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热流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热流,性能,蓄热,正交,页岩,曲轴,转子。
热流固论文文献综述
张文涛,李珂,罗凯[1](2019)在《基于热流固耦合理论斜-平面曲轴止推片润滑性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数值分析方法,建立斜-平面曲轴止推片单向热流固耦合模型,分析不同油膜厚度对斜-平面曲轴止推片润滑能力、温度场及变形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油膜的压力场、温度场、壁面切应力的峰值随油膜厚度的增加而降低,随转速的增加而上升;空穴现象亦有同样的规律,但主要发生在与油沟接触的平面区域上;轴瓦出口湍泄量及摩擦因数随油膜厚的增大而增加,随转速的升高而增加;转速越高摩擦功耗越大,而油膜厚度越大摩擦功耗越小;止推片温度场随油膜厚度及转速的变化规律与润滑油膜的温度场相同;止推片变形主要受温度影响,油膜厚度越小、转速越大变形越大。(本文来源于《润滑与密封》期刊2019年10期)
刘桓龙,郑忠,伍理勋,陈建明[2](2019)在《基于热流固耦合的车用电机控制器散热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考虑电机控制器热源IGBT与散热器壁面的热传导、散热器壁面与冷却介质的对流换热以及散热器热应力与应变等因素,建立车用电机控制器液体冷却的热流固耦合计算模型。应用该散热模型综合分析了不同工况下散热器结构对散热器换热性能、温度应力及变形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通过对散热器翅片结构参数的优化可以获得较好的换热效果和较低的温度应力,同时散热器结构具有较好的工艺性能。(本文来源于《机床与液压》期刊2019年13期)
张雪平,齐凤升,邢作霞,单建标,李宝宽[3](2019)在《基于风电消纳电热储能装置热流固耦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电网调峰能力不足,弃风问题严重,已成为我国风力发电规模进一步扩大的瓶颈。通过配置蓄热装置参与风电调峰,改变传统"以热定电"的约束模式,是解决我国大量弃风问题的一个趋势。提高电热蓄能装置效率及优化蓄热装置分布对于实现有效调峰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固体电蓄热装置内流动、传热、应力等现象,建立了热-流-固多场叁维耦合传热数学模型,采用流-固耦合传热模型将难以确定的热流边界转化为系统内部边界,分析固体电蓄热装置温度场及应力场分布,并对比叁种不同孔隙率、电热丝排布方式对蓄热装置温度分布均匀性及热膨胀量的影响。研究结果对提高固体电蓄热装置的效率以及电网调峰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储能科学与技术》期刊2019年04期)
Wajahat,Afsar[4](2019)在《高温气冷堆蒸汽发生器中的热流固耦合》一文中研究指出蒸汽发生器(SG)是任何发电厂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基本上它起到了热交换器的作用,将来自反应堆堆芯的冷却剂的热量传递到给水中,然后将给水转化为水蒸汽。产生的水蒸汽将带动涡轮机做功。SG的作用是至关重要,因为它有助于调节反应堆内的温度。SG的失效将会导致非常危险的情况,从而导致非常严重的事故。SG的建模需要非常仔细的分析,在设计时也必须注意,以确保工厂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在SG的设计中,运行工况下的温度、压力、转速等是影响SG性能的重要因素。此外,还必须对SG内部的应力、应变和变形等静力结构分析进行分析。了解在压力下或正常条件下变形的区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些区域可能由于疲劳而发生裂纹。