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村”主任兼家庭委员会主任

“地球村”主任兼家庭委员会主任

一、“地球村”主任和家委会主任(论文文献综述)

西城区文明办[1](2020)在《崔湘文:发挥余热服务百姓》文中认为崔湘文,1943年9月出生,新街口街道大觉社区居民。退休后,为了更好地为大乘巷教师宿舍院的百姓服务,发挥自己的余热,崔湘文担任了大乘巷教师楼家委会主任。大乘巷教师宿舍院共有两座楼409户,1500人居住。崔湘文带领着由26位门长、积极分子和90余名党员为骨干的服务团队,成为大乘巷教师楼家委会各项工作的中坚力量。

刘倩[2](2020)在《北京市M小学民族团结教育实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维护祖国统一、促进民族团结是我国开展各项民族工作、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的首要目标。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团结问题,民族团结教育成为我国民族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党的十九大以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成为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最强音。2008年,教育部、国家民委联合印发了《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要求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培养各族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纲要》实施以来,在全国中小学取得了很大成效,但也存在一定问题。东部地区少数民族人口较少,民族团结教育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在实践层面和研究层面都较为欠缺。本文以北京市M小学为研究对象,对其民族团结教育实践进行细致的研究和分析,旨在促进该校更好地实施民族团结教育,同时为东部地区其他学校提供经验和参考。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首先介绍了论文的选题缘由、研究意义、核心概念、理论基础、研究思路和方法,并对民族团结教育的相关理论和文献作了梳理。本文第一章运用文本分析法,介绍了北京市M小学民族团结教育的概况,分别从北京市社会文化概况、北京市民族团结教育概况和北京市M小学民族团结教育实施的情况和效果三方面层层展开。本文第二章运用观察法和访谈法,对北京市M小学民族团结教育实践进行调查研究。借鉴泰勒原理,分别从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途径、教育评价和保障措施五方面对M小学开展民族团结教育进行分析和研究。总结出M小学在实践中探索出了以政府、学校、学生、家长和社会为主体,以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途径、教育评价和教育保障为核心、以环境、课程和活动为载体的民族团结教育发展模式。本文第三章,基于前两章的分析和研究,分别从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途径、教育评价和保障措施五个方面,对M小学民族团结教育的实施经验进行总结,同时也对东部地区其他学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提供借鉴。针对教育目标得出:(1)要增强民族团结教育对象的普遍性;(2)注重民族团结意识、能力培养的统一性;(3)强调民族团结教育目标的适用性。针对教育内容得出:(1)积极开发、利用地方民族团结教育资源;(2)有效选择、规范民族团结教育资源进校园。针对教育途径得出:(1)综合实践“环境+课程+活动”模式;(2)合理利用“互联网+民族团结”平台。针对教育评价得出:(1)加强教育主管部门的评价和督导工作;(2)确保教师和学生有效参与评价;(3)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评价和监督。针对保障措施得出:(1)政府加大经费保障和公共服务保障;(2)学校加强制度保障和队伍建设保障;(3)家长和学校做好家校协同保障;(4)社会各界合力提升环境保障。

