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阳高科技园区发展战略研究

德阳高科技园区发展战略研究

欧阳青[1]2003年在《德阳高科技园区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科技园区是以研究、开发、生产高技术产品,推动科研成果商品化,培育高技术企业与产业为主要内容,集研究、开发、生产、销售、服务多种功能,产、学、研、贸多种企业与经济组织,或通过规划建设,或经过较长时间的自我发展,在地理上相对集中,从而形成的高技术产业群。 由于国情不同,我国科技园区的建设与发展走了一条与美国硅谷、欧洲科学园,以及和我国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区不同的发展道路。本文研究了在国家没有专项财政投入,尚未建立采购政策,也没有形成风险投资机制,市场经济体制极不完善的情况下,德阳科技园在创建初期依靠国家和地方优惠政策,采取土地开发、负债经营、招商引资、滚动发展的战略。本文首先结合德阳的区位特点和经济结构,运用经济增长理论分析了德阳建立和发展高新技术科技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根据德阳工农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对其目标和功能进行定位,分别设计了德阳科技园工业区和农业区的发展战略,并对五年内的经济效益进行了初步预测。 本文从人才、机制、资金、政府职能等四个方面指出了贯彻实施德阳高科技园战略目标的重要环节,为德阳科技园的发展制订了战略步骤:引入国内外比较成熟的高新技术企业,逐片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在初步形成高新技术工业园区和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基础上,实现原始资本的积累和产业资源的聚集,形成科技园区发展的良性循环,完成科技园区初始建设时期的任务。同时,在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园区发展的基础上,德阳市开始了旨在改造传统产业,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的建设,形成叁位一体发展的独特模式。 最后,本文还建立了科技园评价指标体系,对德阳科技园进行科学评估,评估的结果是,德阳科技园综合实力在全国范围处于中等水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n页平,考虑到区位环境、经济和人才等背景因素,德阳科技园的战略是比较合理的。

李小芸[2]2013年在《四川省工业园区发展与竞争力评价研究》文中指出四川省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涌现各类工业园区,步入工业园区的快速建设阶段,工业园区成为推动四川省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载体。历经十多年的发展,工业园区现已成为四川省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在四川省经济发展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是加快产业升级、优化经济结构、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历史发展的新时期,四川省“两化”互动、统筹城乡的重大战略部署赋予了工业园区新的历史使命。四川省亟需提升工业园区的整体竞争力水平,完善工业园区在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发展中的功能,“以点带面”,推动工业园区与城镇的互动融合,加快实现“两化”互动的发展步伐,促进四川省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将四川省建设成为西部经济发展高地。本文首先研究工业园区的相关概念,概括总结工业园区的概念、类型划分、形成和支撑的条件及作用,深入认识工业园区。然后,结合2011年和2012年四川省工业园区的统计数据,分析四川省工业园区的发展历程、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其次,构建工业园区竞争力评价的指标体系,计算得出全省工业园区竞争力得分,并对四川省工业园区竞争力进行深入的评价与分析。最后,提出四川省工业园区的发展建议,为四川省工业园区的建设和优化提供指导,加速实现四川省“两化”互动的战略目标。本文主要通过运用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等学科的理论方法,结合四川省工业园区的实际情况,以层次分析法为主要的分析工具,将理论与实际结合,探讨基于“两化”互动的背景下四川省工业园区的发展策略。

