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扑异构酶抑制剂论文-胡园,李震宇,丁艳娇,李志颖,刘志勇

拓扑异构酶抑制剂论文-胡园,李震宇,丁艳娇,李志颖,刘志勇

导读:本文包含了拓扑异构酶抑制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拓扑异构酶Ⅱα,设计合成,结构优化,抗肿瘤活性

拓扑异构酶抑制剂论文文献综述

胡园,李震宇,丁艳娇,李志颖,刘志勇[1](2019)在《3-芳基-7-羟基喹啉类拓扑异构酶Ⅱα抑制剂的合成及抗肿瘤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人脱氧核糖核酸(DNA)拓扑异构酶Ⅱα(topoisomerase Ⅱα, Topo Ⅱα)是重要的抗肿瘤药物靶标之一.为发现高效、低毒的Topo Ⅱα抑制剂,通过对先导化合物6-(3,4-二羟基苯基)萘酚(CS1)进行骨架跃迁,设计合成了21个3-芳基-7-羟基喹啉衍生物.采用DNA松弛实验评价体外Topo Ⅱα抑制活性,结果显示大部分化合物对Topo Ⅱα活性有抑制作用;采用人叁阴乳腺癌MDA-MB-231细胞和人宫颈癌HeLa细胞生长抑制实验体外评价抗肿瘤活性,结果表明3-(2,4-二甲氧基苯基)-7-羟基喹啉(4j)对HeLa细胞有明显毒性(IC_(50)=0.8μmol·L~(-1)), 3-(4-羟基苯基)-7-羟基喹啉(4e)对MDA-MB-231(IC_(50)=1.1μmol·L~(-1))和HeLa(IC_(50)=4.2μmol·L~(-1))细胞均有明显毒性,阳性对照CS1对MDA-MB-231和HeLa细胞的IC_(50)值分别为3.8和2.5μmol·L~(-1).研究结果为设计合成新的喹啉类高效拓扑异构酶Ⅱα抑制剂提供了新思路.(本文来源于《有机化学》期刊2019年11期)