王雨田[3](2020)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视域下区域内集团化办学的实践研究 ——以上海市J区为例》文中指出为落实国家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部署,进一步提高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水平,上海市采取了集团化办学措施,并逐步朝着推进紧密型集团建设的方向迈进。随着社会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全社会对优质而公平的教育的追求及重视程度,以及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程度将会不断提高,如何率先从全面基础均衡迈向优质均衡,将成为上海教育改革的重大目标。因此,改善优质教育资源供需矛盾而引起的教育不公平状况,发现并弥补在实现优质均衡教育资源过程中存在的短板,有效解决集团化办学发展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和面临的未来挑战,对进一步推动集团化办学创新发展及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在梳理了有关集团化办学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以教育公平理论、资源共享理论、系统优化理论和制度变迁理论为依据。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研究法,选取上海市J区的3个教育集团、8所学校为典型案例,从以下内容展开研究。首先,从治理结构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课程教学共研以及资源共建共享四个方面,动态分析了J区推进集团化办学发展三年期间所采取的主要措施,以及所发生的变化。从而打破以往静态和孤立的分析,持续且连贯地展示了J区集团化办学的整个动态过程,形成了时间上的一致性。同时,肯定了集团化办学在推进区域内义务教育朝着高质量和均衡性方向发展所取得的积极效果。其次,对照国家颁布的义务教育优质均衡评估文件,从资源配置情况、政府保障状况、教育质量水平和社会认可度四个方面,基于主成分分析方法,对集团化办学后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情况,以及校际间和群体间差异进行探究。研究发现,在集团化办学推进过程中,仍然遗留着一些仅仅依靠教育集团自身无法有效解决的问题。具体包括不同地区间择校竞争加剧、家庭矛盾和社区争议增加、生均资源情况面临挑战、教育经费投入仍显不足和教师专业发展瓶颈突出。再次,在动态分析了集团化办学的自身实践后,本文结合上海市教育改革将要面临的各种变化与挑战,分析了未来影响集团化办学目标实现,而需要予以充分关注、研究和预测的相关因素。一是人口总量和结构变动影响教育资源配置,面临着户籍人口激增使生源数额逐年攀升,流动人口变动对优质教育需求多元的挑战。二是教育体制机制变革要求构建现代教育治理体系,面临着加强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和创新教育集团内外部治理结构的挑战。三是优质资源建设指向教育集团学校的内生发展,面临着从外生性支持到内生性推动,从同质化办学到特色化发展的挑战。四是供给侧的结构改革需要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供给,面临着教育供需不匹配的挑战。五是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迫使制定长远整体规划,面临着建立区域教育深层次合作机制的挑战。最后,在微观实践研究和宏观前瞻性研究相结合的基础上,本文探讨了完善上海市集团化办学的可能路径和政策制度,尝试总结出适合上海乃至整个长三角地区优化集团化办学的路径选择。在宏观层面上,集团化办学要完善规范管理制度,构建协同发展格局,实施督导评估工作。在中观层面上,集团化办学要健全激励保障政策,探索共建共享模式,协调多方利益主体。在微观层面上,集团化办学要优化集团管理结构,提升教师专业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邝玉华[4](2020)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初中阶段是三观形成的关键期,而爱国主义是青少年阶段养成的必备品格与思想素养,《道德与法治》作为一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初中生成长成才中发挥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在德育方面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利用这一优势在教学过程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有助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初中生健康成长、落实学科核心素养,进而达到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育人目标。教育部规定初中《思想品德》教材自2016年起统一更名为《道德与法治》,并于2018年全部出版和投入使用,该套教材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与时俱进,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对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学研究,有利于更好的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实效。本文除绪论外,由四部分构成。第一部分,阐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爱国主义教育及其意义。首先,厘清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教育、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概念,再者,探讨爱国主义内涵的发展与变迁,进而把握爱国主义教育的新时代内涵,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做好文本内容分类的铺垫。最后,探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意义。第二部分,总结《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分布情况。通过文本分析,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爱国主义教育内容进行了层次和内容的界定,基于此再对教材中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以列表的形式进行归类,并概括出其分布特点。主要分为两个部分进行:一是课文系统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挖掘;二是教材活动栏目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挖掘。第三部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爱国主义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分析。该部分采取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来揭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爱国主义教育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并进行相应原因分析。第四部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爱国主义教育的策略研究。主要针对第三部分呈现出的一系列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从教材、教师、教育载体和管理机制四方面进行探讨,并在文中列举了部分教学案例,希望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爱国主义教育方面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程肇基[5](2019)在《附属型家校互动的文化困境及其突破》文中指出家校关系是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重要维度。目前的家校互动研究,多关注正面的典型家校合作或负面的家校冲突。附属型家校互动是中国基础教育实践中的一种常态。家校合作中的附属性样态主要表现为应召式家长会、任务领受与攀比式点赞的家校群、交易型义工、作为学校立场的家委会。从文化视角探究,可以认为中国国民心态中的教师本位、家庭本位、学校本位三个观念使得家庭与校方各持立场与利益分歧,在权力博弈与利益权衡中造成家庭对校方的附属格局。为了从当前附属型家校互动中走出来,既需要从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中寻找资源(和而不同),也需要从世界教育发展史上寻找资源(儿童立场)。

杨双双[6](2019)在《中国垃圾分类迈入“强制时代”》文中研究表明从民间自发的"垃圾分类第一院",到政府推动的城市试点,再到垃圾分类"强制时代",中国正在逐步探索切实可行的独特路径。近期,"侬是啥垃圾""拎得清"等网络热词走红中国,关于"上海最严垃圾分类"的讨论也甚嚣尘上。2019年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实施,个人或单位未按规定分类投放垃圾将面临处罚。该《条例》的实施

