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境评价论文_王卫,杨俊杰,罗晓莹,周长江,陈世发

导读:本文包含了生境评价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生境,评价,模型,多样性,适宜,卧龙,紫貂。

生境评价论文文献综述

王卫,杨俊杰,罗晓莹,周长江,陈世发[1](2019)在《基于Maxent模型的丹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极小种群植物丹霞梧桐的潜在生境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基于Maxent模型评价丹霞梧桐的潜在生境,为该种的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无人机获取丹霞梧桐黄叶期186个空间分布数据,结合6个环境变量,利用Maxent模型预测丹霞梧桐的潜在适生区,并分析主要环境变量对其分布的影响。【结果】Maxent模型评价效果达到优秀水平,训练集和验证集的AUC值分别为0.947和0.906;刀切法验证结果表明,高程、坡度和坡向是影响丹霞梧桐潜在分布的主要环境变量,其贡献率分别为51.2%、30.3%和7.8%;在3个主要环境变量的共同作用下,丹霞梧桐的潜在适生区主要分布在丹霞山高程150~530 m、坡度20°~60°的阳坡;以自然断点法将丹霞梧桐的潜在适生区分为高适生区、中适生区、低适生区和非适生区4个等级,高、中适生区面积为30.27 km~2,仅占丹霞山总面积的10.41%;低适生区面积为41.01 km~2,非适生区面积为219.5 km~2,共占丹霞山总面积的89.59%;野外实地调查数据验证结果表明,92.1%的丹霞梧桐实地分布点落入高、中适生区,Kappa系数为0.958,说明Maxent模型的预测精度较高。【结论】Maxent模型可较准确预测出丹霞梧桐在丹霞山的潜在适生区,并揭示影响其分布的3个主要环境变量,该模型对小尺度区域预测亦有较好效果。对丹霞梧桐保护提出2点建议:1)就地保护方面,要严格限制其高、中适生区的旅游设施建设,并建立长期的无人机遥感监测系统跟踪其种群动态变化; 2)迁地保护方面,根据其适生条件,选择适合区域开展野外回归试验扩大其种群分布。本研究结果可验证低空无人机遥感在物种识别和种群调查中的优势和可行性,并揭示该方法在丹霞地貌这种特殊生境监测与评价中的潜力和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林业科学》期刊2019年08期)

裴洁,巨天珍,刘文桢,牟瑞强,张国强[2](2019)在《秦岭西段珍稀物种红豆杉的物种多样性特征和生境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对秦岭西段小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珍稀物种红豆杉林的生物多样性及其生境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红豆杉林乔木层丰富度指数均值为7.25,多样性指数均值为0.58,均匀度均值为0.29。多样性指数灌木层>草本层>乔木层;红豆杉乔木层物种多样性、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均随海拔的升高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的单峰变化,而优势度则随着海拔的升高呈J形增加趋势。乔木层物种多样性、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和优势度指数与林龄的关系表现出与海拔类似的情形;木层的物种多样性、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与土壤肥力指标呈正相关,与总氮、有效氮以及有机质的关系最为密切;优势度则与土壤肥力指标呈负相关;阈值评价显示,红豆杉林生境处于清洁等级,整体的生存环境良好。(本文来源于《湖北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6期)

李绒,角媛梅,刘歆,刘志林,高璇[3](2019)在《基于MaxEnt模型的绿孔雀适宜生境评价及廊道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绿孔雀是国家I级保护动物,人类活动导致的生境破碎化正在威胁其生存。本文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根据云南省恐龙河自然保护区内观测到的15个绿孔雀出现点和8个环境变量数据,用MaxEnt模型评价绿孔雀的生境适宜性,使用最小费用模型设计生境廊道。结果表明:MaxEnt模型的评价结果达到优秀水平(训练集AUC=0.951);影响绿孔雀适宜生境的主要环境变量是河漫滩距离(贡献率为59.2%)和海拔(贡献率为30.1%);最适宜和较适宜生境呈条带状分布在恐龙河两侧,较为破碎,面积分别为44.47和76.91 km~2,合计占总面积的15%;在海拔500~1000 m的河谷地区设计了28条1000 m宽的绿孔雀生境廊道,廊道总长度232.08 km,面积241.97 km~2,为绿孔雀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参考。(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杂志》期刊2019年03期)

