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流固耦合模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模型,流体力学,煤层,渡槽,单元,脑脊液,有限元。
流固耦合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曾智超,邓博尹[1](2019)在《基于流固耦合模型下水体晃动对渡槽抗震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有限元软件Ansys,利用叁维声学单元FLUID30反映渡槽内水体受到固体边界的反射与吸收作用,模拟了位移—压力(ui,p)理论下的流固耦合作用,选取叁种典型工况对渡槽的自振频率进行分析,证明槽内水体晃动有利于提高渡槽的抗震性能。基于模态分析的结果,对渡槽进行反应谱动力响应分析,表明水体晃动有利于减小渡槽非地震向的位移,进一步研究渡槽在典型工况下位移和应力的分布规律,为渡槽的优化设计和施工质量管理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珠江水运》期刊2019年19期)
夏秋婷,应梦迪,朱子阳,董健,董有海[2](2019)在《脊椎-脑脊液流固耦合模型的有限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脊椎在脑脊液流体力学作用下应力载荷分布,为开发脑脊液生物反应器提供方案支持和实验数据支撑。方法合理设定阈值,利用CT数据建立脊椎-脑脊液流固耦合模型;对叁维模型进行结构化网格划分预处理后,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进行力学模拟仿真;对比分析脑脊液流速分别为5cm/s、8cm/s及12cm/s条件下,硬脊膜及脊椎的应力分布与形变。结果脑脊液流动过程中,其表面速度由多个切向分量构成,在硬脊膜横截面的曲率最大处,产生了最大速度矢量值,且当流速为5cm/s、8cm/s和12cm/s时,该值分别为13.42cm/s、16.29cm/s和58.78cm/s。3种流速下,硬脊膜的最大应力分别为4.3837×10~(-5) Mpa、7.3233×10~(-5) Mpa和3.1131×10~(-4) Mpa;位移量分别为0.1317cm、0.2007cm和0.5509cm。脊椎应力最大值分别为5.5856×10~(-5) Mpa、8.7411×10~(-5) Mpa和6.9357×10~(-4)Mpa。结论脑脊液流速增大会导致脊椎骨应力增加;应力变化对周围组织产生横向位移,导致应力向周围组织扩散。(本文来源于《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期刊2019年04期)
孙芳锦,徐中豪[3](2019)在《风与膜结构流固耦合作用强耦合方法的降阶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提出了一种风与膜结构流固耦合作用强耦合方法的降阶模型,该模型基于本征正交分解法(简称POD),对强耦合整体方程的解进行基模态分解得到一组基向量,再应用Galerkin方法将各控制方程对各基向量进行投影重构,构造基于POD基的降阶模型。将该降阶模型应用于一膜结构与风荷载的流固耦合分析中,得到了强耦合整体方程中未知量残差随POD基向量数量的变化,并对比了降阶前后典型测点位移时程的变化,给出了降阶前后计算效率。研究表明本文提出的降阶模型对于强耦合整体方法是有效的,且节约了大量计算计时。(本文来源于《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期刊2019年04期)
