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血管增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动态增强,偏头痛,MRI
血管增强论文文献综述
Y.S.Kim,M.Kim,S.H.Choi,S.H.You,R.E.Yoo[1](2019)在《基于动态增强MRI评估偏头痛相关脑区的血管通透性改变》一文中研究指出摘要最近的研究表明慢性疼痛与炎症诱导的血脑屏障(BBB)结构变化所引起的渗透性增加之间可能存在关联。因此,对BBB损伤的检测将对偏头痛的诊断具有辅助价值。动(本文来源于《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期刊2019年06期)
孙维虎[2](2019)在《螺旋CT叁期增强扫描对肝血管瘤的诊断价值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肝血管瘤采取螺旋CT叁期增强扫描的诊断效果。方法:研究对象取我院2016年4月—2019年5月的肝血管瘤患者50例,均经手术病理检查确诊,抽签法分组各25例。观察两组检查准确性、漏诊及误诊概率,分析观察组CT图像特点。结果:观察组诊断准确概率为96.00%,高于对照组,P <0.05,两组漏诊及误诊概率并无差异,P> 0.05;观察组24例诊断准确患者中,21例单发病灶,4例多发病灶(共29个病灶),直径平均(3.19±1.01)cm。增强扫描可见14例动脉期病灶周围强化明显,6例动脉期病灶完全强化,延时期等密度或稍高密度,门脉期略高密度,3例动脉期病灶中心强化,1例动脉期并无明显强化,门脉期强化不明显,延迟期病灶缩小。结论:肝血管瘤采取螺旋CT叁期增强扫描,可准确诊断疾病。(本文来源于《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期刊2019年22期)
岳鑫,肖东健,王涵[3](2019)在《多期增强CT对高血管肝内胆管癌与肝细胞癌的鉴别诊断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多期增强CT在高血管肝内胆管癌(ICC)与肝细胞癌(HCC)中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9年2月我院收治的原发性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对象术前均进行多期增强CT扫描,以术后病理诊断为金标准,分析多期增强CT扫描在高血管ICC与HCC的鉴别诊断价值。结果:317例患者最终确诊为ICC患者43例,HCC患者274例,ICC所占比为13.56%。多期增强CT诊断ICC的灵敏度、特异性和符合度为69.77%、88.69%和86.12%;与HCC相比,ICC患者肿瘤组织LAP、PVP、EP期CT值较高,而UP期CT值低,二者UP、EP期CT值差异分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且两者的E-U差值的差异同样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ROC结果显示,E-U值诊断ICC的线下面积(AUC)为0.838(P=0.000,95%,CI:0.741~0.929),最佳截段值为51.80Hu。结论:多期增强CT的E-U差值对鉴别高血管肝内胆管癌和肝细胞癌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本文来源于《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期刊2019年21期)
安莉,沈帅,王璐瑶,李勇,牛玉梅[4](2019)在《TNF-α增强牙髓干细胞与脐静脉内皮细胞共培养血管生成能力》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TNF-α对人牙髓干细胞和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共培养体系体外血管生成能力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hDPSCs,并与HUVECs按1∶5比例行体外共培养。用0、50μg/L TNF-α作用于共培养系统并进行体外血管形成实验,分别在3、6、9 h检测各组小管形成的相对长度和节点数目并行细胞活死染色,CCK8法检测50μg/L TNF-α对共培养系统中两种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SPSS 20.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体外小管形成实验结果显示在3、6、9 h,50μg/L TNF-α作用的实验组形成的小管相对长度和分支点数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CCK8结果表明50μg/L TNF-α对共培养组细胞的增殖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50μg/L TNF-α增强人牙髓干细胞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共培养体系体外血管生成能力。(本文来源于《口腔医学研究》期刊2019年10期)
