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相变晶体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晶体,界面,关系,表面,应变,模型,镁合金。
相变晶体学论文文献综述
顾新福,石章智,陈冷,杨平[1](2019)在《相界面及相变晶体学择优》一文中研究指出固态相变是调控材料微观组织的一种重要手段。相变过程中,为了降低新相的形核能垒,新相与母相之间倾向于形成特定的位向关系,从而实现低能界面结构。两相之间这种形成特定晶体学特征的现象被称为相变晶体学择优。与相变热力学及相变动力学一样,相变晶体学也是理解微观组织形成不可缺少的知识。两相界面结构是理解相变晶体学择优规律的关键。由低能界面与界面匹配之间的关系出发,介绍了理解相变晶体学择优规律的几何模型及其应用。首先介绍匹配好区的定义,接着介绍定量描述匹配好区分布及界面位错结构的O点阵理论,以及由O点阵理论衍生出的相变晶体学几何模型和方法。相变晶体学模型输入简单,通常只需两相晶格常数,即可输出丰富的相变晶体学数据。最后以双相不锈钢中奥氏体析出相的相变晶体学为例,介绍了作者近年来开发的相变晶体学计算软件PTCLab的应用。此外,介绍的方法原则上适用于晶界的分析。(本文来源于《中国材料进展》期刊2019年08期)
郭军,金头男,赵永庆,舒群,杜社军[2](2017)在《Ti-1300合金中β/β晶界区β→α相变晶体学特征的EBSD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电子背散射(EBSD)技术研究了近β型Ti-1300合金中次生α相的晶体学取向、几何生长方向、数量和分布与β相晶界特性之间的关系,以获悉次生α相的形核及其变体选择的本质。近β型Ti-1300合金经910℃固溶2 h+水淬处理,合金中出现一定比例的<110>_(_(70.5°))特殊晶界。该合金在910℃随炉缓慢冷却时,由β→α相变而来的次生α相与β相晶界的特性有明显关系。普通β/β晶界处生成的晶界α相自身取向不唯一,对自晶界α相变体形核作用不大,其两侧自晶界α相数量偏少;大角度特殊晶界<110>_(70.5°)两侧β晶粒存在共同的(110)面,这种取向有利于晶界α相为自晶界α变体提供异质形核,引发α变体在晶界两侧选择性生长;小角度特殊晶界<110>10.5°也会引发α变体选择性生长,但和大角度晶界不同,其选择性生长也可能只发生在晶界的一侧。(本文来源于《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期刊2017年04期)
顾新福[3](2011)在《FCC/BCC系统中相变晶体学择优规律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沉淀相变是一种强化材料的有效手段。强化效果取决于析出相的形貌,大小和分布等因素。这些因素均和相变晶体学息息相关,因而沉淀相变晶体学知识是理解和控制沉淀相形貌的基础。但是,目前许多材料系统中相变晶体学的形成规律和成因仍十分不清楚。本论文工作结合相变晶体学模型和基于势函数的能量计算方法研究了FCC/BCC系统中相变前期和相变后期晶体学择优规律。对于相变前期(共格阶段),提出结合BVC模型和奇异值分解的方法分析此阶段的错配分布。错配分布由相变位移场分解的奇异值和奇异矢量定义。对于FCC/BCC系统,在不变线的条件下,最小BVC值对应的位向关系不固定,在许多位向关系可以实现,和实验结果吻合,且本工作给出了可能的位向关系。对于相变后期(半共格阶段),界面原子的匹配/错配表明匹配较好的界面上的位移需沿低指数方向,界面上匹配较好的原子的比例可达30%,这和O线模型是一致的。在O线条件下,运用矩阵方法推导了FCC/BCC系统中两类常见柏氏矢量(第I类:[110]_f/2|[100]_b,第II类:[101]_f/2|[111]_b/2)对应的位向关系,惯习面取向,界面位错线方向和位错间距的解析表达式。这些解析式是晶格常数比和界面位错柏氏矢量之间夹角的函数。以这些结果作为输入进行了界面能的计算。运用嵌入式原子势对常见FCC/BCC系统合金纯铁,Ni-Cr,Fe-Cu合金等系统(晶格常数接近1.255)惯习面的界面能进行了计算。虽然惯习面匹配好区比例基本差不多,但是界面能随界面取向变化较大,惯习面在包含平行柏氏矢量时界面能最低。解释了为什么实际系统中近K-S位向关系相变对于N-W位向关系常观察到的原因。同时指出对于界面位错较小时,不应通过位错间距大小来简单判据界面能的大小。同时研究了晶格常数比、成分、弹性模量等因素对择优顺序的影响,指出在常见在晶格常数接近1.255时择优顺序并不改变。此外,还研究了界面松弛结构。通过比较相变初期和相变后期晶体学择优结果,提出了可能演化机制转动或二维形核机制。在晶体学方面,本文发展了相变晶体学求解方法,指出包含一套位错的界面法向躺在一椭圆锥表面上,并提出了简易二维求解方法和界面矢量方法,具有广泛的适用性。(本文来源于《清华大学》期刊2011-05-01)
