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身问题论文_周午鹏

导读:本文包含了心身问题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心身,笛卡尔,意识,机械论,心身疾病,自然主义,哲学史。

心身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周午鹏[1](2019)在《作为共通体的身体——对心身问题的一种现象学阐释》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哲学中的心身问题始于笛卡尔的二元论,至今仍是未解之谜。相对于非现象学进路对心身问题所作的各种有条件分析,现象学进路具有理论上的"无设定"优势。意识现象学和知觉现象学是该进路中两个主要且不同的研究分支。有趣的是,它们对心身问题所作的反思将我们的目光引向同一个目的地,即作为一切认识和体验的起源的身体。意识主体和知觉主体共有这一起源,意识现象学和知觉现象学同属于对这一起源的把握。据此,我们得以给出一种新的关于心身问题的现象学阐释,其要点在于:身体作为共通体而存在,它不是非现象学意义上被动的物质客体,而是现象学意义上有意识与能知觉的表达主体。(本文来源于《现代哲学》期刊2019年06期)

李子凤,倪青[2](2019)在《糖尿病病人胰岛素注射治疗的心身医学问题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从情志与五脏精气相互影响的角度出发,探讨糖尿病胰岛素注射治疗人群在情志相胜、养心养德、动静兼修、食疗药膳、方药、针灸推拿等方面的情志调养问题。(本文来源于《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期刊2019年20期)

方圆[3](2019)在《生物学双维主义——对心身关系问题的一种可能立场》一文中研究指出心身关系问题(The Mind-Body Problem)是当代心灵哲学的最核心论题,它指涉着心灵现象与物理现象之间具有怎样的关系。本文将以当代认知神经科学为基础,对现今关于这一问题最具代表性的若干理论,如查莫斯的"自然主义二元论",塞尔的"生物学自然主义",丹尼特的"功能主义"等进行重审,并指出这些理论的缺陷主要是由于叁个原因所致:第一、对"存在"内涵的混淆;第二、对传统哲学中"实体"与"属性"的盲目沿用;第叁、对研究者是人本身的忽视。本文由此提出一种名为"生物学双维主义"的可能立场,以说明从"人"这一生物物理系统出发,对"心身关系"问题所应当采取的合理解决方案。(本文来源于《自然辩证法通讯》期刊2019年09期)

郝英霞,张金卓[4](2019)在《腹泻型肠易激综合症的心身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肠易激综合症(IBS)是临床上较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以腹痛、腹部不适为主要症状,常常伴有排便习惯和粪便性状的改变,症状可持续存在或反复发作。目前尚无单一药物完全有效地治疗各种类型的IBS,临床上主要针对不同临床症状而采取对症支持治疗,临床疗效不理想,患者症状反复发作,尤以腹泻型IBS患者,严重影响了生活及工作质量。加强对该病的探讨与研究亟待进行。(本文来源于《第叁十一届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论文集》期刊2019-07-12)