梅雪芹,毛达,池田武[7](2019)在《北京城市生活垃圾中有害垃圾状况调研报告》文中指出为有效解决北京城市生活垃圾问题,分类回收和资源化作为能够联系事先预防和末端处理的至关重要的中间环节,是北京市在今后应优先实施的垃圾处理原则。因调研时间和人力所限,报告将调查的重点确定为城市生活垃圾的一个类别即有害垃圾,并依据中国有关"危险废物"的定义和范围以及国外的相关文献和做法,确定了需要重点考察的七类有害垃圾。围绕这一对象,报告运用废物流分析方法,通过考察相关垃圾的产生、丢弃、收集(回收)和处置等内容,从一个方面切实深入地把握北京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和处理状况及其存在的问题,以便对有害垃圾的收集、处置和管理提出具体建议,并为北京城市生活垃圾的管理和公民参与机制的建设提供决策依据。这项调研工作的开展,同时也是环境史研究者和环境问题的学习者接触实际、了解现实问题的一种方式,是环境史研究的社会功能或现实意义的一种体现。

王薇[8](2019)在《小学班级管理信息化的探索》文中提出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划时代的信息浪潮中。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已经在社会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并逐步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引起了人类社会全面、深刻的变革。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已经成为现代人的核心素养,标志着现代人的文化水平。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来改进教育,提升教学质量,培育现代人格,这是时代呼唤。而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带来了教育资源和教学手段的多样化,促进了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教育结构的变革,提高了教学的质量和效益,给传统教育带来了巨大冲击。本文从信息技术与小学班级管理工作深度融合的角度出发,概述了信息化的基本含义,小学班级管理的主要内容和特点,以及信息时代下小学班级管理面临的挑战与发展趋势。文章着重阐述了小学班级管理信息化存在的多方面问题及复杂原因,在此基础上,从思想教育的信息化策略、班级日常工作的信息化策略、沟通交流的信息化策略和组织活动的信息化策略四方面对小学班级管理工作的信息化策略展开了深入的探析,以期将信息化的各种优势有效融入到传统班级管理中,不断丰富教育内容,扩展教育空间,提升班级教育工作的有效性。本文理论研究方面不够系统成熟,对小学班级管理工作信息化的新策略研究尚不够创新。这些有等在后续的研究中逐步改进。

刘厚萍[9](2019)在《中小学学校空间变革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的学校空间为带有耦合特征的建筑空间和信息空间。随着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特别是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出现,学校空间在学生的培养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需要教育者进行有意识的研究和开发,所以加强对学校空间的研究既有意义,也有必要。在社会经济急速变化、科学技术快速迭代、教育自身快速发展背景下,必须对旧有的学校空间进行变革才能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本文梳理了学校空间的研究文献,按建筑学、教育学、心理学、文化学、信息化等视角进行分析,界定了学校空间的内涵和外延。将学校内人造物——建筑以及包含建筑的容器——空间一起命名为“学校建筑空间”。学校中图书所包含的信息、计算机网络产生的或所能获取的信息,学校建筑物本身所蕴含的属性信息等等,这些信息所组成的空间,本文将之命名为“学校信息空间”。无论是建筑空间还是信息空间都要围绕提升学校空间的育人价值、辅以审美价值和经济价值而进行设计与建造。本文还通过中外学校建筑发展历程和信息空间发展脉络的介绍,把握学校空间演化趋势;通过学校空间设计规范和要点论述,研判当下学校空间建设的规范的不足;为学校空间的变革理论和实践提供较为坚实的背景和基础。如同一个物体在外力作用下会产生形变和重构一样,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直接推动学校空间的变革,或透过育人性要求间接推动学校空间的变革;教育自身也是学校空间变革最重要的推手,教育公平要求发挥学生的天然禀赋,也就是个性化育人,这对学校建筑空间的开放性、灵变性、交互性和信息空间的共享性提出要求;效率要求提升教学的精准度和学习的灵活性,也就是智慧育人,这就对学校空间的泛在性、共享性、智能性提出要求。反过来,学校建筑空间的开放性、灵变性、交互性,学校信息空间的泛在性、共享性、智能性也会推动个性育人、智慧育人,推动学生个性化发展。本文通过对学校使用者的访谈调查、文献资料的梳理分析、概念的逻辑推演,确定学校空间变革的四个主要方向:安全性、生态性、开放性和智能性。安全性是学校空间建设的基本要求,生态性是强调学校空间中的自然和生命的元素,安全、生态的校园可以为学生的学习成长创造一个舒适的环境;学校空间的开放性能培养学生个性化学习甚至是终身学习的习惯,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使得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智能性体现了学校未来发展方向,能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产生直接的影响。上述“学校空间变革理论”是否有效还需要实践论证。笔者对所在的华漕学校变革前的状况调研分析的基础上,确定空间变革方向、思路、原则、策略,并由此展开变革实践,通过提升学校空间的安全性和生态性,提升建筑空间开放性、灵变性、交互性,提高信息空间的泛在性、共享性和智能性等,增强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提升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促进学生之间的积极交往合作,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华漕学校空间变革前后的变化说明了学校空间变革理论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论文最后,作者探讨了学校空间变革与“未来学校”建设关系。本文的创新之处体现在:把学校信息空间纳入到学校空间进行讨论,将建筑空间和信息空间有机融合,更好地发挥学校空间的育人价值。从公平与效率的标准,演绎出个性育人、智慧育人,再推演到学校建筑空间开放性、灵变性、交互性,学校信息空间泛在性、共享性、智能性;并回溯论证了建筑空间、信息空间与个性育人、智慧育人之间的关系。以育人性为出发点,从学校空间变革动力分析入手,确定学校空间变革方向,构建学校空间变革理论;并通过实践进一步论证理论的有效性,由此展望未来学校建设,具有一定创新性。