陈吉宁[2](2019)在《拓扑异构酶Ⅱ抑制剂的合成及其抗肿瘤机制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DNA拓扑异构酶是一类负责解决DNA拓扑结构的酶,这些酶在细胞的一些基础生命活动,如复制、转录、重组、修复、染色质的重新构建、M期染色体的浓缩和分离等中起着关键作用。随着Topo Ⅱ毒剂被广泛应用于治疗肿瘤疾病中,人们逐渐发现这些毒剂具有严重的副作用,如治疗过程产生的耐药、继发性肿瘤和心脏毒性等,限制了其临床使用。还会导致多药耐药性的产生,降低肿瘤细胞对化学药物的敏感性,从而限制抗肿瘤药物应用。而常见的Topo Ⅱ毒剂,往往都会产生严重的DNA损伤作用,例如依托泊苷(Etoposide),或者容易被药物外排泵排出细胞外,而降低细胞内药物的浓度,导致药物敏感性降低。同时,TopoⅡ毒剂还会导致细胞内拓扑异构酶Ⅱ水平的降低,导致细胞对TopoⅡ靶点的药物敏感度降低。许多天然来源的吖啶酮类似物具有良好的抗肿瘤、抗菌、抗寄生虫、抗炎等生理活性。同时吖啶酮类似物具有抑制P-gp以及MRP家族蛋白的功能。基于此,本研究对吖啶酮进行结构修饰,希望发现活性好、毒副作用低,有潜在开发前景的新型Topo Ⅱ抑制剂。我们首先对2,6二氯苯甲酸的5位上硝基,第二步的进行最为困难,经过一系列的探究,最终利用了 Buchwald-Hartwig人名反应实现了中间体C的大量合成;第叁步为傅克酰基化反应,生成中间体D;第四步为不同氨基化合物的亲核取代反应,生成E系列化合物;第五步为部分E系列化合物硝基还原成氨基,得到F系列化合物。接着我们对所得化合物进行抗肿瘤细胞增殖活性测试,选取叁株肿瘤细胞(HCT116、SW480、HeLa),得到化合物对叁株肿瘤细胞的IC50值,其中活性较好的化合物(IC50<10 μM)有E24、E25、E27、E29、E30、E31、E32、E33、F8等几个化合物。对这些化合物进行体外Topo Ⅱα抑制活性分析,筛选出活性较好的Topo Ⅱα抑制剂:E24、E25、E29-E33等。综合IC50值与体外酶活抑制情况我们选择了 E33对其进行机理研究。并得到了一些有意义的实验结果。E33在体外能够抑制Topo Ⅱα介导的超螺旋DNA解螺旋实验以及KDNA断裂实验,说明E33能够抑制Topo Ⅱα的活性。同时,E33显着降低了肿瘤细胞的生存率,且表现出比依托泊苷更强的细胞毒性;E33显着抑制了肿瘤细胞的克隆形成;同时E33还显着抑制了肿瘤细胞的伤口愈合速率。我们发现E33并不引起显着的细胞凋亡和周期阻滞作用,我们使用双阻法检测细胞对Gi/S期的影响,发现E33没有引起Gi/S期的损伤;接着使用同样的方法验证E33对G2/M期的影响,发现E33能够使结肠癌细胞发生G2/M期阻滞;接着为了探究周期阻滞的原因,同时考虑到拓扑异构酶Ⅱ在细胞周期中的作用,我们进行了染色体伸展实验,发现E33能够抑制肿瘤细胞染色体浓缩,因而我们得出结论染色体浓缩的抑制导致了HCT116细胞G2/M期阻滞。同时为了验证E33是否是通过抑制细胞内Topo Ⅱ来发挥细胞功效,我们进行了Topo Ⅱ-DNA捕获实验,发现E33能够抑制细胞内Topo Ⅱ,但却不引起Topo Ⅱ蛋白的降解;我们还发现E33不引起HCT116细胞DNA损伤,这一结果同时也解释了为什么E33没有引起Topo Ⅱ的降解。这些结果均表明了E33具有潜在的抗肿瘤细胞增殖活性,同时表现出比传统的Topo Ⅱ毒剂更好的性质,需要后续进行深入的研究评价。(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9-05-23)

李志颖,丁艳娇,卜华港,沈月毛[3](2018)在《6-取代芳基-2-甲氧基喹啉类拓扑异构酶Ⅱα抑制剂的合成及抗肿瘤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人DNA拓扑异构酶Ⅱα(topoisomerase Ⅱα, Topo Ⅱα)是重要的抗肿瘤药物研究靶标之一.前期研究发现对联叁苯类化合物对TopoⅡα有抑制作用,并且抑制人乳腺导管癌细胞增殖.本研究通过对联叁苯类化合物的骨架跃迁,设计合成了19个6-取代芳基-2-甲氧基喹啉类衍生物3a~3s,包括取代苯基、氮硫杂环和萘环等.体外人叁阴乳腺癌MDA-MB-231细胞株生长抑制实验和Topo Ⅱα抑制实验结果表明, 6-(4-羟甲基苯基)-2-甲氧基喹啉(3b)有明显细胞毒性和Topo Ⅱα抑制活性(IC_(50)=9.9μmol·L~(-1)).研究结果为研发新型Topo Ⅱα抑制剂提供了新方向,对肿瘤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有机化学》期刊2018年12期)