刘冠帅[5](2019)在《心身问题的自然化进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贯穿哲学史的一个经典问题,“心身问题”已经被人们思索了近两千余年。这一问题的近况是:1.自然科学界取得的普遍成功使其已经成为人们解释经验世界的默认工具,这在常识上体现为人们普遍愿意直观且笼统地相信我们的思维与意识等“内在感受”发生在大脑内,而在哲学世界内则体现在对心身问题研究方式的日趋专业化与科学化,哲学家们将心身问题视为与科学哲学、认知科学、人工智能、神经生理学极大相关的问题,并不再或很少诉诸传统哲学工具去研究这一问题;2.受自然科学的强烈影响,大多数人们在面对心身问题会选择某种形式的自然主义立场,这些立场或许极端或许温和,但都对构成我们心灵和身体的基本物质保持一致承认,一些传统的心身观点,如灵魂观、心身二元观等等不再被人们严肃地提起;3.即便表面看上去站在自然主义的立场上,用自然科学的方式来解答心身问题已经获得了人们普遍的认同,然而一个毫无争议的圆满回答似乎对于我们来说仍旧遥不可及,人的意识作为一个难问题,仍旧深深困扰着我们,在自然主义阵营内部、在哲学家和科学家之间,关于心身问题的讨论从未停歇。我们可以轻易地理解当下心身问题的自然化现状,并接受它已经与过去的形态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我们可以说心身问题从形式和内容上正在经历一场自然化变革的进程。然而这样笼统的说法并不能让我们知晓关于这个进程的全部,更多的细节应该包括心身问题的自然化进程究竟始于何时,经历了怎样的变化阶段?如果不以自然的方式,人们会如何解读心灵?这种自然化与自然主义立场、自然哲学和自然科学之间是怎样的关系?自然化的心身关系带给了我们什么?笔者认为这些问题能够帮助我们更加清晰地思考心身问题,因为一个问题的解决与否,不仅需要考虑其答案是否合理、自恰、充分、翔实,同时还要考虑这个问题本身是否逻辑融贯,是否有充分解答空间,是否有解答意义。我们对自然化心身观的接受与期待是因其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可靠答案的可能性,但似乎却缺少了对问题本身的反思。而作为一个哲学问题,我想对它本身最合理的分析和考察方式就是将其融汇在哲学史当中,历史地考察这一问题在各个哲学断代的涵义,分析其所处的哲学背景,讨论其肩负的哲学意义,以及面对的哲学困难。这样做的原因非常简单,因为“哲学就是哲学史”。在此我们已经两次提到了心身问题的历史,他们分别来自于心身问题的两个方面:在形式方面,我们需要考量心身问题自然化的进程经历了怎样的细节,而在内容方面,我们需要对这一进程从哲学史的角度进行分析,使心身问题、心身观以及二者之间的逻辑更加清晰。出于这种考虑,我将这两方面的内容整合在对心身问题自然化进程的细节研究当中。选取心身的自然化进程作为主要的逻辑铺开无疑是有其优势的:自然化进程实在地发生并且线索明细,甚至可以说自然化是心身问题唯一的历史倾向,在其中有清晰的阶段变化,而这种阶段变化又是同哲学史逻辑上的契合。在对这一过程的研究当中,我将基于术语变革、研究范式、核心诉求、思想背景等角度的特征的归纳,对心身关系的自然化进程以四个阶段来进行解读,在每个阶段当中心身关系都展现出了一种独特的形式,分别为:1.心身问题的古代阶段,在此阶段当中哲学家们普遍地将心身关系视为灵魂与肉体的关系,在朴素自然本体论的框架内来对其加以解释;2.心身问题的近代阶段——自笛卡尔以始,心身问题开启了其精神与物质的形式,这一转变同时又是哲学史上近代篇章的开端,因此这一经典的二元论主张深刻地影响了后世哲学,并以黑格尔哲学对绝对精神的论证达到巅峰;3.心身问题的现代阶段——心身转变为心理和物理的对立形式,这一过程的核心在于人工语言学派和日常语言学派为代表的哲学家们对意义理论进行不断的研究和探寻,这些研究一方面在内容上继承了欧陆哲学当中对于神秘现象领域的追问诉求,另一方面技术上又沿袭了英美哲学的语言分析和实证主义基底。哲学家们在立场和态度上展现出了对自然科学和实用主义的极大倾向性,并通过类比、隐喻等方式来借鉴自然科学内容来对心身问题进行研究;4.心身问题的前沿阶段——当代哲学家在心与脑的框架内讨论心身关系,并极大程度地同心理学、认知科学、神经生物学以及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内容相结合,从意向、认知、知觉、感受质等多个角度出发,来试图在一个物理的世界当中为心灵规范位置。通过这些阶段的分析,我将试图在结论中表达这样一个事实:历史以来对于心身观念的研究过多地考虑了其所处时代的哲学框架,因此而背负一种哲学整体论的负担。只有直面心身问题,专注于这一话题和与此直接相关的领域研究,在不断的细分领域探索中寻找确定性,才能以科学的态度“发现”心身间的关系,而非“塑造”一种心身观。基于这些想法,本篇论文将分为四个章节。在绪论中,我将首先对本文相关的几个核心概念:心身问题、自然科学以及方法论和本体论的自然主义进行澄清,以确定我们的研究对象与范围。第一章讨论古希腊灵魂观为主体的心身关系。这些讨论将在古希腊哲学发展的早期、古典时期和晚期框架内进行。早期希腊哲学的灵魂观与朴素自然的本体论体系相关联,灵魂被看作是一种无法以寻常感官接触的神秘实在;在古典时期,灵魂实现了从属自然的到属人的转变。灵魂不仅仅指宇宙神秘的运行方式,而是作为所有生命体的共有形式出现。晚期希腊哲学则在亚里士多德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了灵魂的心理功能解读。第二章以笛卡尔二元论及其开始的精神与物质心身观为核心。在第一部分将笛卡尔哲学产生前的经院哲学末期和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与哲学背景做出陈述,第二部分集中于笛卡尔二元论的产生与核心内容,第叁部分根据笛卡尔同时期哲学家们对二元论的改进与批评,介绍二元论基础上的四种心身观变形。第叁章始于对现代心身观产生的叁重背景介绍:实证科学的进步、现代心理学的建立以及近代哲学的终结,这种背景带来的是近代实体二元心身观念的逐步瓦解,在本章中的四种心身观念——副现象论、马赫版一元论、罗素版一元论和行为主义递进式地表现了心身问题向心理与物理范式的逐步转变。第四章讨论当代哲学视域下的心身关系。首先被阐述的是心身关系转变为心脑关系的认知科学及神经科学背景,在这种背景下分别产生了两个版本的物理主义心身观——心身同一论和功能主义,在对二者的核心内容与批评进行介绍后,我将对感受质问题及其对心脑关系的挑战进行阐明。(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9-06-01)

