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面向产品创新的过程再造与集成管理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薄洪光,刘海丰,李龙龙[1](2016)在《支持复杂产品系统创新的集成制造管理研究——以CRRC-TRV公司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集成制造管理平台的构建已经成为支撑复杂装备制造企业产品技术升级的关键。通过对CRRC-TRV公司面向CRH3高速动车组产品系统创新的集成制造管理平台建设的案例研究分析,本文构建了集成制造管理与复杂产品系统创新的一致性匹配过程模型和面向复杂产品系统创新的集成制造管理平台构建模型,深入揭示了集成制造管理与复杂产品系统创新之间的关系及动态一致性匹配作用机理;综合分析了两者之间的交互耦合作用关系,进一步总结了复杂产品系统集成制造管理平台的构建及其促进产品创新能力提升的客观规律。
温艳[2](2012)在《基于供应链的医院物资集成化管理模式与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医院物资是医院开展医疗活动所必需的物质条件,对物资的科学管理,是提高经营管理水平,获取最佳经济效果的一个有效途径和重要手段。如今,供应链、物流、零库存管理等理念已经引入医院物资管理,但是我国医院物流和供应链还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因此,对医院物资进行系统化和集成化的管理,优化物资管理流程,降低物资的采购与管理成本,是一个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的课题。本文首先对国内外医院物资管理的发展与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指出我国医院在物资管理研究方面与国外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我国医院物资管理尚未建立集成化的管理模式,仅注重研究物资在医院内部的流转,忽略了与供应商的外部关系,以定性研究为主,缺乏定量化的现代管理技术和方法。基于此,本文的研究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1.在供应链和集成管理思想下,构建了医院物资集成化管理模式,从物流过程、管理职能和实现步骤三个维度详细阐述了该模型的思想和方法。对医院物资集成化管理模式的实施框架、特点和保证该模式实现的关键技术进行了详细说明。2.在集成化管理模式下对医院物资物流过程再造实现医院内部基础管理集成。分析了传统的医院物资采购方式、管理流程及存在的问题,将JIT和供应链管理的思想引入医院物资管理中,通过业务流程再造,建立基于JIT和零库存理念的医院物资一体化物流过程,并指出了物流过程再造的步骤和实施要点。3.将总拥有成本的理念应用于医院物资的成本管理对再造后的物流过程进行评价。针对上一章提出的基于JIT的医院物资物流过程,应用总拥有成本法分析了医院物资物流过程的成本项目及成本动因,建立了医院物资的TCO模型,并用作业成本法计算总拥有成本,最后在某医院高值耗材管理中进行了实证分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4.医院物资集成化管理模式的实现要求医院与供应商建立战略联盟关系,这是医院外部集成化的体现。通过比较总拥有成本和交易成本的相同点和区别,扩展了总拥有成本的定义,对战略联盟降低总拥有成本进行了理论分析,并以总拥有成本为效用函数的医院和供应商演化博弈过程验证了这一结论。最后分析了供应链联盟的自组织演化过程,为促进医院与供应商建立并维持联盟的主动性提出了相应的激励措施。
陈坤祥[3](2010)在《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的集成模式研究》文中认为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是现代管理科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组织经营与管理有着重要影响。然而,随着组织所处内外环境的日益严峻,两种管理模式各自的局限性也日益凸显。如何有效地发挥两种管理模式的优势,取长补短,成为企业实践工作者和管理学者们需要面对和解决的一个焦点。本文从回顾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的基本理论入手,对两种管理模式的异同点进行系统比较,揭示出二者间的辩证关系,在此基础上,文章分析了二者集成的理论依据及其必要性,剖析了两种管理模式集成的主要影响因素,然后提出了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的集成模式设计的基本原则,进而从四个层面对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的集成模式进行设计,最后以海尔集团的管理实践作为案例进行研究。全文共分六章,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的集成模式进行深入的研究,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目的、意义,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集成与集成管理的相关研究综述,指出其研究的不足之处,并引出本文的研究目的、方法和内容框架。第二章介绍了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的基本理论。详细回顾并总结了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的基本内涵、特征和工作流程,界定了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各自的定义,并分析了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在管理实践中存在的优点和不足。第三章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的辩证关系。基于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的基本理论,本章系统比较了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的异同点,并在此基础上揭示了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第四章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的集成。在揭示集成与集成管理的基本思想,以及对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集成的理论依据和必要性进行阐述的基础上,本章分析了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集成的主要影响因素,并提出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的集成模式设计的基本原则,进而从四个层面来对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的集成模式进行设计。第五章以海尔集团为案例进行实证研究。本章根据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的集成模式的基本理论,将海尔集团的管理实践作为案例进行研究,佐证了这一集成模式的合理性。第六章对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本章系统地总结了本文的理论研究成果,并分析了本文的研究不足和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颜建军[4](2009)在《企业集成创新网络构建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技术创新是企业生命力的源泉,但由于面临复杂多变的竞争环境、技术创新周期日益缩短以及不断涌现的非连续技术变化,传统的技术创新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今时代的需要,因此需要用一种集成的和有机的方法来对创新进行思考,而不是孤立地看待创新问题。