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白山地区蝗虫群落结构及生态适应特性的研究

长白山地区蝗虫群落结构及生态适应特性的研究

孙晓玲[1]2003年在《长白山地区蝗虫群落结构及生态适应特性的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作者于2001年7~9月间系统地调查了长白山地区的蝗虫,并于2002年的7月到10月间对标本进行了补充采集,并对环境因子数据进行了系统的测量和收集,同时参考张凤岭、杨彦龙先生1979、1980和1981叁年采集的标本,通过对标本的鉴定和整理,采用五年的野外工作数据,对长白山地区蝗虫群落结构及生态适应特性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蝗虫的群落结构及区系地理成分;蝗虫生态分布特点;保护区北坡蝗虫垂直分布及不同垂直带内蝗虫的形态差异和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等方面内容。 从蝗虫的区系地理成分来看,长白山地区共有48种蝗虫构成了蝗虫群落,它们隶属于7科,31属;其中古北种占有绝对优势地位,计41种,占该区蝗虫总数的85.42%;东洋种所占比例较小,只有2种,占总数的4.17%;广布种5种,占该区蝗虫总数的10.42%;特有种所占比例较小,只有5种,占该区蝗虫总数的10.42%。作者认为该区蝗虫的区系组成特征不仅反映了蝗虫本身对所处环境的适应性,同时也是自然环境历史变迁的鉴定和依据。 长白山地区蝗虫群落结构的研究主要是对α结构的研究,文中对不同生境蝗虫的群落组成进行了探讨,认为不同林带蝗虫的科、属和种类数的组成存在一定差异,并对发生差异的原因进行了简单分析。 在长白山地区蝗虫生态分布特点的研究中,主要应用SPSS软件包、采用Euclidean distance测度法对以下两方面内容进行了分析:(1)对长白山地区蝗虫地理分布关系进行了分析,将长白山9个林带划分为叁大生境型:低山针阔叶混交林带、低山长白松林带和中高山针叶—岳桦—苔原复合体;(2)利用离差平方和法对生态种组进行等级聚类,结合实地调查结果,将48种蝗虫划分为叁大类12个生态种组。 关于垂直分布的研究,作者主要从不同垂直带内蝗虫群落的比较、各垂直带中优势种的确定和比较、相似性的分析和多带种及单带种的确定4个方面,对其垂直分布规律进行了初步探讨。作者认为,长白山地区蝗虫的垂直分布不具有整体的规律性,蝗虫种类的丰富度直接与植被组成的复杂程度相关,同时受生境中其它环境因子的影响。 作者通过多元方差分析,发现北坡不同垂直带内同种蝗虫雄性的形态结构不具有显着的差异,而所测量的4种形态指标在同种雌性上表现为极显着的差异;并利用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对不同环境因子对蝗虫形态结构的影响力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筛选出了起主要作用的环境因子。 总之,通过以上几方面的研究,力图为昆虫多样性的保护、为有的放矢地防治有害蝗虫、预防蝗灾提供科学根据:从而为加强长白山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孟涛[2]2004年在《大青沟保护区直翅目昆虫群落结构及其生态适应性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作者于2002年7月~8月和2003年6月~8月先后对内蒙古大青沟国家自然保护区的直翅目昆虫进行了系统调查,研究了大青沟保护区直翅目昆虫的群落多样性及其生态适应特性。主要内容包括:直翅目昆虫群落的结构、区系组成、以及物种多样性,不同生境中昆虫群落的相似性分析,昆虫生态种组的聚类分析,最后讨论了大青沟直翅目昆虫的区系起源演化和大青沟植物群落的起源问题。 按照植物群落的不同将保护区内的环境划分为7种生境,分别为水曲柳植物群落(生境A)、蒙古栎植物群落(生境B)、大果榆植物群落(生境C)、针叶林植物群落(生境D)、湖边湿地植物群落(生境E)、稻田植物群落(生境F)和沙丘草地植物群落(生境G)。采用系统取样和随机取样相结合的方法调查了7种生境中直翅目昆虫的种类和数量,共采集到昆虫48种,标本2000余号,其中蝗虫类30种,蚱类6种,螽斯类12种,隶属于3总科,11科,30属。其中蝗虫类种数最多,占总种数的62.5%,蝗虫中斑翅蝗科的种类又最多,占总种数16.7%。 区系地理成份以古北种为主,东洋种仅有2种,而本区内没有发现特有种类。7种不同生境中以湖边植物群落包含有最多的属种数,针叶林植物群落中的属种数最少,作者认为这是由于生境的复杂性决定了昆虫群落组成的多样性。 大青沟直翅目昆虫的种相对多度分布拟合Preston对数正态模型的结果较好,证明了大青沟的生态环境条件较好,昆虫种类多而分布均匀。7种不同生境中直翅目昆虫群落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Simpson优势度指数从高到低依次为:生境E>生境C>生境F>生境A>生境D>生境G>生境B;而它们的Pielou的均匀度指数大小顺序为:生境E>生境D>生境F>生境A>生境B>生境G>生境C。 以直翅目昆虫种类和数量的分布为属性对不同生境作PCA分析并以直翅目昆虫种类分布为属性作等级聚类分析,两种分析方法所得结果十分相似,结合分析结果和实际情况将大青沟7种不同生境分为3类,分别命名为沟底湿生植物群落,包括水曲柳植物群落、湖边湿地植物群落和稻田植物群落;沟上干早植物群落,包括沙丘草地和大果榆植物群落;单一型植物群落,包括人工针叶林植物群落和蒙古栋植物群落。叁种类型生境中,第一类植物群落由于生态条件优越,所以发展了较高多样性的昆虫群落。直翅目昆虫生态种组的聚类结果将48种昆虫分为叁大类,分类结果同7种生境的分类结果是一致的,叁类昆虫分别栖息于生境分析所得出的叁种不同类型的生境中,表明了昆虫对生境的选择。 本研究通过比较大青沟、向海、长岭、长白山、大兴安岭以及锡林河等6个不同地区的生境中蝗虫种类组成的相似性得出结论:大青沟地区同向海保护区和长岭地区之间蝗虫种类组成的相似性明显高于其它地区。作者认为:大青沟地区植物群落同向海和长岭地区起源上十分相近,可以推测它们具有同一起源,均起源于第四纪大冰期以前的温带阔叶林,而不同于长白山植物群落。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研究,作者提出了大青沟保护区在环境保护和蝗灾预防方面的一些建议。

施莹, 孟庆繁, 刘生冬[3]2017年在《北极及长白山苔原带昆虫多样性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苔原是冷湿型极地自然景观类型,全世界现代苔原仅分布于北半球.综述北极苔原带昆虫的物种组成:部分苔原带种类存在较明显的形态适应,北极苔原带温度和紫外线对昆虫有较大影响,较低温度和较短的生长季节是导致昆虫多样性较低和形态变化的主要原因,当温度升高时昆虫能快速扩散到北极苔原带;综述长白山苔原带昆虫种类组成,侵入种及侵入原因,直翅目蝗虫种群适应变化和天牛、食蚜蝇、蝶类访花昆虫种类及其访花习性等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1]. 长白山地区蝗虫群落结构及生态适应特性的研究[D]. 孙晓玲. 东北师范大学. 2003

[2]. 大青沟保护区直翅目昆虫群落结构及其生态适应性的研究[D]. 孟涛. 东北师范大学. 2004

[3]. 北极及长白山苔原带昆虫多样性研究进展[J]. 施莹, 孟庆繁, 刘生冬. 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

标签:;  ;  ;  ;  ;  ;  

长白山地区蝗虫群落结构及生态适应特性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