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振动主动控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主动,算法,步长,粘弹性,在线,悬架,曲率。
振动主动控制论文文献综述
许家楠,寇发荣,马建,彭先龙,张海亮[1](2019)在《基于振动状态估计的电动静液压主动悬架切换控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减少电动静液压(EHA)主动悬架作动器失效对车辆动态特性的影响,设计了一种基于振动状态估计的EHA主动悬架切换控制策略。建立EHA作动器失效模型,基于卡尔曼滤波算法,以悬架系统状态变量残差与簧载质量加速度作为复合切换条件,设计了一种EHA主动悬架切换控制策略,并进行了仿真和台架试验。结果表明,该切换控制策略在作动器失效后能够进行模式切换,可消除切换紊乱现象,并在短暂时滞后,使EHA主动悬架性能恢复至与正常悬架相近的水平,改善了作动器失效造成的车辆动态特性恶化问题。(本文来源于《汽车技术》期刊2019年12期)
胡泽超,何琳,李彦[2](2019)在《圆柱壳体振动主动控制中作动器的优化配置》一文中研究指出结构振动的主动控制不仅取决于控制器中控制律的设计,还取决于作动器在结构中的作用位置,作动器的合理布置能有效抑制结构振动低频范围内的响应。文章以圆柱壳体为研究对象,基于离散系统可控可观性准则,提出了基于粒子群算法优化作动器作用位置的设计方法,并通过实验加以验证。实验结果表明,粒子群算法可应用于圆柱壳体中作动器作用位置优化设计的问题,在振动主动控制实验中能取得良好的控制效果。(本文来源于《船舶力学》期刊2019年11期)
杨晓京,胡俊文[3](2019)在《基于分数信号处理的变步长自适应振动主动控制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自适应振动主动控制系统中次级通道的辨识精度严重影响振动控制效果的问题,分析了常规的次级通道在线辨识算法存在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分数信号处理的双步长两阶段变步长策略的次级通道在线辨识方法。该方法使用基于分数信号处理的自适应算法代替传统的最小均方(least mean square,LMS)算法进行次级通道的在线辨识,同时给出了一种双步长的两阶段变步长策略,在次级通道辨识环节收敛前后应用不同的变步长策略以提高辨识精度和降低辨识环节的波动。仿真结果表明,与现有方法比较,该方法的次级通道辨识收敛速度更快,系统收敛后的波动更小,次级通道的辨识精度和系统的稳定性都有了明显的提升。经验证,该方法有效解决了常规的次级通道在线辨识算法收敛速度慢、辨识精度低和辨识环节波动大等问题,具有更好的振动控制效果。(本文来源于《重庆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邱志成,肖骏,刘金国[4](2019)在《柔性臂振动的双目叁维检测和主动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柔性臂的振动问题,设计并搭建了一套基于双目视觉检测,以伺服电机驱动控制的柔性臂实验平台进行研究。根据电机的运行状态将柔性臂振动分为定点振动和旋转振动,通过双目视觉对柔性臂上的特征点进行叁维重建,进而获取柔性臂的定点和旋转振动信号。对振动信号进行模态分析获取柔性臂的振动特性,并据此设计基于蚁群优化参数的PD控制器抑制柔性臂的弯曲振动,然后与常规PD控制效果进行比较。实验结果表明,基于蚁群优化参数的PD控制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有效抑制柔性臂的定点振动,相较于常规PD控制抑振效果有明显改善,并且旋转振动的抑制效果也很显着,以此验证了蚁群PD控制算法在快速抑振上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电机与控制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薛宇,杨洁,李永存,李金强[5](2019)在《非均匀电场下功能梯度压电材料板的振动主动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传统分层压电构件在连接处较容易破坏的问题,使用功能梯度压电材料板中压电材料组分来实现结构的振动主动控制。提出了一个改进的功能梯度材料特性分布方程,该方程由两个参数独立地控制压电材料总体积分数和沿厚度方向的材料梯度分布形式。基于材料特性在横向的梯度变化,推导了非均匀电场下机电耦合系统的运动方程。在振动控制中,使用速度反馈控制方法获得了有效的主动阻尼。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压电材料分布类型、梯度分布指数和压电材料总体积分数对功能梯度压电材料板振动控制的影响。结果表明,功能梯度压电材料板中压电材料分布对振动控制效果有较大影响;通过优化功能梯度压电材料板控制电压的施加位置,可以获得良好的振动抑制效果。(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与工程》期刊2019年26期)
班朋,朱由锋,王强,孔小飞[6](2019)在《一种混合控制半主动悬架的非线性振动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混合控制中簧上质量和簧下质量绝对速度检测精度难保证的问题,提出一种新的混合控制策略。首先建立磁流变阻尼器的动力学模型以及混合控制模型,并建立整车七自由度力学模型。考虑悬架弹簧和轮胎非线性运用能量法和拉格朗日方程建立系统非线性微分方程。然后基于连续减速带激励下分别对被动,优化前的混合控制半主动悬架以及优化后混合控制半主动悬架的簧上质量垂直、俯仰和侧倾加速度以及悬架动挠度进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优化后的混合控制半主动悬架在提高测量精度的同时能够有效的降低系统的振动。最后从非线性的角度对系统进行分析,发现在整个频域内系统产生了分岔、混沌等丰富的非线性振动。(本文来源于《计算机仿真》期刊2019年09期)
