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指示代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代词,指示,方言,语义,语法,渑池,认知。
指示代词论文文献综述
黄河,盛益民[1](2019)在《宜兴(张渚)方言指示代词的语义层级和句法功能》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介绍了宜兴(张渚)方言指示代词系统,进一步分析了指示代词的语义层级和句法功能。宜兴(张渚)方言指示词系统的复杂性和特殊性表现为有着双层嵌套的距离指示层级。文章最后从类型学的角度描写和分析了张渚话指示代词的类型学特点。(本文来源于《语言研究集刊》期刊2019年02期)
陈旖[2](2019)在《无锡方言的指示代词“熬[??~(55)]”》一文中研究指出无锡方言有一个比较独特且使用频率极高的用词"熬[??~(55)]",一般认为它是表示方式和程度的指示代词。它可以与名词、动词和形容词分别搭配,相当于普通话的"这/那样"、"这/那么",使用时有特定的用法。"熬"不区分近指和远指,符合语言共性的等级序列,但实际上在当地人语感中倾向于近指。"熬"应该是早期吴语"介"在无锡方言中的分化结果,是"介"的一种语音变异。(本文来源于《长江丛刊》期刊2019年29期)
胡倩,张巨文[3](2019)在《汉语口语中指示代词“那个”模糊用法的认知语用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指示代词"那个"是汉语口语中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文章中的"那个"借助其语义模糊的语言形式表达交际双方共知的话语内涵。本研究将其置于认知语用学框架下,借助关联理论,尝试探究听话者获取说话者交际意图的解读机理,认为明示信息的关联性和交际双方共有的认知环境为话语的成功识解提供基础。其次,"那个"的模糊指代与非指代性的明说在明示方式上存在语用差异,是一种独特的获取最佳关联的认知语用方式,引发后者所不具备的认知效果。(本文来源于《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8期)
李萍[4](2019)在《岚县方言指示代词与结构助词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山西岚县方言指示代词"这""那"出现在定语标记位置时,与结构助词"的"有密切的关系。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运用比较等方法,分析岚县方言指示代词的特殊功能。岚县方言指示代词与结构助词有更强的语法共性,岚县方言的指示代词更加虚化。岚县方言的指示代词还保留一定的指示功能,不能完全替代结构助词。(本文来源于《现代语文》期刊2019年06期)
浦丹清[5](2019)在《韩国学生习得指示代词“这么”、“那么”的偏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这么”、“那么”是汉语日常交际使用频率很高的词汇,也是HSK叁级以上的考试频繁涉及的知识点,经常被用来指示程度、方式、性状、数量或内容等等,由于指示代词本身的复杂性,韩国学生在使用时经常产生各种各样的偏误,本文以“这么”、“那么”的指示用法为研究内容,以韩国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语料库及问卷调查等方式搜集相关偏误语料并进行分析整理,从主客观角度探究产生偏误的原因并据此提出针对性建议。本文共分为七部分: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交代选题的缘起、意义及语料的来源,说明采用的研究方法和借鉴的相关理论,并对汉语本体研究领域及对外汉语领域相关的前人研究进行简单的整理和回顾。第二章简单总结和归纳了指示代词“这么/那么”的语法特征,包括词性的划分和语法功能等。第叁章首先总体上对北语HSK语料库中韩国学生使用“这么/那么”的情况和偏误进行概括说明,展示问卷调查的相关结果。第四章具体分析韩国学生使用“这么/那么”时产生的偏误,把所有偏误归纳为遗漏、误加、书写、错序、搭配和误代六大类型,引用学生的偏误句进行具体的解读分析。第五章从主观的语际迁移、语内迁移、学习策略和客观的教学方式、教材编排等五个方面探寻韩国学生产生偏误的具体原因。第六章根据以上偏误原因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减少“这么/那么”偏误的建议:教学方面教师应当正视学生偏误并注意引导学生选择正确的汉语学习策略,循序渐进、依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法,加强对比教学,精讲多练。教材方面,教材要全面涵盖知识点,注释要增强科学性,知识点编排顺序要合理;课后应当及时辅以相应的配套练习第七章为结语,对全文内容进行梳理总结并反思本研究的不足之处。(本文来源于《广西师范大学》期刊2019-06-09)
杨丽[6](2019)在《英语指示代词的理解与翻译》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是一篇翻译实践报告。实践报告主要围绕《美国最后边疆》(The Last American Frontier)的第十章到第十五章内容展开,The Last American Frontier是美国着名历史学家弗雷德里克·洛根·帕克森(Frederic Logan Paxson)撰写的一本史学着作,主要讲述了美国政府在不断向西拓殖的过程中西部边疆地区发展变化的历史和白人与印第安人关系的变迁。在将其译成中文的过程中,笔者发现指示代词的翻译是一个难点,它对篇章的衔接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若处理不当,很容易影响文章的整体连贯性,还会影响对原文风格的表达以及读者对原文的理解。所有这便需要译者在充分理解其指代含义的基础上斟酌其翻译方法。因此,本文从汉英指示代词的差异分析着手探究了指示代词汉译策略。论文共分五章。第一章是此次研究的背景、意义及内容;第二章介绍了此次翻译任务的过程,包括译前准备、翻译过程和以后校改;第叁章浅析了影响英语指示代词汉译的因素和在翻译这本书中遇到的问题;第四章结合具体案例分析,探究在翻译过程中应采取的相应翻译策略。第五章是实践总结,总结此次翻译实践中的感悟。(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学》期刊2019-06-01)
