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井田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井田制,孟子,农业,民生主义,革命派,田间管理,仁政。
井田制论文文献综述
孙建昌[1](2019)在《近代中国人为何用井田制解读社会主义》一文中研究指出核心阅读20世纪初,有着不同政治倾向、政治立场和政治主张的中国人,在接触和了解社会主义思想之后,为什么不约而同地把社会主义和井田制画上等号呢?本文试图阐述这个疑问。20世纪初,西方社会主义思想开始通过日本传入中国。初识社会主义思想的中(本文来源于《学习时报》期刊2019-01-14)
孙国岭[2](2019)在《从不食周粟看井田制的国有象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滦河与青龙河交汇于燕山南麓的河曲之地,历史上的孤竹国就活跃于此。“夷齐让贤”与“不食周粟”的故事,即在这一带民间久远流传。据考证,孤竹国诞生于夏,是冀东地区出现最早的邦国,今冀东地域文明史的开始,距今约3600年。伯夷为商末孤竹君之长子,史载:(本文来源于《粮油市场报》期刊2019-01-10)
范立舟[3](2018)在《宋代思想环境下张载对井田制的理解与提倡》一文中研究指出井田制是古代中国曾经存在过的一种土地制度,唐宋以后的思想家往往以恢复井田制作为其构思理想社会的起点,试图通过井田制的确立来保障农业社会中的人口获得最大限度的福祉,起到保障政治稳定和经济繁荣的作用。宋代思想家张载对井田制特别重视,认为它是彻底改变土地占有状况不公平与社会不公正状况的最佳方案,会给农业社会共同体带来"均平"效益,从而使王朝得以长治久安。以张载、程颢、程颐及后来的朱熹为代表的思想家纷纷提出"井田"主张,希冀从井田古制中寻找解决现世社会问题的良方。宋儒"井田"思想的现实根源在于两宋的土地集中,土地问题已成为当时社会的严重问题。虽然宋儒的动机是真诚的,但效果并不理想。(本文来源于《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5期)
祁星荣,李强[4](2017)在《井田制下的周代城市格网》一文中研究指出井田制是将土地划分为小块授予农夫耕作的分配土地占有权的制度,本文通过查阅古籍,历史分析等方法,剖析井田制度下的周代城市格网。井田制由田税制度、授田制度和井田土地划分制度叁部分组成。井田制划定农田沟洫的格网,最终也决定了城市格网。(本文来源于《持续发展 理性规划——201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4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期刊2017-11-18)
凌鹏[5](2016)在《井田制研究与近代中国——20世纪前半期的井田制研究及其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长期以来,土地制度是中国社会的基础。而作为其源头的"井田制"不仅仅作为一个"历史"事实,同时还作为"理想"与"现实"贯穿于历史的始终,成为中国传统学术中的经典问题。进入近代之后,在救亡压力与西方文明的冲击下,传统上对于井田制之"历史"、"理想"、"现实"叁维度统一的理解也分裂了,呈现为"理想—现实"(今文经学)与"历史—现实"(古文经学)的两个极端。而在进入民国之后,在西方社会科学的影响之下,众多学者们开始在新的意义上探索井田制之叁维度的新关联,同时也是试图通过重新理解传统,来探索中国走向现代社会的方向。20世纪20年代有胡适和柳诒徵对于"历史"维度与"理想"维度的分别探索,30-40年代则有郭沫若、高耘晖等开始在社会理论的基础上重新统一"历史"、"理想"、"现实"叁维度的尝试。在这些尝试中,"历史"与"理想"维度间的张力继续成为问题焦点。这些重要研究深化了井田制新研究的各个侧面,为我们今后进一步探究井田制的意义,并在此基础上深入理解中国社会的现状与未来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社会学研究》期刊2016年04期)
李慧娟[6](2016)在《试论孟子井田制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孟子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其以"仁政"为核心的思想学说提出了诸多有关养民保民的民本思想,对城镇化建设具有启示意义,尤其是孟子的小康社会理想和井田制学说对当今的土地制度改革提供了借鉴。(本文来源于《“决策论坛——企业行政管理与创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期刊2016-06-04)