柳海涛,郭贵春[6](2018)在《认知封闭与心身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麦金基于对大脑性质的认知封闭断言心身问题无法解决。通过分析他的论证结构和前提假定,文章指出了麦金的叁个问题:一是他的论证存在推理谬误;二是他提出的认知封闭所涉及的叁个命题都是不成立或不能确定的;叁是他的前提假定本身是不可能的。所以,麦金的神秘主义意识理论是缘于他论证过程中的一些错误推理和不合理假定。(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哲学研究》期刊2018年04期)

Yacouba,COULIBALY(杨克本)[7](2018)在《托马斯 阿奎纳与笛卡尔心身问题的理论:从比较研究的角度》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某些人而言,心灵不仅是单一或简单的能力。它是许多能力和认知能力复杂的结合,而这种认知能力指的是意识、知觉、思维、判断和记忆心身问题是一个古老的辩题,伴随着新的理解和看法,它不断地在发展。在当代的心灵哲学中,核心或者主要问题不应再是心灵是否不同于身体。相反,哲学家应该更专注于交互作用论(心灵与身体如何相互影响)。在这种逻辑中,一些思想家把心灵看作是内在的环境,即心理内容不能直接由第叁人称获得。这一立场遭到了那些不把心——身区别看作是内外东西区别的人的拒绝。古老的亚里士多德主义的看法将心灵局限于智力,他们根据智力将人类和愚蠢的动物区分开来。当今身心问题领域的研究已经成为一种不一致的叁和弦。因为主要的兴趣点一直在变化。中心问题从心身差异变到了心身如何相互关联。从这个角度来说,心理状态被描述为在因果上与物理事件和状态以及其它心理事件和状态相互作用。另一方面,物理的东西被认为是因果关系封闭的系统,从这样的层面上来说,即它为完全可用物理学的语言描述的事件提供了因果解释。首先,我们要注意到有不同的关于心灵的看法。心灵是人类的推理和思考能力,这意味着心灵是一个非物理的领域。今天,物理的实体和非物理的实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仍旧是心身问题中很大的兴趣点。它提出了一种关于可能性的问题,即本质上和实质上不同的实体之间是否能相互作用。如果身体占有空间和时间,而心灵没有,那么具有逻辑上相互矛盾的原因的两大实体如何相互作用。这就是为什么本研究认为心灵哲学中新的兴趣点应该根据以下问题来制定:心灵与身体的相互作用是如何发生的?这个问题的答案引出了许多可能的哲学观点。当谈及了解身心关系的本质时,各思想派别就会陷入热烈的讨论。有些哲学家认为是支配关系(不论是心灵影响了身体还是身体影响了心灵)。有些认为是平等或平衡的关系(从心灵和身体互相影响的层面上来说)。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上述话语:有些哲学家认为,为了表现它们的同一性,心灵和身体同等需要彼此。有些哲学家认为心灵是随附在在身体上的。而其他人仅仅忽略了心灵存在的可能性。正如这篇论文在这项研究中所表明的,作者认为心身关系是在心灵控制身体的支配关系中来认同的。当相反的情况发生时,我们称之为误导。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就变成了激情的奴隶,四处游荡,而且没有焦点。只要心灵保持控制,人们就一定能达到目标。在哲学领域中,心身的相互作用并不是一种新的想法。从早期的哲学家到当代思想家,心身问题常谈常新。我们也会对笛卡尔和阿奎那进行一个比较研究,仅仅是为了更清晰地强调心身区别。阿奎那的讨论是意向性的,因为通过他我们可以看到笛卡尔关于实体的观点和质型论之间的断裂。笛卡尔将身心看作是逻辑上完全不同的实体。但是在质型论中,物质和形式的关系出现在独立的语境中的。就这篇论文的贡献而言,作者将从不同的视角展示心灵较于身体的卓越之处。该文分为七个部分。第一章关注文献综述,第二章关注概念研究,第叁、第四章是案例研究(阿奎那和笛卡尔),第五章是阿奎那和笛卡尔之间的比较,第六章是二元论的现代进程,第七章是心灵相较于身体的卓越之处,这也是该文的贡献。这篇文章允许作者通过论证人类更多地是受心灵决定而不是身体来表明心灵相较于身体的优越性。这也表明了之前提到的支配关系的证据。行动的决定发生在行动之前。但是在某种程度上,作者并不否认相反情况的可能性。这就是说,作者认为心灵也并没有完全脱离身体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8-05-01)

