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煤矿设计事务所竞争战略研究

西安煤矿设计事务所竞争战略研究

秦喜文[1]2004年在《西安煤矿设计事务所竞争战略研究》文中指出本文在深入探讨国内外战略管理理论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结合西安煤矿设计事务所的实际情况,对其项目设计竞争战略进行了探讨。首先进行了外部宏观环境分析,认为西安煤矿设计事务所正面临着国家发展战略调整、能源结构调整等发展机遇,同时也存在我国加入WTO后煤矿设计行业竞争更加激烈等威胁;并运用调查表法,经调查分析得出了煤矿设计行业的关键成功要素,包括信息化建设能力、市场开拓能力、顾客需求准确快速满足能力、技术创新能力、施工跟踪技术服务能力五个方面;其次,对西安煤矿设计事务所内部资源条件及核心能力进行了分析,得出其相对优势表现在人力资源开发能力、信息化建设能力、市场定位能力、营销渠道与网络建设能力、施工跟踪技术服务能力五个方面;劣势表现在管理创新能力、市场开拓能力、质量控制能力、项目管理运行有效性、技术创新能力等方面,核心能力主要表现为施工跟踪技术服务能力;再次,利用SWOT矩阵法确定出了可供设计事务所选择的竞争战略方案,包括目标集聚差异化战略、目标集聚总成本领先战略、管理创新战略、战略联盟战略等。然后,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评价选择出西安煤矿设计事务所未来的竞争战略,即采取目标集聚差异化战略。最后,为保证竞争战略方案的有效实施,从提高市场开拓能力、建立创新机制加大项目开发力度和完善人力资源开发机制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周倩[2]2016年在《基于风险导向的高新技术企业审计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新技术企业享受国家丰厚的补贴、税收优惠以及地方支持,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助推剂。随着近些年国家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大力支持,高新技术企业的数量和规模也在不断发展,由此带来的专项认定审计问题也不断增加。因此,会计师事务所在对高新技术企业进行专项审计时,如何制定审计策略以提高审计质量和审计效率是至关重要的。本文使用文献研究法、归纳演绎法、熵权法、案例研究方法,对高新技术企业审计相关的文献进行研究,基于风险导向审计、高新技术企业审计、审计策略、审计风险等理论内容,以X会计师事务所对HG公司的审计为例,研究高新技术企业审计策略相关的内容。通过对HG公司审计策略的制定,利用熵权法对HG公司的重大错报风险进行量化评估,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确定重点的审计对象,实施针对性的审计策略。通过研究发现,制定的审计策略对HG公司较有针对性;量化的风险评估结果更加准确客观;对HG公司研发费用、高新技术收入实施应对风险的测试程序能够提高审计效率。

严艳[3]2005年在《陕甘宁边区经济发展与产业布局研究(1937-1950)》文中研究说明本文旨在运用历史经济地理学的理论与方法对陕甘宁边区的经济发展与产业布局格局作全面而深入地研究,揭示边区时期陕甘宁边区经济发展及其产业布局的主要特征,分析各产业发展与布局的互动性及其与生态环境的互动关系,进而探索历史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意义,以期进一步充实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并在一定程度上拓展历史经济地理学的研究领域,更好地认识区域经济发展的规律,服务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从十个方面入手,研究了陕甘宁边区的经济发展与产业布局特征。 第一章,“绪论”,主要探索历史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分析本文选题的主旨,利用归纳法和主题词统计研究法对近些年来有关陕甘宁边区的研究现状进行全面梳理述评,阐明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方法。 第二章,“经济发展与产业布局的影响因素”,综论陕甘宁边区的由来、形成与发展,陕甘宁边区的行政区划沿革,勾勒出主题研究的背景基础,并对影响边区经济发展与产业布局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技术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进行全面而细致地评价,尤其对移民的经济发展影响进行重点研究。 第叁章,“农林业生产与布局”,研究边区农业发展的条件,重点研究农业的部门布局及其演变特征,主要研究粮食作物的生产与布局、经济作物的生产与布局、畜牧业的生产与布局等,并对边区的林业分布状况、林业的经济利用、森林资源的保护措施及植树造林的效果诸方面进行全面分析。 第四章,“工业生产类型与布局特征”,研究边区的各个工业部门的发展与布局演变特征,尤其是对工矿业(煤炭工业和石油工业)、纺织业、军事工业、造纸业、化学工业等工业部门的发展与布局进行深入研究,并对边区工业的部门结构和地域结构进行综合分析。 第五章,“盐业生产与运销”,食盐是陕甘宁边区的特产之一,抗战时期,边区政府积极开发这一资源优势,对盐业的生产、运输、销售进行管理,盐业成为边区经济的支柱产业,使盐业在边区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增加了边区政府的财政收入,打破了国民党顽固派的经济封锁,稳定了边区的金融秩序,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本章就盐业的地位、生产与分布特点、盐业的运网建设、盐业贸易等问题作全面梳理和分析。 第六章,“交通运输与通讯网络的建设与布局”,交通既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又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命脉和先行部门。本专题就边区交通运输业的方式、运网系

