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振南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东涌中学
【摘要】初高中政治教学衔接是指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与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两个阶段在教学方面的相互连接。本文重点分析了新课程背景下初高中政治教学衔接中存在的“由于对初高中政治新课标的研读的力度不够、课程目标把握不准而形成的衔接问题”等几个方面的具体问题,并就此提出“研读高中政治新课标,掌握课程目标的基本要求,重构知识体系,提高教学效率”等相应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衔接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0)06-0069-02
教学衔接是指两个相邻的教育阶段之间在教学方面的相互连接。初高中政治教学衔接是指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与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两个阶段在教学方面的相互连接。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与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是一个系统的有机整体,既有阶段性又有连续性,这就要求必须实现两者的科学有效衔接。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搞好初高中政治教学衔接既直接关系到学生的知识发展与思想进步,即关系到政治学科教学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与知识三维目标的达成度,又将会影响到初中思想品德与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实施的成败。
但在现实中学政治教学实践中,初高中政治教学衔接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其中单向性、片面性、盲目超前性是初高中政治教学衔接上普遍存在的问题。笔者作为一名高中政治教师,在本文侧重分析新课程背景下初高中政治教学衔接方面存在的几个实际问题,并从高中政治教学与备考的角度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一初高中政治教学衔接存在的几个问题
1.由于政治教师对初高中政治新课标的研读力度不够、课程目标把握不准而形成的衔接问题总体把握初高中政治新课程的课程标准(尤其是课程目标)是搞好本学科教学的一个重要前提。初高中学科课程标准有共性,也有区别,需要政治教师去研读、去比较、去领会、去实际应用。初中思想品德与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虽然在课程性质、基本理念等方面基本保持一致,但在课程具体目标、能力要求、实践操作等方面的要求有较大差别。初中课程目标在设计上重视学生的参与、体验、践行与思考;高中课程目标则注重学生的思维、大胆质疑、求异、敢于争辩以及学生学法上的引领。初中思想品德侧重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使学生通过学习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道德品质,具备基本的法制观念等;高中思想政治则侧重要求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全面提高能力等。
2.由于初高中政治学科教学容量、知识深度、教学节奏的变化而形成的衔接问题总体而言,高中学科的知识容量和难度都比初中大,这在较大程度上影响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因而成为新高中教师普遍存在的困惑。就政治学科而言,初中思想品德一节课的内容平均是1.5面书左右,知识容量较小,难度小,因而教学节奏可以比较舒缓,老师慢慢教,学生慢慢学。而高中思想政治每节课知识容量翻倍,难度加大,知识加深,这要求在科学处理教学节奏的同时要深化知识,对教学节奏把握的要求明显提高。若把握不好易造成两难局面:讲快了,不深入,学生不懂;讲慢了讲透了,学生懂了,时间又不够,难以完成教学任务。如果以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节奏和要求去讲授高中思想政治,必然造成这样的结果:一是课堂教学任务基本不能完成;二是学科教学很难达到政治高考对学生的能力要求。
3.由于初高中学生身心变化、学习习惯与学习方式不同等因素而形成的衔接问题由于年龄特征和心理上的差异,初中生的学习心理、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及学科素养还有许多不适应高中学习之处。初中生身心发展特点决定了大多数初中生的学习上存在被动性的特点,大多数学生学习习惯较差,而不少教师使用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又加剧了初中生学习的被动性。转变学习方式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是要转变这种被动的学习状态,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不断生成、发展和提升的过程。以本校政治教学为例,从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各环节来看,学生主动预习、主动做笔记、主动思考问题发表见解、主动更正作业试题的现象并不多见,每逢期中期末开卷考试,大多数学生大段照搬教材的画线部分和笔记内容,很少能发表自己的见解,这从根本上有悖开卷的初衷。造成这种局面,除了学生身心特点因素外,还与部分政治教师在学习习惯、学习方式方面的引导不够和重知识轻能力的传统教学方法密切相关。而这些学生一到高中,大多不能适应高中思想政治的教学与考试,尤其是高一年级第一学期的政治课堂,除公开课必要的“作秀”外,真正能活跃起来的课堂并不多见。相应地高一第一学期的政治考试也存在尴尬的现象:不少学生不能适应高中政治的全闭卷考试,主观题不知所云。
4.由于初中思想品德与高中思想政治在中考和高考上的差异而形成的衔接问题初中思想品德学科的中考与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的高考是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考试。初中思想品德学科中考的第一目标是完成初中阶段九年义务教育,考试形式是毕业考试与升学考试两试合一,即达标考试,因此,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在量上和质上要求都相对低些。而高中思想政治高考是国家级的选拔性考试,学科命题以能力立意为主,对学科教学的要求比前者高得多。在初中思想品德中考备考过程中,一些初中政治教师在考前阶段千方百计地给学生圈范围、画重点,通过强化记忆和强化训练一般可以使大多数学生获取基本满意的分数;部分成绩较差的学生平时没有好好学,知识内容理解不透彻,利用初三考前突击也基本能够达标过关。但当这类学生到了高中,由于教学内容的倍增,知识难度的增加,教师教学与复习方式和考试的方法不同,尤其是高三政治复习备考三个阶段的艰辛、繁琐与政治中考复习备考形成较大反差,便会感到力不从心,信心受挫,学习非常困难。