这需要面向战略需求的技术集成创新,把新知识、新技术、企业价值观集成起来,通过跨学科合作的创新行为,形成核心竞争力,从而实现企业经营目标。集成创新从企业层次讲,是提高核心竞争力和保持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那么如何才能实现基于企业层面的集成创新呢?集成创新不仅局限于企业内部,而更多的建立在组织和组织间的网络联系以整合资源。集成创新的组织运作在兼顾“内部组织集成”与“外部组织集成”的同时,综合起来就是着力企业集成创新网络的构建与应用。本文在综合评述国内外集成创新和创新网络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基础上,提出了企业集成创新网络的命题,对企业集成创新网络构建及机制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论文首先通过对组织理论、交易费用理论、价值链理论、企业核心能力理论的综述与分析,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企业集成创新网络产生和发展的必然性,从理论的角度论证了在集成创新网络这种崭新的创新模式下,可以把不同组织的核心能力进行有效整合,实现优势资源互补和相互学习,减少交易成本,以较小的代价和在较短的时间内提高原有的和培育出新的核心竞争力,赢得持续竞争优势和巩固竞争地位,为企业集成创新网络的构建提供了理论支撑。在此基础上,从集成创新的外部网络联结和内部要素集成创新实践的两个层面界定了企业集成创新网络的概念、内涵和特征,突破了以往学者对网络概念的定义,从网络的结点与链条形成了企业集成创新网络的基本架构,建立了企业集成创新网络的概念体系,同时通过对集成创新网络的核心结点与价值网络中的供应商结点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博弈分析,论证了企业集成创新网络的有效性。然后,基于企业集成创新网络的构建与运行这一主线,本文探讨了企业集成创新网络的构建机制。首先提出了企业集成创新网络的构建原则,从集成创新网络的集成方式、合作伙伴选择、集成平台建设和组织结构设计等四个方面论述了企业集成创新网络的构建机制;在网络的构建过程中研究了企业集成创新网络的网络合作伙伴选择方法,提出了一种新的伙伴选择三阶段模型及其实现方法,为企业集成创新网络的构建提供了有益的启示。接着,本文运用集成理论的思想,从目标集成、信息集成、资源集成、知识集成、文化集成、过程集成等方面研究了企业集成创新网络的要素集成机制及模型。通过这些要素的集成,从而实现组织集成,形成一个多企业的集成体---集成创新网络,而基于价值网的过程集成像一条红线,将网络资源、信息、知识、活动和结点企业串起来,成为一个跨组织边界的价值创造系统。高效的运行机制是企业集成创新网络成功运作的保障。本文从新经济社会学的互动整合机理入手,结合网络互动整合的过程和效应,设计了基于互动整合机理的企业集成创新网络运行机制,并构建了企业集成创新网络的运行模型,为企业集成创新网络运作机制的设计提供了有建设性的参考。最后对本文企业集成创新网络、企业集成创新能力以及企业创新绩效的理论关系进行实证检验,实证研究的结果显示,企业通过与包括相关企业、大学、政府等外部组织的联结建立的企业集成创新网络能够极大地促进企业集成创新能力的提高,进而提高企业的创新绩效。本论文注重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的紧密结合,强调实用性,为我国理论界和企业界对企业集成创新网络的构建及机制作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的借鉴。
张丽君[5](2008)在《影响IT企业IPD实施绩效的关键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面对技术创新的复杂性、用户需求的不确定性、部门之间的高协作性,企业产品创新活动成为一个日益复杂的过程,企业愈来愈需要建立系统有效的产品创新模式,IT企业尤其如此。IPD(Integrated Product Development)一集成产品开发模式通过建立一个科学的产品开发过程、引入产品生命周期管理、加强团队合作、利用创新的技术来达到企业产品创新绩效的巨大提升,在IT企业的产品创新管理体系优化活动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但是,针对IT企业IPD实施绩效的关键因素分析研究尚没有形成完善的体系。本研究从IT企业的特性出发,通过借鉴经营过程再造(BPR)的企业影响因素理论模型,归纳总结了国内外对IPD实施绩效的障碍及关键因素分析,在深入剖析了华为公司实施IPD集成产品开发模式的典型案例基础上,构建出了影响IT企业IPD实施绩效的关键因素模型,从变革的支持与承诺、企业战略因素、组织因素三方面探讨与IPD实施绩效、新产品开发绩效的之间的作用机理。而后通过大量的问卷调查,获得了实证研究所需的样本数据,运用因子分析、多元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对所提出的概念模型进行了验证和分析,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变革的支持与承诺、企业战略因素、组织因素对IPD实施绩效存在显着正效用,其中,变革的支持与承诺与IPD实施绩效的相关关系最大。(2)IPD实施绩效对新产品开发绩效存在显着正效用。(3)变革的支持与承诺、企业战略因素、组织因素对新产品开发绩效的影响受到IPD实施绩效影响的中介作用。(4)通过对模型细节进一步研究可知,三类影响因素(变革的支持与承诺、企业战略因素、组织因素)与IPD实施绩效内部因素(流程执行效率、产品开发团队融洽度)有如下回归结果:组织因素对流程执行效率相关关系最大,企业战略因素对产品开发团队融洽度不存在显着相关关系。本研究的影响因素模型为IT企业实施IPD集成产品开发模式提供了科学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管理原则、方法和分析工具,IPD模式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希望本文能为相关研究人员和产业实践者提供有益的借鉴。
尚春静[6](2007)在《基于建筑生命周期的建筑业管理信息化研究》文中认为本文针对我国建筑业管理信息化中普遍存在的“信息孤岛”和管理效能低下的现状,以建筑生命周期为主线,采用生命周期理论、战略管理、流程再造、博弈论、多目标决策法和等维息灰色预测等研究方法,从国家建设行政管理部门对建筑业管理的角度,研究了建筑业管理信息化问题,制定了建筑业管理信息化的发展目标、框架和方案,提出了发展模式和路径,论证了路径实施的合理性,同时构建了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本文的研究成果在理论上完善了建筑业管理理论体系,在实践上为我国建筑业管理信息化的发展提供了可供选择的模式和明确的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的创新性研究成果为:(1)通过建立动态博弈模型及SWOT分析,提出了我国建筑业管理信息化的发展宜采用两阶段发展模式。(2)应用建筑生命周期理论和信息化对建筑生命周期建筑业管理组织、管理目标和业务过程的作用机理分析,建立了基于建筑生命周期的建筑业管理信息化模型。(3)通过对国内外建筑生命周期建筑业管理信息化发展的比较研究和我国建筑业管理信息化发展内外环境的研究,提出了我国建筑业管理信息化发展路径:建筑业管理业务再造;协同管理;与建筑市场主体良性互动发展;形成全社会监督闭环。(4)构建了涵盖建筑业管理的内部结构因素和外部功能表现因素的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应用多目标决策法和等维息灰色预测方法进行了模拟评价和预测。本文中含图43幅,表15个,参考文献166篇。