徐瑞阳[8](2016)在《寻找机器中的幽灵——论近代科学与心身问题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自笛卡尔开创主体性哲学以来,"心灵究竟是什么"就成了几乎所有哲学家必须要回答的问题。"心灵是可思维且无广延的东西",任何试图阐释人类心理世界的尝试都必须对笛卡尔的这一定义做出回应。故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笛卡尔对心灵的看法影响着之后所有关于心灵的哲学论述。一方面看,这一命题是二元论的逻辑起点;另一方面,这一定义也将"心灵"与那些"有广延的东西"牢牢地绑在了一起——因为即便声称心灵是"非物质的",如果没有对(本文来源于《中国研究生》期刊2016年11期)

维之[9](2016)在《国内心身问题研究近况与问题评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国内去年发表了多篇研究心身问题的学术论文,可体现我国这方面的研究进展和尚存问题。心身问题涉及了感受质和现象概念策略。感受质问题不仅是指人感受到了不可言说的现象面相,而且也是包括感受本身的,即包括了心智的觉知特性。研究揭示,觉知是自明-自显示的,具有"知、明、我"的叁位一体性。现象概念策略之能形成的关键是采用了"第一人称视角",但人脑拥有第一人称视角的条件是具备觉知性能、成为第一人称者"我"。觉知和自我都是难以自然化的主观东西。故物理主义不能使用现象概念策略解决心身问题。(本文来源于《衡阳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5期)

袁勇贵,刘晓云[10](2016)在《老年心身疾病诊治中存在的几个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心身医学(psychosomatic medicine)是探讨由心与身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健康的保持和疾病发生、发展和康复中作用的一门学科,是当代新兴的医学科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心(精神-心理、社会引起的情绪因素)与身(躯体的结构与生理功能)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依赖、相辅相承、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心身疾病是指一组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的躯体疾病或病(本文来源于《实用老年医学》期刊2016年09期)

心身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从情志与五脏精气相互影响的角度出发,探讨糖尿病胰岛素注射治疗人群在情志相胜、养心养德、动静兼修、食疗药膳、方药、针灸推拿等方面的情志调养问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心身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1].周午鹏.作为共通体的身体——对心身问题的一种现象学阐释[J].现代哲学.2019

[2].李子凤,倪青.糖尿病病人胰岛素注射治疗的心身医学问题探讨[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9

[3].方圆.生物学双维主义——对心身关系问题的一种可能立场[J].自然辩证法通讯.2019

[4].郝英霞,张金卓.腹泻型肠易激综合症的心身问题[C].第叁十一届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论文集.2019

[5].刘冠帅.心身问题的自然化进程研究[D].吉林大学.2019

[6].柳海涛,郭贵春.认知封闭与心身问题[J].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8

[7].Yacouba,COULIBALY(杨克本).托马斯阿奎纳与笛卡尔心身问题的理论:从比较研究的角度[D].华中师范大学.2018

[8].徐瑞阳.寻找机器中的幽灵——论近代科学与心身问题的关系[J].中国研究生.2016

[9].维之.国内心身问题研究近况与问题评析[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6

[10].袁勇贵,刘晓云.老年心身疾病诊治中存在的几个问题[J].实用老年医学.2016

论文知识图

冲动-多动得分与A/N值回归图行为观察实验室控制系统驾驶模拟器实验室多动指数得分与A/N值回归图、18广告的“理想国”世界总体结构图

标签:;  ;  ;  ;  ;  ;  ;  

心身问题论文_周午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