蔡竞[3]2002年在《可持续城市化发展研究》文中提出城市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任何一个城市的形成和发展,都是和相关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联系在一起的。由于我国西部地区与东部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所存在的客观差距,尽管西部各地致力于区域经济增长,但受制于交通闭塞、通信落后,加之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非一日之功,因而整体的城市化水平很低、城市总数少,发展不平衡,未能形成具有聚集效应、释放能量大的不同层次的中心城市。可以说,城市化滞后已严重制约了我国尤其是西部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在西部大开发中,如何围绕加快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去选择适宜的城市化路径和方针;如何加强城市建设与管理;如何合理发展大中小型城市(镇);如何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如何建立协调的城镇规模体系;如何建立科学的制度支持系统和指标体系……,都是需要认真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本研究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基本建立和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大背景出发,以四川城市化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对此进行了较为深入而翔实的调查与研究,并力求将发展的路径上升到政策的高度,冀望能有助于加快西部地区特别是四川城市化发展的进程,以实现推动一、二、叁产业良性互动,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共融共长的目标。本论文共分为9章。论文最开始为总论部分。点明了研究的背景、目的以及国内外城市化研究的现状,重点阐述了国内外城市化研究的各种代表性理论:西方城市化研究的代表性理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城市化观点和近年来我国学者对城市化研究的代表性理论。第一章:可持续发展思想与发展战略。回顾了可持续发展思想在我国与西方的发展历程,对传统发展模式与可持续发展模式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比较研究,认为传统发展模式发展到今天已经完成了其历史使命,可持续发展模式正日益受到各国的青睐。特别是对欠发达地区而言,可持续发展思想更具指导意义,走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化发展道路,可以避免西方发达国家在城市化历程中所走过的弯路,更好地推进城市化发展。在此基础上,试图建立起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模式与指标体系,提出了现代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策略与原则,并且指出现代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可持续的城市化与城市生态经济系<WP=4>统的高度统一。第二章:城市化的动力机制、普遍规律与发展趋向。界定了城市、城镇的不同涵义,简略回顾了城市的产生过程、发展阶段及其动力机制,概括了影响城市化发展的几种经济规律,重点回顾与展望了世界和中国的城市化发展的历程和趋势。第叁章: 四川城市化水平与全国及东部、西部与西南地区的比较分析。论文从城市化进程、城市经济功能、城市服务功能、城市环境和生活水平等几方面,通过大量的实地调研与数据分析,对四川城市化水平与全国、东部、西部及西南地区进行了较为详尽的比较,重在说明四川城市化发展的滞后与加快城市化发展的迫切性和长期性。第四章:加快四川城市化进程的有利条件与制约因素。加快城市化的有利因素颇多,如国际国内发展环境总体趋好、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力度加大、四川经济发展加快且人口增长趋缓等等。但是,四川城市化发展也面临许多不利挑战:体制性障碍未能消除,产业结构尚不合理,不利的区位制约,社会发育程度较低,城市区域经济布局很不合理等。第五章:四川可持续城市化发展的指导原则与实施规划。从宏观上提出了加快四川可持续城市化发展的指导原则和发展目标,重点设计了四川城镇的发展规划:城镇空间规划和城镇人口规划,包括建制规划、规模结构规划、职能分工规划、空间布局规划。建立了城镇建设的各项指标:用地、园林绿化、能源、道路交通、给排水设施、社会服务设施等指标体系。第六章:四川可持续城市化发展的基本方针与路径选择。首先,提出要追求可持续发展的社会,需要在追求水资源和土地等稀缺资源的高效利用、改善城市环境和提高人口素质上加大力度。其次,根据城镇发展的客观规律,建立了城市化发展的制度支持系统。最后,结合我国尤其是四川实际,提出要改善和加强政府宏观调控、优化城市发展环境的主张。第七章:四川不同类区城市化发展的实证分析。以四川叁个有代表性的不同类区:特大中心城市--成都、现代化大城市和中国西部科技城--绵阳、资源开发型城市--攀枝花为例,阐述了四川不同类区城市化发展的现状与发展途径。第八章:新世纪初四川城市化发展的对策研究。该章也是本论文研究的重点和归宿所在。论文对加快四川城市化发展,重点从以下几<WP=5>方面进行了展开:要通过推进工业化、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重视发展建筑业和房地产业以及发展现代都市农业,增强城镇经济辐射力和带动力;要建立规模合理、等级有序的城镇结构体系;要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快农村人口的非农化进程;要尊重客观规律,因势利导发展小城镇;要树立现代城市形象,营造新型城市社区文化环境。本研究似有如下主要创新之处:1. 论文选题具现实性、前瞻性与综合性。在我国,对于城市化理论与实践中的若干重大问题,学术界和实际工作部门都进行了不少的研究,开展过不少的论证,出台过一些政策性文

李师名[4]2014年在《四川省五大特色产业带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高度重视区域经济发展,出台了多个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和指导意见,党的十七大、十八大报告中均提到“各地要结合实际,进一步构建若干各具特色的经济区和产业带”。区域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催生了产业带的形成,产业带是以产业的集中发展为核心,以交通干线为主要发展轴,以大中型城市为依托,以二、叁产业为主体的带状经济区域。进入“十二五”时期,四川省提出要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产业带发展建设的重要思想,抓住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的重要历史机遇,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积极培育新的区域产业增长点,力争到“十二五”末期形成五条销售收入过万亿的特色产业带,即成德绵自内资装备制造产业带、成德绵广遂内电子信息产业带、成德资眉内宜泸饮料食品产业带、成眉乐自泸宜遂南达化工及新材料产业带、攀西和叁江流域特色资源产业带。在此前提下,本文从产业带发展与空间布局的有关理论研究着手,通过总结国内外典型产业带的发展过程和优势条件,分析四川省五大特色产业带的发展现状、成长潜力与发展目标,对成功打造四川省五大特色产业带的可行性进行研究分析,此外进一步对四川省五大特色产业带发展模式与空间布局进行了战略研究,并提出了四川省打造五大特色产业带的初步建议本文通过查阅学术期刊网等收集关于产业带、产业聚集、产业集群等理论的相关研究资料;通过网络资源及专业报告收集关于国内外产业带发展的典型案例;通过各地经信委、相关园区、相关企业等收集相关基础数据;通过政府访谈、专家座谈、园区调研、企业调研、问卷调研等获取补充数据。在此基础上,论证了五大特色产业带提出的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最终为打造五大特色产业带提出了初步建议。