为了更好、更快、优化蒸汽发生器的设计决策以及冷却剂和材料的选择,就需要进行这样的分析。因此,在SG上应用了先进的数值模拟方法,以确保SG在正常工作条件下的性能。本文研究的目的是对我国实验高温气冷堆(HTGR-10)的蒸汽发生器进行热流固耦合分析。对蒸汽发生器进行了建模,并对其进行了边界条件和结构分析。蒸汽发生器是电厂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电厂安全、高效运行的关键部件。为了预测蒸汽发生器管内的热分布,必须考虑一次侧和二次侧之间的耦合传热。采用ANSYS Fluent软件进行分析,采用有限元法完成任务。分析了蒸汽发生器内部的温度分布。确定了冷却剂和给水的温度分布、压力分布和速度分布。在静力结构分析中,计算了等效应力、等效弹性应变以及在此条件下钢管产生的总变形。我们看到给水的温度随着在管内上升而不断升高,而冷却剂(氦气)的温度随着在管内下降而下降。冷却剂的压力随着它在壳体内向下流动而减小。同样地,给水的流速在其他区域比在壁面上要高。管中产生的等效应力、等效弹性应变和总变形高度依赖于系统温度、管材料和管的几何构型。(本文来源于《华北电力大学(北京)》期刊2019-06-01)
张奇[5](2019)在《低渗透页岩层压裂改造的热—流—固耦合机理及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页岩气作为储量丰富且清洁、环保的非常规能源,已成为化石燃料的重要替代品。我国页岩气储量丰富的西南地区由于地质构造复杂、断层多、水资源匮乏等因素,使得传统的水力压裂难以开展,因此,迫切需要构建适合中国地质条件的储层改造理论和开采技术。本文以压裂改造页岩气储层为背景,综合采用理论建模、数值模拟和室内试验相结合的方式研究了注入流体改造页岩储层中的岩体损伤演化规律和低渗透储层压裂改造的机理,取得了以下创新性成果:(1)考虑到深部页岩气储层存在温度场作用及可压缩流体的密度、粘度随温度和压力变化的流动特点,将页岩气储层压裂改造问题视为应力场、渗流场及温度场的全耦合作用过程,建立了页岩层介质的热-流-固全耦合模型,较现有的流-固耦合模型更有效地反应深部页岩气储层的地质条件。并针对上述模型提出了联合Matlab与Comsol基于增量迭代法的有限元求解方法,并将模型模拟结果与理论解、试验结果比对验证模型的正确性。(2)建立了考虑围岩损伤演化作用的页岩层压裂改造钻孔围岩热-流-固耦合数值模型,采用损伤理论来描述损伤对岩石弹性模量、渗透率、热传导系数的弱化作用,分析得到了地应力条件、围岩温度、压裂液体温度及注入速率对钻孔围岩裂隙萌生及扩展的影响规律。并借助于岩石的拉破坏与剪破坏准则,给出了不同条件下钻孔围岩裂隙扩展机理的差异性,可为页岩层压裂改造钻孔参数优化设计提供理论依据。(3)考虑到页岩气储层存在大量节理构造的特点,分析了节理分布对页岩气储层压裂改造钻孔围岩裂隙萌生及扩展规律的影响,研究得到了钻孔围岩裂隙扩展路径与节理构造之间存在4种交叉关系:嵌入型、直接穿越型、L型交叉和T型交叉,揭示了含节理页岩气储层在不同地应力及节理构造条件下压裂钻孔围岩裂隙网络的演化机制。(4)借助于美国宾州立大学的标准叁轴压裂试验系统,分别就驱动压裂流体为水、氦气、液态二氧化碳、氮气和超临界二氧化碳对美国犹他州Green River组页岩进行了压裂试验测定和微细观断口形貌观测,引入了表征压裂效果的3个参量:裂隙迂曲度、裂隙扩展距离和楔入孔径,比较得出氮气和超临界二氧化碳压裂效果明显优于其它压裂流体。(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大学》期刊2019-05-01)
黄思,徐征南,张聪,牛琦锋,林冠堂[6](2019)在《基于热流固耦合的架空管道方形补偿器有限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某化工园区的架空管道方形补偿器为研究对象,该补偿器管廊有10组立柱、4层管架及27根管道,输送不同温度和压力工况的流动介质。在考虑重力、介质温度、流动对管道作用力等因素的基础上,系统、完整地建立ANSYS有限元模型,并进行了热流固耦合计算,得到了架空管道方形补偿器的位移、轴力、剪力、弯矩及应力等参数分布,找出这些参数的最大值及其位置,对二次应力进行校核验算,判断了方形补偿器的可靠性。旨在探索一套针对复杂架空管道实际应用的安全风险评估方法,为架空管道的运行安全提供技术支持。(本文来源于《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期刊2019年04期)