关梦佳,邱进,鲁春华,赵保兵,沈月毛[4](2018)在《拟天然联叁苯类拓扑异构酶Ⅱα抑制剂的设计合成(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设计合成了系列新的拟天然联叁苯类衍生物,并对其生物活性进行了分析.其中4-氨基-(1,1':4,1'-叁联苯)-3-二醇(17)具有最强的MDA-MB-435细胞增殖抑制活性, IC_(50)为(0.20±1.12)μmol/L,显着优于我们之前报道的同类化合物X1和X2.DNA松弛实验结果表明,化合物17具有较强的DNA拓扑异构酶Ⅱα的抑制活性,但是对DNA拓扑异构酶Ⅰ活性无明显抑制作用.分子模拟对接分析结果进一步验证, C环上的氮取代基对化合物17选择性抑制DNA拓扑异构酶IIα活性有重要作用,为设计合成新的联叁苯类高效拓扑异构酶Ⅱα抑制剂提供了新思路.(本文来源于《有机化学》期刊2018年11期)

任青成,徐志,高川[5](2018)在《细菌促旋酶和拓扑异构酶IV非喹诺酮抑制剂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表明,对细菌的复制阶段进行干扰对抑制细菌的繁殖和传播具有重要作用。其中,DNA促旋酶和拓扑异构酶IV是细菌复制所需的2个酶,是良好的抗菌药作用靶点,如喹诺酮类抗生素主要作用靶点就是DNA促旋酶(革兰阴性菌)和拓扑异构酶IV(革兰阳性菌)。然而,由于长时间、广泛的使用,细菌通过DNA促旋酶和拓扑异构酶IV作用位点的突变对喹诺酮类抗生素已产生了严重的耐药性。尽管如此,由于与作用靶酶结合位点的差异,耐喹诺酮类的致病菌对其它非喹诺酮类抗生素可能依然敏感,故有必要进行深入研究。本文概述了近5年来细菌促旋酶和拓扑异构酶IV非喹诺酮抑制剂的最新研究进展,以启迪科学家更合理的设计此类化合物。(本文来源于《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期刊2018年04期)

冯凯瑞[6](2018)在《计算机辅助DNA拓扑异构酶Ⅰ型与CDK8抑制剂的结构设计及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通过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技术对具有抗肿瘤作用的DNA拓扑异构酶Ⅰ型和CDK8两种抑制剂进行了系统的理论研究。第一部分:首先基于药效团模型进行迭合,通过60个吴茱萸碱类化合物获得了可靠并具有较高的预测能力的比较分子场分析方法(COMFA,q~2=0.729,r~2=0.985)和比较分子相似性指数分析方法(COMSIA,q~2=0.746,r~2=0.989)模型。结合分子对接和动力学模拟,发现抑制剂与残基GLU356和ARG364产生的氢键、以及与碱基TGP11,DA113产生的疏水作用对于其在蛋白中的稳定至关重要。DNA小沟区域中残基ASN722和THR718受静电场影响最大,为了保证化合物产生更好的抑制活性,此区域基团应保持平面结构。通过构效关系和虚拟筛选获得了10个(DS1-DS8,z1-z2)潜在抑制DNA拓扑异构酶I活性的候选化合物。第二部分:针对CDK8抑制剂进行了构效关系研究,将39个CDK8抑制剂化合物基于公共骨架迭合,得到了可用于下一步研究的COMFA(q~2=0.64,r~2=0.98)和COMSIA(q~2=0.609,r~2=0.952)模型。通过建模分析发现化合物活性受静电场和氢键受体场影响最大。分子对接显示LYS52,ASP98,ALA100和ARG356是受体结合位点中的重要残基,化合物与残基LYS52之间氢键作用的强弱是影响化合物产生抑制活性的重要因素。根据研究结果以萘啶环为骨架设计得到了化合物DS1,同时采用两种筛选方法对包含1万个小分子的ZINC数据库进行筛选获得了14个吲唑类结构化合物,它们都可以作为候选化合物用于下一步的研究。以上结果为研究这两种抑制剂的抗肿瘤作用机制及结构设计优化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期刊2018-05-27)