覃朝晖[5]2011年在《成渝老工业基地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人口急剧增长,工业化速度加快,带来的是严峻的生态和资源环境问题,导致了资源的短缺,污染排放增加,全球气候条件逐渐变化,恶劣天气频现,生态不平衡现象越来越严重,人们的健康和福利受到严重影响,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遭到了威胁和破坏。为此,需要转变发展模式,促进经济结构的升级和转型,在转型的过程中,再也不能走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率的发展道路,而是要寻求一条低能耗,低排放,高效益的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根据《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初步规划,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将涵盖四川15个市和重庆31个区县,总面积20.61万平方公里,人口9840.7万,GDP总量1.58万亿元。成渝经济区是我国重要的人口、城镇、产业聚集区,自然禀赋优良,交通体系完整,人力资源丰富,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成渝经济区将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第四极,也将成为拉动中国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缩小地区经济社会差异的重要力量。成渝老工业基地不仅是成渝经济区的核心部分,而且还是中国西部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尤为突出,对成渝老工业基地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有利于为成渝老工业基地可持续发展提供指导;有利于促进成渝及西部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缩小东西部差距,扩大内需,维护国家稳定和发展;有利于提高成渝人口及西部民族地区人口素质,有利于促进成渝地区及西部民族地区的环境保护。立足于上述的研究背景和研究目的,根据可持续发展研究的理论和评价方法,研究评价分析成渝老工业基地,从成渝老工业基地现状和存在问题出发,利用层次分析法,根据EES系统评价分析成渝老工业基地的可持续发展状况,然后利用THEIL系数评价分析成渝内部及成渝整体发展的时间差异,利用GIS地理信息系统,将成渝地区的数据空间化,进行空间差异分析和老工业基地空间布局分析,根据工业基地发展阶段判断确立产业发展模式,利用系统动力学模拟成渝老工业基地的发展趋势及路径优化效果预测,并提出促进成渝老工业基地可持续发展的对策。论文的框架结构主要分为七个部分,导论部分主要是研究的背景、研究的意义、国内外研究的动态、研究的技术路线和方法及研究的创新之处。第一章的主要内容是成渝老工业基地可持续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从经济、政治、地理、文化四个方面论述了成渝老工业基地的历史渊源和形成过程,分析其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明确其余成渝经济区的联系和区别。第二章的主要内容是对成渝老工业基地可持续发展进行时空评价,首先建立评价的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根据EES系统评价分析成渝老工业基地的可持续发展状况,然后利用THEIL系数评价分析成渝内部及成渝整体发展的时间差异,利用GIS地理信息系统,将成渝地区的数据空间化,进行空间差异分析和老工业基地空间布局分析,并分析问题及成因。第叁章的主要内容是成渝老工业基地的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目标,通过SWOT分析法分析其可持续发展的可行性,然后确立总体目标和总体框架。第四章的主要内容是成渝老工业基地可持续发展的模式,通过产业结构演变理论确立成渝老工业基地的发展阶段,分析其制约因素和产业发展方向,确定其产业发展模式和空间布局。第五章的主要内容是成渝老工业基地的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优化,通过系统动力学仿真模拟发展趋势,并进行路径优化和效果预测。第六章的主要内容是成渝老工业基地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分析,包括完善政策体系建设及促进产业升级及产业转型等。通过研究,得出的结论主要包括,成渝老工业基地可持续发展的协调度为弱度协调,有待提高;成渝老工业基地发展的内外空间差异显示出不同的发展趋势,也就是说成渝地区与东部地区的差异在逐步缩小的同时,成渝内部差异呈进一步扩大趋势;成渝老工业基地发展处于工业化中期,且以重工业为主,产业结构不合理;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是成渝老工业基地未来发展的方向。

