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麻黄林论文-林之盼,薛杨,王小燕,宿少锋,林日武

木麻黄林论文-林之盼,薛杨,王小燕,宿少锋,林日武

导读:本文包含了木麻黄林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低效木麻黄林,近自然化,套种模式,理化性质

木麻黄林论文文献综述

林之盼,薛杨,王小燕,宿少锋,林日武[1](2019)在《文昌市低效木麻黄林近自然化改造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文昌市岛东林场东风作业区低效木麻黄纯林实施套种多树种的近自然化改造,并以低效木麻黄纯林为对照,采用对比分析方法,研究近自然化改造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0~20cm,各套种模式均比对照模式土壤容重降低,土壤持水量上升,土壤保水能力增强,孔隙度增多,土壤渗透性和透气性得到改善;20~40cm,各套种模式土壤物理性质指标与对照模式无明显差异变化,说明在短期内套种对土壤(0~20cm)物理性质影响效果较好,尤其模式T2土壤物理性质表现最好。(2)各套种模式土壤pH值均呈碱性,土壤有机质、土壤全量养分含量在短期内随不同模式土层变化不同,多数呈现上升趋势,与对照模式差异不明显;林木生长土壤速效养分能力在不同土层均比对照模式差,说明短期内套种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较弱。因此建议继续跟踪土壤理化性质调查,为低效木麻黄林分经营措施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热带林业》期刊2019年01期)

林之盼,林小琼,薛杨,王小燕,宿少锋[2](2019)在《文昌市低效木麻黄林近自然改造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在文昌市岛东林场低效木麻黄纯林中开展近自然经营改造技术试验,对3种模式下的树种生长进行调查研究,选择出最佳的配置模式。[方法]采用方差统计、聚类分析的方法对10个树种的树高、地径、冠幅生长量生长情况进行整体比较。[结果]伊朗紫硬胶、非洲楝第1年和第2年均表现出树高、地径、冠幅生长速度较快,相反檀香紫檀、琼崖海棠和黄槿生长速度较慢,其他树种表现不一,并将树种分为3类,第1类为速生树种,有非洲楝和伊朗紫硬胶;第2类为中生树种,有麻楝、花梨,山竹、大叶相思、母生;第3类为慢生树种,有琼崖海棠、黄槿、檀香紫檀。[结论]根据近自然化原则、树种生态特性和垂直结构理论,选择花梨、非洲楝和檀香紫檀混交模式作为低效木麻黄林下近自然改造的首选配置模式。(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3期)

李茂瑾[3](2018)在《木麻黄林星天牛发生动态及不同防治措施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2010年8月—2011年3月在福建省惠安赤湖国有防护林场,对2007年5月营造的木麻黄种质资源库不同无性系的星天牛发生情况进行调查,并使用2%噻虫啉微胶囊悬浮剂、树干涂白剂、涂白剂+噻虫啉微胶囊悬浮剂、白僵菌菌条等4种防治措施进行星天牛林间防治。结果表明,木麻黄不同无性系的星天牛幼虫有虫株率的变化趋势是一致的,呈现先下降后稳定的趋势,即在11月以前,不同无性系上的星天牛有虫株率呈显着下降的趋势,而11月—翌年3月,有虫株率呈现出较稳定的状态;不同木麻黄无性系的有虫株率差异明显。不同防治措施的有虫株率均极显着低于对照(无防治措施),且除了涂白剂与涂白剂+噻虫啉2种防治措施间有虫株率(分别为10.2%、9.1%)差异不显着外,其它防治措施间有虫株率均存在显着差异;使用白僵菌菌条绑缚在树干基部处理的有虫株率(8.7%)最低,防治效果(82.7%)最好;而树干基部喷洒2%噻虫啉微胶囊悬浮剂2000倍液处理的有虫株率(24.5%)较高,防治效果(36.5%)最差。(本文来源于《福建林业科技》期刊2018年01期)

林之盼,薛杨,王小燕,宿少锋,薛雁文[4](2017)在《文昌市低效木麻黄林下补植树种选择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文昌市低效木麻黄林下补植树种选择为研究对象,对当前文昌市沿海防护林现有低效、健康的木麻黄林分和临近海岸的树种进行了统计分析,利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生长适应性、抗逆性和景观价值3方面评价指标体系结果。结果表明,筛选出该林分混交造林的10种适宜改造目标的树种,分别为降香黄檀、大叶相思、琼崖海棠、檀香紫檀、麻楝、非洲楝、山竹、母生、黄槿、伊朗紫硬胶。(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7年34期)

