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新课程与中学历史教师的适应与发展

历史新课程与中学历史教师的适应与发展

祝英华[1]2004年在《历史新课程与中学历史教师的适应与发展》文中研究指明当前正在进行的中学历史课程改革,在课程理念、结构、内容、实施、评价等方面对广大中学历史教师提出了更高更深的要求。历史课程改革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学历史教师对新课程的态度和自身专业素质,教师是历史新课程建设的决定因素。另一方面,历史新课程也为教师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中学历史教师为适应新课程而进行的培训、学习以及历史新课程所倡导的发展性教师评价都有利于促进中学历史教师的全面发展。 本文分析了历史新课程与中学历史教师的关系和新课程对中学历史教师的新的挑战,针对历史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遇到的具体问题,探讨了中学历史教师应如何应对新课程的挑战,如何适应历史新课程,以及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中学历史教师自身发展等问题。

刘娟[2]2013年在《新课改下历史师范生向教师转变问题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作为中学历史课程改革的主力军和实践者,中学历史教师在新课改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作为未来历史教师的生力军,高师院校历史师范生的理念、素质、能力以及对新课程改革的把握程度将直接影响新课改的实施。新课改对教师的要求比以前更高,通过问卷调查和分析,可以看出历史师范生在向教师转变的过程中并不能很好的适应角色转换和新课改的要求。究其原因,除自身因素外,还与现阶段高师院校历史教师职前教育和入职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有关。历史教师职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课程结构偏向理论教育,实践课程比例较小;教育学理论课程内容单一,且与教学实践的结合不够;教学技能培训的模式少,时间短,并且多流于形式;科研指导课程不能满足未来中小学历史教师的需要等。中学历史教师入职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入职教育不及时,次数较少,形式单一;帮带教师的指导作用发挥不足;入职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制度不健全;入职教育中对新课程理念强调不够,实践性训练不足;入职教育忽视对新教师教研能力的培训。为加快历史师范生向合格教师转变,师范生、高师院校、中小学及教育管理部门都应该有所作为。历史师范生要树立先进的教育教学观念,特别是终身学习观,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历史教育教学能力;高师院校历史学系(院)作为历史教师职前教育的主要承担者,应顺应中学历史课程改革的大潮,及时修订师范生培养方案、调整课程体系,提高师范生教学技能和综合素质,使高师历史教学与中学历史课程改革进行有效接轨。教育管理部门、中小学应重视入职教育在历史教师专业化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推动入职教育的制度化,促进入职教育模式的多样化,并积极与高师院校历史学系(院)联合,探索加强入职教育的有效方式和途径,使高师院校历史学系(院)和中小学结成“伙伴关系”,努力形成类似于美国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机构,为我国的历史教师教育与专业发展服务。