谢新文[7](2018)在《DNA拓扑异构酶Ⅱ抑制剂的设计合成及抗肿瘤活性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细胞的一种基本核酶,DNA拓扑异构酶可参与细胞的复制、转录和有丝分裂等生命过程。DNA在复制和转录时,双链在解链的过程中分子内部以及分子间容易发生纠缠折迭。作为一类高度保守的蛋白质,拓扑异构酶能够缓解DNA分子出现的拓扑学张力,断开和连接DNA链的磷酸二酯键,介导DNA单链或双链的瞬时断裂和再连接,从而催化超螺旋状态与解旋状态拓扑异构体之间的相互转换,是抗肿瘤药物研究的重要靶点。根据作用机制的不同,拓扑异构酶分为Topo Ⅰ和TopoⅡ。Topo Ⅰ催化单链的瞬时断裂和再链接,TopoⅡ催化双链的瞬时断裂和再连接。DNA拓扑异构酶抑制剂以拓扑异构酶为作用靶点,通过影响Topo酶的活性,干扰DNA复制及基因的表达进而影响细胞周期分布,抑制肿瘤细胞的快速增殖,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并在一定程度上杀死肿瘤细胞,从而发挥抗肿瘤作用。按照与DNA作用方式的不同,可分为DNA嵌入剂(如安丫啶、米托蒽醌等)和非嵌入剂。根据作用机制不同,分为Topo毒剂和Topo催化抑制剂。TopoⅡ毒剂通过稳定Topo Ⅱ介导的可裂解复合物Topo-DNA形成永久性的DNA的双链断裂而表现出抗肿瘤活性。临床常用的药物有依托泊苷(Etoposide,VP-16)和替尼泊苷(Teniposide,Vumon,VM-26)等鬼臼毒素类衍生物,广泛应用于肺癌、生殖细胞癌、白血病、非霍奇金淋巴瘤等各种恶性肿瘤的治疗。Topo Ⅱ催化抑制剂可通过阻止Topo与DNA的结合而影响DNA的复制过程进而表现出抗肿瘤活性,如阿霉素、柔红霉素、多柔比星等药物。新型的Topo Ⅱ抑制剂主要有黄酮类、喹诺酮类、硝基呋喃类、喹喔啉类、苯菲腚类、氨缩硫脲类等,处于临床研究的药物有 Vosaroxin、F14512、XK469、C-1311 等。目前临床使用的Topo抑制剂,Topo Ⅱ抑制剂研究较多,且往往存在不同程度的缺点,如水溶性差、抗瘤谱窄、耐药性、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等副作用。因此,寻找高效、副作用少的Topo Ⅱ抑制剂是当前研发抗肿瘤药物的热点之一。作为一个很具潜力的先导化合物,XK469具有较强的广谱抑制各种实体瘤的作用,较传统的Topo抑制剂如喜树碱等,具有较低的毒性和副作用。以此为设计切入点,通过对其与DNATopoⅡ的共晶(PDB:1ZXM)结合模式的分析,运用骨架跃迁、拼合原理等药物设计的基本思路,并结合计算机分子对接(sybyl)模拟,引入了具有广泛药效的蒽醌骨架,设计合成了 A系列酰胺类化合物(30个)和B系列多胺化合物(8个)。对A、B系列进行了体外抗肿瘤细胞增殖活性测试,两个系列均对不同肿瘤细胞有一定的抗增殖活性。其中A系列对测试的贴壁细胞抑制作用较差,对悬浮细胞K562的作用最为敏感,大部分化合物的IC50在1-10μM之间,化合物6d5的活性最高(IC50 = 0.77μM),而化合物6d2对不同细胞综合抑制能力最好。B系列化合物有较广泛的抗肿瘤细胞增殖作用,其中直链多胺化合物16c的综合活性最好(IC50在6.56-10.71 μM之间),对HepG2和MDA-MB-231细胞的活性强于米托蒽醌,对HCT116细胞活性与米托蒽醌相当。支链化合物中,对于HepG2和MDA-MB-231细胞,19a,19b,19d与米托蒽醌活性相当或稍强,19c对MDA-MB-231活性强于米托蒽醌。通过Topo Ⅱ介导的pBR322 DNA解旋实验和kDNA去连接实验,证明了目标化合物作用于Topo Ⅱα,且多数化合物的抑酶活性与VP16相当或更强。通过DNA嵌入实验,确定了 A系列和B系列代表化合物6d2和16c均为DNA非嵌入剂。(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8-05-22)