王林楠[4]2010年在《近代东北煤炭资源开发研究(1895-1931)》文中研究表明受所处自然环境和区域社会环境的影响,东北煤炭资源开发在近代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较为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时代特征。本文以1931年以前的东北煤炭资源开发为主线,通过分析当时区内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及政治因素,特别是当时区内日本殖民者对区内煤炭资源的抢占和开发等特殊的情况,对区内煤炭资源开发格局的变迁和整体发展态势加以评估和讨论。论文的主体共有七个部分第一部分:东北煤炭资源存在情况的总体概述。这一部分主要是对东北地区煤炭资源的分布、储藏情况以及所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进行总体评述。作为文章的整体基础,该部分在论述分析东北地区的地理环境、气候特征、地形地貌及水系分布等相关情况的同时,着重讨论了东北地区煤炭资源储藏情况和空间分布特点。在资源的区划问题上,本章打破以往单一的以行政区划作为依据的做法,采引地质矿产学科中含煤区的概念,依照煤炭所属地质年代进行分类,并结合东北地区地形地貌特征,对煤炭的地理分布情形进行重新的区划和梳理。在此基础上对东北煤炭的储量、品质以及空间区位特征进行细致的论述。在论述东北地区自然条件的同时,本章将历经弛禁之变后的东北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变革作为煤炭资源开发兴起和发展的历史背景加以讨论,分析区域政治环境、经济和人口等因素的影响,并对这一时期对东北地区煤炭资源的勘测活动及储量的估算进行初步的梳理和总结。第二部分:煤炭资源开发的空间格局。以第一章对东北煤炭资源分布的情况为基础,讨论近代区内煤炭资源开发空间布局特点及形成过程,分析各种自然、社会因素在格局的变化和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虽然在资源分布上并不存在关内那种明显的地域差异,但同样受到近代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影响,开发的水平在总体上却呈现出明显的南北失衡的态势。与关内华北地区的开滦煤矿相似,由日系满铁抢占开发的抚顺煤矿,由于其背后日本帝国主义在资本、技术等方面的优势,该矿的开采规模和技术条件远远超越区内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在加速资源掠夺的同时,依靠铁路和日渐膨胀的殖民工商业体系所形成的市场垄断体系严重的抑制了东北其他地方煤矿业的发展和煤炭资源开发水平的提升,在区内形成了一支独大的局面。而同期北部,如松花江流域丰富的煤炭资源却受到包括日系抚顺煤矿在内的多种因素的干扰,发展缓慢。1920年代中后期,华营铁路体系的延伸带动了沿线煤炭采掘业的发展,打破了原有的开发局面,为日后东北煤炭资源开发的格局奠定了基础。