李英雪,周为峰,崔雪森[4](2018)在《栖息地适宜性指数模型在渔业生境评价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栖息地适宜性指数模型是目前渔业生境评价中常用评价方法。在模型构建过程中,环境因子的选择、因子适宜性评价、因子组合算法和模型计算等模型评估的每个环节均对评价结果的可靠性产生影响。由于不同水域环境特征的差异,根据研究对象的特点及环境特征选择适宜栖息地适宜性指数模型对生境评价至关重要。本文对栖息地适宜性指数模型构建过程中环境因子的选择、因子适宜性评价、时空尺度选择等方面进行总结,对模型在河口、湖泊、海洋、湿地等不同水生环境中对渔业生境评价的应用加以概述。同时,总结栖息地适宜性指数模型现阶段存在的问题,为该模型在今后的应用提供一定地参考。(本文来源于《2018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8-11-15)

邱阳凌[5](2018)在《黑水河生态河貌模拟及鱼类替代生境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水利工程在为人类社会进步作出重要贡献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给流域生态环境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影响。针对当前西南地区水电大开发背景下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积极开展鱼类栖息地保护研究,尤其是探索能够有效缓解因干流水电开发对当地敏感、脆弱生态系统造成冲击、破坏的支流生境替代技术,对西南水电开发下鱼类生境保护及维持长江经济带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取金沙江白鹤滩库区左岸一级支流黑水河作为研究对象开展支流鱼类生境替代保护研究,通过模拟拆除黑水河第四级电站大坝—老木河大坝,综合考虑水文情势、水动力条件、泥沙输移、河床底质等因素的变化,针对选定的目标鱼类及其栖息地适宜性曲线,采用模型预测的方法分析大坝拆除后河道水沙输移情势变异及河流地貌变化对鱼类生境的影响,评价了支流拆坝对鱼类生境替代的可行性。获得的主要结论如下:1)2017年11月黑水河枯水季水生态调查结果表明,共鉴定出鱼类11种,隶属于2目4科10属,综合代表性及受大坝阻隔影响等多方面因素选取宽鳍鱲作为本研究目标鱼类;主河道水动力条件主要表现为浅、急的特征,河床地貌空间异质性较高,营造出了复杂多样的水动力条件,为鱼类及其他水生生物提供了丰富的生境单元类型。2)构建了黑水河二维水沙输移模型,模拟结果表明拆坝前库区泥沙淤积主要呈“叁角洲形态”分布;拆坝后短期内库区泥沙主要表现为自上而下的水力侵蚀和自下而上的溯源侵蚀,下泄泥沙在河岸、深潭等流速放缓处落淤;大坝拆除后长期内,库区河道形态变化呈现“先下切、后拓宽”的趋势,不同时期内床面泥沙表现为“洪淤枯冲”的特征,并在经过一个完整水文周期后达到相对冲淤平衡状态。3)基于大坝拆除的河流生境恢复技术,预计可恢复约30 km的鱼类自然流水生境通道,并有效提高了鱼类产卵期栖息地数量及质量。拆坝虽然会在短期内给下游局部鱼类生境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影响,但是从长远角度上看,其生态恢复效益巨大。(本文来源于《重庆交通大学》期刊2018-04-16)