徐赐成[3]2015年在《中学生历史意识建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历史教育是在历史知识的学习、生产和传播过程中,通过沟通个人与社会、历史与现实,从而完善人格修养、涵养人文素养、培育公民能力,进而服务人生发展和促进社会健康的学习实践活动。历史意识是关于主体与过去、现实与未来之间关系的集合及其价值判断和方法确认,历史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帮助学生建构自己的历史意识,历史学习的本质在于建构科学的历史意识。国际历史教学界在最近四十余年里,始终把历史意识研究作为现代历史教育、教学的核心课题。历史意识与历史教育相辅相成,却又深隐于具体的教学实践之中,以至于教学难题的解决过程往往忽略它的存在,有教学无教育的历史课堂并未因持久性的争论而改变,原因即在于此。因此,历史学习应该以历史意识建构为中心,通过具体的教学实践,诱导中学生历史意识的发生,引导其历史意识建构,促进其历史意识的体认,这是历史教育和历史教学的本质规定性。本文共分七个部分,即绪论、结论各一,以及本论五章。绪论由四部分组成。“选题缘由”聚焦于教科书、历史教学研究和历史课堂教学实践叁个问题纷争点,引出选题及其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在“研究回顾”部分,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探讨为什么历史意识研究得以成立,以及该研究应有的立脚点。“相关概念解析”部分对“历史认识”、“历史理解”与“历史意义”等概念及其关系做了讨论,藉以促进对“历史意识”的理解。“研究的思路和方法”简要陈述了本研究的基本途径、方法和研究重点。第一章“历史意识及其学习价值”,在梳理“历史意识”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得出了“历史意识是对历史与现实关系的认知”的初步结论,并从历史学习的角度,初步解释了“历史意识”的内容和结构,进而明确了“历史意识”的教育功能和学习价值。第二章“以历史意识建构为中心的历史学习”,以教育心理学和学习科学理论为基础,在讨论影响历史学习的基本因素及其作用的基础上,分析了学生历史学习动机的价值和运用问题。文章认为学生历史意识的建构是以有质量的历史学习为途径的,而有质量的历史学习应以历史意识建构为目的和追求。第叁章“中学生历史意识的发生”,主要从“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和“教科书”等角度,讨论学生历史意识产生问题。这里主要基于心理学基本知识,立足于历史教学实践的重要环节,讨论历史教学怎样激发、促进和引导学生历史意识的发展。强调学生历史意识建构需要积极的教学设计和实践,从而促进和提升其活动质量和水平。基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重点探讨以历史意识建构为中心的历史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科学流程、方法策略和主要误区。第四章“中学生历史意识的建构”,从历史学科课程论、知识论、方法论叁方面讨论中学生历史意识的建构问题。“历史知识与历史意识的建构”根据知识分类法,具体说明不同知识类型与历史意识存在怎样的建构可能;“历史理解与历史意识建构”基于以理解为中心的学科教学理念,认为沟通与理解是建构历史意识的一般方法;情感和态度,则是历史意识建构的重要途径和价值体现。第五章“中学生历史意识的体认”,旨在通过教学现场所呈现的实例,透析历史教学的显性和隐性问题。显性问题即常规性、习惯性抑或是典型性、普遍性的教学问题,本研究主要通过课例分析,从教学互动、问题解决、史料解读等问题中分析历史意识培养的现状,并辨析其间的关系,以便找准学生能否建构历史意识的事实性依据。隐性问题则是被忽略、被隐瞒抑或是看不清、抓不住的问题,诸如情感、态度、信仰等问题。这些问题与历史意识的发生、建构,不仅直接相关,往往还更为真实、持久。这些问题的解决及其教学实践,需要研究者、实施者和管理者的共同回应,并统一于历史意识的培养和建构过程中。“结论”是对本文的总结。着眼于对有智慧的历史教学的认识,把建构历史意识视为历史教学的核心动力,强调历史意识建构是一个自主、积极的学习过程,也是一个历史智慧的生成和积极自我建构的过程。有效历史教学的本质是有助于学生的历史意识建构的学习过程。本研究力求理论联系实际,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再把理论运用到实践中解决问题。希望这是一个有益的尝试。

罗薇[4]2007年在《提高初中历史课程改革效果的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世纪伊始,国家正式启动了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项目。新的课程改革显示了其生机与活力,给整个基础教育带来了令人鼓舞的变化:教育理念发生了新的变化;教师的改革热情高涨;课堂和学生生活出现新的变化;参与、支持课程改革的社会氛围开始形成。课程改革使基础教育、教学有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随着课程改革地开展,不可避免地暴露出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已经影响到了课程改革推进的步伐,成为新课程改革的障碍。作为一个长期从事中学历史教育、教学的一线教师,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促使我去反思这些现象和问题,试图就初中历史课程改革中暴露出的现象、问题,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为指导,运用历史学、历史教育学、教育学等方面的知识进行一些粗浅的研究和探讨。本论文首先从初中历史课程改革的目标、功能、内容和区域特点等方面明确了初中历史课程改革的定位。其次,对初中历史课程改革的效果进行辨证分析,着重阐述了初中历史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及误区。其叁,分析、揭示了影响初中历史课程改革效果的因素。最后,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相应对策。试图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让历史课程改革少走弯路,提高改革的有效性,不断地接近改革的理想。