第叁部分:资源、资本、劳动力是近代工业生产环节的叁大要素,这叁种要素在东北地区煤炭资源开发格局形成的过程中作用各不相同,并充分的体现出鲜明的地域特征:东北地区的煤炭并未体现出如关内一般鲜明的南北失衡的特点,因此资源及储量的分布状态同当时煤炭开发格局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因应关系,其作用主要表现在品质或埋藏条件对局部区域的开采经营的影响;劳动力因素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劳动力是否充足方面,多集中于有条件从事大规模开采活动的新式煤矿之中,这种情况在当时的东北地区仍属于个别现象,大多数煤矿大都实行所谓的包采制度,劳工数量并不固定,且矿方与劳工之间尚未建立起现代意义上稳定的直辖管理关系。相比较而言,资本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且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资本的多寡,而在于是否具备有效稳妥的积聚方式,民营资本的羸弱向来被视为近代中国工业经济发展的短板,但背后更重要的则是缺少成熟有效的融资和积聚方式来实现社会财富向资本的转化。相比之下,日系满铁则通过融资渠道在国内外的资本市场得到了充足的资本得以开展大规模的开采掠夺活动,而以奉系军阀为首的官僚体系则可以凭借手中的政治经济权利满足煤矿开采对资本的需求。于是,不同属性的资本在特定的时代中对东北煤炭资源开发过程中起到的作用便产生了巨大的差异。第四部分:煤炭资源开发中的败笔—阜新煤矿。不同于区内其他煤矿的发展,阜新煤矿是东北地区储量最为丰富,也是受到时局变迁和地区自然条件的影响,开发最为缓慢、曲折和失败的大型煤田。由于在1931年前当地交通条件和区内北票等煤矿竞争的影响,阜新煤矿的开发是极为有限和缓慢的,日系满铁和奉系地方当局在区内针对矿权的斗争进一步迟滞了铁路运输等相关条件的改善,煤炭资源开采一度陷入僵局,对资源的控制一度超越开发成为主要目标。而在东北地区沦陷后,因应战争的需求,日本殖民者对该矿开展了区内最为野蛮的掠夺式开采,在产量以惊人的速度上升的同时,该矿原有的矿床结构和周边地质、自然环境都遭到了巨大的破坏,大大减损了阜新煤矿的开采寿命,成为近代区内煤炭资源开发最为失败的个案。第五部分:抚顺煤矿—现代因素的集大成者。作为区内规模和现代化程度最高的煤矿,抚顺煤矿在日本殖民侵略者的控制下,成为长期影响和左右东北煤炭整体开发水平的重要因素。本章以抚顺煤矿产量增长的构成为切入点,将整个过程分为生产导向期和市场导向期两个部分,通过讨论抚顺煤矿在1931年之前殖民开发的发展情况,包括开采规模的迅速膨胀和技术设备等方面的投入,以及其利用日系发达的铁路运输系统在区内外煤炭市场的垄断扩张过程,分析抚顺煤矿在区内形成一支独大局面的成因。第六部分,在前五个部分的基础之上,梳理近代东北煤炭开发的历史轨迹,分析近代东北煤炭资源开发的时间脉络和整体状况,并重点讨论诸如铁路、技术设备等新式因素的相继出现,以及日、俄等殖民者对东北煤炭资源掠夺的日渐深入,对区内原有的煤炭开发体系的发展所产生的复杂的影响。受这些外来因素的影响,区内原有的开发体系加速了转型和分化速度,而失衡的开发态势也是在这个过程中逐渐产生并固定下来的。第七部分:近代东北煤炭资源的开发从整体上是一个多层次多元化的开发过程,既有以日系满铁为代表的外来殖民开发体系的开采掠夺,也有本国的开发体系按照历史和社会经济前进的轨迹逐步发展的。两种不同水平的开发体系共存于同一个空间之下,造就了近代东北煤炭资源开发的特殊形态,特别是殖民者的开发掠夺体系的膨胀和扩张,不但打乱了区内煤炭资源开发的整体发展步伐,加速了区内原有的传统开发体系的分化和转型,同时也以自身在政治经济方面的绝对优势造就了东北区域畸形的煤炭资源开发优势和南北失衡的开发格局。