曹刚,赵西林,薛云新,王岱[8](2018)在《新型非喹诺酮类细菌ⅡA型拓扑异构酶抑制剂抗菌药物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自1962年第一代喹诺酮类药物萘啶酮酸发明以来,成百上千种可分为四代的喹诺酮衍生物已经被成功合成,并且细菌ⅡA型拓扑异构酶(DNA旋转酶和拓扑异构酶IV)已经被确认为该类抗菌药物的作用靶点。先前研究表明:细菌DNA复制过程对菌体生长与存活至关重要,而这一过程需要DNA旋转酶和拓扑异构酶IV的共同作用。在过去50多年中,喹诺酮类药物的广泛使用也说明这一药物作用靶点在临床治疗上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对喹诺酮类药物不恰当的使用乃至滥用,导致细菌耐药性的逐步上升,为确保这一行之有效的抗菌药物作用靶点继续发挥其良好的治疗效果,研发作用于该靶点的非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来克服现有的喹诺酮耐药迫在眉睫。(本文来源于《中国抗生素杂志》期刊2018年04期)

朱燕,石永进,赵玉亮,朱平[9](2018)在《拓扑异构酶抑制剂通过ATM/ATR和NF-κB途径上调乳腺癌细胞MICA/B的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常用化疗药物对免疫识别乳腺癌细胞重要的靶标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Ⅰ类相关分子A和B(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classⅠ-related chain A and B,MICA/B)的影响,探讨其调节MICA/B表达的分子机制。方法:用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化疗药物对乳腺癌细胞MICA和MICB mRNA表达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化疗药物对MICA/B表面蛋白表达的作用。加入咖啡因抑制毛细血管扩张性共济失调突变和Rad3相关激酶(ataxia telangiectasia mutated and Rad3-related kinase,ATM/ATR),加入吡咯烷二硫氨基甲酸酯(pynolidine dithiocarbamate,PDTC)抑制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观察其是否能够抑制化疗药物中拓扑异构酶抑制剂对乳腺癌细胞MICA和MICB mRNA及蛋白的表达。凝胶阻滞实验(electrophoretic mobility shift assay,EMSA)检测药物是否影响乳腺癌细胞NF-κB与MICA/B启动子区的结合。结果:叁种拓扑异构酶抑制剂足叶乙甙、拓扑替康和阿霉素可使乳腺癌MCF-7细胞的MICA和MICB mRNA水平升高。足叶乙甙在浓度为5、20、100μmol/L时,与不加药处理组相比,MICA mRNA水平分别升高到(1.68±0.17)、(2.54±0.25)、(3.42±0.15)倍(P<0.05);MICB mRNA水平分别升高到(1.82±0.24)、(1.56±0.05)、(5.84±0.57)倍(P<0.05)。拓扑替康和阿霉素在特定浓度时也使MCF-7的MICA和MICB mRNA水平显着升高(P<0.05)。拓扑异构酶Ⅱ抑制剂足叶乙甙和拓扑替康处理另一乳腺癌细胞系SK-BR-3后,MICB mRNA的表达也轻度升高(P<0.05)。足叶乙甙和拓扑替康还增加MCF-7细胞表面MICA/B蛋白的表达(P<0.05),且存活和凋亡细胞MICA/B蛋白的表达均增高。用不同浓度的咖啡因处理足叶乙甙损伤的乳腺癌细胞,MICA/B mRNA和蛋白表达均显着降低,当咖啡因浓度为1、5、10 mmol/L时,MICA mRNA相对表达水平由不用咖啡因处理组的(3.75±0.25)倍分别降为(0.89±0.05)、(0.81±0.02)、(0.48±0.04)倍(P<0.001),MICB mRNA由(6.85±0.35)倍降为(1.36±0.13)、(0.76±0.06)、(0.56±0.03)倍(P<0.05),MICA/B蛋白表达由(3.42±0.05)倍降为(1.32±0.03)、(1.21±0.06)、(1.14±0.03)倍(P<0.001),表明足叶乙甙对MICA/B的上调作用能够被ATM/ATR抑制剂所抑制。同样,加入不同浓度的NF-κB的强抑制剂PDTC(10、50、100μmol/L),MICA/B mRNA和蛋白的表达均明显受到抑制(P<0.05),提示NF-κB也参与这一过程。EMSA实验显示,MCF-7细胞用足叶乙甙处理后,NF-κB与MICA/B基因启动子区的结合活性增强。结论:拓扑异构酶抑制剂诱导并上调乳腺癌细胞MICA和MICB mRNA及表面蛋白的表达,表明化疗药物有可能增强免疫系统对乳腺癌的识别和杀伤,ATM/ATR和NF-κB途径参与了这一过程。(本文来源于《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8年02期)