郭排行[5]2007年在《校本教研与中学历史教师专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中学历史教师队伍成为扎实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迅速提高中学历史教师的专业发展,已经成为一种迫切的社会需要。那么,面对这种现实,我们如何才能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中学历史教师队伍呢?随着教学研究工作重心的下移,校本教研应运而生,校本教研的产生为中学历史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校本教研是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教育、教学情境中的问题为研究对象,以改进教育实践、促进师生发展为目的的研究。它能够充分发挥中学历史教师在教研中的主体地位,从而使广大中学历史教师在教研活动中体会到自己的价值和意义,并逐步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那么中学历史教师在实际的历史教学过程中,该如何有效地参与校本教研以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这个问题就是文章所要探讨的重点内容,通过研究,完善传统的历史教师专业发展方式,从而为历史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借鉴。文章主要分为五部分展开:第一部分,历史教师专业发展概述。在深入分析教师专业发展内涵的基础上对历史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进行系统的界定,同时,在新课程改革深入发展的今天,中学历史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如何,以及新课程改革所要求的中学历史教师专业发展是怎样的呢?这个部分对其进行了深刻地分析。第二部分,校本教研与中学历史教师专业发展。校本教研为中学历史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在中学历史教师开展校本教研的同时,我们有必要对当前中学历史教师教研的现状、中学历史教师开展校本教研的内涵、以及中学历史教师开展校本教研的意义和价值进行系统的分析,为我们广大的中学历史教师有效开展校本教研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第叁部分,中学历史教师开展校本教研的具体策略。这一部分是文章的重点部分,这一部分主要是对中学历史教师该如何有效开展校本教研进行系统而又深刻地分析。首先,对于广大的中学历史教师来说,要想把校本教研开展好,必须树立校本教研的意识,有开展校本教研的理念,由传统经验型的历史教师向科研型、研究型的历史教师转变。其次,中学历史教师要学会通过反思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在实际的历史教学过程中,广大的中学历史教师通过多种形式展开反思,比如,加强自我反思意识和反思能力的训练,加强对历史课堂、学生反馈信息的反思,同时中学历史教师还可以通过书写历史教学后记和加强教学观摩的形式进行反思。再者,历史教师可以通过同伴指导来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对于中学历史教师来说,要处理好自己和同事之间的关系,为同伴指导提供良好的人力保证。在此基础上,我们才可以采取有效的形式来加强同伴指导。同时,中学历史教师可以通过专业引领来促进自身专业发展。专业研究人员该如何对中学历史教师展开专业引领是这一小点要阐述的内容。最后,要调动各方因素来打造校本教研共同体。第四部分,在这一部分文章重点讲述的是中学历史教师在开展校本教研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一些问题,这里,文章对许多问题进行预先提示,为广大的中学历史教师开展校本教研提供借鉴。第五部分,构建中学历史教师开展校本教研的保障机制。这一部分重点讲述的是如何构建中学历史教师开展校本教研的保障机制,中学历史教师开展校本教研需要各种因素提供保障,比如,加强校长的领导、加强学校教研文化环境的构建、健全历史教师开展校本教研的管理制度等等。通过种种措施可以保障中学历史教师有效的开展校本教研。