陈淼,苏晓磊,党成强,高婷,黄慧敏[6](2017)在《叁峡水库河流生境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叁峡水库建成蓄水后,库区支流因水位调度导致河流生境发生了剧烈的变化,消落带的形成使库区河流具有同自然河流截然不同的河流生境,新形势下库区河流生境评价十分必要。国内外现有的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不能够很好地适应这种特殊生境状况,急需建立或改进并形成新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基于此,分析了大量国内外河流生境评价方法,根据大型水库影响下的库区河流的生态环境特点,构建了包括水文情势、河流形态和河岸带生境3个方面18个指标的库区河流生境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层次分析法(主观赋权法)和熵值法(客观赋权法)结合组合赋权法计算得到了各指标权重。使用新建立的指标体系和方法,以叁峡库区支流东溪河、黄金河、汝溪河为例,进行河流生境质量评价发现,52.6%的样点河流生境质量处于优等或良好等级;42.1%为一般等级;5.3%为较差等级;没有最差等级的样点。结果表明,该评价指标体系适合库区支流河流生境状况的特殊性,得到的评价结果能较直观的反应河流生境状况,且操作便捷,数据易获得,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7年24期)

艾科拜尔·木哈塔尔(Akbar,Muhtar)[7](2017)在《基于生态位模型的塔里木马鹿生境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生境评价和预测是对濒危物种进行有效保护的基础。塔里木马鹿是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随着人类对自然系统的干扰日益增加,野生塔里木马鹿适宜的栖息地环境不断丧失,退化和片段化,处于濒危状态的野生塔里木马鹿的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所以,本文应用MAXENT生态位模型分析了塔里木马鹿的生境适宜性分布特征和主要环境变量因子对塔里木马鹿的分布影响,为野生塔里木马鹿的保护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1.MAXENT生态位模型刀切法(Jackknife)结果显示:最冷月最低温度(BIO6)对塔里木马鹿的分布影响最大,其次依次为植被、温度季节性变动率(BIO4)、最热季降水量(BIO18)、海拔、人类干扰因素、最湿季降水量(BIO16)、年降雨量(BIO12)、最干季平均温度(BIO9)、最湿季平均温度(BIO8)、最湿月降水量(BIO13)、气温日较差(BIO2)、降雨量季节性变化(BIO15)、最热季平均温度(BIO10)、年温度变化范围(BIO7)、最热月最高温度(BIO5)、最冷季平均温度(BIO11)、年均气温(BIO1)等。坡度、最干季降水量(BIO17)、河流、最冷季降水量(BIO19)、等温性(BIO3)、坡向、最干月降水量(BIO14)对塔里木马鹿分布影响较小。2.塔里木马鹿生境划分为高适宜、次适宜、低适宜和不适宜4个等级,高适宜分布区域范围较窄,马鹿在塔里木盆地的高适宜区主要分布在沙雅县、库车县、轮台县和且末县等地区。次适宜区主要分布在高适宜区的边缘。低适宜区主要分布在尉犁县、若羌县、且末县和阿克苏地区周围且次适宜区边缘。3.利用Arc GIS10.1软件来计算每个区域的面积,高适宜区面积为6710 km2;次适宜区面积为13652 km2;低适宜区面积为39925 km2;分别占总面积的1.3%、2.63%、7.7%。4.通过MAXENT生态位模型中各环境变量的反馈曲线来分析塔里木马鹿在研究区域内出现的概率,由结果可知,除了最冷月最低温度(BIO6)和降雨量季节性变化(BIO15)的增加对塔里木马鹿在研究区域内出现的概率没有显着的影响之外,其他环境变量因子的改变对塔里木马鹿在研究区域内出现的概率有一定的影响,并且给出了不同的反馈曲线。本研究不仅提供了马鹿在塔里木盆地的潜在分布状况,也为塔里木马鹿生境和生境因子的关系方面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新疆大学》期刊2017-05-01)