张游华,顾牣赜,牛天力,张青川[10](2016)在《DNA拓扑异构酶抑制剂在逆转肿瘤多药耐药性中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DNA拓扑异构酶(DNA topoisomerase,Topo)是细胞凋亡过程中关键的核内酶,Topo抑制剂通过作用于Topo抑制肿瘤的活性。然而在临床中,单独使用一种Topo抑制剂常常引发多药耐药性。研究证明,两种Topo抑制剂联合用药存在协同作用可以逆转这种多药耐药性,但这种联合与药物组配、肿瘤特点和给药顺序密切相关,本文就这种联合用药在逆转肿瘤多药耐药中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本文来源于《现代肿瘤医学》期刊2016年24期)

拓扑异构酶抑制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DNA拓扑异构酶是一类负责解决DNA拓扑结构的酶,这些酶在细胞的一些基础生命活动,如复制、转录、重组、修复、染色质的重新构建、M期染色体的浓缩和分离等中起着关键作用。随着Topo Ⅱ毒剂被广泛应用于治疗肿瘤疾病中,人们逐渐发现这些毒剂具有严重的副作用,如治疗过程产生的耐药、继发性肿瘤和心脏毒性等,限制了其临床使用。还会导致多药耐药性的产生,降低肿瘤细胞对化学药物的敏感性,从而限制抗肿瘤药物应用。而常见的Topo Ⅱ毒剂,往往都会产生严重的DNA损伤作用,例如依托泊苷(Etoposide),或者容易被药物外排泵排出细胞外,而降低细胞内药物的浓度,导致药物敏感性降低。同时,TopoⅡ毒剂还会导致细胞内拓扑异构酶Ⅱ水平的降低,导致细胞对TopoⅡ靶点的药物敏感度降低。许多天然来源的吖啶酮类似物具有良好的抗肿瘤、抗菌、抗寄生虫、抗炎等生理活性。同时吖啶酮类似物具有抑制P-gp以及MRP家族蛋白的功能。基于此,本研究对吖啶酮进行结构修饰,希望发现活性好、毒副作用低,有潜在开发前景的新型Topo Ⅱ抑制剂。我们首先对2,6二氯苯甲酸的5位上硝基,第二步的进行最为困难,经过一系列的探究,最终利用了 Buchwald-Hartwig人名反应实现了中间体C的大量合成;第叁步为傅克酰基化反应,生成中间体D;第四步为不同氨基化合物的亲核取代反应,生成E系列化合物;第五步为部分E系列化合物硝基还原成氨基,得到F系列化合物。接着我们对所得化合物进行抗肿瘤细胞增殖活性测试,选取叁株肿瘤细胞(HCT116、SW480、HeLa),得到化合物对叁株肿瘤细胞的IC50值,其中活性较好的化合物(IC50<10 μM)有E24、E25、E27、E29、E30、E31、E32、E33、F8等几个化合物。对这些化合物进行体外Topo Ⅱα抑制活性分析,筛选出活性较好的Topo Ⅱα抑制剂:E24、E25、E29-E33等。综合IC50值与体外酶活抑制情况我们选择了 E33对其进行机理研究。并得到了一些有意义的实验结果。E33在体外能够抑制Topo Ⅱα介导的超螺旋DNA解螺旋实验以及KDNA断裂实验,说明E33能够抑制Topo Ⅱα的活性。同时,E33显着降低了肿瘤细胞的生存率,且表现出比依托泊苷更强的细胞毒性;E33显着抑制了肿瘤细胞的克隆形成;同时E33还显着抑制了肿瘤细胞的伤口愈合速率。我们发现E33并不引起显着的细胞凋亡和周期阻滞作用,我们使用双阻法检测细胞对Gi/S期的影响,发现E33没有引起Gi/S期的损伤;接着使用同样的方法验证E33对G2/M期的影响,发现E33能够使结肠癌细胞发生G2/M期阻滞;接着为了探究周期阻滞的原因,同时考虑到拓扑异构酶Ⅱ在细胞周期中的作用,我们进行了染色体伸展实验,发现E33能够抑制肿瘤细胞染色体浓缩,因而我们得出结论染色体浓缩的抑制导致了HCT116细胞G2/M期阻滞。同时为了验证E33是否是通过抑制细胞内Topo Ⅱ来发挥细胞功效,我们进行了Topo Ⅱ-DNA捕获实验,发现E33能够抑制细胞内Topo Ⅱ,但却不引起Topo Ⅱ蛋白的降解;我们还发现E33不引起HCT116细胞DNA损伤,这一结果同时也解释了为什么E33没有引起Topo Ⅱ的降解。这些结果均表明了E33具有潜在的抗肿瘤细胞增殖活性,同时表现出比传统的Topo Ⅱ毒剂更好的性质,需要后续进行深入的研究评价。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拓扑异构酶抑制剂论文参考文献