杨爱春,陈邦文,陈盈[5](2019)在《小剂量测试性团注与团注追踪触发两种增强延迟扫描技术在肺动脉血管造影中的应用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64层螺旋CT小剂量测试性团注扫描技术和团注追踪触发技术两种增强延迟扫描技术在肺动脉血管造影(CTA)检查中的应用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132例临床考虑为肺动脉栓塞的患者,随机采用小剂量测试性团注技术(76例)及团注追踪触发技术(56例)进行64层螺旋CT肺动脉血管造影检查。分析CTA血管图像,并比较同一部位动脉血管测量的CT值。结果两种扫描方式的图像质量评价均在良好及以上。两种扫描技术所得的图像同一部位动脉测量的CT值比较,主肺动脉、肺动脉干,上叶肺动脉血管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上腔静脉、主肺静脉及升主动脉CT值,小剂量测试性团注组小于团注追踪触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增强延迟时间检查技术都可以满足64层螺旋CT肺动脉CTA检查要求,但小剂量测试性团注扫描技术获得肺动脉CTA血管图像更好,且注射对比剂剂量更少。(本文来源于《浙江实用医学》期刊2019年05期)
徐兴明,滕红,谢英,赵张平,陈友琼[6](2019)在《双源64排螺旋CT叁期动态增强扫描评估肝脏血管瘤血供在介入治疗的临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64排双源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DSCT)叁期动态增强扫描评估肝脏血管瘤血供在介入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68例行经股动脉穿刺介入治疗的肝脏血管瘤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最大瘤体直径分为5~10cm组(46例),>10cm组(22例);根据血供情况分为富血供组(39例)和乏血供组(29例),并比较瘤体缩小率、动脉期强化比率缩小率差异。结果 68患者治疗显效10例(14.71%),有效35例(51.47%),无效23例(33.82%),总有效率66.18%。术后180天时,5~10cm组瘤体缩小率、动脉期强化比率缩小率均高于>10cm组(P<0.05),富血供组瘤体缩小率、动脉期强化比率缩小率均高于乏血供组(P<0.05)。结论 DSCT叁期动态增强扫描可有效观察肝脏血管瘤血供,而评估介入治疗适应性及效果,使患者得到更适合的治疗方式。(本文来源于《中国CT和MRI杂志》期刊2019年10期)
蔡乐雄,庄楠,詹奕彦[7](2019)在《1.5T增强MRI血管成像在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旨在探讨1.5T增强核磁共振(MRI)血管成像在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8月于汕头市第二人民医院就诊治疗的58例乳腺病变患者的临床、影像资料,以手术病理结果为金标准,记录1.5T增强MRI血管成像检查的正确诊断率,并总结其影像特征。结果乳腺恶性病变患侧血管数检出数显着高于良性病变者(P<0.05)。1.5T增强MRI血管成像中乳腺良性疾病表现为圆形、类圆形或椭圆形肿块,且肿块边缘清晰、均匀强化;恶性表现为不规则形状的肿块,肿块以分叶、边缘模糊、毛刺征多见,绝大部分肿块还可呈现斑点状、条片状或团状的不均匀强化。恶性病灶患侧和对侧血管数均大于2,患侧血管数明显增加,且病灶与血管关系紧密。时间-信号强度曲线中恶性Ⅲ型显着多于良性。结论 1.5T增强MRI血管成像检查诊断乳腺良、恶性疾病准确率均较高,且对于良、恶性病灶形状、周围血管情况以及其时间-信号强度曲线中的表现类型均可明确显示,更有利于临床上对乳腺良、恶性疾病进行鉴别。(本文来源于《中国CT和MRI杂志》期刊2019年11期)
王亚兰,吴立兵,谭凡,孙仁煌[8](2019)在《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瘤的增强MRI表现》一文中研究指出上皮样血管内皮瘤由Weiss等~([1])于1982年首次报道并命名,是一种来源于间叶的罕见的血管源性肿瘤,多发于软组织、肺脏、骨等部位,发生于肝脏者极少,每年发病率约为1/106~([2])。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瘤(hepatic epithelioid hemangioendothelioma,HEHE)由Ishak等~([3])于1984年首次报道,目前多为个案报道,样本量较少;临床和影像医师对其认识不足,术前常被误诊为肝转移瘤、胆管细胞性肝癌、原发性肝癌、(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期刊2019年09期)