张魁新[10](2018)在《我国ENGO参与环境治理问题研究 ——以济南绿行齐鲁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在前段时间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进入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也随之发生了重要变化,形成这个基本判断有很多支撑,生态文明建设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支撑,就是人民对美好环境需求和环境问题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随着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质量状况要求越来越高,政府相关部门也高度重视环境治理,近年来也不断出台了很多利好政策,比如,四大类社会组织可以直接登记,公益性捐赠资格审批取消,大力创建社会组织孵化机制等等,十九大报告也提出了要建设“美丽中国”,这都体现了我国政府坚决打好环境治理攻坚战的决心。由于环境问题的复杂多样,再加上人民对改善环境生态质量的要求越来越迫切,作为公共品的环境单纯的依赖政府的治理难以彻底解决环境问题,不能满足群众需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公众也逐渐培养了较强的环保意识,也开始有意无意的参与环境保护的活动中,但整体参与环境治理的意愿和能力还有待提高。这就需要更具有专业性的环保类社会组织来承接部分社会公共服务,参与到环境治理中去,弥补政府治理能力不足以及群众参与能力不高的弊端。我国政府也积极探索多元主体共治的治理体系,正逐渐为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让渡的社会管理事务创造了良好的基础和条件。ENGO因其专业的水准,高效的整合资源的能力,也正逐渐赢得政府和公众的认可。从其参与环境治理的情况来看,也从开始的“观鸟种树捡垃圾”等初级参与方式逐步转型深入。ENGO利用其自身的专业优势、信息优势和机制优势,通过加强与社会各界沟通,采取集体行动参与环境治理活动,或者向国家政府施加压力,成为公众参与环保和实现公众集体价值诉求的重要载体,也正在推动政府执政方式的转变。虽然ENGO参与环境治理取得的一定成绩,但是依然存在不少问题,比如开展活动的影响力度不大,社会动员能力不强、参与环境治理的外部环境支持度不大,自身实力还有待提高等。本文在查阅大量相关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对济南绿行齐鲁的个案研究,积极探索我国ENGO参与环境治理的有效途径。本文在总结我国环保类社会组织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对绿行齐鲁参与环境治理模式的深度剖析,回答了目前我国ENGO通常凭借哪些资源以及采取怎样的策略来参与环境治理,以及其参与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基于对参与中遇到的问题分析,着重从政府与ENGO建立良性互动机制、提升ENGO自身实力以及ENGO需努力与公众、与其他环境非政府组织、与媒体等创建参与环境治理的合力三个方面来提出优化和规范ENGO更好地参与环境治理的建议,希望能对我国社会组织参与环境治理体系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进而推动“美丽中国”的建设。

二、“地球村”主任和家委会主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地球村”主任和家委会主任(论文提纲范文)