[1].胡园,李震宇,丁艳娇,李志颖,刘志勇.3-芳基-7-羟基喹啉类拓扑异构酶Ⅱα抑制剂的合成及抗肿瘤活性研究[J].有机化学.2019

[2].陈吉宁.拓扑异构酶Ⅱ抑制剂的合成及其抗肿瘤机制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9

[3].李志颖,丁艳娇,卜华港,沈月毛.6-取代芳基-2-甲氧基喹啉类拓扑异构酶Ⅱα抑制剂的合成及抗肿瘤活性研究[J].有机化学.2018

[4].关梦佳,邱进,鲁春华,赵保兵,沈月毛.拟天然联叁苯类拓扑异构酶Ⅱα抑制剂的设计合成(英文)[J].有机化学.2018

[5].任青成,徐志,高川.细菌促旋酶和拓扑异构酶IV非喹诺酮抑制剂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2018

[6].冯凯瑞.计算机辅助DNA拓扑异构酶Ⅰ型与CDK8抑制剂的结构设计及理论研究[D].上海应用技术大学.2018

[7].谢新文.DNA拓扑异构酶Ⅱ抑制剂的设计合成及抗肿瘤活性的初步研究[D].山东大学.2018

[8].曹刚,赵西林,薛云新,王岱.新型非喹诺酮类细菌ⅡA型拓扑异构酶抑制剂抗菌药物研究进展[J].中国抗生素杂志.2018

[9].朱燕,石永进,赵玉亮,朱平.拓扑异构酶抑制剂通过ATM/ATR和NF-κB途径上调乳腺癌细胞MICA/B的表达[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18

[10].张游华,顾牣赜,牛天力,张青川.DNA拓扑异构酶抑制剂在逆转肿瘤多药耐药性中的研究进展[J].现代肿瘤医学.2016

标签:;  ;  ;  ;  

拓扑异构酶抑制剂论文-胡园,李震宇,丁艳娇,李志颖,刘志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