徐雅琦[7](2006)在《基于过程的企业变革管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1世纪的企业正面临着以变革为显着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提出的各种严峻的考验,在变革的时代里,企业面临的挑战是最剧烈的,因此每个企业都面临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对变革进行管理。在过去的十年里,在国内外众多的学术研究中,从战略、人员、文化、组织等方面对变革管理的研究数不胜数,而本文则是从全新的视角,抓住未来企业竞争将从面向功能转变为面向过程这一特点,以过程为突破点,对基于过程的企业变革管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文章第一部分对过程、过程描述工具以及企业变革管理的理论进行了介绍,接着在第二部分提出了基于过程的企业变革管理的定义,并根据引起企业业务过程变革的因素与现有的业务过程之间的冲突程度,从浅到深的将基于过程的变革管理依次分为对过程的控制,改进和再造。在第三部分则对过程控制、过程改进、过程再造等内容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提出各自的适用范围与定义;并且结合企业内外部环境以及企业制定的战略目标,对企业过程控制提出具体的指导原则和独创的方法,对企业过程改进提出了水平对比的方法,并且详细介绍了实施改进的一般流程,同时对企业过程再造的关键内容、原则、特征以及实施步骤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提出了定量综合评价方法。最后,结合综合评价模型提出基于过程的变革管理的模型框架。在文章的最后一部分,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基于过程的企业变革管理进行实证研究,列举了某咨询公司业务过程变革管理的各个阶段的具体内容,进一步对论题进行论证。 文章创造性的将过程变革管理从浅入深的分为控制、改进和再造三个阶段,提出了“跟踪法”,“过程承包法”等过程控制方法,并结合实践经验,根据企业的不同现状,设计出能够在企业过程变革管理中广泛使用的“过程调查表”和“满意度评分法”的综合评价模型,并通过笔者一年的实习经历,将该模型进行实际验证并多次修改,取得了较明显的效果,也得到了公司的一致好评。最后总结性的提出了基于过程的企业变革管理的综合模型。 全文较多的结合实际,为现代企业基于过程的变革管理提出了一定的指导方法和具体的实施步骤,希望能对企业进行过程变革时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史宪睿[8](2006)在《企业集成创新及其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集成创新问题正成为当代技术创新理论深化发展的一个学术前沿问题,也是我国提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一项重要内容。然而,集成创新却是我国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一个薄弱环节,也是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的原因之一。因此,深入探讨企业集成创新问题,不仅颇有理论意义,也极具实际价值。面对这个富于挑战性的问题,这里把技术创新理论、战略管理理论、系统理论等相关学科理论结合起来,从分析我国企业技术创新存在的一些问题入手,在总结国内外有关集成创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界定企业集成创新的概念,并从战略集成、要素集成和组织集成各个层面构建企业集成创新体系,进而探讨企业集成创新系统的评价问题。通过对目前有关技术创新及集成创新各种概念的比较、概括与提炼,阐发了作为自主创新模式的企业集成创新的概念。以企业集成创新的概念为“细胞”,构建了由资源要素、技术战略、内外组织三个层面协同创新组成的企业集成创新系统运行的理论框架与分析模型。分析企业集成创新系统的形成、功能实现、稳定和适应进化机制,建立企业集成创新的集成平台。研究企业集成创新系统各集成层面的实现机制。在战略集成层面,借助战略管理理论,通过企业经营战略(竞争战略、要素战略)、成长战略的分析,建立以企业成长战略为纵轴、以竞争战略和要素战略为另外两轴的企业三维战略集成模型,解决集成创新战略定位问题。并引入OK决策理论,建立企业集成创新战略决策模型,使其成为企业集成创新的先导。在要素集成层面,研究企业集成创新过程中的人、资金、技术和知识等要素集成和各要素间的集成,消除创新过程中各要素之间的冲突,实现企业集成创新系统的核心功能。在组织集成层面,建立企业集成创新的组织集成分析模型,讨论企业集成创新的组织集成模式,分析组织集成中的界面层次和结构,建立基于模糊控制的组织集成界面管理模型和基于信息技术的协调管理模型,并探讨了组织集成界面管理机制,以充发挥组织集成层面的载体作用。类比于生物学中的生态位理论,提出了企业集成创新系统生态位的概念,并将企业集成创新系统的生态位解剖为企业集成创新系统的生存力、发展力和竞争力三个层面,建立基于生态位的企业集成创新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某手机企业为例,利用改进的AHP法和综合模糊评价,对该企业集成创新系统评价进行实证研究。
欧光军[9](2005)在《面向产品的集成创新管理运作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世界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先进制造技术和信息技术高速发展,产品的更新周期变得日趋缩短,产品创新速度也变得越来越快,产品创新能力已成为企业是否具有竞争能力的一个关键因素。产品创新是贯穿产品构思、设计、试制、营销全过程的以市场为导向的系统工程,它是功能创新、形式创新、服务创新多维交织的组合创新。这种组合创新显示产品创新活动是一种集成化的企业技术经济活动,它不仅要求产品创新资源要素的集成、产品创新相关信息的集成,而且要求对产品创新全过程进行系统集成化管理。通过对国内外产品创新中集成运作研究的现状及结合企业产品创新实践,从产品创新的概念出发,创新性地提出了面向产品的“人”字型的分层集成创新管理体系。即处于支撑地位的管理集成和信息集成、处于核心地位的产品创新要素(技术、知识和组织等)集成、处于拓展地位的空间集成和过程集成、处于首脑地位的战略集成。并具体分析了“知识集成”、“组织集成”和“空间集成”的实现方法。产品创新平台是实施集成运作管理的载体和工具。产品创新平台是企业以用户为中心目的、立足自身的核心能力、充分利用企业内外的资源,并对创新资源进行高效集成运作,开发出具有技术领先和可扩展性的产品平台,并在此基础上持续性地进行改进提高,缩短产品的创新周期,降低开发新产品的成本,不断推出新的衍生产品、升级产品、跨越式产品,最终为企业赢得竞争优势。因此,产品创新平台的设计包括处于支撑地位的管理平台和信息平台的构建、为产品创新方向定位的技术平台构建、基于核心竞争力的知识平台的构建等三个方面。产品平台创新的模式可以分为突破跨越型,衍生开发型和顺轨升级型三种典型模式。上述三种模式是基于理论分析的需要归纳出的典型的产品创新平台模式,在实际的产品创新活动中要复杂得多。事实上,三种模式之间并没有明显的分界线,一种形式向另一种形式的转化和演变是悄然发生的,企业实力的变化是促成策略变换的根本因素。一般来说,企业跨越式平台创新在前,衍生式开发在后,阶梯式升级贯穿始终,当然这种顺序只具有相对的意义。研究提出了产品创新平台运作的方法体系。按照以创新产品选择、模块化设计和集成运作管理模式设计的产品创新平台运作规划、产品创新平台运作的原理和方法、基于产品创新平台的产品开发团队管理、产品开发项目管理、基于过程能力和效应的