周保精,梁宁宁[4](2019)在《浅埋煤层地下水库流固耦合模型特征参数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煤层采动引起的岩体运移、裂隙演化与渗流特性对煤矿地下水库的设计建造具有重要影响,为获取地下水库围岩体物理特征参数,开展相似材料流固耦合模型试验研究,结合典型浅埋煤层水文地质及开采条件,建立了立体相似材料流固耦合模型。通过监测煤层开挖过程中顶板下沉量、煤柱应力、含水层渗压等特征参数的变化,研究了煤层采动过程中破断岩体运移、裂隙演化规律及扰动岩层渗流特性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煤层开挖后,煤柱上覆岩层形成倒台阶结构,煤柱应力先增大后减小。顶板岩层先后经历"弯曲下沉—裂隙发育—破断垮落"的动态演化过程,岩层裂隙发育程度决定了形成的导水裂隙带数量,可用岩层渗压下降速率表征岩层裂隙发育程度。岩层大面积垮冒滞后于导水裂隙带形成,含水层渗压突变先于岩层突降下沉发生,可将含水层渗压突降作为顶板来压垮冒的预兆之一。(本文来源于《煤炭科学技术》期刊2019年06期)
段松长[5](2019)在《基于CIP方法的流固耦合模型及其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恶劣海况下,海洋结构物会因波流作用而出现鞭振和弹振等复杂的水弹性现象,水体的冲击荷载或循环荷载,会引起结构物的受损甚至失稳。水弹性问题中涉及结构大变形及液体的破碎、飞溅、融合等复杂现象,具有很强的非线性,难以用解析法求解。试验研究成本高、耗时长,对实验仪器要求高、测量难度大,数值模拟成为求解此问题的重要手段。有限差分-有限元耦合方法既可在固定网格下有效捕捉水质点的剧烈变化,避免网格畸变,又能高精度地求解固体域和构造复杂边界,在模拟流固耦合问题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其难点在于流固求解器的耦合处理。本研究拟通过引入基于虚拟单元的浸入边界法构建流固耦合模型,并将其应用于相关水弹性问题的研究。首先,对流固两相求解器进行介绍。流场求解采用基于CIP(Constrained Interpolation Profile)方法的有限差分粘性流模型,该模型在求解流场时具有计算速度快、精度高的特点,使用流体体积分数法捕捉自由面;结构求解采用有限元法,使用共旋坐标法和纽马克法处理结构非线性变形和动力响应。将自编程的结构求解器用于分析悬臂梁在静、动荷载下的变形响应,验证结构求解器在求解结构大变形问题方面的求解精度。随后,引入基于虚拟单元的浸入边界法耦合流固两相求解器,通过虚拟单元识别流固交界面。虚拟单元信息通过“六点插值”法赋值,满足流固交界面处的无滑移及不可“穿透”边界条件。将本文的有限差分-有限元耦合模型用于“弹性板在时变水压作用下的变形”及“液舱晃荡中弹性挡板和流体的相互作用”算例的模拟,验证其在分析流体和弹性结构相互作用方面的可行性和求解精度。最后,采用本文的有限差分-有限元耦合模型开展“弹性分流板抑涡性能”的研究和“弹性竖直消波板消波性能”的研究。对于前者,研究发现,相比刚性分流板,弹性分流板可降低柱体阻力和涡脱频率,但会使柱体升力增加。在特定刚度下,随着板长的增加,分流板的振动会出现“一阶模态”和“二阶模态”。对于后者,研究发现,竖直消波板的相对板长对消波性能的影响较大;同一板长下刚性板的消波性能优于弹性板。(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9-06-01)
林鹏[6](2019)在《考虑颗粒流失与岩石破裂的突水突泥流固耦合计算模型与分析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蓬勃发展和“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我国的交通和水电建设正在迈向世界各地。大量深长隧道将建造在埋藏深度大、地应力高、岩溶发育密集等复杂的地质环境下。在隧道开挖过程中经常会遭遇重大地质灾害,如突水、涌泥、塌方、围岩大变形和山体滑坡等。据有关资料统计,在岩溶地区的隧道施工过程中,80%的重大事故是由突水突泥引起的,突水突泥重大灾害的发生对人员安全、国民经济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损失。