石章智,张文征[4](2011)在《用相变晶体学指导Mg-Sn-Mn合金优化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相变晶体学为主要原则对Mg-Sn-X合金进行优化设计.在对现有镁合金系统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根据Mg基体与析出相的相变晶体学匹配关系,提出2条相变晶体学判据来判断可能沿Mg基体[0001]_α方向择优生长的析出相.根据这2条相变晶体学判据结合相图分析推测在Mg-Sn-Mn系统中可能得到沿Mg基体[0001]_α方向择优生长的β-Mn析出相.对Mg-7.5Sn-2.2Mn(质量分数,%)合金时效组织的TEM研究证实了上述判断.研究结果表明,β-Mn析出相呈棒状,长轴沿Mg基体[000i]_α方向,它与Mg基体的位向关系(OR)是:[0001]_α∥[211]_(β-Mn),[0110]_α∥[011]_(β-Mn),[2110]_α∥[111]_(β-Mn).(本文来源于《金属学报》期刊2011年01期)
孟杨[5](2010)在《双相不锈钢表层沉淀相的特征及相变晶体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相变晶体学是定量描述相变后材料组织的知识。双相不锈钢相变系统是具有表面浮突现象的扩散型相变,对其复杂的形貌和相变晶体学特征的定量分析,有助于人们加深对沉淀相变晶体学规律的理解,相变过程中的组织形貌为分析和控制组织提供工具。本论文工作深入研究了00Cr25Ni7Mo3双相不锈钢合金系统奥氏体在铁素体基体表面沉淀析出的相变晶体学,综合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背散射电子衍射、原子探针研究了表层奥氏体沉淀相的叁维形貌和表面浮突现象,实验发现针状形貌是表面沉淀相的基本单元,复杂形貌的分枝均呈针状。应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对表层有代表性的3种针状沉淀相与基体的位向关系、长轴方向、界面取向等进行了表征。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丰富多变的表面沉淀相的形貌及其晶体学特征与样品表面取向密切相关。本工作将表面因素引入O线模型,提出表面约束判据。运用扩展O线模型结合位移分解的方法对3种针状沉淀相的晶体学做出了合理的定量解释,特别是解释了表面特有的现象比如两相中相关柏氏矢量偏离、界面位错与长轴方向偏离以及带有“缓冲层”的双惯习面现象等。扩展O线方法具有普适性,可以用于其它约束条件的相变系统中。本工作的分析表明,在表层沉淀相与基体之间可以构成V型双惯习面,这是表层特有的叁维形貌。双惯习面可以以不同的方式实现,例如孪晶对片条的基体/沉淀相1/沉淀相2/基体的结构,以及带有缓冲层片条的基体1/沉淀相/基体2的叁明治结构。本工作还提出了基体倾转参与组织演化的模型,解释了“缓冲层”结构产生的原因,证实了相变系统在相变应力作用下由有理向无理位向关系转变的组织演化猜测。奥氏体析出时会在表面形成单倾或者双倾性的表面浮突。本工作应用背散射电子衍射技术和原子探针技术定位观测了表面浮突的结构。发现双倾型浮突由一对呈孪晶关系的片条组成而单倾型的浮突是单晶片条。(本文来源于《清华大学》期刊2010-04-01)
邱冬,张文征[6](2006)在《沉淀相变晶体学模型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相变晶体学是对工程材料进行组织设计的重要理论基础.本文综述了国内外沉淀相变晶体学模型的最新研究进展,对各个模型的使用前提、适用条件、求解思路以及自身的局限性分别进行了评述;通过比较不同模型在求解能力方面的差异,指出采用 O线模型和近重位位置模型相结合的方法将为理解相变晶体学特征提供更有力的理论工具.(本文来源于《金属学报》期刊2006年04期)
董允,林晓娉,王晓东,马晓丽,谷南驹[7](2005)在《板条马氏体的宏观点阵变形特征及其相变晶体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原子力显微镜观察并配合透射电子显微镜研究了板条马氏体的宏观点阵变形特征及其相变晶体学。结果表明:板条马氏体的同位向束的表面浮凸即“浮凸束”,是由若干个平行排列的“切变基元”堆垛而成,“切变基元”浮凸为不规则“N”型;单变体板条马氏体即马氏体板条的表面浮凸呈不规则“篷帐”型;马氏体板条的浮凸高度远低于{31015}f孪晶马氏体。建立了板条马氏体切变基元的形成模型。(本文来源于《材料热处理学报》期刊2005年04期)