丁志芹[8](2017)在《基于多源数据卧龙自然保护区大熊猫生境评价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是我国国宝级的珍稀物种,人类共有的珍贵自然遗产,也是全球生物环境保护的旗舰物种。卧龙自然保护区是大熊猫重要的栖息场所,区内大熊猫的种类占我国大熊猫种类的60%,大熊猫数量占10%。大熊猫的生存、繁衍与其生境质量密切相关,保护大熊猫生境是保护大熊猫的根本。由于近年森林砍伐、放牧、公路建设等使大熊猫适宜生境面积逐渐缩小,生境质量明显下降,所以针对大熊猫保护区生境质量的研究则更为重要,它能帮助人们更好的对大熊猫进行保护,也有利于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建设工作的实施。本文来源于中巴国际合作项目(Grant No.S2013GR0477)和中国科学院数字地球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2013LDE006)项目“卧龙大熊猫自然保护区自然灾害与遗产地生境评价”。本文以RapidEye、SPOT-5、Landsat为数据源,以GIS技术为支撑,结合卧龙自然保护区的实际情况,确立了8个影响大熊猫生境因子。本文主要有以下研究:(1)利用ArcGIS10.0、ENVI5.1软件平台,建立了卧龙自然保护区的空间数据库,主要包括卧龙自然保护区行政边界、水系、卧龙区森林类型、主食竹分布卧龙区大熊猫足迹点分布等数据,实现了数据的统计和查询功能。(2)运用支持向量机(SVM)方法分类卧龙区森林类型。综合运用GIS技术和SVM方法,获得卧龙区森林类型分布专题图,森林分类类型为针叶林、落叶阔叶林和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叁类。(3)卧龙自然保护区大熊猫生境适宜性评价研究。查阅大量研究成果和资料,构建卧龙自然保护区大熊猫生境影响因子指标体系。本文选择海拔、坡度、坡向、河流、森林类型、主食竹分布、道路及建筑物8个影响因子,利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各因子的权重值和确定各因子与生境质量的相关性程度。(4)卧龙自然保护区大熊猫生境适宜性评价验证分析。根据大熊猫足迹分布点,分析了8个单因子与大熊猫生境适宜性的关系,分析多因子与大熊猫生境适宜性的关系。根据以上研究内容,本文取得以下成果:(1)通过支持向量机(SVM)方法分类卧龙区森林类型,获得分类结果:针叶林面积最大,达到981.87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48.27%;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面积有200.22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9.84%;落叶阔叶林面积最小,仅有79.89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3.93%。森林总面积占卧龙区总面积一半以上,为大熊猫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场所。(2)通过单因子适宜性研究发现,坡度、坡向、森林类型、主食竹、道路、建筑物的适宜区域较大,均在900平方千米以上。通过层次分析法计算得出:主食竹与大熊猫生境相关性最大,权重值为0.3959;其次是河流和森林类型,权重值分别为0.1863、0.1320;其中与大熊猫生境相关性最小的是坡向因子。综合全部影响因子,完成对研究区适宜性的综合评价、分析,并阐明研究区每个生境单元对大熊猫的适宜性特征及生境质量分布规律,其中最适宜区域面积为:293.788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14.44%,适宜区域面积为:497.3692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24.45%;次适宜区域面积为:409.4264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20.13%,不适宜区域面积为:833.5364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40.98%。研究表明:研究区内大熊猫适宜生境面积占791.1572平方千米,占总面积38.89%,大部分适宜区域在卧龙区的东北部、东部、东南部。(3)通过与大熊猫足迹分布点迭加,统计得出:海拔、主食竹、森林类型、道路、建筑物的适宜性区域大熊猫出现频率较高,均在70%以上。在多因子大熊猫生境适宜性评价验证分析中,85.18%大熊猫出现在研究区的适宜生境范围之内,因此影响因子适宜性等级划分科学合理,在建立、恢复保护区方面具有实际意义,可推广使用。(本文来源于《成都理工大学》期刊2017-05-01)