肖代兵[5]2005年在《中煤国际工程集团重庆设计研究院竞争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应用战略管理理论和方法,结合中煤国际工程集团重庆设计研究院(下简称中煤重庆院)自身特点,对中煤重庆院的竞争战略进行了研究。本文首先对中煤重庆院面临外部环境如:宏观经济环境、煤炭工业环境、设计咨询市场环境进行了论述和预测;利用EFE矩阵进行了分析评价,利用IFE矩阵对中煤重庆院内部环境进行了分析,明确了中煤重庆院面临的威胁和机会、竞争的优势和不足,总体而言,中煤重庆院面临的机遇大于威胁、优势大于弱势。在此基础上建立了SWOT矩阵,提出了中煤重庆院的竞争战略目标及竞争战略对策实施措施和保障,同时指出目前中煤重庆院应将竞争核心行业放在建筑、市政、环保、及高瓦斯矿井上,实施稳定竞争性战略,实现产业多元化,适时将中煤重庆院建成以工程建设为核心的、相关多元化的企业集团,提高企业的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使中煤重庆院成为国内一流的国际工程公司。

雷丽芳[6]2018年在《近代中国矿冶工程师群体研究(1875-1949)》文中研究说明近代中国工业化进程是移植西方科学技术的过程。在这一移植过程中,工程师作为技术承担者,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矿冶业作为近代工业化的能源与基础材料产业,是洋务运动中除军事工业之外最早受到关注的产业,因此研究矿冶领域的工程师群体在近代中国工业化进程所作的努力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近代中国矿冶工程师伴随着1875年中国近代矿冶业的诞生而产生。从早期延聘外籍矿冶工程师开始,到1880年代留美幼童群体、留欧船政学生群体中孕育出首批本国矿冶工程师;随着清末民初留学教育兴起与本土矿冶教育的发展,中国矿冶工程师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并逐渐取代外籍矿冶工程师成为中国矿冶工程技术领域的中坚力量,至全国抗战爆发后,中国矿冶产业建设中的矿冶工程师群体完全实现本土化。与此同时,伴随着中国矿冶工程师队伍的形成与发展,矿冶工程师逐步实现组织化并走向职业化。论文从1937年出版的《全国专门人才调查报告·第一号·矿冶》这一史料入手,首先宏观呈现民国时期矿冶工程师群体的概貌,然后从有形机构与无形组织两个方面描述近代矿冶工程师群体的形成过程。论文分阶段梳理了晚清时期(1875-1911)、民国初期(1912-1937)以及全国抗战以后(1938-1949)叁个阶段国内外高等矿冶教育培养矿冶毕业生情形,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各个阶段矿冶工程师群体的形成情况及其参与矿冶产业建设情形,并总结各个阶段矿冶工程师的群体特征;紧接着重点介绍了学术团体中的矿冶工程师,以中国矿冶工程学会为中心,探讨了他们在抗战前十年所做的努力和所发挥的实际作用。最后讨论了产业、教育、科研的互动关系及其对矿冶工程师群体形成的影响,民国时期矿冶技术官僚在近代矿冶工业化进程中所发挥的实际作用,以及近代中国工业化进程中中国矿冶工程师群体的艰辛创业历程。并指出在工业化条件缺失的情况下,近代中国矿冶产业的发展备受煎熬,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中国矿冶工程师群体作用的发挥。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全面抗战爆发的民族生死存亡之际,中国矿冶工程师群体以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精神,到抗战后方进行创业,将中国矿冶产业推向前进,用实际成绩证明了中国矿冶工程师群体是完全具备能力去实现工业化的历史使命。

石庆申[7]2012年在《中煤科工集团南京设计研究院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我国的勘察设计行业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巨大的挑战,中煤科工集团南京设计研究院(以下简称南京院)作为老牌的国有大中型的勘察设计单位,在完成由国有事业单位改制为自负盈亏、自主经营的科技型企业体制转型后,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必须拥有一个清晰、长远、全面的战略。本文全面分析了南京院的基本情况,通过分析国内外设计咨询公司的发展现状,运用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对南京院内部的综合管理水平、人力资源管理、市场竞争力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分析了南京院面临的宏观经济环境、煤炭行业、设计咨询市场等环境。通过对南京院的内、外环境分析,提出了南京院在企业体制改革、产业结构调整、企业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发展战略方案,把南京院建设成以矿山设计、工程监理、工程总承包、建筑设计为四大支柱产业、多元化发展的国内一流的国际工程公司。通过SWOT分析法,分析了南京院内部环境的优、劣势,同时对外部环境的机会与威胁进行了分析。通过建立内部与外部环境因素评价矩阵分析得出:南京院的内部优势大于劣势,外部的机会大于威胁。通过SWOT矩阵对南京院的战略进行比选分析,确定了南京院“稳定扩张型”的发展战略模式。为实现南京院的发展战略方案,本文提出了发挥技术优势提升市场竞争力、建立合理的组织结构、加强部门间的协调与配合、注重人力资源管理、开展多元化国际化经营、提升企业文化建设等六个方面的战略实施措施。