王华[10](2005)在《现代工程项目管理的组织创新研究》文中提出现代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管理混乱、质量低劣、风险损失严重等问题已成为危害项目利益相关者各方权益的重要问题。其根源在于工程项目组织设计与管理缺乏系统观点,未形成系统分析、系统管理的有效方法与途径,因此一旦发生危机,组织就会呈现出无序与混乱,使项目出现投资失误、增值无望等严重后果。论文选取工程项目组织内部与外部主要利益相关者情况下的工程项目组织系统,引入管理耗散结构系统思想研究项目组织创新。在运用组织创新理论、复杂适应系统理论、集成价值链管理等现代组织管理理论论证工程项目组织创新的要素、基本方法与途径基础上,建立工程项目组织管理熵流概念模型。同时阐明了工程项目系统中组织熵流的基本作用机理、作用过程。论文还从系统论角度分析影响工程项目组织管理混乱的因素、管理有序的因素,并设计一定的组织创新途径消减管理熵增过程,引入负熵流使组织从不稳定状态进入有序状态,提高组织自我更新、抗干扰、自学习的能力。其目的是建立复杂适应性工程项目耗散结构系统。可操作性方面,论文将工程项目组织设计过程定义为多维偏好分析的线性规划技术,建立工程项目组织耗散结构多目标规划模型,并利用理想点法探讨了工程项目组织设计方案的选择、优化。论文还针对对工程项目耗散结构系统有序与协同性及对工程项目组织创新的绩效改进具影响性的组织创新途径进行深入研究。主要内容包括:——工程项目组织治理与委托/代理链优化。分析工程项目组织不同的委托/代理结构对系统有序度的影响并提出项目组织中委托/代理链优化的基本原则、方法、路径;——建立全寿命期工程项目供应链组织协同决策机制。构建并探讨工程项目供应链组织全寿命周期协同决策支持体系与组织模式;——针对工程项目组织需要特殊的项目知识管理系统的内在要求,分析了工程项目全寿命期协同决策框架下的工程项目管理知识联盟的构建机制及相应知识管理方法与技术。最后,论文在总结现代工程项目组织绩效代表性评价方法基础上,探讨了基于工程项目利益相关者视角的组织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
二、面向产品创新的过程再造与集成管理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面向产品创新的过程再造与集成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支持复杂产品系统创新的集成制造管理研究——以CRRC-TRV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理论综述 |
2 研究设计 |
2.1 案例选取 |
2.2 数据收集 |
2.3 数据处理 |
3 案例分析 |
4 研究发现 |
4.1 集成制造管理与复杂产品系统创新一致性匹配 |
4.2 复杂产品系统创新驱动集成制造管理平台构建 |
4.3 集成制造管理拉动复杂产品系统创新能力提升 |
5 结论 |
(2)基于供应链的医院物资集成化管理模式与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1 医院面临的内外部环境 |
1.1.2 问题的提出 |
1.2 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综述 |
1.2.1 国外医院物资管理的发展与研究现状 |
1.2.2 我国医院物资管理的研究现状 |
1.2.3 我国医院物资管理研究评述 |
1.3 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和课题来源 |
1.3.1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2 课题来源 |
1.4 论文的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1.4.1 论文的研究方法 |
1.4.2 论文的技术路线和研究内容 |
1.4.3 论文的创新点 |
1.5 小结 |
第二章 医院物资集成化管理模式研究 |
2.1 医院物资管理的相关理论 |
2.1.1 医院物资概念的界定 |
2.1.2 医院物资的分类 |
2.1.3 医院物资的特点 |
2.1.4 医院物资管理 |
2.1.5 医院物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2.2 医院物资供应链 |
2.2.1 供应链的定义及其内涵 |
2.2.2 医院物资的供应链管理 |
2.3 医院物资集成化管理模式 |
2.3.1 集成与集成管理 |
2.3.2 医院物资集成化管理的结构模型 |
2.3.3 集成化管理模式的实施框架 |
2.3.4 医院物资集成化管理的特点 |
2.3.5 医院物资集成化管理中的关键技术 |
2.4 小结 |
第三章 集成化管理模式下医院物资物流过程再造 |
3.1 业务流程再造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
3.1.1 业务流程再造的定义与方法 |
3.1.2 医院业务流程与业务流程再造的研究 |
3.2 传统的医院物资管理流程及存在的问题 |
3.2.1 医院物资的采购方式 |
3.2.2 传统的医院物资管理流程 |
3.2.3 传统的医院物资管理带来的问题 |
3.3 基于JIT的医院物资物流过程再造 |
3.3.1 医院物资物流过程再造的步骤 |
3.3.2 基于JIT的医院物资物流管理过程 |
3.3.3 基于JIT的医院物资物流过程再造实施要点 |
3.4 小结 |
第四章 基于TCO的医院物资物流过程评价研究 |
4.1 TCO理论及作业成本法 |
4.1.1 TCO理论 |
4.1.2 作业成本法 |
4.2 医院物资TCO 的成本项目及成本动因分析 |
4.3 医院物资TCO计算模型 |
4.3.1 符号说明 |
4.3.2 TCO计算模型 |
4.4 实证分析 |
4.4.1 某医院高值耗材采购流程分析 |
4.4.2 高值耗材采购成本项目分析与计算 |
4.4.3 降低采购总拥有成本的有效措施 |
4.4.4 效果分析 |
4.5 小结 |
第五章 集成化管理模式下医院与供应商战略联盟关系研究 |
5.1 相关理论 |
5.1.1 供应链战略联盟 |
5.1.2 演化博弈论 |
5.1.3 自组织理论 |
5.2 供应链战略联盟降低医院物资总拥有成本的理论分析 |
5.2.1 交易成本 |
5.2.2 总拥有成本和交易成本的比较 |
5.2.3 供应链战略联盟降低医院物资总拥有成本的原因 |
5.3 战略联盟降低医院物资总拥有成本的演化博弈过程 |
5.3.1 供应商参与合作与否的单种群演化模型 |
5.3.2 双方参与建立战略联盟的双种群演化模型 |
5.4 基于自组织的供应链战略联盟激励措施 |
5.4.1 供应链联盟的自组织性与演化机制 |
5.4.2 医院供应链战略联盟的激励措施 |
5.5 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 |
致谢 |
(3)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的集成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 研究背景 |
二、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一) 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集成的相关研究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三、 研究意义 |
(一) 理论意义 |
(二) 实践意义 |
四、 研究目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与研究内容 |
(一) 研究目的 |
(二) 研究方法 |
(三) 技术路线 |
(四) 研究内容 |
五、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的基本理论概述 |
一、 目标管理的基本理论概述 |
(一) 目标管理的基本内涵与特征 |
(二) 目标管理的工作流程 |
(三) 目标管理的优点与不足 |
二、 过程管理的基本理论概述 |
(一) 过程管理的基本内涵与特征 |
(二) 过程管理的工作流程 |
(三) 过程管理的优点与不足 |
三、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的辩证关系 |
一、 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的比较研究 |
(一) 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的共同之处 |
(二) 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的区别之处 |
二、 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的辩证关系 |
(一) 目标管理对过程管理具有指导作用 |
(二) 过程管理对目标管理具有保障作用 |
(三) 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
三、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的集成 |