叶飞[8](2004)在《Ti-7.26 wt% Cr合金中β(bcc)/α(hcp)相变晶体学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工作应用透射电子显微镜系统地研究了Ti–7.26 wt%Cr合金中β(bcc)/α(hcp)相变的晶体学现象,包括位向关系、叁维形貌和位错结构。综合应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原子力显微镜研究了α相析出时发生的表面浮突现象。还运用O点阵理论并结合该理论开拓了近重合位置(NCS)模型,建立了叁维界面位错结构模型,合理地解释了观察结果。本工作精确测量了位向关系相对于理想的Burgers位向关系的偏离,以及各个界面的取向和位错方向。惯习面垂直于一系列的Δg矢量,含有一套平行排列的位错,间距约为11 nm,其Burgers矢量为[1 –1 1]β/2([2 –1 –1 3]α/6),用这个Burgers矢量可以更好地解释塑性变形时体内和界面位错之间的位错反应现象。侧面含有两套平行排列的位错,方向与惯习面位错方向相同。一套间距约为9.4 nm,其Burgers矢量为[1 0 0]β([2 –1 –1 0]α/3)。另一套间距约为1.8 nm,Burgers矢量为[1 1 1]β/2([1 1 –2 0]α/3)。端面上位错网不是由惯习面和侧面上的位错简单环绕相交形成,而是会产生新的位错。惯习面的位错与侧面上大间距位错和小间距位错在端面上发生位错反应形成位错的Burgers矢量分别为[1 1 –1]β/2([2 –1 –1 –3]α/6)和[0 1 0]β([0 1 –1 –1]α/2)。在实验结果的基础上,构造了α相的三维形貌和位错结构模型。本工作运用O线模型定量解释了位向关系和惯析面位错结构。结合O线模型,发展了NCS模型,用水纹图对NCS团簇的分布进行了定量分析,建立了可能的侧面位错结构模型。本工作还建立了无理界面原子尺度的台阶–弯折结构模型,并构造了惯习面和侧面的台阶–弯折结构。本工作发展和应用的模型和方法具有普适性,可以用于其他相变系统的晶体学分析。α相析出时在样品表面会形成单倾或双倾型的表面浮突。本工作应用背散射电子衍射技术测得产生浮突的位移在不变线方向附近。在相变晶体学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应用相变位移场分解模型对表面浮突的产生进行了分析。模型对单倾型浮突有较合理的解释,但是现有模型仍不能对双倾型浮突进行圆满的解释。(本文来源于《清华大学》期刊2004-04-01)
罗承萍,肖晓玲,刘江文,吴东晓[9](2000)在《不变线应变原理及其在相变晶体学研究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固态相变的晶体学特征(主要包括位向关系、惯习面、晶体生长方向以及相变应变)的形成机制,以及有关相变不变线应变的前期理论工作,着重阐述了“叁维不变线应变模型”的原理、计算方法及其对相变晶体学特征的预测方法。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具有针状、棒状或板条状析出相的PCCBCC和HCPBCC析出相变的晶体学特征与不变线应变模型预测的几乎完全一致,表明不变线应变模型实际上已成为一个扩散型相变晶体学表象理论。(本文来源于《自然科学进展》期刊2000年03期)
相变晶体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利用电子背散射(EBSD)技术研究了近β型Ti-1300合金中次生α相的晶体学取向、几何生长方向、数量和分布与β相晶界特性之间的关系,以获悉次生α相的形核及其变体选择的本质。近β型Ti-1300合金经910℃固溶2 h+水淬处理,合金中出现一定比例的<110>_(_(70.5°))特殊晶界。该合金在910℃随炉缓慢冷却时,由β→α相变而来的次生α相与β相晶界的特性有明显关系。普通β/β晶界处生成的晶界α相自身取向不唯一,对自晶界α相变体形核作用不大,其两侧自晶界α相数量偏少;大角度特殊晶界<110>_(70.5°)两侧β晶粒存在共同的(110)面,这种取向有利于晶界α相为自晶界α变体提供异质形核,引发α变体在晶界两侧选择性生长;小角度特殊晶界<110>10.5°也会引发α变体选择性生长,但和大角度晶界不同,其选择性生长也可能只发生在晶界的一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相变晶体学论文参考文献
[1].顾新福,石章智,陈冷,杨平.相界面及相变晶体学择优[J].中国材料进展.2019
[2].郭军,金头男,赵永庆,舒群,杜社军.Ti-1300合金中β/β晶界区β→α相变晶体学特征的EBSD分析[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17
[3].顾新福.FCC/BCC系统中相变晶体学择优规律的研究[D].清华大学.2011
[4].石章智,张文征.用相变晶体学指导Mg-Sn-Mn合金优化设计[J].金属学报.2011
[5].孟杨.双相不锈钢表层沉淀相的特征及相变晶体学研究[D].清华大学.2010
[6].邱冬,张文征.沉淀相变晶体学模型的研究进展[J].金属学报.2006
[7].董允,林晓娉,王晓东,马晓丽,谷南驹.板条马氏体的宏观点阵变形特征及其相变晶体学研究[J].材料热处理学报.2005
[8].叶飞.Ti-7.26wt%Cr合金中β(bcc)/α(hcp)相变晶体学的研究[D].清华大学.2004
[9].罗承萍,肖晓玲,刘江文,吴东晓.不变线应变原理及其在相变晶体学研究中的应用[J].自然科学进展.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