突水突泥灾害难以遏制的根本原因在于对突水突泥致灾机理认识不清。数值模拟对于研究突水突泥灾变演化机理和演化过程是必不可少的。实际上,突水突泥灾变演化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应力-渗流流固耦合问题。现有的流固耦合模型不能恰当描述充填介质颗粒流失和围岩破裂失稳诱发的隧道突水突泥渐进性过程,因此,隧道全开挖过程中的突水突泥数值模拟还不能有效地进行。因此,本论文目的是建立考虑颗粒流失与岩石破裂突水突泥流固耦合计算模型与分析方法。(1)首先研究了颗粒流失的渐进过程和机理。总结了土体内部侵蚀稳定性评判的几何准则,评价了所涉及试验材料的内部侵蚀稳定性。研究了水力梯度、水力加载历史和时间对土体颗粒流失的影响规律。提出了在任意水力加载历史条件下描述颗粒流失量随水力梯度和时间变化的函数表征关系,并通过与颗粒流失试验结果对比验证了函数关系的合理有效性,且进一步讨论了水力加载历史和流失速率系数对颗粒流失的影响。最后,基于Kozeny-Carman公式和前述颗粒流失量函数关系,建立了颗粒流失过程中的渗透率演化模型,同样通过颗粒流失试验进行了验证。提出的颗粒流失量函数关系和渗透率演化模型可用于模拟堤坝、边坡和隧道工程等领域的渗流或流固耦合问题。(2)发展了一种考虑颗粒流失的渗流模拟方法。将提出的颗粒流失率和渗透率演化模型在有限元程序PANDAS软件平台上进行了数值实现,并进一步应用于隧道开挖过程中遭遇断层破碎带时充填泥沙流失过程中渗透率、涌水量等变化规律分析。另外,提出了降雨条件下断层破碎带或岩溶裂隙带中动态水头的预测模型,并应用到案例应用当中,讨论了降雨条件对颗粒流失的影响进而对隧道涌水量的影响。(3)基于假设“固体颗粒间界面接触面积比的变化率与颗粒流失量体积比呈线性相关”,通过建立Biot固结系数与颗粒流失量体积比的关系,发展了可以描述颗粒流失过程的有效应力原理。建立了有效应力、固体应力和应变随颗粒流失的关系式,可以描述随着颗粒流失有效应力降低、固体应力升高以及应变增加的现象。并基于有效应力,进一步建立了颗粒流失过程中的平衡方程。考虑颗粒流失对孔隙率增量的影响,建立了颗粒流失的渗流连续性方程。基于上述研究,建立考虑颗粒流失作用的流固耦合计算模型。此外,推导了描述颗粒流失过程的Mohr-Coulomb准则的表达式,公式表明随着颗粒流失土体更容易发生压剪破坏。最后,分别采用Biot固结理论和新提出的考虑颗粒流失的流固耦合模型进行案例分析,结果对比发现,相对于Biot固结理论,考虑颗粒流失计算得到了一个额外固结沉降量,这与实际工程情况相符合,也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有效性。(4)发展了一个用于围岩破裂失稳诱发的隧道突水突泥的流固耦合计算模型。目前应用于大多数仿真软件的单一本构模型无法描述任意围压条件下峰后的应力-应变特性。研究了不同围压条件下应力峰值、峰后跌落强度和应变软化的变化规律,建立了不同围压条件下可描述岩石弹性-应变软化·残余阶段的弹塑性简化模型;;提出跌落系数和软化系数来分别描述单轴和叁轴条件下峰后应力跌落强度的关系以及应变软化参数的关系,并研究不同围压对跌落系数和软化系数的影响规律,分别建立跌落系数和软化系数随围压变化的关系曲线;最终建立任意围压条件下应变软化预测模型(AESS模型)。其次,基于AESS模型建立了任意围压条件下叁阶段体积应变模型(ATVD模型);模型分为弹性压缩,软化膨胀和体积不变阶段,分别对应于应力-应变曲线的线弹性、应变软化和残余阶段;同样提出了膨胀系数来描述单轴和叁轴条件下膨胀参数的关系,建立了膨胀系数随围压变化的关系曲线。最后,体积应变对渗透率有明显的影响作用,基于ATVD模型提出了体积应变敏感的渗透率演化模型。上述应力-应变、体积应变和渗透率演化叁个简化模型是相互统一的,它们的叁个阶段是相互对应的,因此可以统一为一个可以描述岩石力学-渗流耦合特性的计算模型。(5)采用PANDAS程序中的流固耦合模型模拟高压充水溶洞诱发隧道突水突泥演化过程。以齐岳山隧道为例,研究了有高压充水溶洞影响下隧道围岩的主应力、位移、水压力和流体速度的变化规律。此外,还讨论了溶洞位置、大小以及隧道与溶洞之间的距离对主应力和位移的影响规律。(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9-05-24)