(2)北京市M小学民族团结教育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一) 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性
        (二) 民族团结教育研究的需要
        (三) 个人学习经历及研究志趣
    二、研究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实践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 民族团结教育政策研究
        (二) 民族团结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三) 我国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研究
    四、核心概念界定
        (一) 民族团结
        (二) 民族团结教育
    五、研究的理论基础
    六、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第一章 北京市M小学民族团结教育概况
    第一节 北京市的社会及文化概况
    第二节 北京市民族团结教育概况
        一、北京市教育概况
        二、北京市民族团结教育概况
    第三节 北京市M小学民族团结教育概况
        一、M小学简介
        二、M小学民族团结教育开展情况
        三、M小学民族团结教育实施效果
第二章 北京市M小学民族团结教育实践调查
    第一节 教育目标
        一、多元共生 各具色彩
        二、多元文化尊重包容
        三、民族情怀世界眼光
    第二节 教育内容
        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了解各民族优秀文化
        三、借鉴世界优秀文化
    第三节 教育途径
        一、环境创设
        二、课程滋养
        三、活动熏陶
    第四节 教育评价
        一、“七彩班级”集体评价机制
        二、“民族章”个体评价机制
    第五节 保障措施
        一、各级政策提供制度保障
        二、各“口”分工提供团队保障
        三、各项经费提供资金保障
        四、各界资源提供环境保障
第三章 北京市M小学民族团结教育实践经验研究
    第一节 民族团结教育同标的经验
        一、增强民族团结教育对象的普遍性
        二、注重民族团结意识、能力培养的统一性
        三、强调民族团结教育目标的适用性
    第二节 民族团结教育内容的经验
        一、积极开发、利用地方民族团结教育资源
        二、有效选择、规范民族团结教育资源进校园
    第三节 民族团结教育途径的经验
        一、综合实践“环境+课程+活动”模式
        二、合理利用“互联网+民族团结”平台
    第四节 民族团结教育评价的经验
        一、加强教育主管部门的评价和督导工作
        二、确保教师和学生有效参与评价
        三、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评价和监督
    第五节 民族团结教育保障的经验
        一、政府加大经费保障和公共服务保障
        二、学校加强制度保障和队伍建设保障
        三、家长和学校做好家校协同保障
        四、社会各界合力提升环境保障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3)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视域下区域内集团化办学的实践研究 ——以上海市J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概念界定
        (一)集团化办学
        (二)紧密型教育集团
        (三)义务教育优质均衡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创新
    四、研究设计与调研实施
        (一)调研对象
        (二)调研工具
第二章 研究综述与理论基础
    一、研究综述
        (一)国内外关于集团化办学的研究
        (二)国内外关于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的研究
        (三)研究述评
    二、理论基础
        (一)教育公平理论
        (二)资源共享理论
        (三)系统优化理论
        (四)制度变迁理论
第三章 区域内推进集团化办学的动态进程
    一、以治理结构建设促进集团学校的制度完善
        (一)推进初期:制定规章制度
        (二)发展中期:促进协同治理
        (三)建设后期:调整组织架构
    二、以师资队伍建设增强集团教师的专业能力
        (一)推进初期:加强教师培训
        (二)发展中期:促进教师流动
        (三)建设后期:提升人员激励
    三、以课程教学共研保障教育质量的同步跟进
        (一)推进初期:实施联组教研
        (二)发展中期:丰富优质课程
        (三)建设后期:凝练校区特色
    四、以资源共建共享实现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
        (一)推进初期:共用基础设施
        (二)发展中期:拓展人脉资源
        (三)建设后期:发展信息资源
第四章 集团化办学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成效与问题
    一、集团化办学优质均衡成效分析
        (一)政府保障力度不断加大
        (二)资源配置实现校际均衡
        (三)教育质量水平明显提高
        (四)社会认可度逐步提升
    二、集团化办学优质均衡问题梳理
        (一)不同地区间择校竞争加剧
        (二)家庭矛盾和社区争议增加
        (三)生均资源情况面临挑战
        (四)教育经费投入仍显不足
        (五)教师专业发展瓶颈突出
第五章 集团化办学面临的未来挑战
    一、人口总量和结构变动影响教育资源配置
        (一)户籍人口激增使生源数额逐年攀升
        (二)流动人口变动对优质教育需求多元
    二、教育体制机制变革要求构建现代教育治理体系
        (一)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亟需加强
        (二)教育集团治理结构仍待创新
    三、优质资源建设指向教育集团学校的内生发展
        (一)从外生性支持到内生性推动
        (二)从同质化办学到特色化发展
    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
        (一)供需错配:供给侧的结构性困境
        (二)供不足需:供给中的资源配置失衡
        (三)供不适需:松散型集团的实效困境
    五、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迫使制定长远整体规划
        (一)区域集团化办学发展程度存在差异
        (二)区域教育合作机制有待进一步建立
第六章 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集团化办学路径选择
    一、宏观治理层面
        (一)完善集团化办学的规范管理制度
        (二)构建集团化办学的协同发展格局
        (三)实施集团化办学的督导评估工作
    二、中观治理层面
        (一)健全集团化办学的激励保障政策
        (二)探索集团化办学的共建共享模式
        (三)协调集团化办学的多方利益主体
    三、微观治理层面
        (一)优化集团化办学的集团管理结构
        (二)提升集团化办学的教师专业发展
        (三)促进集团化办学的学生全面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集团化办学调查问卷
    附录二 :集团化办学访谈提纲
    附录三 :教育集团课程设置和活动安排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后记