黄伟,徐建,陆新征,张同亿,胡明祎[7](2019)在《主动振动控制的有限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主动振动控制进行理论计算时,往往将体系简化为单自由度或多自由度,不能准确反映实际工程结构的真实状态。首先进行LQR主动振动控制解析计算,得到主动控制器;随之进入ANSYS/APDL环境,对振动控制体系进行有限元建模;再将主动控制器输入设计的主动振动控制程序,以对体系开展主动振动控制的有限元分析。结果表明,有限元法能够较好地实现主动振动控制,为实际工程结构的主动振动控制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计算途径。(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与工程》期刊2019年24期)
朱长松,房学谦,刘金喜[8](2019)在《粘弹性压电纳米双曲率壳的主动振动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表面压电理论为基础,结合开尔文粘弹性模型和速度反馈机制,研究了粘弹性压电纳米双曲率壳的非线性振动控制问题。通过利用谐波平衡法求解非线性控制微分方程,得到了系统在主动控制下的非线性振动响应。数值结果表明,通过施加一个很小的外加电势(约0.1 V),便能够为压电纳米壳提供一个有效的主动阻尼,从而使系统的非线性位移响应得到明显的控制。此外,表面能量对系统的非线性振动响应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力学大会论文集(CCTAM 2019)》期刊2019-08-25)
王善伟,韩爱平,朱军强,王社良[9](2019)在《钢混框架振动的NLFEM分析和ADRC主动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关于结构振动主动控制的研究主要存在两个不足:一是诸多的主动控制算法都依赖于被控结构精准的数学模型,二是不能准确建立被控结构对象的数学模型。由于混凝土结构具有显着的非线性特性,建立结构精准的系统数学模型更加困难。对于上述不足,采用不依赖于被控对象精准数学模型的自抗扰控制策略(ADRC),建立用于结构振动控制的自抗扰控制器的结构框架,同时应用遗传算法对ADRC控制器参数进行分步整定优化;最后建立某5层钢混框架非线性有限元模型(NLFEM),并以通用有限元软件作为仿真主平台实现结构模型ADRC主动控制,结果表明上述方法效果良好。(本文来源于《噪声与振动控制》期刊2019年04期)
张佳琪,熊学文,周巍峰,兰洋,刘永超[10](2019)在《基于被动隔振平台的振动主动控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常机组设备工作所处可适应振动工况不尽相同,针对振动噪声敏感程度不同设备应采取不同减振设计方式,同时应考虑在同一被动减振平台设备之间存在振动相互干扰问题。本文针对已存在大型被动减振平台上对振动环境敏感型精密设备展开二级振动主动控制减振系统设计,提出一种在被动隔振平台基础上进行振动主动控制的减振方式。通过对控制算法的仿真研究,建立阻尼弹性减振平台系统模型仿真研究,及基于被动隔振平台的振动主动控制试验研究等,验证该减振方式能够实现有效减振。(本文来源于《强度与环境》期刊2019年04期)
振动主动控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结构振动的主动控制不仅取决于控制器中控制律的设计,还取决于作动器在结构中的作用位置,作动器的合理布置能有效抑制结构振动低频范围内的响应。文章以圆柱壳体为研究对象,基于离散系统可控可观性准则,提出了基于粒子群算法优化作动器作用位置的设计方法,并通过实验加以验证。实验结果表明,粒子群算法可应用于圆柱壳体中作动器作用位置优化设计的问题,在振动主动控制实验中能取得良好的控制效果。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振动主动控制论文参考文献
[1].许家楠,寇发荣,马建,彭先龙,张海亮.基于振动状态估计的电动静液压主动悬架切换控制研究[J].汽车技术.2019
[2].胡泽超,何琳,李彦.圆柱壳体振动主动控制中作动器的优化配置[J].船舶力学.2019
[3].杨晓京,胡俊文.基于分数信号处理的变步长自适应振动主动控制方法研究[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4].邱志成,肖骏,刘金国.柔性臂振动的双目叁维检测和主动控制[J].电机与控制学报.2019
[5].薛宇,杨洁,李永存,李金强.非均匀电场下功能梯度压电材料板的振动主动控制[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9
[6].班朋,朱由锋,王强,孔小飞.一种混合控制半主动悬架的非线性振动分析[J].计算机仿真.2019
[7].黄伟,徐建,陆新征,张同亿,胡明祎.主动振动控制的有限元分析[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9
[8].朱长松,房学谦,刘金喜.粘弹性压电纳米双曲率壳的主动振动控制[C].中国力学大会论文集(CCTAM2019).2019
[9].王善伟,韩爱平,朱军强,王社良.钢混框架振动的NLFEM分析和ADRC主动控制[J].噪声与振动控制.2019
[10].张佳琪,熊学文,周巍峰,兰洋,刘永超.基于被动隔振平台的振动主动控制研究[J].强度与环境.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