徐莉萍,马昊依,任德志[7](2019)在《基于热流固多场耦合的多路阀数值仿真及配合间隙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液压系统多路阀在温度场、压力场耦合作用下导致的阀芯、阀体泄漏和卡紧问题,通过ANSYS Workbench平台对其进行热流固耦合数值模拟仿真。分析了在最高压力条件下,不同阀芯、阀体材料变形量随油液温度变化特性,得出了常见材料阀芯、阀体配合间隙随温度的变化规律,以及不同配合材料的最优初始间隙值,并对不同配合方案的配合特性进行评价。该方法有效地解决了多路阀阀芯卡紧与泄漏间的矛盾,提高了多路阀的使用寿命。(本文来源于《矿山机械》期刊2019年04期)
朱炳坤,晁长青,刘永付,王宝勤,刘栋[8](2019)在《基于热流固耦合的热水循环泵转子强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Workbench平台,采用热-流-固耦合方法对热水循环泵内的转子系统施加温度和压力载荷进行计算,得到基圆直径D3=214 mm、D3=216 mm和D3=218 mm下转子系统的热流密度及等效应力的分布,讨论了不同蜗壳基圆直径对转子系统结构强度的影响规律,同时对转子系统进行模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泵轴与轮毂配合段的配合面以及叶轮螺母与叶轮的配合面上出现了热流密度最大值;基圆直径的改变对叶轮螺母上的热流密度以及最大等效应力影响很小;转子系统在第叁阶模态下由轴线沿径向振动,最大变形出现在距中心轴线最远的叶轮外缘.(本文来源于《河南科学》期刊2019年03期)
徐乾卫[9](2019)在《基于热流固耦合的某商务车盘式制动器散热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改善盘式制动器的散热性能,有助于提高抗热衰退能力,进而提升汽车行驶安全性。本文引入热流固耦合方法对盘式制动器的散热性能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整车模型下盘式制动器的热流固耦合模型的建立,数值模拟结果分析与道路实验以及制动盘结构改进对散热性能的影响。在热流固耦合模型建立中,以对紧急制动工况下盘式制动器的散热过程进行数值模拟为目的,在整车模型下构建盘式制动器的热流固耦合模型。其中,流体部分侧重于对旋转车轮流场的瞬态变化、紧急制动工况中整车外流场的瞬态变化以及空气的物性随温度变化的实现。固体部分侧重于对紧急制动工况中制动盘工作表面由摩擦造成的热能转化、制动盘内的热传导以及制动盘材料物性随温度变化的实现。采用STAR-CCM+和ABAQUS分别作为流体和固体求解器,将制动盘表面作为耦合边界,以分区计算、边界耦合的方式将流体部分和固体部分耦合起来,完成热流固耦合模型的建立。在结果分析与道路实验中,从各时刻制动盘的温度分布、各部位流场特性和热流密度分布进行结果分析,总结温度、流场及热流密度的变化规律和分布特点,对制动盘的散热过程进行探索,得出影响制动盘散热效率的主要因素为温差和气流速度。以实车道路实验的方式对已建立的热流固耦合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数值模拟结果与道路实验结果吻合较好,误差均在9%以内,证明了热流固耦合模型的准确性。在制动盘结构改进对散热性能影响中,使用盘面钻孔设计对制动盘结构进行改进。采用正交试验设计研究盘面钻孔设计中的钻孔密集程度、钻孔分布位置和钻孔排列角度对制动盘散热性能的影响规律。根据正交表合理安排叁因素叁水平正交试验,完成相对应的数值模拟。将制动盘主要温升部位的平均温度作为衡量散热性能优劣的指标,以直观分析表对正交试验结果进行分析,得到各试验因素对散热性能的影响程度排序和影响规律,其中影响程度排序为:钻孔密集程度>钻孔排列角度>钻孔分布位置。并从温度分布、流场特性和热流密度分布,研究盘面钻孔设计提升制动盘散热性能的作用原理。本文通过引入热流固耦合方法,在尽可能符合实际情况的前提下,通过数值模拟还原盘式制动器在汽车中的散热过程。通过实车道路实验对热流固耦合模型的准确性给予验证。研究了制动盘结构改进对制动盘散热性能的影响规律和作用原理。对于研发生产具备良好散热性能的汽车盘式制动器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际价值。(本文来源于《重庆理工大学》期刊2019-03-20)