一、 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集成的相关理论分析 |
(一) 集成与集成管理的内涵及其基本思想 |
(二) 集成与集成管理的一般特性及其分类 |
(三) 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集成的必要性 |
二、 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集成的影响因素分析 |
(一) 管理风格 |
(二) 企业生命周期 |
(三) 集权与分权 |
(四) 管理对象 |
(五) 竞争环境 |
(六) 组织文化 |
三、 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的集成模式设计 |
(一) 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集成的理论依据 |
(二) 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集成设计的基本原则 |
(三) 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的集成设计 |
四、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案例分析—以海尔集团为例 |
一、 海尔集团简介 |
二、 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的集成模式在海尔的运用 |
(一) 海尔的信息集成 |
(二) 海尔的目标集成 |
(三) 海尔的过程集成 |
(四) 海尔的组织集成 |
三、 海尔斐然的管理绩效 |
四、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 |
一、 全文总结 |
二、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企业集成创新网络构建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1.1 理论背景—技术创新模式的演变 |
1.1.2 集成创新是我国自主创新战略的基本实现形式 |
1.1.3 现代企业技术环境的动态演化和技术复杂性需要集成创新 |
1.2 问题的提出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1.3.1 集成创新研究综述 |
1.3.2 创新网络研究综述 |
1.4 研究目标、方法、创新点及研究思路 |
1.4.1 研究目标及意义 |
1.4.2 研究的方法 |
1.4.3 创新之处 |
1.4.4 研究思路及研究框架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企业集成创新网络的理论基石 |
2.1 组织理论 |
2.1.1 组织理论发展综述 |
2.1.2 企业组织变革的动因 |
2.1.3 网络经济下企业组织结构变革的趋势 |
2.2 交易费用理论 |
2.2.1 交易费用理论的内涵 |
2.2.2 交易费用的变化与企业集成创新网络 |
2.3 价值链理论 |
2.3.1 价值链概念的拓展 |
2.3.2 价值链与企业集成创新网络 |
2.4 企业核心能力理论 |
2.4.1 企业核心能力的内涵 |
2.4.2 企业核心能力与集成创新网络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企业集成创新网络的特征与功能研究 |
3.1 企业集成创新网络的概念及内涵 |
3.1.1 集成与集成创新概念的导入 |
3.1.2 网络概念的导入 |
3.1.3 企业集成创新网络的内涵 |
3.1.4 企业集成创新网络相近概念比较分析 |
3.2 企业集成创新网络的网络构架 |
3.2.1 企业集成创新网络的结构 |
3.2.2 企业集成创新网络结点的角色定位与功能 |
3.2.3 企业集成创新网络中的结点联结链 |
3.3 企业集成创新网络有效性的动态博弈分析 |
3.3.1 竞争-竞争型动态博弈 |
3.3.2 合作-竞争型动态博弈 |
3.3.3 竞争-合作动态博弈 |
3.3.4 合作-合作型动态博弈 |
3.3.5 四种博弈结果的比较 |
3.4 企业集成创新网络的基本特征 |
3.4.1 开放性 |
3.4.2 功能倍增性 |
3.4.3 动态性 |
3.4.4 自学习性 |
3.4.5 协同性 |
3.5 企业集成创新网络的功能 |
3.5.1 资源的交流与共享功能 |
3.5.2 提高企业技术应变能力 |
3.5.3 节省交易费用 |
3.5.4 产生创新速度经济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企业集成创新网络的构建机制研究 |
4.1 构建原则 |
4.2 企业集成创新网络的集成方式选择 |
4.2.1 产-产网络及其创新 |
4.2.2 产-学-研网络及其创新 |
4.2.3 官-产-学-研网络及其创新 |
4.2.4 官-产-学-研-金网络及其创新 |
4.3 企业集成创新网络的合作伙伴的选择 |
4.3.1 合作伙伴选择评价方法的确定 |
4.3.2 合作伙伴选择过程模型 |
4.3.3 合作伙伴选择的案例分析 |
4.4 企业集成创新网络的集成平台构建 |
4.4.1 基于Internet和Web Service技术的的企业集成平台 |
4.4.2 业务平台 |
4.4.3 知识技术网络平台 |
4.4.4 集成信息网络平台 |
4.4.5 管理平台 |
4.5 企业集成创新网络的组织结构设计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企业集成创新网络的要素集成机制及模型研究 |
5.1 目标集成 |
5.2 资源集成 |
5.2.1 企业资源观和资源的类型 |
5.2.2 创新网络资源集成的机理 |
5.2.3 创新网络资源集成模型 |
5.3 信息集成 |
5.3.1 创新网络信息集成的内涵 |
5.3.2 基于集成组织的创新网络信息集成 |
5.3.3 基于集成内容的创新网络信息集成 |
5.3.4 创新网络信息集成模式 |
5.4 知识集成 |
5.4.1 创新网络知识集成的内涵 |
5.4.2 基于知识集成的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 |
5.4.3 创新网络知识集成模式 |
5.4.4 创新网络知识集成机制 |
5.5 文化集成 |
5.5.1 网络组织间文化的差异 |
5.5.2 创新网络文化集成机制 |
5.6 过程集成 |
5.6.1 创新网络过程集成的内涵 |
5.6.2 价值、价值链和价值网 |
5.6.3 从内部流程再造到外部流程再造 |
5.6.4 基于价值网的创新网络过程集成流程 |
5.6.5 基于价值网的创新网络过程集成模型 |
5.7 创新网络要素集成的相互关系 |
5.8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企业集成创新网络的运行机制研究 |
6.1 企业集成创新网络运行的互动整合机理 |
6.1.1 互动整合的内涵 |
6.1.2 互动整合的过程 |
6.1.3 互动整合的效应 |
6.1.4 基于互动整合机理的企业集成创新网络运行模型 |
6.2 信任机制 |
6.2.1 基于互动整合的网络信任关系 |
6.2.2 网络结点间信任的产生机制-基于演进博弈理论的分析 |
6.2.3 网络信任的维持和与加深机制 |
6.3 协调机制 |
6.3.1 网络协调机制的内涵 |
6.3.2 网络协调机制的结构模型 |
6.3.3 网络协调机制的运行效应 |
6.4 沟通机制 |
6.4.1 网络沟通的内涵 |
6.4.2 网络沟通的实现机制 |
6.5 学习机制 |
6.5.1 网络学习的内涵 |
6.5.2 网络学习的演进性 |
6.5.3 网络学习与知识产生、共享、转移机制-丰田的启示 |
6.5.4 网络学习机制 |
6.6 利益分配机制 |
6.6.1 建立有效的利益调节、沟通机制 |
6.6.2 建立经济利益分配模型 |
6.7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企业集成创新网络效应的实证研究 |
7.1 企业集成创新网络效应的实证分析框架 |
7.2 变量设定 |
7.2.1 企业集成创新网络联结 |
7.2.2 企业集成创新能力 |
7.2.3 企业创新绩效 |
7.3 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