李康[7](2019)在《地面沉降微观机理及流固耦合模型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地面沉降作为一种缓变性的地质灾害,具有影响范围大、持续时间长、发展过程缓慢、成因机制复杂及防治难度大等特点,已成为世界范围内严重的环境地质灾害问题。本文以地下水开采诱发地面沉降现象的成生机理为切入点,从细观角度出发,以山东德州地区为例,综合运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岩土力学以及地下水动力学等多学科交叉知识,研究了山东德州地区地下水开采引发地面沉降的细观机理及流固耦合作用模型,在该知识领域进行了初步探索并取得部分成果。通过理论研究、现场调研、室内试验、数值分析等方法来研究地面沉降形成与发展的深层次原因,建立抽水引发地面沉降的流固耦合分析模型,揭示不同土层不同土性土体失水固结沉降的本质特征与细观机理,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1、通过文献阅读及理论分析,收集总结了国内外地面沉降的发生现状与研究现状,重点分析了土体宏观地面沉降成因,土体微观结构实验及土体固结沉降的细观机理叁方面的研究现状。根据实地勘察数据等资料,对德州地区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概况及地面沉降发生现状等进行了归纳整理。2、在德州市地面沉降观测点附近通过钻孔取芯,得到德州地区深层土体的真实土样,进行固结压缩实验并开展土体SEM电镜扫描实验,基于SEM扫描结果,利用土体微结构分析处理软件PCAS,对不同土体的微结构参数进行定量分析,总结德州地区不同深度土体在固结压缩条件下微观结构参数的变化规律。3、通过颗粒流细观数值模拟方法,采用流固耦合二维固定网格模型与管域模型,建立了概化的抽水引发地面沉降微观数值分析系统,包含土体固结初始状态模型与水力耦合动态作用效应模型,重点对土体失水固结沉降的微观机理及沉降规律进行了观察。4、基于CFD-DEM流-固耦合理论,建立砂土层与粘土层交互土体抽水固结沉降的叁维地质模型,研究含水层中水的不同渗流速度对砂-粘互层土体沉降运移规律的影响。追踪记录砂-粘土层抽水井附近及远离井壁处部分典型固定颗粒的运移规律,分析在含水层不同渗流速度作用下,不同土体颗粒的运移路径,研究水流速度对土体颗粒沉降位移及沉降速率的影响规律。(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9-05-19)
韩颖,张飞燕,杨志龙,董博文[8](2019)在《基于流固耦合动态模型的煤层钻孔成拱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煤层钻孔周围是否存在压力拱,构建了基于Hoek-Brown准则的含瓦斯煤流固耦合动态模型,并运用COMSOL软件进行解算,分析了钻孔施工前后孔周煤体主应力及应变能密度分布规律,研究了不同煤体结构煤层孔周煤体位移量及压力拱内边界、厚度的变化特征,并结合孔周煤体塑性区分布规律对煤层钻孔成拱特性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煤层钻孔顶底部存在压力拱,其拱脚与拱座位于钻孔两侧;压力拱区域内孔周煤体水平位移量变化较为平缓;压力拱内边界及厚度可作为评判钻孔稳定性的指标,两者随地质强度指标GSI值的增大而逐渐减小,即煤体结构越完整、强度越高,压力拱范围越小;当GSI值非常大或非常小时,压力拱效应不明显,甚至趋于消失。(本文来源于《煤炭科学技术》期刊2019年05期)