袁艳菊,丁长青,刘维,张亚萍[9](2019)在《临床护理路径在肝脏血管瘤患者CT增强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肝脏血管瘤患者CT增强检查中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12月在丰县人民医院行上腹部CT增强检查、诊断结果为肝脏血管瘤的患者1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50)与研究组(n=50)。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临床护理路径流程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增强扫描检查前心理状态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扫描前的HAMA及HAMD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不良事件发生率(4%)明显较对照组(16%)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肝脏血管瘤患者CT增强检查患者行临床护理路径护理流程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焦虑状态,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值得应用。(本文来源于《智慧健康》期刊2019年28期)
崔文,牛磊,王明皓,刘龙梅,朱春霞[10](2019)在《头颈部血管MR叁维对比增强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析头颈部血管MR叁维对比增强成像技术(3DCE-MRA)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2017年3月—2019年5月来我院进行头颈部血管检查的112例患者选为研究对象,均实施carebolus法3D CE-MRA检查,观察总结患者病症检查结果,同时分析图像质量。结果:112例患者中,阴性36例,占有比率为32.14%,动脉扭曲32例,占有比率为28.57%,颈动脉狭窄20例,占有比率为17.86%,颅内动脉瘤20例,占有比率为17.86%,脑动静脉畸形4例,占有比率为3.57%。112例患者中,图像质量优者88例,良者22例,差者2例,优良率为98.21%。结论:在头颈部血管3DCE-MRA检查中,具有无创、安全、便捷的优势,几乎不会对患者造成任何损伤,临床应用价值非常高,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期刊2019年19期)
血管增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肝血管瘤采取螺旋CT叁期增强扫描的诊断效果。方法:研究对象取我院2016年4月—2019年5月的肝血管瘤患者50例,均经手术病理检查确诊,抽签法分组各25例。观察两组检查准确性、漏诊及误诊概率,分析观察组CT图像特点。结果:观察组诊断准确概率为96.00%,高于对照组,P <0.05,两组漏诊及误诊概率并无差异,P> 0.05;观察组24例诊断准确患者中,21例单发病灶,4例多发病灶(共29个病灶),直径平均(3.19±1.01)cm。增强扫描可见14例动脉期病灶周围强化明显,6例动脉期病灶完全强化,延时期等密度或稍高密度,门脉期略高密度,3例动脉期病灶中心强化,1例动脉期并无明显强化,门脉期强化不明显,延迟期病灶缩小。结论:肝血管瘤采取螺旋CT叁期增强扫描,可准确诊断疾病。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血管增强论文参考文献
[1].Y.S.Kim,M.Kim,S.H.Choi,S.H.You,R.E.Yoo.基于动态增强MRI评估偏头痛相关脑区的血管通透性改变[J].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019
[2].孙维虎.螺旋CT叁期增强扫描对肝血管瘤的诊断价值评价[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9
[3].岳鑫,肖东健,王涵.多期增强CT对高血管肝内胆管癌与肝细胞癌的鉴别诊断价值[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9
[4].安莉,沈帅,王璐瑶,李勇,牛玉梅.TNF-α增强牙髓干细胞与脐静脉内皮细胞共培养血管生成能力[J].口腔医学研究.2019
[5].杨爱春,陈邦文,陈盈.小剂量测试性团注与团注追踪触发两种增强延迟扫描技术在肺动脉血管造影中的应用比较[J].浙江实用医学.2019
[6].徐兴明,滕红,谢英,赵张平,陈友琼.双源64排螺旋CT叁期动态增强扫描评估肝脏血管瘤血供在介入治疗的临床意义[J].中国CT和MRI杂志.2019
[7].蔡乐雄,庄楠,詹奕彦.1.5T增强MRI血管成像在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探讨[J].中国CT和MRI杂志.2019
[8].王亚兰,吴立兵,谭凡,孙仁煌.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瘤的增强MRI表现[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19
[9].袁艳菊,丁长青,刘维,张亚萍.临床护理路径在肝脏血管瘤患者CT增强中的应用[J].智慧健康.2019
[10].崔文,牛磊,王明皓,刘龙梅,朱春霞.头颈部血管MR叁维对比增强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