薛昭力[6]2008年在《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的探索与实践》文中研究指明新课程改革自2001年启动以来,从课程功能、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和课程管理方面对传统教学进行了改革。在对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进行克服过程中,新教学方法和历史新版本教材纷纷出现,但在课堂课堂热闹的表象之下,有的教师上课只是一味追求课堂的生动活跃,而忽视了课堂教学的本质,反而使教学质量下降,学生反映在学习中进步不大或学不到知识。这种情况的出现是新课程改革中由于旧的传统教学的惯性所导致,成为课改中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本研究以有效教学的理论为指导,立足于新课改背景之下,对高中历史教学的质量进行最直接的追问,追求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的历史教学。国内对有效教学的研究多停留在对国外理论的引证或停留在由教育专家进行研究的阶段,对历史学科如何进行有效教学的研究尚未深入。笔者试图避开一般的有效教学的备课、讲授、作业等做法,叙述在新课改下如何结合历史新教材进行有效的历史教学,把有效教学和历史学科的特点紧密结合起来,提高高中历史课堂的教学质量。本篇论文分为叁个部分来论述研究的过程和成果。第一部分:开展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研究的原因和意义。该部分首先对有效教学理论发展过程进行简单回顾,说明它仍然是现在流行的世界先进教育理念,对新课程改革背景之下的历史教学低效现状进行调查分析,阐述国内对高中历史有效教学研究不足之处,界定高中历史有效教学的内涵,说明进行高中历史有效教学研究的意义和推广价值。第二部分: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研究的探索与实践。该部分是把有效教学的理论和高中历史学科紧密结合,从课前准备策略、课堂实施策略、课堂评价策略、课后行动策略等四个环节来叙述教学过程,追求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通过案例来说明高中历史有效教学的具体操作。第叁部分: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研究的反思。该部分对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研究进行反思,特别是如何通过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来提高新高考的成绩进行一些探讨,希望给其他高中历史教师提供一些借鉴。

黄香华[7]2007年在《略论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人格教育》文中研究说明人格教育是当今世界教育的主潮流。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教育研究重心已从历来的“智力开发”转向“人格培养”。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人格教育是依据中学生人格发展的特点和历史教学内容特点,借助历史学科丰富的人格教育资源,采取多样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通过历史教学促成学生对历史学科知识的构建,在促进学生知识生成和能力养成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历史人格教育具体表现为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在历史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科学精神、创新精神、责任感、历史意识、成就动机,从而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使学生的人格得到提升和发展的教育。历史学科是人文学科,在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方面具有许多优势。对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人格教育的研究,旨在发挥历史教学优势,推动历史教学中的人格教育,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本文主要从叁方面对中学历史学科中的人格教育进行了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探索。第一部分,论述历史教学中进行人格教育的意义,在对回顾中外人格教育的历史与现状进行回顾与梳理的基础上,对人格教育和历史教学中的人格教育的概念进行了界定。第二部分,探讨人格教育与中学历史教学的关系。笔者认为人格教育是历史教育的重要内容:而中学历史新课程又是中学生人格教育得以实现的重要载体,因为它包含十分丰富的人格教育资源;然而,当前目前中学历史教学中人格教育的现状如何,笔者在所在地区进行了一定范围的调查,并对目前其中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第叁部分,从教学实践层面,探讨历史教学中实施人格教育的策略与途径。提出从制定人格教育目标、贯彻人格教育原则、实施人格教育方式和促进师生人格发展四方面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进行中学生的人格教育。最后在结论中指出,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存在着人格教育的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也有许多适合进行人格教育的教学策略和方法途径。当然,对学生的人格教育离不开各科教学,因为学生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集中在各科学习上,各科教学是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最经常、最基本的途径。在历史教学中,人格教育要适度,要防止“过”与“不及”两种倾向。在历史教学中进行人格教育要求教师与时俱进,发展教师自身的素质,提高专业水平。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应作为教师的人格底线。