蔡守平,何学友,曾丽琼,苏文晶,黄金水[5](2016)在《绿僵菌在木麻黄林间宿存动态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测定木麻黄林间土壤中、菌条上的绿僵菌孢子的宿存数量及萌发率,研究绿僵菌在木麻黄林中的宿存动态。结果表明:绿僵菌孢子引入木麻黄林间土壤中,45d内孢子数量迅速下降;45d时土壤中的绿僵菌孢子数不足初始带菌量的30%,其后孢子数量呈持续缓慢下降或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绿僵菌菌条绑缚在木麻黄树干上后,其上的孢子迅速下降,至30d时,菌条孢子量仅为初始值的30%左右,随后呈现持续缓慢下降的趋势。土壤中的孢子萌发率可始终保持在一个较高水平,而菌条上孢子的萌发率变化较为复杂。(本文来源于《防护林科技》期刊2016年04期)

薛杨,杨众养,王小燕,宿少锋,林之盼[6](2015)在《琼北地区木麻黄林下植被调查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选取不同林龄木麻黄人工纯林林下植被进行取样和分析,研究不同林龄木麻黄林下植被结构特征,生物量及碳储量分配特征和林下凋落物现存量情况,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相同区域不同树龄的木麻黄人工纯林林下植被结构组成主要以草本植物为主,灌木基本不生长,并且随着树龄增加,草本植物数量明显增多之趋;不同树龄间草本植物生物量存在明显差异,生物量最大值是出现在15a生林地,值为1.68t/hm2,并基本表现为地上生物量大于地下生物量的生长规律;不同树龄木麻黄人工纯林林下枯落物厚度存在明显差异,10a生木麻黄纯林枯落物厚度最大,达6.67cm,枯落物已达到14.69t/hm2,并且表现为半分解层大于未分解层。(本文来源于《热带林业》期刊2015年02期)

余云龙,邹烨燔,毕竟,杜函函,毕华[7](2014)在《3代木麻黄林系统重金属的分布和迁移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海南岛滨海沙土上3代木麻黄林生态系统中重金属元素的分布与迁移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滨海沙土重金属含量顺序为Cu>Zn>Pb>Ni>As>Cd,3代木麻黄植物各个部位中,重金属元素分布各异,总体木麻黄林地上部分重金属含量高于地下部分,3代木麻黄林中Zn、Cu和Pb元素含量都位列前3位;(2)第1、2、3代木麻黄林对Cd均有较强的富集能力,Cd元素的富集系数分别为13.1269、7.0090和10.8176,远高于其他元素;(3)第1、2、3代木麻黄对Zn元素的迁移系数和富集系数分别为2.0946、1.7105、3.9634和3.6745、1.9651、5.7165,木麻黄植株内Zn元素远高于其他元素。(本文来源于《广东农业科学》期刊2014年06期)

伍恩华,刘强[8](2013)在《海南岛北部木麻黄林凋落物与土壤养分、细根生物量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海口市桂林洋海岸木麻黄防护林地表凋落物进行持续清除处理,与保留凋落物层的对照样地进行比较实验,研究防护林凋落物-土壤养分-细根生物量叁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处理样地与对照样地的年凋落物量分别是6.0162和5.9505t·hm-2,但无显着性差异。两种样地一年内凋落物量变化的时间格局较一致。凋落物组成均为小枝占比例最高,且小枝凋落物量月动态与凋落物总量月动态相似,杂物占比例次之,皮+枝占的比例最小;(2)N、P、K元素归还量的月动态变化在两样地中均较一致。两样地中小枝养分归还量的大小顺序为N>K>P;(3)处理样地在短时间无新鲜凋落物输入情况下,两样地的土壤养分含量无显着性差异;(4)两样地的细根生物量季节动态均呈现"单峰"特征,细根生物量在实验期间无显着性差异,但处理样地的细根生物量有随时间延长低于对照样地的趋势,清除凋落物的处理可能会引起细根生物量的减少。(本文来源于《广西植物》期刊2013年04期)

