蚯蚓的急性和亚急性毒性[C].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八卷).2013
[5].曹佳,刁晓平,胡继业,谢嘉,杜俊俏.异恶草酮对蚯蚓抗氧化酶活性及DNA损伤的研究[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3
[6].曹佳.异恶草酮光化学降解及对蚯蚓的生态毒理效应研究[D].海南大学.2013
[7].谷祖瑜.异恶草酮飘移对小麦的生理影响及解决对策[D].东北农业大学.2012
[8].葛艳蕊,冯薇,寇寅客,曹亚鹏.异恶草酮脲醛树脂微胶囊剂的研制[J].安徽农业科学.2010
[9].葛艳蕊,冯薇,吕均超,张淑琴,张林雅.原位聚合法制备异恶草酮微胶囊的预聚合成工艺研究[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2010
[10].周显忠.45%乙草胺·异恶草酮乳油防除大豆田杂草的药效试验[J].黑龙江农业科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