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刚体极限平衡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刚体,极限,稳定性,安全系数,稳定,冲砂,滑坡。
刚体极限平衡论文文献综述
屈亮[1](2019)在《复杂地质条件下基于刚体极限平衡法的边帮采矿方案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安家岭露天矿北帮为例,根据安家岭露天矿北帮的生产实际情况,拟定4种采矿方案,通过刚体极限平衡计算方法的应用,计算分析不同方案下边坡变形的破坏机理及不同采矿方案下的边坡稳定性情况,进而确定最终的采矿方案为优化提前降盘为基础,采取陷落柱区域避让方法,优化边坡区域平盘参数。(本文来源于《露天采矿技术》期刊2019年01期)
胡嫣然,陈静[2](2019)在《刚体极限平衡法在坝基深层抗滑稳定计算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坝基深层滑动面的产状及组合一般可分为单斜面滑动、双斜面滑动和多斜面滑动,其中双斜面滑动最为常见。本文在阐述坝基的单滑面和双滑面两种滑移模式的计算原理、安全判据等的基础上,用等安全系数法计算向家坝水电站泄12坝段的安全系数,分析了抗力角φ的变化对安全系数的影响及第二滑裂面最不利的位置及其对安全系数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随着φ角的增大,安全系数逐渐增大,从安全角度出发,工程上一般取φ=0。(本文来源于《安徽建筑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王俊萍,温霞,贾婷立[3](2018)在《基于刚体极限平衡法的不同透水条件岸坡稳定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大批水电工程的投建,库区古滑坡复活的同时,库区岸坡还产生了新的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给国家和库区人民带来很大的危害。水作为岸坡失稳破坏最活跃、最普遍的致灾因子,本文以某简化边坡为例,采用刚体极限平衡理论,分别考虑降雨和库水上涨及其综合作用建立计算模型,分析了其在不同透水条件下的稳定性,得出降雨和水库水位抬升均会导致极限状态滑体稳定性系数数值减小,进而诱发滑体的失稳。其中降雨使后缘裂缝充水,导致稳定性系数降低24%,如坡体结构条件适宜,降雨和库水上涨均会加剧失稳。坡体表面作防渗处理在一定程度可以提高岸坡的稳定性,防渗、排水降水头和一定程度的支护措施是较为有效的滑坡治理方案,为滑体整治提供了理论参考,对岸坡稳定性及防、减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建材与装饰》期刊2018年42期)
王静,曾刚[4](2018)在《边坡稳定分析中刚体极限平衡法影响因素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刚体极限平衡法对某水电站坝肩覆盖层边坡进行稳定分析,对刚体极限平衡法中条分数量、收敛容差、迭代次数、条间力函数、自动搜索精度等人为因素进行敏感性分析。通过分析总结出其对安全系数的不同影响。研究成果可降低人为因素,使边坡设计计算规范化,对边坡工程设计起到指导作用。(本文来源于《西北水电》期刊2018年04期)
陈圆圆[5](2018)在《刚体极限平衡法在某闸坝抗滑稳定分析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评估某冲砂闸坝基的表层和深层抗滑稳定性,采用二维刚体极限平衡法对该闸室的表层抗滑稳定、闸基应力和软弱破碎带组成的不利结构面进行系统分析计算,结果表明:(1)闸室在各工况时对应的抗剪和抗剪断稳定安全系数均大于规范最小允许值,最大竖向应力小于基岩极限承载力,闸室的表层抗滑稳定性和基础承载力状态良好;(2)当考虑软弱破碎带的深层抗滑稳定时,各工况下闸坝的抗滑力均远大于下滑力,说明该泄洪冲砂闸坝基的深层抗滑稳定好,Cr1和Cr2软弱破碎带组成的不利结构面不会造成冲砂闸坝基失稳。(本文来源于《吉林水利》期刊2018年02期)
刘红岑,张亮[6](2016)在《基于刚体极限平衡法的滑坡稳定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我国地质工程研究的主要课题,滑坡灾害不仅分布面积较广,且发生频率较高,灾害的危害程度较大。采用刚体极限平衡法对坡体稳定性进行分析,得出:(1)针对由岩体构成的坡体,应当选用Sarma法得出安全系数;(2)少数坡体不适合选用Sarma法进行计算,因为该类方法适用于充分挖掘土体的抗剪强度潜力计算;(3)因为假定条块的合力与相邻条块之间的方向平行,在坡面较陡的情况下,条分面上的剪力可能大于抗剪强度最值,难以符合实际条件,进而引起安全系数偏大的问题;(4)在进行坡体稳定性及其灾害防治研究时,所选用的安全系数应当与其分析方法相互协调。(本文来源于《水利规划与设计》期刊2016年05期)