王红萍[6]2005年在《成都市金牛区工业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工业化是现代化不可逾越的发展阶段。面对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给西部地区发展带来了重要战略机遇,成都市金牛区作为西部大都市的中心城区,如何加快工业发展,推进现代化进程,是当前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大问题,也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实现跨越式发展战略目标的关键所在。 本文根据发展经济学和产业经济学的一般原理,运用SWOT战略形势分析方法,通过参考大量文献资料和实地调研,以理论和实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经过细致分析研究和充分论证,得出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是金牛区发展的战略选择。文章在全面系统地分析揭示金牛区工业发展的现状、外部宏观中观环境、典型行业发展以及工业发展的优势、劣势和发展机遇与挑战的基础上,根据成都市工业发展规划的总体要求,提出了新形势下金牛区工业发展的战略构想、典型行业发展的实施重点、推进工业发展的战略举措和构建工业发展保障体系的具体措施。希望籍此为金牛区止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姬涛[7]2013年在《四川产业园区与城市空间协调发展研究》文中认为产业园区是现代产业、尤其是工业的集聚区,是现代产业发展的空间载体。与传统的城市工业区不同,现代产业园区具有用地规模大、产业集聚程度高、空间上相对独立、基础配套设施齐备、功能布局完善等特点。产业园区虽然也有一定的居住、商业、娱乐等公共配套设施,但究其功能而言,产业园区仍是具有单一产业功能或以产业功能为主的经济地域单元,不能或难以以完全独立的形式存在。城市是指一定规模及密度的非农业人口聚集地和一定层级地域的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中心。而产业园区从形成到发展与城市是密切相关的,城市为产业园区提供服务功能,产业园区对城市有支撑作用。产业园区是企业在地理空间上集聚而形成的一种点状分布的工业地域,城市是人口在空间上的集聚而形成的一种点状分布的聚落,二者的在空间上的协调表现为即不是太近又不是太远,即在合理的空间尺度上,这样二者才能在各自不受影响的状况下产生相互作用,即形成有形资源的流动和隐性资产的共享,这使得产业园区与城市可形成耦合发展模式,从而获得协同效应带来的迭加增效效应。并系统的总结出产业园区与城市的空间协调包括地理方位协调、空间聚合性协调、空间等级协调,空间距离协调和空间可达性协调五方面的内容。基于上述理论支撑,以获取的四川省199个县级以上产业园区的有效数据为准,对产业园区和城市空间行政等级协调性、规模协调性、空间距离协调性和空间可达性协调四个方面作数据分析,最后得出四川产业园区与城市的空间行政等级整体不协调,主要表现在省级产业园区和市州级产业园区依托城市以县城为主,比例均超过50%;规模整体不协调,出现大量产业园区依托大的城市发展,经济规模却小于依托小城市发展的产业园区;空间距离协调方面整体相对不协调,空间距离过远和太近两种情况均存在,不协调数量占据整体的四分之一;空间可达性方面整体不协调。省级、市州级和县级产业园区在空间可达性上,均表现较弱,其中县级产业园区的行驶时间最长。并综合上述实际总结四川产业园区与城市协调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理顺空间关系,统筹战略规划,推进互动作用和完善交通体系四个发展建议。

谭建勇[8]2015年在《德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案例研究》文中认为开发区作为地方政府的派出机构,不管在经济管理还是在行政管理方面,都有区别于一般政府组织的特殊性,它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风向标,更应该在这场行政改革的浪潮中扛起前沿大旗,加大服务型政府建设力度,以公开公平公正的国际化、现代化的公共服务管理来净化环境,吸引投资。本文以新公共管理理论和政府流程再造理论为理论基础,以德阳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作为研究对象,对德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进行分析,并与国内其它优秀开发区比较,从开发区公共服务体系的组织体系构建、公共服务体系的组织流程再造、公共服务体系的法律政策分析等几个方面深入研究,试图找到一条既符合国际惯例,又具有中国特色的开发区公共服务体系构建思路,这是本文作者的目的所在。