(4)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
        1. 研究背景
        2. 研究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1. 国内研究现状
        2. 国外研究现状
        3. 文献评述
    (二) 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1. 研究方法
        2. 创新之处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爱国主义教育及其意义
    (一) 爱国主义相关概念界定
        1. 爱国主义
        2. 爱国主义教育
        3.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爱国主义教育
    (二) 爱国主义教育内涵的发展与变迁
        1. 我国传统爱国主义教育
        2. 我国近现代爱国主义教育
        3. 我国新时代的爱国主义教育
    (三)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意义
        1. 有利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2. 有利于促进初中生健康成长
        3. 有利于落实学科核心素养
二、《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分布情况
    (一) 课文系统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
        1. 勤学强国教育
        2. 民族团结教育
        3. 国家安全教育
        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5. 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教育
        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
    (二) 教材活动栏目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爱国主义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分析
    (一)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爱国主义教育的现状调查
        1. 调查的目的
        2. 调查对象
        3. 调查方法
        4. 调查结果与分析
    (二)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爱国主义教育存在的问题
        1. 教学内容浅显陈旧,缺乏时代解读
        2. 部分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缺乏教学艺术
        3. 重理论说教,难以引起学生共鸣
        4. 爱国主义教育主题活动开展不够,形式大于效果
    (三)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爱国主义教育现存问题的成因分析
        1. 教材挖掘和理论研究不够
        2. 学科教研组缺乏对爱国主义教育的教学经验交流
        3. 受教学条件限制
四、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对策建议
    (一) 深挖和利用教材资源
        1. 深入挖掘教材资源
        2. 结合教材适当拓展补充
    (二) 加强教师的专业素养培训,提高爱国主义教育实效
        1. 加强专业素质培训,健全师资队伍
        2. 转变教学观念,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激励
    (三) 强调知行合一,完善爱国主题教育载体
        1. 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丰富学生爱国主义认知
        2. 营造浓厚的爱国主义校园环境,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3. 提供学生乐于参与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爱国主义行为
    (四) 构建科学有效的爱国主义教育管理机制
        1. 构建爱国主义教育的领导保障机制
        2. 构建爱国主义教育的投入保障机制
        3. 构建爱国主义教育的教师评价激励机制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5)附属型家校互动的文化困境及其突破(论文提纲范文)

一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二 附属型家校互动的本土样态
    (一)应召式家长会
    (二)家校群:任务领受与攀比式点赞
    (三)交易型义工
    (四)作为学校立场的家委会
三 附属型家校互动的文化归因:合作维艰的本位意识
    (一)师道尊严与教师本位
    (二)教育竞争与家庭本位
    (三)正当性诉求与学校本位
四 附属型家校互动破局的文化取向

(6)中国垃圾分类迈入“强制时代”(论文提纲范文)

垃圾分类第一院
以点带面循序渐进
垃圾处理是系统工程
探索垃圾分类中国路径

(7)北京城市生活垃圾中有害垃圾状况调研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一、调研的缘起和初衷
二、调研的对象、目标和方法
    (一)调研的对象
    (二)调研的目标
    (三)调研的方法
三、北京城市生活垃圾及其管理现状
    (一)北京城市生活垃圾现状概述
        1. 生活垃圾的量
        2. 生活垃圾的组分
        3. 生活垃圾的处理
    (二)北京城市生活垃圾管理概述
        1.国家法律的有关规定
        2.北京市城市生活垃圾管理体制
    (三)北京市城市生活垃圾流调研结果
        1.生活垃圾流的整体情况
        2.现有垃圾分拣回收体系的局限性
        3.困难重重的垃圾分类工作
        4. 参差不齐的社区垃圾分类
        5. 环卫工作者的工作状况
        6. 垃圾转运中的遗洒问题
        7. 几个垃圾处理设施的情况
    (四)生活垃圾末端处理的局限性与综合垃圾管理
        1.焚烧处理的局限
        2.填埋处理过程中的环境污染
        3.通向可持续的综合垃圾管理