郑诚[7](2016)在《浅论孟子的仁政与井田制、性善论思想》一文中研究指出孟子提出的"仁政"、"性善论"、"井田制"思想和学说,是一个自洽的理论体系,作为经济基础的"井田制"和思想基础的"性善论"是实行"仁政"的必要条件。"井田制"、"性善论"、"仁政"思想对于今天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建设,以及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有着历史借鉴和启迪意义。(本文来源于《商》期刊2016年11期)
吕珊雁[8](2015)在《奴隶社会的井田制和沟洫农业》一文中研究指出西周时期,道路和渠道纵横交错,把土地分隔成方块,形状像"井"字,因此称做"井田"。井田属周王所有,分配给庶民使用。这是我国奴隶社会实行的一种土地使用的管理制度,是以国有为名义的贵族土地私有制度,出现于商朝,在西周发展成熟,到春秋时期,由于农具和耕作技术的改进,井田制逐渐消失。(本文来源于《农村.农业.农民(A版)》期刊2015年11期)
[9](2015)在《商周农业的“井田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夏、商、西周时期是在原始社会瓦解的基础上,前后建立的叁个奴隶制国家。农业生产已经逐步脱离了原始社会的状态,农业技术得到了初步的发展,生产工具、耕作栽培、田间管理方面都出现了新的发明和创造,进入了协田耦耕时代。商代的奴隶们叁人一组在连绵不断的井田上耕作,人们称这种耕作方式为"协田"。西周以后改为两人协同耕作,称为"耦耕"。所以夏商周也被称为协田耦耕时代。当时人们使用耒耜挖掘沟渠洫涝灌溉,道路和渠道纵横交错,把土地分隔成方块,形状像"井"字,因此称做"井(本文来源于《中国粮食经济》期刊2015年11期)
李恒全[10](2015)在《井田制变革前农业耕作技术的缓慢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农业生产工具之外的生产知识、技术等农业耕作技术,是构成农业生产力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在井田制瓦解和开始变革前,育种、灌溉、中耕除草、施肥、治虫、农时等农业耕作技术的发展非常缓慢,并没有明显的进步,也没有出现引起生产力发生本质变化的新因素。农业耕作技术取得明显的进步是在井田制已经变革后的战国时期。因此,农业耕作技术与井田制变革之间并不存在因果关系。(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战线》期刊2015年05期)
井田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滦河与青龙河交汇于燕山南麓的河曲之地,历史上的孤竹国就活跃于此。“夷齐让贤”与“不食周粟”的故事,即在这一带民间久远流传。据考证,孤竹国诞生于夏,是冀东地区出现最早的邦国,今冀东地域文明史的开始,距今约3600年。伯夷为商末孤竹君之长子,史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井田制论文参考文献
[1].孙建昌.近代中国人为何用井田制解读社会主义[N].学习时报.2019
[2].孙国岭.从不食周粟看井田制的国有象征[N].粮油市场报.2019
[3].范立舟.宋代思想环境下张载对井田制的理解与提倡[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
[4].祁星荣,李强.井田制下的周代城市格网[C].持续发展理性规划——201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4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2017
[5].凌鹏.井田制研究与近代中国——20世纪前半期的井田制研究及其意义[J].社会学研究.2016
[6].李慧娟.试论孟子井田制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启示[C].“决策论坛——企业行政管理与创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2016
[7].郑诚.浅论孟子的仁政与井田制、性善论思想[J].商.2016
[8].吕珊雁.奴隶社会的井田制和沟洫农业[J].农村.农业.农民(A版).2015
[9]..商周农业的“井田制”[J].中国粮食经济.2015
[10].李恒全.井田制变革前农业耕作技术的缓慢发展[J].社会科学战线.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