张其唯,马淑芝,贾洪彪[7](2015)在《矿山排土场稳定性评价的FLAC~(3D)方法和刚体极限平衡法对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排土场比自然边坡要复杂的多,在稳定性评价中有必要利用多种方法共同分析。采用FLAC3D方法和刚体极限平衡法对某排土场进行稳定性评价。极限平衡法计算结果表明,排土场在地震工况下存在沿面滑动的可能性;FLAC3D方法模拟结果表明,排土场整体处于基本稳定状态,但是局部在降雨和地震工况下均有发生沿面滑动的危险性。分析结果的差异性是因为FLAC3D评价的是排土场整体的稳定性,而刚体极限平衡法计算的只是可能滑动面上的稳定性系数,并且在计算过程中无法考虑土体应力应变关系。极限平衡法通过简单计算就能得到排土场稳定性系数,但是不能反映排土场破坏过程;FLAC3D方法能直观反映出排土场破坏机制但是其计算边界的确定和单元网格的划分均有很大的随意性,给后续工作带来一定难度。所以在复杂排土场稳定性评价过程中有必要同时利用两种方法共同分析。(本文来源于《矿业研究与开发》期刊2015年06期)
王静,姚峰,刘鹏,吕琦[8](2014)在《有限元重度增加法与刚体极限平衡法在边坡稳定分析中的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介绍边坡稳定分析的有限元重度增加法与极限平衡法基本原理及比较其优缺点的基础上,分别采用有限元重度增加法与极限平衡法,对某电站坝肩覆盖层边坡进行稳定分析,比较了其稳定安全系数和可能最危险滑裂面位置。计算结果表明:2种方法所得到可能最危险滑裂面的形状和稳定安全系数基本一致;同时,论证了采用有限元静力平衡计算不收敛作为边坡整体失稳的破坏准则是合适的,初步验证了有限元重度增加法对边坡稳定性分析具有一定的可行性。(本文来源于《西北水电》期刊2014年05期)
冯韶辉,孟繁杰,彭小川,付平[9](2014)在《应用刚体极限平衡原理进行溢洪道弧门支座受力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溢洪道弧门支座用于支承溢洪道弧形闸门,是将作用于闸门上各种荷载传给闸墩的重要受力构件。准确分析各工况下弧门支座的受力情况,是弧门支座设计的关键所在。应用刚体极限平衡原理对溢洪道弧门支座进行受力分析,进而找出其中的控制荷载组合,用于指导弧门支座的结构设计。(本文来源于《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期刊2014年03期)
许祥,卜凤英[10](2013)在《刚体极限平衡法分析重力坝深层抗滑稳定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重力坝是一种从古至今一直被广泛应用的坝型,因其主要依靠坝体的自重在坝基面上产生的摩擦力来维持稳定而得名。文章即对刚体极限平衡法分析重力坝深层抗滑稳定时的部分问题做了些许讨论。(本文来源于《内蒙古水利》期刊2013年06期)
刚体极限平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坝基深层滑动面的产状及组合一般可分为单斜面滑动、双斜面滑动和多斜面滑动,其中双斜面滑动最为常见。本文在阐述坝基的单滑面和双滑面两种滑移模式的计算原理、安全判据等的基础上,用等安全系数法计算向家坝水电站泄12坝段的安全系数,分析了抗力角φ的变化对安全系数的影响及第二滑裂面最不利的位置及其对安全系数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随着φ角的增大,安全系数逐渐增大,从安全角度出发,工程上一般取φ=0。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刚体极限平衡论文参考文献
[1].屈亮.复杂地质条件下基于刚体极限平衡法的边帮采矿方案优化[J].露天采矿技术.2019
[2].胡嫣然,陈静.刚体极限平衡法在坝基深层抗滑稳定计算中的应用[J].安徽建筑大学学报.2019
[3].王俊萍,温霞,贾婷立.基于刚体极限平衡法的不同透水条件岸坡稳定性研究[J].建材与装饰.2018
[4].王静,曾刚.边坡稳定分析中刚体极限平衡法影响因素探讨[J].西北水电.2018
[5].陈圆圆.刚体极限平衡法在某闸坝抗滑稳定分析中的应用[J].吉林水利.2018
[6].刘红岑,张亮.基于刚体极限平衡法的滑坡稳定性分析[J].水利规划与设计.2016
[7].张其唯,马淑芝,贾洪彪.矿山排土场稳定性评价的FLAC~(3D)方法和刚体极限平衡法对比分析[J].矿业研究与开发.2015
[8].王静,姚峰,刘鹏,吕琦.有限元重度增加法与刚体极限平衡法在边坡稳定分析中的对比研究[J].西北水电.2014
[9].冯韶辉,孟繁杰,彭小川,付平.应用刚体极限平衡原理进行溢洪道弧门支座受力分析[J].水利水电工程设计.2014
[10].许祥,卜凤英.刚体极限平衡法分析重力坝深层抗滑稳定性研究[J].内蒙古水利.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