张伟,孙江,曲占庆,郭天魁,巩法成[10](2019)在《高温地热开采热流固耦合模型及综合评价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干热岩(HDR)是一种绿色低碳、可循环利用的可再生能源,是地热开发研究热点.目前针对地热产能模拟的研究存在热流固(THM)耦合模型考虑因素不全,地热开发效果评价目标单一且缺少定量评价的问题.基于离散裂缝模型,建立了地热开发的热流固耦合模型,采用COMSOL实现了THM模型求解,依据多个地热开发评价指标进行模糊综合评价.首先借助两个THM耦合案例,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及准确性.随后通过层次分析法计算出各项地热开发评价指标的权重,并结合模糊综合评判,对给出的EGS案例进行模拟计算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压裂裂缝连通注入井和采出井时,热突破时间短,采出温度下降快;水平布井比垂直布井的采出温度下降更快.依据模糊综合评价分析,水平井开采地热要整体优于垂直井开采地热,一注两采开采地热要优于一注一采,垂直井开采地热时,水力压裂裂缝建议不连通注采井.(本文来源于《地球物理学进展》期刊2019年02期)
热流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过考虑电机控制器热源IGBT与散热器壁面的热传导、散热器壁面与冷却介质的对流换热以及散热器热应力与应变等因素,建立车用电机控制器液体冷却的热流固耦合计算模型。应用该散热模型综合分析了不同工况下散热器结构对散热器换热性能、温度应力及变形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通过对散热器翅片结构参数的优化可以获得较好的换热效果和较低的温度应力,同时散热器结构具有较好的工艺性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热流固论文参考文献
[1].张文涛,李珂,罗凯.基于热流固耦合理论斜-平面曲轴止推片润滑性能分析[J].润滑与密封.2019
[2].刘桓龙,郑忠,伍理勋,陈建明.基于热流固耦合的车用电机控制器散热特性[J].机床与液压.2019
[3].张雪平,齐凤升,邢作霞,单建标,李宝宽.基于风电消纳电热储能装置热流固耦合研究[J].储能科学与技术.2019
[4].Wajahat,Afsar.高温气冷堆蒸汽发生器中的热流固耦合[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9
[5].张奇.低渗透页岩层压裂改造的热—流—固耦合机理及应用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9
[6].黄思,徐征南,张聪,牛琦锋,林冠堂.基于热流固耦合的架空管道方形补偿器有限元分析[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19
[7].徐莉萍,马昊依,任德志.基于热流固多场耦合的多路阀数值仿真及配合间隙研究[J].矿山机械.2019
[8].朱炳坤,晁长青,刘永付,王宝勤,刘栋.基于热流固耦合的热水循环泵转子强度分析[J].河南科学.2019
[9].徐乾卫.基于热流固耦合的某商务车盘式制动器散热性能研究[D].重庆理工大学.2019
[10].张伟,孙江,曲占庆,郭天魁,巩法成.高温地热开采热流固耦合模型及综合评价方法[J].地球物理学进展.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