7.3.1 问卷设计 |
7.3.2 数据收集及有效性控制 |
7.4 数据分析 |
7.4.1 被调查对象的描述性统计 |
7.4.2 问卷的信度检验与效度检验 |
7.4.3 相关分析 |
7.4.4 回归分析 |
7.5 研究结果讨论 |
7.5.1 实证研究结果的分析 |
7.5.2 实证研究结果的启示 |
7.6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8.1 全文总结 |
8.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调查问卷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5)影响IT企业IPD实施绩效的关键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产品创新的重要性 |
1.1.2 IT产业的产品创新 |
1.1.3 产品创新的新模式─IPD集成产品开发模式 |
1.1.4 IPD模式与BPR经营过程再造思想 |
1.1.5 IPD在我国IT企业的实施概况及面临的问题 |
1.2 研究内容、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
1.2.1 主要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及研究框架 |
1.3 研究创新点 |
2 文献综述 |
2.1 IPD集成产品开发模式的形成 |
2.1.1 产品创新模式的演进研究 |
2.1.2 产品创新管理模式的创新过程研究 |
2.1.3 小结 |
2.2 IPD集成产品开发模式的研究 |
2.2.1 IPD概念定义及核心内容 |
2.2.2 IPD管理体系 |
2.3 经营过程再造(BPR)的企业影响因素述评 |
2.4 影响IT企业IPD实施绩效的障碍分析 |
2.5 IT企业IPD实施绩效影响因素述评 |
2.5.1 变革的支持与承诺 |
2.5.2 企业战略因素 |
2.5.3 组织因素 |
2.6 IPD实施绩效与新产品开发绩效关系研究述评 |
2.7 现有研究的总结和评价 |
3 华为公司IPD集成产品开发模式实施分析 |
3.1 华为公司背景 |
3.2 华为公司原有研发管理模式分析 |
3.3 华为公司IPD集成产品开发模式实施分析 |
3.3.1 重视变革的支持与承诺在IPD实施活动中的作用 |
3.3.2 将IPD实施活动纳入企业战略 |
3.3.3 组织因素对IPD实施活动的影响作用 |
3.3.4 IPD实施绩效分析 |
3.3.5 新产品开发绩效分析 |
3.4 案例小结 |
4 概念模型与研究假设 |
4.1 概念模型的构建 |
4.2 IPD实施绩效影响因素变量设置 |
4.2.1 变革的支持与承诺 |
4.2.2 企业战略因素 |
4.2.3 组织因素 |
4.3 IPD实施绩效衡量指标变量设置 |
4.4 新产品开发绩效衡量指标变量设置 |
5 问卷调查与统计分析 |
5.1 问卷设计和数据收集 |
5.1.1 问卷设计 |
5.1.2 数据收集 |
5.2 研究方法 |
5.3 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 |
5.4 信度与效度检验 |
5.4.1 效度检验 |
5.4.2 信度检验 |
5.5 多重共线性、序列相关及异方差检验 |
5.5.1 多重共线性 |
5.5.2 序列相关 |
5.5.3 异方差 |
5.6 模型回归分析结果 |
5.7 模型验证结果讨论 |
5.7.1 变革的支持与承诺与IPD实施绩效 |
5.7.2 企业战略因素与IPD实施绩效 |
5.7.3 组织因素与IPD实施绩效 |
5.7.4 各影响因素进一步回归分析 |
5.7.5 IPD实施绩效对新产品开发绩效的中介作用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基于建筑生命周期的建筑业管理信息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问题的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问题的提出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2.3 评述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
1.4.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框架 |
2 建筑生命周期与建筑业管理信息化 |
2.1 建筑生命周期与建筑业 |
2.1.1 建筑生命周期理论及发展 |
2.1.2 建筑业内涵的发展 |
2.1.3 建筑业管理范围及内容 |
2.2 建筑生命周期管理(BLM)与建筑业管理信息化 |
2.2.1 建筑生命周期管理(BLM) |
2.2.2 建筑业管理信息化 |
2.2.3 建筑业管理信息化促进建筑生命周期管理 |
2.3 国外建筑生命周期管理信息化的发展 |
2.3.1 概述 |
2.3.2 美国建筑生命周期管理信息化的发展 |
2.3.3 英国建筑生命周期管理信息化的发展 |
2.3.4 日本建筑生命周期管理信息化的发展 |
2.3.5 新加坡建筑生命周期管理信息化的发展 |
2.3.6 芬兰建筑生命周期管理信息化发展 |
2.3.7 澳大利亚建筑生命周期管理信息化发展 |
2.3.8 加拿大建筑生命周期管理信息化发展 |
2.4 发达国家建筑生命周期管理信息化的启示与借鉴 |
2.5 本章小结 |
3 基于建筑生命周期的我国建筑业管理信息化分析 |
3.1 建筑业管理信息化发展的系统因素 |
3.2 外部环境分析 |
3.2.1 宏观环境分析 |
3.2.2 建筑业管理的发展方向 |
3.3 内部环境分析 |
3.3.1 我国现行的建筑业管理组织体系 |
3.3.2 我国建筑业管理信息化的发展 |
3.4 建筑业管理信息化推进的博弈分析及SWOT分析 |
3.4.1 建筑业管理主客体信息化博弈分析 |
3.4.2 建筑业管理行政部门之间的博弈分析 |
3.4.3 建筑业管理信息化发展SWOT分析 |
3.5 基于建筑生命周期的我国建筑业管理信息化模型 |
3.5.1 基于建筑生命周期的建筑业管理体系 |
3.5.2 基于建筑生命周期的建筑业管理信息化模型 |
3.6 本章小结 |
4 基于建筑生命周期的建筑业管理信息化发展 |
4.1 我国建筑业管理信息化发展目标及方案 |
4.1.1 我国建筑业管理信息化发展目标 |
4.1.2 我国建筑业管理信息化发展框架 |
4.1.3 基于建筑生命周期的我国建筑业管理信息化发展方案 |
4.2 建筑业管理业务再造 |
4.2.1 建筑业管理业务再造的目标及原则 |
4.2.2 建筑业管理业务整合 |
4.2.3 建筑业管理业务流程优化 |
4.2.4 实证研究—再造“重庆建设” |
4.3 多方协同,形成信息、知识共享与增值 |
4.3.1 信息、知识共享与增值 |
4.3.2 硬件与软件统一标准化—信息、知识共享的基础 |
4.3.3 数据标准与业务规范—信息交换和知识共享的保证 |
4.3.4 多方协同管理 |
4.4 与建筑业市场主体的良性互动发展 |
4.4.1 良性互动发展的目的及意义 |
4.4.2 与建筑业市场主体的良性互动发展的主要内容 |
4.4.3 实证研究—建设一个网上服务和监管的“上海建设”网站 |
4.5 建筑生命周期集成管理,实现全社会监督闭环 |
4.5.1 建筑市场存在的信息不对称 |
4.5.2 建筑生命周期集成管理 |
4.5.3 建立全社会激励—约束机制,实现建筑业监管闭环 |
4.6 本章小结 |
5 建筑业管理信息化水平评价体系及保障措施 |
5.1 国内外电子政务水平评价研究 |
5.1.1 国外电子政务水平评价研究 |
5.1.2 国内电子政务水平评价研究 |
5.1.3 评述 |
5.2 构建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
5.3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5.3.1 构建程序 |
5.3.2 建筑业管理信息化水平的评价领域 |
5.3.3 构建建筑业管理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
5.4 建筑业管理信息化水平评价模型和预测模拟 |
5.4.1 评价模型 |
5.4.2 水平测评方法 |
5.4.3 具体算例 |
5.5 保障措施 |