杨荣昌[8]2006年在《教师继续教育课程体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1999年教育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的颁布,确立了我国教师继续教育5年一个周期的培训制度。据此制度,一名教师在其整个教师职业生涯中至少需要接受若干轮的继续教育培训。在教师继续教育这个宏大系统中,课程是核心要素,是开展教师继续教育活动的载体,是实现教师继续教育目标、保障教师继续教育质量的关键。 当前,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知识经济的强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教师自身需求的日益提高,时刻都在呼唤教师继续教育课程体系的重新构建。本研究基于我国教师继续教育课程体系实践现状,结合时代背景,在分析现象、归纳问题的基础上,以历史与现实相比较、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借鉴与创新相融通的原则,对教师继续教育课程体系进行了深入系统研究。全文共分五章: 第一章,导论。简述该课题研究的缘由、目的意义及使用的研究方法;探析了教师继续教育和教师继续教育课程概念的内涵及基本特征,教师继续教育课程体系构成要素,为教师继续教育课程体系研究确定起点和边界。本文的教师继续教育是指根据社会和在职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已获得任职资格的教师所实施的促使其专业发展的学历性的和非学历性的教育活动的总称;教师继续教育课程是为实现教师继续教育目标而建构的全部经验及其活动系统的总称;教师继续教育课程体系的构成要素为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 第二章,教师继续教育课程体系形成的理论基础。主要分析了课程基本理论、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理论及教师专业学习理论的内涵及其对教师继续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指导意义; 第叁章,国外教师继续教育课程体系比较研究。在分析比较美、英、日、韩等国外发达国家教师继续教育课程体系特点的基础上,找出我国教师继续教育课程体系构建可资借鉴的元素; 第四章,我国教师继续教育课程的历史与现状分析。通过我国教师继续教育及其课程的历史发展的回顾,得出须注意的经验与教训,接着通过分析课程体系现状的调查,找出课程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革的努力方向; 第五章,教师继续教育课程体系构想。借鉴国外经验,依据现状调查,遵循现代课程、教师专业化、教师学习等有关理论,提出教师继续教育课程体系的建构设想。具体包括课程目标和课程结构的新思考,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的新构想;课程体系构建应考虑的四个方面的依据,应遵循的六大原则,应设置的六个方面的内容,和应采用的叁种方法。

朱煜[9]2005年在《新课程背景下历史教师教育现状的调查与分析》文中认为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给中学历史教师和历史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通过对江苏省宁、镇、扬地区部分高校历史教育专业师生以及近年参加工作的在职中学历史教师的调查,发现在相当数量的高校教师和师范生中存在着对中学历史新课程基本上不了解、不关心,历史类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比较陈旧,历史专业师范生的科研能力亟待加强等问题。为了适应21世纪对高素质中学历史教师的培养要求,以更好地促进中学历史课程改革的顺利开展,当前,必须采取相应举措,花大力气深化历史教师教育的改革。

刘思远[10]2012年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师培训的实践探索》文中提出当前中学历史课程改革对广大初中历史教师提出了较高要求。而初中历史教师培训不仅是促进教师全面发展的有效手段,而且是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但是目前仍有一些地区没有重视新课改和教师培训,即便对初中历史教师进行了培训,但培训的有效性值得商榷。因此,针对如何实施有效的初中历史教师培训,探讨出适合新课程改革的初中历史教师培训“新”模式是势在必行。本论文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阐述有关初中历史教师培训的内涵、研究现状以及理论基础和重要意义;第二部分介绍新课程改革的背景及这一背景对初中历史教师提出的新挑战,还有目前初中历史教师培训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第叁部分主要探讨新课程改革中的初中历史教师培训实施的理念、目标、内容和模式的理论探索;第四部分是本文重点,以四川师范大学承办的教育部“国培计划”初中历史教师培训项目为研究对象,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和讨论了这一培训的实施过程、效果及创新,最后,提出了有关初中历史教师培训发展的建议和思考。

参考文献:

[1]. 历史新课程与中学历史教师的适应与发展[D]. 祝英华. 南京师范大学. 2004

[2]. 新课改下历史师范生向教师转变问题调查研究[D]. 刘娟. 河南师范大学. 2013

[3]. 中学生历史意识建构研究[D]. 徐赐成. 陕西师范大学. 2015

[4]. 提高初中历史课程改革效果的对策研究[D]. 罗薇. 东北师范大学. 2007

[5]. 校本教研与中学历史教师专业发展研究[D]. 郭排行. 浙江师范大学. 2007

[6]. 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的探索与实践[D]. 薛昭力. 广西师范大学. 2008

[7]. 略论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人格教育[D]. 黄香华. 华东师范大学. 2007

[8]. 教师继续教育课程体系研究[D]. 杨荣昌. 华东师范大学. 2006

[9]. 新课程背景下历史教师教育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 朱煜. 课程.教材.教法. 2005

[10].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师培训的实践探索[D]. 刘思远. 四川师范大学. 2012

标签:;  ;  ;  ;  ;  ;  ;  ;  ;  ;  

历史新课程与中学历史教师的适应与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