孟令军[9](2016)在《中国野生东北虎生境评价及潜在生境选择与保护》一文中研究指出东北虎已有数百万年进化史,它处于食物链的顶端,在自然生态系统中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区域内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然而,无论在我国还是在世界范围内,东北虎目前都是最濒危的动物之一。本文在对东北虎空间分布与种群数量的历史演变和分布区内人类长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动态、格局和驱动力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样地调查和3S技术强大的空间数据采集、处理、分析功能,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对中国现有东北虎分布区生境分析与适宜性评价,利用资源选择函数模型(空间回归Logistic模型)对东北虎可恢复的潜在栖息地进行选择,运用景观生态学理论和景观连通度理论等相关理论分析东北虎各个潜在生境之间的连接,得到需要进行保护的生态廊道。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生境破碎化,分布区退缩,东北虎数量急剧锐减,正在加速灭亡,目前情况有所好转。俄罗斯部分目前锡霍特中部及南部地区普遍有虎分布,但分布不均匀。中国部分目前东北虎主要分布于完达山东部、老爷岭北部、老爷岭南部、张广才岭南部、哈尔巴岭以及大龙岭6个孤立分布区;俄罗斯远东地区东北虎数量达到500只左右,我国野生东北虎在20世纪最初的几十年里,总体趋势是急剧减少,目前种群数量均有所回升,2013年监测吉林省境内野生东北虎种群数量已经达到11-13只,黑龙江省12-14只。(2)大面积土地被开垦,大量森林被砍伐,东北虎分布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发生了显着变化。1860年前,人类土地利用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干扰小。从1860年开始,中、俄两国政府为加强边疆统治以及后续的开发移民,使区域景观破碎化,东北虎分布区的面积也在不断缩小。目前,中国部分的土地利用强度远大于俄罗斯远东地区,俄罗斯整体上森林覆盖率更大,林分质量更高。1980-2015年,中国东北虎分布区内最适宜东北虎分布的针阔混交林增长了36.48 km~2;东北虎所避开的无植被隐蔽的聚落面积增加了70.83 km~2,年变化率为0.94%;农田面积增长了478.4km~2,年变化率为0.33%;对分布区气候起着重要调节作用的湿地水体面积增加了27.42km~2,东北虎生境趋于好转。(3)中国现有东北虎分布区生境适宜性评价研究表明:最适宜东北虎生存的地区占整个东北虎现有分布区的37.59%,主要分布于完达山、老爷岭北部、老爷岭南部、大龙岭;次适宜东北虎生存的地区占东北虎分布区面积的28.68%,主要分布于完达山、老爷岭北部、老爷岭南部、以及吉林省张广才岭南部、哈尔巴岭;一般适宜东北虎生存的地区占东北虎分布区面积的25.03%,主要分布于黑龙江省的张广才岭、吉林省的张广才岭、哈尔巴岭,完达山、老爷岭南部也有部分地区;尽管不适宜东北虎生存的地区仅占东北虎分布区面积的8.70%,但这是不容忽视的,其实际面积约为3949.39 km~2,这些地区不仅集中分布在黑、吉两省的张广才岭南部,而且其他五个虎的孤立分布区中有四个虎分布区均有不适宜东北虎生存的地区。这些零散地区只要达到一定面积就不利于东北虎的生存,很有可能成为虎觅食、活动的障碍。(4)中国野生东北虎潜在生境选择与评价研究表明:经构建的Logistic潜在生境概率模型拟合运算,按照概率ARCGIS自然断点方法将研究区域分为不适宜区、一般适宜区、较适宜区、适宜区四类适宜区,其中东北虎较适宜区、适宜区生境面积分别为73148km~2和73740km~2,分别占总面积的5.62%和5.67%;一般适宜区生境面积为164824km~2,占总面积的12.67%,不适宜区生境面积为989032km~2,占总面积的76.04%,所占比重最大,研究区域大部分区域已经不适合东北虎生存。在野生东北虎现有分布区中,完达山西部、完达山东部、老爷岭北部、老爷岭南部、张广才岭南部、哈尔巴岭和大龙岭的适宜度较高,作为历史分布区域的张广才岭北部和小兴安岭地区也有较高的适宜度。(5)东北虎生态廊道建设与栖息地保护研究采用地理信息系统程序ARCGIS10.1的距离成本方法,计算得到东北虎扩散累计成本栅格图,通过成本路径分析,得到保护优先区和各毗邻的东北虎保护优先区之间可能的潜在连接通道,为将来东北虎种群扩散廊道规划奠定了基础。综上,本研究探讨东北虎濒危的自然历史进程,探究野生东北虎的生境与野生东北虎种群数量之间的相关性,为消除各个分布区之间的障碍、促进各个分布区之间连通和保护提供基础研究,为制定野生东北虎保护行动计划和实施东北虎栖息地保护恢复工程提供科学依据,对于保护东北虎种群的长期生存和保护整个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师范大学》期刊2016-12-01)