(8)小学班级管理信息化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问题提出
    (二) 研究现状
    (三) 研究意义
        1. 有助于回应信息时代班级管理的新课题
        2. 有助于提高班级管理工作效率
        3.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 研究方法
        1. 文献研究法
        2. 案例分析法
一、信息化与小学班级管理概述
    (一) 信息化的基本含义
        1. 信息时代的本质
        2. 信息化的特点
        3. 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二) 小学班级管理的内容及特点
        1. 小学班级管理的主要内容
        2. 小学班级管理的基本特点
    (三) 信息化背景下小学班级管理的挑战与趋势
        1. 信息化背景下小学班级管理面临的挑战
        2. 信息化背景下小学班级管理的发展趋势
二、小学班级管理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一) 小学班级管理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1. 信息化技术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不充分
        2. 家长的信息素养参差不齐阻碍了班级管理信息化的正常开展
        3. 班主任对小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观念引导的权威性下降
        4. 网络硬件设备较为匮乏
        5. 班级管理信息化易受传统班级管理方式的影响
    (二) 小学班级管理信息化问题产生的原因
        1. 班主任的班级管理信息化观念落后
        2. 小学班主任的信息化素养不高
        3. 班级管理工作信息化缺乏制度保证
        4. 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影响信息化的有效实施
三、小学班级管理信息化策略
    (一) 班级日常管理的信息化策略
        1. 数字化管理策略
        2. 自主化管理策略
    (二) 思想教育的信息化策略
        1. 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进行思想教育
        2. 将传统模式与信息化模式有机融合进行思想教育
    (三) 组织活动的信息化策略
        1. 网上主题班会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2. 开展网络班级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 沟通交流的信息化策略
        1. 借助企业微信加强家校联系
        2. 运用网络工具实现三方交流通畅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中小学学校空间变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提出
        一、学校生存性拷问
        二、理论研究的缺口
        三、实践存在的问题
        四、个人思考及感悟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学校空间的分类
        二、不同研究视角下的学校空间
        三、学校空间的理念与实践
        四、对文献综述的再评述
    本章小结及进一步思考
第二章 研究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第一节 核心概念
        一、空间及其衍生概念
        二、建筑空间
        三、信息空间
        四、学校空间
        五、育人性
    第二节 学校空间的育人解析
        一、学校空间的直接育人价值
        二、学校空间的间接育人价值
    第三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标与研究方向
        二、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三、研究步骤与研究过程
        四、本文研究的创新点
    本章小结及进一步思考
第三章 学校空间历史与演变
    第一节 学校建筑的历史变迁
        一、西方学校建筑的历史变迁
        二、我国学校建筑的历史变迁
    第二节 学校建筑空间的分类
        一、学习空间
        二、公共空间
        三、生活空间
        四、不同类型空间的协同
    第三节 信息空间发展脉络
        一、农耕时代
        二、工业时代
        三、信息时代
        四、智能时代
    本章小结及进一步思考
第四章 中小学学校空间设计及建造要点解析
    第一节 中小学学校空间的发展趋势
        一、当下中小学学校空间的状态
        二、未来中小学学校空间的趋势
    第二节 中小学学校建筑空间设计与建造
        一、中小学学校建筑设计的基本原则
        二、中小学学校建筑设计规范及建设要点
        三、北京四中房山校区——当代中国学校建筑空间实践
    第三节 中小学学校网络空间规范与要点
        一、网络空间实体部分的设计规范与建设要点
        二、网络空间虚拟部分的设计规范及建设要点
    本章小结及进一步思考
第五章 学校空间变革理论体系构建
    第一节 学校空间变革的动力
        一、经济发展和教育的相互作用
        二、科技进步和教育的相互作用
        三、育人要求推动学校空间变革
    第二节 学校空间变革的方向
        一、安全性学校空间
        二、生态性学校空间
        三、开放性学校空间
        四、智能性学校空间
    第三节 学校空间变革与育人的关系
        一、学校空间变革促进个性育人
        二、学校空间变革促进智慧育人
    本章小结及进一步思考
第六章 学校空间变革理论的实践论证
    第一节 华漕学校空间变革总述
    第二节 华漕学校空间变革策划
        一、学校空间变革的方向
        二、学校空间变革的思路
        三、学校空间变革的原则
        四、学校空间变革的策略
    第三节 华漕学校空间变革实践
        一、提升学校空间的安全性
        二、提升学校空间的生态性
        三、提升学校空间的开放性
        四、提升学校空间的智能性
    第四节 华漕学校空间变革促进学校改进
        一、华漕学校空间变革与学校改进
        二、华漕学校空间变革的初步成效
    本章小结及进一步思考
第七章 学校空间变革理论和实践的未来展望
    第一节 未来学校的基本认识
        一、未来学校的理念内涵
        二、未来学校的发展趋势
    第二节 未来学校空间建设的原则和特质
        一、未来学校空间建设的原则
        二、未来学校空间建设的特质
    第三节 未来学校的再认识
结语:学校空间的再思考
后记
参考文献
附录