杨晓红[7](2019)在《指示代词“本”与其他结构体的限制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现代汉语中,"本"是一个很重要的指示代词,它与名词、量词的组合有一定限制性。"本"后面的名词类型,单音节名词占大多数,双音节名词中限于一些表示时间段或表示职务、身份、机构的名词。"本"后面量词的使用类型通常是动量词和集合量词。在"本+量词+名词"结构中的量词具有限制性,一方面要考虑它是否匹配"本"所指代的名词,另一方面还要考虑它在语境中是不是具有内指含义以及是不是说话人所在时间点。(本文来源于《现代语文》期刊2019年05期)
栗晓南[8](2019)在《渑池方言指示代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渑池方言指示代词为研究对象,渑池方言指示代词为近—远-更远叁分系统。在语用功能方面,各个指示代词在表达现场直指义上差别不大,但在内指功能上存在差异。在语法化方面,更远指代词可以语法化为定语标记、话题标记和连词。第一章绪论。首先简要介绍渑池的人文地理及方言语音面貌,然后说明本文的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概括相关研究的情况。最后说明本文的研究方法、语料来源。第二章为渑池方言基本指示代词的研究。首先具体描写和分析基本指示代词的语音、句法以及语用功能,其次分析更远指代词的虚指、类指用法以及一些组合形式。第叁章为渑池方言指示代词本体意义的分析。从方位处所、个体、时间、数量、性状方式、程度六个方面梳理指示代词的本体语义功能。第四章为渑池方言指示代词语法化的研究。更远指代词可以作为领属结构和关系从句中的名词化标记,以及用于近指语境中。更远指代词还可以位于体词、谓词、小句前充当话题标记。更远指代词作为句子的承接成分,语法化为连词,逻辑关系需要结合语篇才能得到凸显。第五章结语。总结全文主要观点,说明存在的不足。(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董娉君[9](2019)在《万荣方言的指示代词》一文中研究指出山西万荣方言的指示代词主要由二分系统构成。近指代词为"这",远指代词为"兀"或"奈"。近指代词"这"和远指代词"兀"有叁个读音,而远指代词"奈",在各种语境中只有一个读音,nai~(33)。除"这_1""兀_1"可以单独充当论元作主、宾语外,其他都要和非数量NP/VP、数量短语和量词结合为词组,才能用来指代人/物,方所,时间,数量,方式、形状、程度,次数等。(本文来源于《现代语文》期刊2019年04期)
杨艳[10](2019)在《指示代词相对空间位置义认知初探——从空间位置指别到意念性位置迁移的演变》一文中研究指出相对空间位置的语义元素是指示代词一系列语义和语用功能实现的必然要素,是其引申而具有指别时间、指别人际关系及正负评价和情感义的核心和基础。伴随其行、知、言叁域概念形成及转化的也是相对位置的指别和确认。而语法化程度较高的指示代词虽然打破了远近位置对应的概念体系,却仍需要通过意念性位置迁移将所指事物或对象拉近或推远的手段来完成其语义和语用功能。(本文来源于《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1期)
指示代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无锡方言有一个比较独特且使用频率极高的用词"熬[??~(55)]",一般认为它是表示方式和程度的指示代词。它可以与名词、动词和形容词分别搭配,相当于普通话的"这/那样"、"这/那么",使用时有特定的用法。"熬"不区分近指和远指,符合语言共性的等级序列,但实际上在当地人语感中倾向于近指。"熬"应该是早期吴语"介"在无锡方言中的分化结果,是"介"的一种语音变异。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指示代词论文参考文献
[1].黄河,盛益民.宜兴(张渚)方言指示代词的语义层级和句法功能[J].语言研究集刊.2019
[2].陈旖.无锡方言的指示代词“熬[??~(55)]”[J].长江丛刊.2019
[3].胡倩,张巨文.汉语口语中指示代词“那个”模糊用法的认知语用解读[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4].李萍.岚县方言指示代词与结构助词的关系[J].现代语文.2019
[5].浦丹清.韩国学生习得指示代词“这么”、“那么”的偏误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9
[6].杨丽.英语指示代词的理解与翻译[D].山西大学.2019
[7].杨晓红.指示代词“本”与其他结构体的限制性研究[J].现代语文.2019
[8].栗晓南.渑池方言指示代词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9
[9].董娉君.万荣方言的指示代词[J].现代语文.2019
[10].杨艳.指示代词相对空间位置义认知初探——从空间位置指别到意念性位置迁移的演变[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