二解决初高中政治教学衔接实际问题的对策思考
1.研读高中思想政治新课标,掌握课程目标的基本要求,重构知识体系,提高教学效率高中新课程目标是引领课堂教学的航标,如果目标不清,则必然会使课堂教学迷失方向,因而课程与教学目标既是教学的出发点,又是归宿,也是衡量教学效率(有效性)的核心标准。初高中新课程标准虽然在课程性质、基本理念等方面基本保持一致,但课程与教学目标相对独立,同样,与课程和教学目标对应的知识内容也相对独立。以政治学科为例,初高中教学衔接过程中教材内容的衔接方面没有严密的连续性,基本上是独立的知识体系。因此,在教学中务必向学生讲清学习的目标、内容和要求,如高一《经济生活》的第一堂课,建议不要马上讲授新课内容,而是先介绍全书的知识结构体系,总体学习目标、基本要求和学习的主要内容等,让学生从一开始就能明确所学的知识是什么,有何用,初步形成知识体系框架,学会从整体上把握知识,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且随着日后教学的推进基本上能逐步细化、完善甚至能重构知识结构体系。
2.处理好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教学的知识深度、广度与教学节奏的关系如果学生没有足够的知识积累,能力的形成便如空中楼阁,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就不可能形成综合能力。由于初、高中学生的学习方法不同,学生在学习中有一个适应过程,同时,初高中教材在内容上又是相对独立的,在知识的衔接上存在空白,且高中教材的理论性较强,学生也有一个适应过程。因此,高中教师务必处理好高中学科知识深度、广度与教学节奏的关系。以高一政治新课程教学为例,在教学初期不能操之过急,不要忙于赶进度。例如高一《经济生活》第一单元既是经济生活的入门和基础,又是全书的重点,学好这一单元对今后的学习影响重大,在教学中必须围绕“货币”、“价格”、“消费”三个核心概念讲清“商品与货币”、“外汇与汇率”、“价值与劳动生产率”、“价值与价格”、“价格与供求”等近十对重要关系,并以核心概念和诸多关系为基础构建单元知识结构体系。要讲好本单元,需切实做到“内联讲深讲清(深度)”、“外联讲活讲开(广度)”和“总体放缓(教学节奏)”。教学的起始只有扎实地抓好基础,才能构建起能力的“殿堂”。而从第二单元开始,相对而言知识深度、广度小一些,加上学生通过第一单元的扎实学习已“登堂”,教学节奏可以适当加快。
3.引领学生身心发展,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和转变学习方式,培养和提高高中生的学习能力针对前面分析过的初中生因身心特点、学习习惯、学习方式等因素而形成的教学衔接问题,高中教师要做到充分引领高中生的身心发展,注重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指导学生形成科学有效的学习方式,这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能力的整体提升,并最终影响教学实效。以政治学科为例,教师应充分发挥德育功能的优势,依照新课标的要求,继续引导高中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加强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教育和理想教育等,以引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形成正确的“学习观”和“人才观”。要引导全体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转变学习方式,使学生在预习、课堂笔记、问题探讨、构建知识体系、纠错、查漏补缺、规范答题等方面增加主动性和创造性。要鼓励学生合作、探索、质疑、独立思考和发表个人见解,重视学生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的能力、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4.研究新课程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新高考,教学要适应政治新高考的变化和要求本文前面已对中考和高考的性质与能力要求进行了比较,高考选拔性考试的特点,新课程实施以来,特别是新高考命题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的转变对高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过去“高考指挥棒”的做法之所以遭到指责,除了大多教师对高考政策的理解偏差的因素,其实也有高考自身导向性存在的不科学因素,过去较长一个时期高考命题以知识立意为主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高中教学,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已成为考生必备的能力要求。近年来,高考政治命题特点的重大转变给高中教学带来了可喜的变化,在落实基础和主干知识的前提下,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已成为高中课堂的生命力。让高中政治教师研究新课程高考考纲、参加高考模拟考、做高考题、写高考试题分析已成为许多学校的常规。近几年不少学校在这方面已有行动,相信以后会有更多学校会逐步加强这方面的工作,以使高中政治教师尽快适应新高考的变化和要求,更快地实现教师由“中考理念”向“高考理念”的转变,更好更快地搞好高中政治新课程教学,提高高中政治新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走进高中新课程》编写组.走进高中新课程[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4~6
[2]谢利民、郑百伟.现代教学基础理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124~126
[3]王策三、孙喜亭、刘硕.基础教育改革论[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268~269
[4]高慎英、刘良华.有效教学论[M].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41
[5]王斌兴.新课程学生评价[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4:5、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