李海军,朱世兵,张士芳,赵雪东,陈鹏[10](2016)在《大兴安岭北部地区紫貂冬季生境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2013年11月-2015年12月,运用样线法调查了黑龙江双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紫貂的分布和生境,基于3S技术,利用最大熵模型,对研究区域的紫貂生境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适宜生境面积为26033hm~2,占总面积的29.3%;不适宜生境面积为62816hm~2,占总面积的70.7%;主要道路、居民点及海拔对紫貂生境质量影响显着。(本文来源于《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期刊2016年05期)

生境评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对秦岭西段小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珍稀物种红豆杉林的生物多样性及其生境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红豆杉林乔木层丰富度指数均值为7.25,多样性指数均值为0.58,均匀度均值为0.29。多样性指数灌木层>草本层>乔木层;红豆杉乔木层物种多样性、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均随海拔的升高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的单峰变化,而优势度则随着海拔的升高呈J形增加趋势。乔木层物种多样性、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和优势度指数与林龄的关系表现出与海拔类似的情形;木层的物种多样性、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与土壤肥力指标呈正相关,与总氮、有效氮以及有机质的关系最为密切;优势度则与土壤肥力指标呈负相关;阈值评价显示,红豆杉林生境处于清洁等级,整体的生存环境良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生境评价论文参考文献

[1].王卫,杨俊杰,罗晓莹,周长江,陈世发.基于Maxent模型的丹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极小种群植物丹霞梧桐的潜在生境评价[J].林业科学.2019

[2].裴洁,巨天珍,刘文桢,牟瑞强,张国强.秦岭西段珍稀物种红豆杉的物种多样性特征和生境评价[J].湖北农业科学.2019

[3].李绒,角媛梅,刘歆,刘志林,高璇.基于MaxEnt模型的绿孔雀适宜生境评价及廊道设计[J].生态学杂志.2019

[4].李英雪,周为峰,崔雪森.栖息地适宜性指数模型在渔业生境评价中的应用[C].2018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8

[5].邱阳凌.黑水河生态河貌模拟及鱼类替代生境评价[D].重庆交通大学.2018

[6].陈淼,苏晓磊,党成强,高婷,黄慧敏.叁峡水库河流生境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应用[J].生态学报.2017

[7].艾科拜尔·木哈塔尔(Akbar,Muhtar).基于生态位模型的塔里木马鹿生境评价[D].新疆大学.2017

[8].丁志芹.基于多源数据卧龙自然保护区大熊猫生境评价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7

[9].孟令军.中国野生东北虎生境评价及潜在生境选择与保护[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6

[10].李海军,朱世兵,张士芳,赵雪东,陈鹏.大兴安岭北部地区紫貂冬季生境评价[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6

论文知识图

蝗虫生境评价信息系统的界面蝗虫生境评价信息系统的界面丹顶鹤生境评价的系统框架图卧龙自然保护区大熊猫生境评价程...卧龙自然保护区大熊猫生境评价...一11海南坡鹿潜在生境评价图

标签:;  ;  ;  ;  ;  ;  ;  

生境评价论文_王卫,杨俊杰,罗晓莹,周长江,陈世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