5.5.1 建立以建筑生命周期为主线的总体规划 |
5.5.2 标准法规政策跟进 |
5.5.3 拓宽渠道、增大投入 |
5.5.4 政府与产学研相结合 |
5.5.5 加快信息资源分类与整合,建立数据生产、维护与共享机制 |
5.5.6 培育人才、强化队伍 |
5.5.7 统一指标、完善考评 |
5.6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件A 行政事业单位信息化调查问卷 |
附件B 建筑业相关企业单位信息化调查问卷 |
(7)基于过程的企业变革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选题的研究背景与目的 |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2章 过程、过程描述工具及企业变革管理 |
2.1 过程的概念、分类及系统分析 |
2.2 常用的过程描述工具 |
2.3 企业变革管理的定义 |
2.4 企业变革管理与其他理论的比较 |
第3章 基于过程的企业变革管理理论及比较分析 |
3.1 基于过程的企业变革管理理论概述 |
3.2 基于过程的企业变革管理与其他变革管理的比较分析 |
第4章 基于过程的企业变革管理模型 |
4.1 基于过程的企业变革管理模型概述 |
4.2 过程控制的方法和一般步骤 |
4.3 过程改进的一般流程 |
4.4 过程再造(BPR)及实施步骤 |
4.5 基于过程的企业变革管理的综合模型 |
第5章 某公司业务过程变革管理实证研究 |
5.1 企业现状 |
5.2 公司业务过程评价 |
5.3 公司过程变革管理方案 |
第6章 结语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企业集成创新及其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我国企业实施集成创新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
1.1.3 论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企业集成创新的研究进展及其评述 |
1.2.1 国内外企业集成创新的研究进展 |
1.2.2 国内外企业集成创新的研究评述 |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内容安排 |
1.3.1 本文的研究思路 |
1.3.2 本文的内容安排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1.4.1 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 |
1.4.2 本文的创新点 |
2 企业集成创新的基本理论 |
2.1 企业集成创新概念的界定 |
2.1.1 技术创新的概念 |
2.1.2 企业技术创新体系 |
2.1.3 企业集成创新的涵义 |
2.2 企业集成创新系统运行的理论框架与分析模型 |
2.2.1 企业集成创新的外部系统 |
2.2.2 企业集成创新的内部系统 |
2.2.3 企业集成创新的各集成层面的联结机制 |
2.3 企业集成创新的系统机制 |
2.3.1 企业集成创新系统的形成机制 |
2.3.2 企业集成创新系统的功能实现机制 |
2.3.3 企业集成创新系统的稳定机制 |
2.3.4 企业集成创新系统的适应进化机制 |
2.3.5 企业集成创新系统各机制的关系 |
2.4 企业集成创新系统的集成平台 |
2.4.1 企业集成创新系统的集成平台的概念及其结构 |
2.4.2 企业集成创新系统的支撑平台 |
2.4.3 企业集成创新系统的核心基础平台 |
2.4.4 企业集成创新系统的实体平台 |
3 企业集成创新的先导:战略集成 |
3.1 企业集成创新战略定位 |
3.1.1 企业技术创新战略与经营战略联系模式的演变 |
3.1.2 企业技术创新战略与经营战略的集成模式 |
3.2 企业集成创新战略分析 |
3.2.1 基于环境、资源和能力的集成创新战略分析模型 |
3.2.2 基于环境、资源和能力的集成创新战略分析过程 |
3.2.3 案例分析:新科的产品集成创新战略分析 |
3.3 企业集成创新战略决策 |
3.3.1 OK决策模型原理 |
3.3.2 基于OK理论的企业集成创新战略定态 |
3.3.3 企业集成创新战略决策环整理 |
3.3.4 企业集成创新战略决策环判断与创新 |
4 企业集成创新的核心:要素集成 |
4.1 企业集成创新过程的特点及存在的冲突 |
4.1.1 企业集成创新过程的特点 |
4.1.2 集成创新过程中存在的冲突 |
4.2 企业集成创新过程中的要素集成 |
4.2.1 人的集成 |
4.2.2 资金集成 |
4.2.3 技术集成 |
4.2.4 知识集成 |
4.3 企业集成创新过程中各要素间的集成 |
4.3.1 企业集成创新资金与创新过程的集成 |
4.3.2 企业集成创新的人员、技术、知识与过程的集成模型 |
4.3.3 案例分析:朗科闪存盘产品集成创新过程 |
5 企业集成创新的载体:组织集成 |
5.1 企业集成创新的组织集成内涵 |
5.2 企业集成创新的组织集成模式 |
5.2.1 企业集成创新的组织集成模型 |
5.2.2 企业集成创新的内部组织网络 |
5.2.3 企业集成创新的外部组织网络 |
5.3 企业集成创新过程中集成组织的构建 |
5.3.1 集成开发团队 |
5.3.2 企业合作伙伴的选择 |
5.4 企业集成创新的组织集成界面 |
5.4.1 企业集成创新的组织集成界面的层次及结构 |
5.4.2 企业集成创新的组织集成界面管理模型 |
5.4.3 企业集成创新的组织集成界面管理机制 |
6 基于生态位理论的企业集成创新的评价 |
6.1 企业集成创新系统生态位的概念及其基本模型 |
6.1.1 企业集成创新系统生态位概念的提出 |
6.1.2 企业集成创新系统生态位的内涵 |
6.1.3 基于生态位的企业集成创新能力的基本模型 |
6.2 基于生态位的企业集成创新系统的评价维度及指标设计 |
6.2.1 企业集成创新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
6.2.2 基于生态位的企业集成创新系统的评价维度及指标设计 |
6.3 企业集成创新系统的评价方法 |
6.3.1 企业集成创新系统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 |
6.3.2 企业集成创新系统的模糊综合评价 |
6.4 手机生产企业基于生态位的集成创新系统评价的实证研究 |
6.4.1 手机生产企业创新过程特点 |
6.4.2 手机生产企业集成创新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
6.4.3 手机生产企业集成创新系统定量评价指标的评价标准 |
6.4.4 某手机企业基于生态位的集成创新评价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调查问卷表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9)面向产品的集成创新管理运作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概述 |
1.3 研究的目标、思路、方法和论文结构 |
1.4 本章小结 |
2 产品集成创新运作研究文献述评 |
2.1 关于产品集成创新运作管理体系的研究 |
2.2 关于产品集成创新运作管理工具—平台的研究 |
2.3 关于产品创新知识集成运作的研究 |
2.4 本章小结 |
3 产品集成创新运作管理体系 |
3.1 产品集成创新运作管理体系构建 |
3.2 知识集成 |
3.3 组织集成 |
3.4 空间集成 |
3.5 本章小结 |
4 产品集成创新运作工具设计 |
4.1 产品创新平台新概念 |
4.2 产品创新平台的构建 |
4.3 产品创新平台转换升级 |
4.4 本章小结 |
5 产品集成创新平台运行 |
5.1 产品集成创新平台运行规划 |
5.2 产品集成创新平台运作原理与方法 |
5.3 产品集成创新平台运作的团队管理 |
5.4 产品集成创新平台项目管理 |
5.5 本章小结 |
6 产品集成创新运作优化 |
6.1 集成时间、集成度与集成成本优化 |
6.2 产品集成创新的界面优化 |
6.3 本章小结 |
7 产品集成创新运作绩效的评价 |
7.1 产品集成创新运作过程集成能力评价 |
7.2 产品集成创新运作效应评价 |
7.3 本章小结 |
8 案例分析——武钢产品创新集成化运作实证 |