刘珊珊[8]2007年在《基于技术创新战略的煤机企业集群化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全球经济竞争的日趋激烈,企业需要寻求同盟者突破技术瓶颈和规模限制。企业集群是目前学者们研究的热点问题。诸多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的结果都显示出企业集群竞争的优势,能否借助企业集群在我国的发展势头,迅速为一些有发展潜力的产业和企业寻找一条崭新的发展道路已成为诸多学者和企业家关注的问题。 本文的研究在于探讨一批基于技术创新战略的企业的集群化发展模式。企业集群是一个复杂系统,其形成和发展都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本文试图以一般企业集群理论为基础,在以技术创新为发展动力的企业生存背景下,研究企业进入集群化发展的动力和优势。本文针对我国的煤机企业,旨在为使其快速成长以迎战国际竞争获得竞争优势提供一种崭新的发展思路。 本文首先从理论研究入手,综合阐述了技术创新理论和集群经济理论的国内外发展情况,以及技术创新和企业规模的相关性研究和争论。文中以波特所定义的企业集群概念为基础,将其中的集群成员赋予技术创新的优先需要和使命后给出本文的一个中心概念——基于技术创新的企业集群化发展模式,并对该模式的内涵进行深入探讨。而后,本文通过对我国煤机企业的现状的分析探寻出煤机企业集群化发展的驱动因素。同时,在我国煤机企业的成长历程中不难发现其目前存在的两种主要发展模式:企业集团和战略联盟,所以本文结合煤机企业的实际情况对叁者进行了比较分析,总结出企业集群的比较优势。对于煤机企业而言,为其设计的集群化发展道路是一种理论上的构建,文章主要借鉴其他产业和地区的集群案例为之设计了发展模型、构建原则和发展建议,并选取郑州煤矿机械集团有限公司作为案例研究对象,为之提出了发展构想和建议。最后指出,本文的构想希望对我国的煤机企业和煤机行业都有一种启示作用,而基于技术创新的煤机企业集群化发展模式也需要在今后的实践中得到进一步深入的研究。