(10)我国ENGO参与环境治理问题研究 ——以济南绿行齐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2.3 综述评论
    1.3 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主要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主要创新与不足
        1.4.1 主要创新
        1.4.2 研究不足
第2章 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的界定
        2.1.1 ENGO
        2.1.2 环境治理
        2.1.3 公民参与
    2.2 理论基础
        2.2.1 政府失灵理论
        2.2.2 公共治理理论
        2.2.3 公民社会理论
第3章 我国ENGO参与环境治理的现状分析:以绿行齐鲁为例
    3.1 我国ENGO参与环境治理的背景
        3.1.1 我国环境治理的发展和挑战
        3.1.2 我国ENGO的发展概况
    3.2 我国ENGO参与环境治理的整体状况
        3.2.1 参与环境治理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3.2.2 参与环境治理的渠道日益多元化
        3.2.3 参与环境治理仍处于起步阶段
    3.3 绿行齐鲁参与环境治理的案例分析
        3.3.1 山东省环境治理的状况
        3.3.2 济南绿行齐鲁环保公益服务中心简介
        3.3.3 绿行齐鲁参与环境治理的路径选择
        3.3.4 绿行齐鲁参与环境治理的初步成效
第4章 我国ENGO参与环境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以绿行齐鲁为例
    4.1 ENGO与政府间良性互动不足
        4.1.1 政府对ENGO缺乏信任
        4.1.2 政府对ENGO支持力度不够
        4.1.3 政府和ENGO沟通渠道有限
    4.2 ENGO自身发展障碍
        4.2.1 资金不足
        4.2.2 人力资源匮乏
        4.2.3 项目管理能力欠缺
    4.3 ENGO参与环境治理的合力不够
        4.3.1 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意识淡薄
        4.3.2 ENGO间联动合作不足
        4.3.3 ENGO与媒体互动不足
第5章 促进我国ENGO参与环境治理的对策
    5.1 建立政府与ENGO间的良性互动机制
        5.1.1 完善ENGO参与环境治理的法律规范制度
        5.1.2 进一步加大对ENGO的支持力度
        5.1.3 加强和拓展ENGO参与环境治理的平台
    5.2 提升ENGO自身能力
        5.2.1 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5.2.2 加强人力资源管理
        5.2.3 提高项目管理能力
    5.3 ENGO需主动创建参与环境治理的合力
        5.3.1 拓宽公众参与ENGO的渠道
        5.3.2 建设ENGO联盟
        5.3.3 探索和媒体间互动策略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四、“地球村”主任和家委会主任(论文参考文献)

  • [1]崔湘文:发挥余热服务百姓[J]. 西城区文明办. 北京纪事, 2020(12)
  • [2]北京市M小学民族团结教育实践研究[D]. 刘倩. 中央民族大学, 2020(01)
  • [3]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视域下区域内集团化办学的实践研究 ——以上海市J区为例[D]. 王雨田.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1)
  • [4]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策略研究[D]. 邝玉华.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5]附属型家校互动的文化困境及其突破[J]. 程肇基.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6)
  • [6]中国垃圾分类迈入“强制时代”[J]. 杨双双. 今日中国, 2019(08)
  • [7]北京城市生活垃圾中有害垃圾状况调研报告[J]. 梅雪芹,毛达,池田武. 鄱阳湖学刊, 2019(03)
  • [8]小学班级管理信息化的探索[D]. 王薇.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9]中小学学校空间变革研究[D]. 刘厚萍.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9)
  • [10]我国ENGO参与环境治理问题研究 ——以济南绿行齐鲁为例[D]. 张魁新. 山东大学, 2018(12)

标签:;  ;  ;  ;  ;  

“地球村”主任兼家庭委员会主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