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恩格斯城乡融合思想及其现代启示

马克思恩格斯城乡融合思想及其现代启示

浙江师范大学

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是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新谋划,是新时期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城乡融合发展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高级阶段。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和鲜明的时代特征。然而,我国在城乡融合的进程中,仍然面临着“三农问题”“城乡差距”等矛盾。这些矛盾和问题的解决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马克思恩格斯在探析城乡关系,结合工农关系发展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城乡融合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研究马克思恩格斯的城乡关系思想,准确地理解其精神实质,可以为我们当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筹城乡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及思想启示。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城乡关系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从城乡混沌到城乡对立的主要原因

第二次社会分工农业与手工业分离前,私有制的产生促使城市的快速发展。由于这段时期城市与乡村的区别并不明显,所以是城乡“混沌”时期。当第三次社会分工出现了商品经济,在商品经济基础上,资本主义不断发展壮大,随着大工业的发展,城乡矛盾立刻激化,城乡对立也明显地体现出来。为此,马克思从社会分工的角度分析了城乡对立的根本原因:社会分工导致商人阶层被分离出来,市场也在不断地扩大,越来越细的分工使各行业生产的产品互为商品,互为市场。在工业中,不变资本比可变资本的相对增加,是同可变资本的绝对增加结合在一起的,可变资本相对减少。在农业中,经营一定土地所需的可变资本则绝对减少,因此,只有在耕种新的土地时,可变资本才会增加,但这又以非农业人口的更大增加为前提。工业发展的大量需求,农业供给工业必需的农产品,农民作为劳动力进入城市,这样,工业和农业的差距越拉越大。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阐述了城乡对立的表现:“城市己经表明了人口、生产工具、资本、享受和需求的集中这个事实,而在农村则是完全相反的情况:隔绝和分散的。”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内在矛盾决定了城乡对立产生的必然性,而且,在私有制的前提下,城乡对立的情况是不会改变的。只有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才为城乡融合提供了制度保障。

(二)解决城乡对立的主要途径

在深入追溯了城乡对立的原因,的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揭示出城乡发展规律:城乡发展是由最初的“混沌”到“与对立”再到“融合”的一个不断演变进化过程,是规律性和历史性的统一。因此,城乡融合是城乡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一趋势既符合辩证唯物主义否定之否定的规律,也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思想。

首先,必须实行土地国有化。长期以来土地是广大农民生存发展的主要生产资料。但是,随着在资本主义国家,土地被集中在资本家手中,私有制了成为乡村发展的桎梏。所以,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解决土地生产资料所有制的问题成为重中之重。马克思、恩格斯因此提出农村土地私有制的策略,同时论证了小农经济的落后性和灭亡的必然性。马克思还在《资本论》中明确指出了小农经济必然被社会化生产所代替。总之,要解放农民解放生产力就必须消灭农村的土地私有制,实行土地国有化。

其次,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要想缩小城乡差距或消除城乡对立,前提是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宣言》中提到:“由社会全体成员组成的共同联合体来共同地和有计划地利用生产力,把生产发展到能够满足所有人的需要的规模;通过消除旧的分工,通过产业教育、变换工种、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只有通过城乡的融合,全体社会成员才能共享发展成果。

最后,城市的发展带动乡村的发展。消灭城乡对立并不是要消灭城市或者乡村,而是要将结合城市和乡村生活方式的优点而避免两者的缺点。城市是工商业中心和政治中心,大工业发展,经济高度发达;乡村则拥有广阔的土地和丰富的资源,能够为工业的发展提供大量的原材料。实现城乡融合的过程中必须发挥城市的带动作用,将城市的技术传递到乡村,改善农业生产、推动农村的进步。

二、马克思恩格斯的城乡关系思想的现代启示

(一)大力发展生产力奠定城乡融合的基础

纵观城乡发展,城乡的分离与对立以及未来的最终融合及一体化与一定时期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城乡融合及一体化是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而不断推进的,是一个历史的进程,是城市和乡村在更高的生产力水平上融合。因此,这就需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实现经济总量的稳步增长,经济改革发展全面推进,为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建立雄厚的物质基础。

(二)以城带乡是实现城乡融合的重要途径

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必须走以城带乡之路。始终坚持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城乡建设联动推进。打破旧有的城乡二元产业结构,使传统小农业生产与大城市工业机器化大生产结合起来,产业发展是以城带乡的关键,充分发挥农民的积极性,参与到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来,促使城乡对立逐步消灭。因此,工农产业融合是实现城乡融合的客观要求。

(三)健全城乡资源要素均衡配置机制

建立城乡平等融合的资源配置机制是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基础。城乡资源合理均衡分配,不仅有利于城乡经济发展,而且有利于城乡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反之,城乡经济发展的失衡,会妨碍和制约了整个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习近平强调:“统筹城乡发展既要注重发展机会公平,又要注重资源配置公平。”同时他又指出协调城乡一体化发展,是“短板和潜力的统一”。因此,我们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要补齐由于各种原因造成制约这一进程的乡村这块短板和开发好乡村短板潜力。推进城乡统筹,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促进城乡资源均衡配置,健全农村基础设施投入长效机制,加强乡村的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设施的设置,推动形成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体制机制。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提高农产品质量,加快农村、农业现代化建设。打破城乡交流壁垒,搭建城乡合作平台,实现城乡联动发展。促进乡村人口、生产要素等向强市、强镇集聚,在城乡相互交流和互动中,逐渐缩小差距,实现城乡融合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杨素群.中国农业现代化重系研究[M].北京:中国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

左静,女,1994.03,山西人,浙江师范大学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标签:;  ;  ;  

马克思恩格斯城乡融合思想及其现代启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