8.1 背景介绍 |
8.2 武钢产品创新的宏观环境 |
8.3 武钢产品创新集成化运作分析 |
8.4 建议 |
9 全文总结与展望 |
9.1 全文总结 |
9.2 主要创新点 |
9.3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10)现代工程项目管理的组织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综述 |
1.1 组织与组织创新的概念 |
1.1.1 组织概念 |
1.1.2 组织创新概念 |
1.2 工程项目组织创新问题研究意义 |
1.2.1 组织问题在工程项目管理研究中的地位 |
1.2.2 传统工程项目组织管理弊病分析 |
1.3 现代工程项目组织管理相关研究进展 |
1.3.1 建设业供应链管理研究对工程项目组织创新的贡献 |
1.3.2 建设业集成管理研究对工程项目组织创新的贡献 |
1.3.3 虚拟建设研究对工程项目组织创新的贡献 |
1.4 论文主要研究框架 |
1.5 论文主要内容与研究路径 |
1.5.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5.2 论文主要研究途径 |
1.6 论文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工程项目组织创新的基础理论 |
2.1 工程项目 |
2.1.1 项目的概念及特征 |
2.1.2 工程项目的概念 |
2.1.3 工程项目的物流与信息流 |
2.2 工程项目组织 |
2.2.1 项目组织的概念及其特点 |
2.2.2 项目组织的特性 |
2.2.3 狭义与广义的工程项目组织概念的界定 |
2.2.4 工程项目组织建立的原则 |
2.3 工程项目的系统描述及系统特性 |
2.3.1 工程项目系统描述 |
2.3.2 工程项目系统特性 |
2.4 工程项目组织创新基础理论 |
2.4.1 组织理论 |
2.4.2 复杂适应系统理论 |
2.4.3 集成价值链理论 |
第三章 基于耗散结构的现代工程项目组织创新机理 |
3.1 工程项目组织的耗散结构系统理论分析 |
3.1.1 封闭管理系统中的熵增原理 |
3.1.2 开放管理系统中的耗散结构理论 |
3.1.3 管理效率递减规律、管理耗散结构与组织演化规律 |
3.2 工程项目组织的耗散结构模型的建立 |
3.2.1 工程项目组织作为耗散结构的条件分析 |
3.2.2 工程项目组织耗散结构的熵流模型构造 |
3.3 工程项目组织耗散结构系统指标设计 |
3.3.1 系统假设 |
3.3.2 系统变量描述 |
3.4 工程项目组织耗散结构的多目标规划模型 |
3.4.1 工程项目组织耗散结构的约束条件 |
3.4.2 目标函数的建立 |
3.4.3 权系数的确定 |
3.5 工程项目组织设计方案评估的理想点法 |
3.5.1 理想点法的多维偏好分析线性规划模型原理 |
3.5.2 基于理想点法的多目标规划评估与决策实证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多级委托/代理链下的工程项目组织治理创新 |
4.1 工程项目委托/代理问题相关概念 |
4.1.1 工程项目利益相关者 |
4.1.2 工程项目治理 |
4.1.3 工程项目治理与组织创新 |
4.2 工程项目组织委托/代理信息系统有序度模型 |
4.2.1 工程项目层级组织结构信息系统有序度模型描述 |
4.2.2 工程项目组织结构的系统有序度模型扩展 |
4.3 工程项目组织治理优化的基本原则 |
4.3.1 委托/代理树简化原则 |
4.3.2 多阶段、伙伴式委托/代理原则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工程项目供应链组织全寿命期集成决策 |
5.1 工程项目供应链管理方式 |
5.1.1 建设项目组织中供应链各方之间的工作特性 |
5.1.2 供应链模式对工程项目组织产生的影响分析 |
5.2 工程项目供应链组织间的风险及防范 |
5.2.1 工程项目供应链风险来源及特征 |
5.2.2 工程项目供应链风险传递规律 |
5.2.3 工程项目供应链协同决策风险的防范 |
5.3 工程项目组织供应链系统协同度模型 |
5.3.1 供应链组织子系统有序度模型 |
5.3.2 供应链组织系统协同度模型 |
5.4 工程项目供应链组织全寿命期的组织集成概念模型 |
5.4.1 集成与组织创新的关系 |
5.4.2 工程项目全寿命周期供应链组织管理特点 |
5.4.3 工程项目供应链组织全寿命期的集成决策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工程项目组织可持续发展机制——知识联盟与知识管理 |
6.1 工程项目知识管理面临的问题 |
6.1.1 历史项目数据的流失现象 |
6.1.2 工程项目参与各方问题处理的主观性 |
6.1.3 工程项目实施知识管理的意义 |
6.2 工程项目的知识管理与组织创新 |
6.2.1 项目记忆与项目知识 |
6.2.2 项目的知识管理 |
6.3 工程项目组织的可持续发展机制——知识联盟体的构建 |
6.3.1 工程项目管理知识联盟的建立机制分析 |
6.3.2 工程项目管理知识联盟的建立支持体系 |
6.4 工程项目组织知识联盟中的知识管理方法 |
6.4.1 工程项目的知识管理内容 |
6.4.2 工程项目知识管理基本途径 |
6.4.3 工程项目的知识管理运行框架 |
6.5 本章小节 |
第七章 工程项目组织绩效的利益相关者评价方法 |
7.1 组织绩效评价方法述评 |
7.1.1 组织目标的主要类别 |
7.1.2 传统的衡量组织有效性的方法和基本手段 |
7.1.3 现代组织绩效评价的几种代表性方法 |
7.2 基于标准化管理的工程项目组织绩效评价方法 |
7.2.1 工程项目的标准化输出评价模型 |
7.2.2 工程项目建设过程绩效的标杆管理(BENCHMARK)法 |
7.2.3 PPMS 系统评价方法 |
7.2.4 建筑业组织绩效评价的RECE 方法 |
7.3 基于现代工程项目利益相关者视角的综合评价模型 |
7.3.1 建设项目利益相关者各方的目标 |
7.3.2 利益相关者框架下的项目组织综合绩效评价模型 |
7.3.3 利益相关者权重的确定及其评价指标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中国寰球工程公司组织创新案例分析 |
8.1 中国寰球工程公司基本情况 |
8.2 中国寰球工程公司的组织创新管理条件分析 |
8.2.1 中国寰球工程公司组织创新硬件条件 |
8.2.2 中国寰球工程公司的组织创新软件条件 |
8.3 中国寰球工程公司的组织结构创新管理 |
8.4 基于IT 技术的组织信息管理创新 |
8.4.1 中国寰球工程公司工程项目信息管理原则 |
8.4.2 中国寰球工程公司工程项目的IT 组织管理 |
8.4.3 中国寰球工程公司组织信息管理的IT 技术支持体系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四、面向产品创新的过程再造与集成管理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支持复杂产品系统创新的集成制造管理研究——以CRRC-TRV公司为例[J]. 薄洪光,刘海丰,李龙龙. 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 2016(03)
- [2]基于供应链的医院物资集成化管理模式与方法研究[D]. 温艳. 天津大学, 2012(07)
- [3]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的集成模式研究[D]. 陈坤祥. 福州大学, 2010(06)
- [4]企业集成创新网络构建及机制研究[D]. 颜建军. 中南大学, 2009(02)
- [5]影响IT企业IPD实施绩效的关键因素分析[D]. 张丽君. 浙江大学, 2008(07)
- [6]基于建筑生命周期的建筑业管理信息化研究[D]. 尚春静. 北京交通大学, 2007(05)
- [7]基于过程的企业变革管理[D]. 徐雅琦. 武汉理工大学, 2006(04)
- [8]企业集成创新及其评价研究[D]. 史宪睿. 大连理工大学, 2006(01)
- [9]面向产品的集成创新管理运作方法研究[D]. 欧光军. 华中科技大学, 2005(05)
- [10]现代工程项目管理的组织创新研究[D]. 王华. 天津大学, 20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