雷晓霞[9]2014年在《中江县辑庆—兴隆工业园区发展规划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过去的几十年里,我国小城镇与小城镇工业园区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同时,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比如,不同地区的工业园区发展速度差别大;工业园区的建设与使用对自然环境与生态破坏严重;工业园区缺乏科学的定位与规划,发展无序;产业结构层次简单,产出及经济效益低下;基础设施薄弱,竞争力低下;同一地区类似工业园区过多,等等。以上问题出现的原因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是我们实现小城镇工业园区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国家大力倡导走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道路,科学规划发展小城镇以及小城镇工业园区是实现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道路的必然选择与必经途径。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小城镇及工业园区的发展现状、基本概念及相关理论的分析与研究,总结出有利于城镇及工业互动发展的经验与建议。通过对可持续发展、产业集群、竞争优势、循环经济等工业园区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归纳与总结,达到用理论指导实践的现实意义。在以上理论与背景下,对中江县辑庆-兴隆工业园区发展规划进行研究,通过对工业园区发展的区位与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城镇体系结构、基础设施现状的分析,得出了工业园区发展的优劣势条件,从而对工业园区的发展定位、产业选择与发展战略、园区规划与产业空间布局等进行了规划与研究,最后提出了辑庆-兴隆工业园区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张朱峰[10]2016年在《成都经济区地方政府间科技创新合作结构与动机研究》文中认为创新是推动一个国家和民族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推动整个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为此,党中央、国务院相继提出要实施“创新型国家”和“中国制造2025”的重要战略决策。在最新出台的“十叁五”规划纲要中,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更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叁五期间提出的“十四大”战略之一[1]。这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的出台,对地方政府如何更好地以科技创新为核心支撑,转变发展方式提出了现实要求。竞争与合作格局的不断演化是当今世界区域发展的新态势。30年以来,区域合作从单纯的经济领域合作,向环保、能源、基础设施以及科技创新等多个领域拓展。从全国范围来看,中国正经历着由“行政区经济”向“经济区经济”的转变,涌现出了以长江叁角洲、珠江叁角洲等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区和城市群。在经济区和城市群框架下我国地方政府在环境治理、基础设施等公共服务领域建立了一系列不同层次的合作协调机制,这为经济区内地方政府间科技领域开展合作奠定了一定的经验基础。本文基于制度性集体行动理论框架、社会网络理论以及核心—边缘理论,通过综合运用社会网络分析、话语分析、扎根理论、案例分析、文献分析等多种研究方法来解决研究问题。首先,为分析地方政府间科技创新合作结构特征,通过借鉴府际协议中国外研究的文本编码方法,对地方政府间科技创新合作的结构特征进行分析。结合使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成都经济区地方政府参与区域科技创新合作的府际协议中八个地方政府的网络结构进行分析,并进一步扩展参与主体,构建合作网络并分析其结构特征,对其进行再验证。其次,为探究各地方政府参与科技创新合作的动机,研究通过话语分析的路径以及扎根理论中的编码和类属提升方法,对成都经济区地方政府间科技创新合作的公共政策话语文本进行解构,剖析经济区内各地方政府参与科技创新合作的复杂动机。再次,进一步搜集和整理了成都经济区科技创新一体化进程前核心—边缘区域典型地方政府参与科技创新合作的多个案例,对话语分析呈现出的复杂动机进行验证。本文的创新点在于:其一,在借鉴国外关于府际协议的相关研究基础上,运用文本编码以及社会网络分析的方法,试图建立一个描述地方政府间科技创新合作的分析途径,以此分析地方政府行动者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关系;其二,把扎根理论和话语分析的研究方法引用到地方政府科技创新合作的研究中来,借助扎根理论和话语分析的路径,通过对地方政府间科技创新合作的公共政策话语文本进行解构,分析成都经济区地方政府参与科技创新合作背后蕴藏的复杂动机并提供其合理性的验证,为地方政府间科技创新合作构建了一个有效的解释框架。

参考文献:

[1]. 德阳高科技园区发展战略研究[D]. 欧阳青. 西南交通大学. 2003

[2]. 四川省工业园区发展与竞争力评价研究[D]. 李小芸. 西南交通大学. 2013

[3]. 可持续城市化发展研究[D]. 蔡竞. 西南财经大学. 2002

[4]. 四川省五大特色产业带发展研究[D]. 李师名. 西南交通大学. 2014

[5]. 成渝老工业基地可持续发展研究[D]. 覃朝晖. 中央民族大学. 2011

[6]. 成都市金牛区工业发展战略研究[D]. 王红萍. 西南交通大学. 2005

[7]. 四川产业园区与城市空间协调发展研究[D]. 姬涛. 西南交通大学. 2013

[8]. 德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案例研究[D]. 谭建勇. 电子科技大学. 2015

[9]. 中江县辑庆—兴隆工业园区发展规划研究[D]. 雷晓霞. 成都理工大学. 2014

[10]. 成都经济区地方政府间科技创新合作结构与动机研究[D]. 张朱峰. 电子科技大学. 2016

标签:;  ;  ;  ;  ;  ;  ;  ;  ;  ;  ;  ;  ;  

德阳高科技园区发展战略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