刘成路,冉焰辉,陶悠,宁雪萍,白礼姣[9](2013)在《海南岛海岸线木麻黄林现状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随机选取海南岛沿海木麻黄林12个调查点,进行了密度、郁闭度、林龄及林地生物多样性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将木麻黄林地分为人为破坏林、自然衰退林、保存完好林及重建林四大类型。对各类型林地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保护建议。(本文来源于《林业资源管理》期刊2013年02期)

危伟[10](2013)在《沙质海岸带木麻黄林下潺槁木姜子定居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木麻黄(Casuarina equisetifolia)是沿海地区主要的造林树种,对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的贡献,但是,随着木麻黄林分的生长,大部分已进入衰老阶段,其自身的一些问题逐渐地暴露出来:二、叁代更新出现地力衰退和生产力下降;木麻黄生长速度减慢,生长量下降,林木出现枯梢、枯死、风倒;同时黄青枯病、木毒蛾、星天牛等病虫害严重,导致木麻黄林生态防护功能降低。为了解决因木麻黄纯林产生的各种弊端,营造混交林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和手段。潺槁木姜子(Litsea glutinosa)是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的优势种之一,该树种是福建东山岛防护林的带次生林以及村落附近的风水林中最为常见的树种,它是一种对土壤和光的适应性强,且生长迅速的优良前顶极种,因此,非常适合在沿海防护林和石山等贫瘠土地上造林;并且在以潺槁木姜子为优势种的群落中,在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被破坏后,能进行次生演替。本论文研究主要是运用近自然林业理论和关键种理论来指导沿海防护林体系进行恢复改造,探讨了木麻黄林下乡土树种——潺槁木姜子的定居限制,以期能为沿海木麻黄人工林的改造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1.在惠安赤湖林场的苗圃中,随机抽取出的213株二年生潺槁木姜子幼苗中,然后再在其中随机抽取50株幼苗,测定其苗高(H)、地径(D)、全株鲜重(W)、地上部分鲜重(W1)、地下部分鲜重(W2)、根系长(L)(取最长根系)、高径比(H/D)等7个指标进行相关分析,最终确定选择与苗木鲜重(W)相关性较强的苗高(H)和地径(D)作为潺槁木姜子苗木分级的指标。接着在试验地中对随机抽取出的213株潺槁木姜子幼苗,采用欧氏距离公式来确定该树种不同级别苗木之间的差距,并用极差法公式对213株潺槁木姜子样苗的地径和高度进行数据标准化。经过初始分级、修改聚类分级及确定临界值后,得出了潺槁木姜子苗木生长指标的下限值为:Ⅰ级苗:H≥80.08cm,D≥0.78cmⅡ级苗:80.08cm> H≥52.95cm,0.78cm> D≥0.53cmⅢ级苗: H <52.95cm, D <0.53cm2.应用动态生命表的研究方法,通过观测潺槁木姜子苗木在植入沿海木麻黄林下后,幼苗个体随时间进程的存活变化情况,比较叁个不同海岸梯度潺槁木姜子(Litsea glutinosa)幼苗的存活曲线、死亡率曲线、亏损度曲线,揭示潺槁木姜子幼苗在引入木麻黄人工林下的生长发育规律。最终的结果表明:潺槁木姜子种群的存活曲线为DeeveyⅡ一Ⅲ型曲线,3块样地的曲线变化趋势是一致的,从整体上反映了潺槁木姜子种群数量动态变化趋势。当潺槁木姜子达到群落快速生长期时,渐趋稳定,同其他物种的种间竞争能力增强,死亡率开始下降。样地2与样地3的潺槁木姜子种群都有一个明显的死亡率高峰出现,而样地1的死亡高峰期相对不明显;高峰期出现的时间段也不一致,样地2高峰期出现的最早,样地1与样地3高峰期出现的时段相同;同时潺槁木姜子的死亡的强度也不同,样地3>样地1>样地2,死亡率范围依次为:10.9%-2%,7.8%-0.6%,7%-0.5%。这是不同样地距海远近、林窗大小、土壤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亏损度的情况也是如此。3.树高、地径也是衡量潺槁木姜子林分生长的两个重要指标。树高和地径都会随着年龄的累计而增长,它们都在一定程度上与年龄呈正相关,且两者自身也呈正相关。地径与树高生长相关模型(又称树高曲线)在对潺槁木姜子的研究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一方面,通过地径与树高生长相关模型可以计算出潺槁木姜子林分在各个阶段相对应的平均树高,尤其是林分平均地径所相对应的林分平均树高。另一方面,地径与树高生长相关模型也可用于计算潺槁木姜子的树干材积,编制出材率表,评价立地质量等。因此,我们对潺槁木姜子进行调查,对其地径与树高生长相关模型进行研究,用地径估测平均树高,对森林调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对不同样地间的潺槁木姜子的调查数据进行模拟,得出叁块样地平均苗高与地径之间的关系可以分别用模型来反映:样地1可以采用S拟合模型h=e(4.454-0.214/d),样地2可以采用增长拟合模型h=e(4.031+0.230d),样地3可以采用S拟合模型h=e(4.689-0.318/d)。经检验,叁个回归方程均达到极显着水平,其精度分析表明其平均相对误差均较小。表明所该拟合模型方程的建立可应用于潺槁木姜子的野外调查和育林作业设计。4.采用马尔可夫方法研究惠安沙质海岸木麻黄防护林下群落叁块样地群落演替的动态过程,通过对比2009年和2012年叁块样地内各物种的重要值和转移概率以及群落演替的预测值,结果表明:不论是当前的重要值还是其他物种转移到潺槁木姜子的概率和群落演替的预测值,样地二和样地叁都是呈递减状态的,而样地一从2009年到2012年的重要值是增加的,但3年后群落演替的预测值开始递减;除样地一外,潺槁木姜子仍处于第一优势种的地位,样地二和样地叁内的潺槁木姜子逐渐失去其第一优势种的地位,最终木麻黄又重新占据第一优势种的地位。(本文来源于《福建农林大学》期刊2013-04-01)