杨帆[9]2018年在《日本对东边道地区经济资源掠夺研究(1905-1945)》文中研究表明东边道是清末时起,在东北边境地带设置的地方行政建制,因其辖区基本处于原“柳条边”的“新边”和“老边”的东侧,故将这一地区俗称为“东边外”,其辖区主要是今天吉林省的白山市、通化市、辽宁省的本溪市、丹东市,其辖县几经变革,民国初年,辖境最大时扩大到抚顺、大连诸市。因此,历史上的东边道基本是一个处于长白山西麓余脉、鸭绿江右岸、浑江两岸的广大山区,与近代历史上的“南满”地区多有重迭。东边道的建置存在时间贯穿于清末、民国乃至伪满洲国,甚至建国以后虽然该行政建制已不复存在,但在民间该区域概念仍然长期存在,是一个极赋历史记忆的区域。近代以来,东边道地区命运多舛,经历了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洗礼,见证了近代东北民众的苦难。因清代“柳条边”的隔离封禁,这里成为封禁区的核心地带,保留了极为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农业资源,因此被日本垂涎已久;该区紧邻朝鲜半岛,当日本吞并朝鲜后,这里便成为日本侵略东北的前沿和重灾区。优渥的土地和自然资源,成为日本经济掠夺的重要目标。自甲午战争开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这里经历了日本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军事侵害和经济掠夺,是日本维系对外战争的重要经济资源来源地,因此,日本侵略势力在这里的一切所谓“建设”,都不过是维持它在其他地区发动战争的手段而已。东边道是日本侵略中国东北、侵略整个中国乃至侵略亚洲的缩影。把日本对东边道地区的经济掠夺作为展开研究的切入点,可以有力地驳斥所谓日本对中国东北曾作过有益建设的错误论调。事实上,日本侵略势力给东边道乃至整个东北的“建设”,远不及他们对该地区的掠夺和破坏来的更加深重,这是尤其值得世人铭记和警醒的。本论文由绪论和五章正文组成:绪论部分,介绍本论文选题的研究背景,相关研究现状,选题的意义、目标和内容,以及本论文的研究重点、难点和研究方法等。第一章是介绍东边道行政建制的产生、沿革,以及域内主要自然状况和资源状况等。从历史地理角度,介绍东边道在东北地区所处的位置和行政变化,以及在东北历史和地理中所处的重要地位。清末弛禁,尤其是进入民国以后,东边道因其优渥的自然资源和特殊的地理位置,很快便焕发出勃勃生机。这里有丰富的林木资源、肥沃的农田、珍贵的矿藏矿产、以及纵横的河道运输等天然优势,在当地人民辛勤的努力下,使东边道的经济迅速振兴。同时,这些资源和优势,也愈发引起日本侵略者的觊觎。一战期间,整个中国在西方帝国主义列强忙于混战的间隙中,暂时得到了喘息和一定的发展机遇,经济上也稍有一点积累,但很快便悉数被日本侵略势力所侵夺。日俄战争日本获胜后,独占了整个“南满”地区,在加强对南满铁路支线建设的同时,日本还取得了在南满铁路周边的驻军权力。东边道恰在这个区域之内,成为被日本掠夺侵害的重点对象。为了继续对整个东北展开全面侵略,日本在南满地区建立了关东都督府、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及东亚劝业股份公司等庞大的军事、政治、经济机构。第二章是论述日本对东边道地区农业资源的掠夺。东边道虽然地处山区,没有阡陌相连的大片农田,但却有着更为珍贵的农业特产资源,而这些农业特产正是日本垂涎掠夺的重要对象。日本在这里施行残酷的农业“出荷”制度,掠夺粮食等农产品。此外,还施行农业投资和产品倾销,将该地区变成其商品倾销地,通过贸易掠夺和金融控制,进一步压榨东边道人民。第叁章是论述日本对东边道地区林业资源的掠夺。东边道地处长白山南麓鸭绿江右岸的高山河谷地带,得天独厚的气温与湿度,加上清代长期封禁而人迹罕至,从而孕育了该地区丰富优质的森林资源。对此,日本侵略势力垂涎已久。早在“九·一八”事变前,日本便对这一地区的林业资源做了极为详尽的调查,并成立鸭绿江采木公司,垄断了该地区的林木采伐加工行业。“九·一八”事变后,其对东边道的林业资源的掠夺活动变得更加肆无忌惮。此外,为了便捷地掠夺这里的林业资源,还加紧了对该地区的道路建设,尤其是铁路网的修建。第四章是论述日本对东边道地区煤炭资源的掠夺。煤炭是东边道内又一宗丰富的自然资源,亦是可以支撑日本发动对外侵略战争所需的主要能源。日本对东边道的煤炭资源前期也做过详尽的调查,随后有计划地展开了长期大规模的掠夺。尤其是伪满洲国期间,“通化省”及本溪、抚顺等地煤矿的矿权、矿产、开采运销皆被日本侵略势力所独霸,所掠夺的煤炭资源多达不可统计的程度。第五章是论述日本对东边道地区金属及其它矿产资源的掠夺。其中铁矿作为日本侵略势力对外扩张不可或缺且需求量最大的战略物资,更是日本主要掠夺的对象;金、银、铜、铝、铅、锌等有色金属也是日本侵略势力所急需的战略资源,同样遭到了日本侵略者的疯狂掠夺;石棉、云母等矿藏在东边道地区亦有相当的存量,同样没有躲过日本侵略势力贪婪的魔爪。

参考文献:

[1]. 西安煤矿设计事务所竞争战略研究[D]. 秦喜文. 西安理工大学. 2004

[2]. 基于风险导向的高新技术企业审计策略研究[D]. 周倩. 西安石油大学. 2016

[3]. 陕甘宁边区经济发展与产业布局研究(1937-1950)[D]. 严艳. 陕西师范大学. 2005

[4]. 近代东北煤炭资源开发研究(1895-1931)[D]. 王林楠. 吉林大学. 2010

[5]. 中煤国际工程集团重庆设计研究院竞争战略研究[D]. 肖代兵. 重庆大学. 2005

[6]. 近代中国矿冶工程师群体研究(1875-1949)[D]. 雷丽芳. 北京科技大学. 2018

[7]. 中煤科工集团南京设计研究院发展战略研究[D]. 石庆申. 华中科技大学. 2012

[8]. 基于技术创新战略的煤机企业集群化发展研究[D]. 刘珊珊. 河海大学. 2007

[9]. 日本对东边道地区经济资源掠夺研究(1905-1945)[D]. 杨帆. 东北师范大学. 2018

标签:;  ;  ;  ;  ;  ;  ;  ;  ;  ;  ;  ;  ;  ;  ;  ;  ;  

西安煤矿设计事务所竞争战略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