李晨[9](2019)在《基于物理模型的流固耦合与形变破坏真实感仿真》一文中研究指出流固耦合与形变破坏是电影特效与电子游戏中常见的自然现象,如何针对上述现象生成高真实感、交互性、实时性的计算机动画,一直是计算机图形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基于物理的仿真算法利用现象背后的物理机制,可以得到真实感的仿真效果,因而在动画仿真领域受到广泛关注。但是,在处理复杂材料(如各向异性材料、多孔介质)与耦合现象时,基于物理的仿真算法面临模型复杂度高、系统鲁棒性差、交互困难、计算耗时等问题,对流固耦合与形变破坏现象的仿真提出了极大的挑战。本文针对上述困难,深入探寻流固耦合与形变破坏现象背后复杂的运动模型与耦合作用的物理原理,对于典型的自然现象,提出了一系列基于物理的流固耦合与形变破坏真实感仿真算法。本文的主要工作包括:·提出了一种基于粒子有限元方法的多孔介质渗流-结构耦合现象仿真算法。针对传统有限元方法在处理大形变时数值不稳定的问题,该方法采用光滑粒子流体动力学模型追踪自由移动粒子,以生成粒子有限元网格计算控制方程,保证了仿真算法的鲁棒性。该算法通过链接信息与自适应Alpha Shape进行快速表面重建,可以同时处理多孔介质渗流、结构变形与破碎等多种复杂耦合现象,实现了多孔介质中孔隙渗流与形变破坏现象的真实感仿真。·提出了一种基于光滑粒子流体动力学方法的多物理过程熔岩-山体耦合现象仿真算法。该方法针对复杂的多材质、多物理过程的火山现象,解析现象蕴藏的物理模型并进行合理简化,结合热力学模型,建立了多物理过程的动态耦合模型,进而基于光滑粒子流体动力学方法进行快速求解,可同时处理熔岩、火山岩、山体与烟雾之间的热传导、相变等复杂耦合现象,实现了大尺度火山场景的快速真实感仿真。·提出了一种基于欧拉方法与深度学习融合的烟雾-固体耦合仿真算法。针对高分辨率烟雾动画设计耗时的问题,该方法通过欧拉模型构建大规模烟雾-固体耦合仿真数据集,训练参数估计的卷积神经网络,高精度求解欧拉模型的物理参数。将物理参数作为先验知识,通过用户设计生成低分辨率输入,该方法采用考虑物理约束的卷积神经网络生成高分辨率速度场,实现了细节增强的烟雾-固体耦合快速真实感仿真。·提出了一种基于自适应光滑粒子流体动力学方法的各向异性材料脆性破碎仿真算法。针对各向异性材料物理参数复杂、交互困难的问题,该方法通过各向异性核函数追踪不同方向的应力,简化了各向异性材料的弹性力学分析,提高了算法的准确性与稳定性。根据应力分析结果,该方法设计了用户可控的裂纹生成模式,并通过自适应的几何细分粒子模型正确地重建细节丰富的裂纹表面,实现了各向异性材料脆性破碎现象的快速真实感仿真。本文对以上仿真算法结果使用基于物理的渲染引擎进行渲染,得到了真实感的动画仿真效果。大量实验结果验证了本文所提方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何少鹏[10](2019)在《分流挡渣堤模型试验与流固耦合数值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在地形陡峭的峡谷地带进行水电工程施工时,常将两岸坝肩开挖石渣料直接推入河道中,来解决出渣道路布置困难的问题,而汛期被水流冲向下游的石渣会造成水土流失和环境污染。此时通过修建分流挡渣堤来拦挡河道里的石渣,既可以满足下游的环保要求,同时,作为上、下游围堰体的组成部分,分流挡渣堤还能为汛后防渗墙的施工做准备,减轻后期围堰的填筑强度。汛期来临时,承担一部分过水任务的分流挡渣堤在水流作用下,稳定性和安全性会受到严峻的考验。当前在对分流挡渣堤的研究中,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模型试验,一种是数值模拟。其中,模型试验已经能得到比较可靠的结果,但仍然存在缩尺效应等局限,需要数值模拟方法的支撑,而国内在利用数值模拟研究分流挡渣堤方面还较少。本文基于模型试验结果,采用流固耦合的数值模拟方法,研究某工程分流挡渣堤在不同过水流量下的稳定性和冲刷变形,并与模型试验进行对比分析。主要的研究内容及结论包括:(1)根据流固耦合基本理论和应用,对当前的流固耦合软件进行了对比,选取ANSYS Workbench作为分流挡渣堤流固耦合数值模拟的平台。