木麻黄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在文昌市岛东林场低效木麻黄纯林中开展近自然经营改造技术试验,对3种模式下的树种生长进行调查研究,选择出最佳的配置模式。[方法]采用方差统计、聚类分析的方法对10个树种的树高、地径、冠幅生长量生长情况进行整体比较。[结果]伊朗紫硬胶、非洲楝第1年和第2年均表现出树高、地径、冠幅生长速度较快,相反檀香紫檀、琼崖海棠和黄槿生长速度较慢,其他树种表现不一,并将树种分为3类,第1类为速生树种,有非洲楝和伊朗紫硬胶;第2类为中生树种,有麻楝、花梨,山竹、大叶相思、母生;第3类为慢生树种,有琼崖海棠、黄槿、檀香紫檀。[结论]根据近自然化原则、树种生态特性和垂直结构理论,选择花梨、非洲楝和檀香紫檀混交模式作为低效木麻黄林下近自然改造的首选配置模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木麻黄林论文参考文献

[1].林之盼,薛杨,王小燕,宿少锋,林日武.文昌市低效木麻黄林近自然化改造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J].热带林业.2019

[2].林之盼,林小琼,薛杨,王小燕,宿少锋.文昌市低效木麻黄林近自然改造效果[J].安徽农业科学.2019

[3].李茂瑾.木麻黄林星天牛发生动态及不同防治措施比较[J].福建林业科技.2018

[4].林之盼,薛杨,王小燕,宿少锋,薛雁文.文昌市低效木麻黄林下补植树种选择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7

[5].蔡守平,何学友,曾丽琼,苏文晶,黄金水.绿僵菌在木麻黄林间宿存动态的初步研究[J].防护林科技.2016

[6].薛杨,杨众养,王小燕,宿少锋,林之盼.琼北地区木麻黄林下植被调查与分析[J].热带林业.2015

[7].余云龙,邹烨燔,毕竟,杜函函,毕华.3代木麻黄林系统重金属的分布和迁移特征[J].广东农业科学.2014

[8].伍恩华,刘强.海南岛北部木麻黄林凋落物与土壤养分、细根生物量的关系[J].广西植物.2013

[9].刘成路,冉焰辉,陶悠,宁雪萍,白礼姣.海南岛海岸线木麻黄林现状调查[J].林业资源管理.2013

[10].危伟.沙质海岸带木麻黄林下潺槁木姜子定居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3

标签:;  ;  ;  ;  

木麻黄林论文-林之盼,薛杨,王小燕,宿少锋,林日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