(2)在分流挡渣堤的过水模型试验中,得到了不同流量下分流挡渣堤各个部位的冲刷变形结果,并对各级流量下的水位流速分布以及挡渣堤冲刷变形的规律做了比较和分析。(3)建立了简化的分流挡渣堤叁维模型和过堤流场叁维模型,利用ANSYS Workbench中的Fluent分析流场、Mechanical分析挡渣堤,通过系统耦合器创建两者间的数据交换,计算得到了耦合作用下流场的水位流速分布以及挡渣堤各个部位的变形,并用模型试验结果进行了验证。(4)通过数值模拟得到,分流挡渣堤在不同流量下均没有发生断面破坏和大规模的整体塑性变形,表明分流挡渣堤在整体上是稳定的,与模型试验结果相吻合。(5)分析了分流挡渣堤在不同流量下的塑性变形结果,得到挡渣堤在堤顶及缓坡段发生了较大的塑性变形,且存在一个最不利流量,此时塑性变形最大。数值计算中的塑性变形结果与模型试验中挡渣堤的冲刷位置及其最不利流量有较好的对应,可为类似工程中分流挡渣堤的护面结构施工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武汉大学》期刊2019-05-01)
流固耦合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研究脊椎在脑脊液流体力学作用下应力载荷分布,为开发脑脊液生物反应器提供方案支持和实验数据支撑。方法合理设定阈值,利用CT数据建立脊椎-脑脊液流固耦合模型;对叁维模型进行结构化网格划分预处理后,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进行力学模拟仿真;对比分析脑脊液流速分别为5cm/s、8cm/s及12cm/s条件下,硬脊膜及脊椎的应力分布与形变。结果脑脊液流动过程中,其表面速度由多个切向分量构成,在硬脊膜横截面的曲率最大处,产生了最大速度矢量值,且当流速为5cm/s、8cm/s和12cm/s时,该值分别为13.42cm/s、16.29cm/s和58.78cm/s。3种流速下,硬脊膜的最大应力分别为4.3837×10~(-5) Mpa、7.3233×10~(-5) Mpa和3.1131×10~(-4) Mpa;位移量分别为0.1317cm、0.2007cm和0.5509cm。脊椎应力最大值分别为5.5856×10~(-5) Mpa、8.7411×10~(-5) Mpa和6.9357×10~(-4)Mpa。结论脑脊液流速增大会导致脊椎骨应力增加;应力变化对周围组织产生横向位移,导致应力向周围组织扩散。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流固耦合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1].曾智超,邓博尹.基于流固耦合模型下水体晃动对渡槽抗震性能的影响[J].珠江水运.2019
[2].夏秋婷,应梦迪,朱子阳,董健,董有海.脊椎-脑脊液流固耦合模型的有限元分析[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2019
[3].孙芳锦,徐中豪.风与膜结构流固耦合作用强耦合方法的降阶模型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9
[4].周保精,梁宁宁.浅埋煤层地下水库流固耦合模型特征参数试验研究[J].煤炭科学技术.2019
[5].段松长.基于CIP方法的流固耦合模型及其应用[D].浙江大学.2019
[6].林鹏.考虑颗粒流失与岩石破裂的突水突泥流固耦合计算模型与分析方法[D].山东大学.2019
[7].李康.地面沉降微观机理及流固耦合模型初探[D].山东大学.2019
[8].韩颖,张飞燕,杨志龙,董博文.基于流固耦合动态模型的煤层钻孔成拱特性研究[J].煤炭科学技术.2019
[9].李晨.基于物理模型的流固耦合与形变破坏真实感仿真[D].华东师范大学.2019
[10].何少鹏.分流挡渣堤模型试验与流固耦合数值模拟研究[D].武汉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