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光禄福建省尤溪县第二实验小学365114陈爱妹福建省尤溪县西城中心小学365114
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只有在积极主动的学习过程中才能得到发展。因此.教师要善于创设一些特定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解决问题的强烈欲望,诱发学生的创造动机。
一、利用动态引发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内容的兴趣。”这说明没有兴趣肯定会影响学习的行为及效果。因为在教学中,有些数学知识单靠老师的讲解,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且难以理解,若能创设一种特定情境进行教学,可变静为动,变单调为生动,就能激发学习兴趣,变难懂为易懂。如教学“直线、线段和射线”时,首先在电脑上出示一个闪动的黑点,然后由这个点向两边引出一条白色的曲线,再引出一条方位不同的红色直线。学生容易发现,白色线是弯曲的,红色线是直的。动态的画面激起了学生很大的兴趣。这时,我告诉他们这条直的线在数学上叫作“直线”。接着请全班同学由一个点画直线,屏幕上显示出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这时,屏幕上再出现一个闪动的点,动态演示由这个点只向一个方向画直的线。“这叫什么呢?”有同学说是直线,但很多同学用疑惑的眼光看着老师。一个可能预习过的学生大声地说:“射线!”我及时表扬了这位学生,并请他说出直线与射线的区别。讲完以后,屏幕上在刚才的直线上出现两个闪动的点,把两点之间的部分也闪动起来并移出来。“数学上把两点之间的部分叫线段,这两个点叫端点。”
通过动态教学的情境创设,大大调动了学生们的积极性,不仅知道了直线、射线和线段的概念,知道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即射线与线段都是直线的一部分,而且主动去做课后的习题,正确率也很高,使学生尝到了探究的乐趣、成功的喜悦。
二、通过一题多解训练,引导发散性思维
我们知道,人的创造力主要依靠发散思维,发散性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特征。思维的发散性主要表现为不急于归一,而是提出多方面的设想或各种解决办法。在教学中设计一题多解的练习,可以挖掘学生的思维潜能,培养学生的思维创造力。如每日一题中我设计了这样一题:一艘汽艇和一艘轮船同时从一个码头开出,朝着同一个方向航行。汽艇每小时行24千米,轮船每小时15千米,汽艇航行3小日后,机器发生故障,抛锚修理。修好以后,又航行7小时,追上了轮船,问汽艇修理了几小时?此题解答限时10分钟,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时间到了,同学们想出了以下的一些方法:
方法1:设汽艇修理了x小时,那么汽艇行驶时间为(3+7)小时,行驶路程为24×(3+7)千米;轮船共用时间为(3+x+7)小时,行驶路程为15×(3+x+7)千米。根据题意有24×(3+7)=15×(3+x+7),解之得x=6。在这里,同学们抓住了汽艇与轮船行驶路程相等这一等量关系。
方法2:汽艇行驶路程为24×3+24×7千米,在10小时中,轮船行驶了15×l0千米,轮船还须行驶24×3+24×7-15×10千米,即90千米,才使得汽艇与轮船行驶的路程一样(即汽艇追上轮船)。而轮船行驶90千米所花的时间正是汽艇修理的时间,故有[(24×3+24×7)-(15×3+15×7)]&pide;15。在这里,同学们抓住了“时间=路程&pide;速度”这一关系,同时还列出了以下的几个式子:
①[(24×3-15×3)+(24×7-15×7)]&pide;15
②(24×3-15×3)&pide;15+(24×7-15×7)]&pide;15
③[(24-15)×3+(24-15)×7]&pide;15
在这个问题的解答过程中,有的同学想出了两种,没有做完的同学希望老师延长时间,做完的同学仔细检查分析,寻求着另外的解法。大家都在积极思索着,我及时表扬他们,并请他们在全班交流。对某同学的创造性解题方法命名为×××解题法,对没有做完的同学也找到他们的闪光点及时给予鼓励,极大地鼓舞了学生们的积极性,课堂上浓厚的学习兴趣,活跃的思维,爱思善思、乐学好学的气氛十分热烈。同学们在这样的参与学习过程中,创造性的思维品质和探索能力得到了培养。
三、编制开放性习题,开展创造性想象
1.结论开放。某班级中,小明家离学校45米,小红家离学校55米,小明家与小红家相距多少米?经过学生讨论后得出:小明家、小红家和学校这三幢房子,可能在一条直线上,也可能不在一条直线上。如果这三幢房子在一条直线上,有两种情况:第一,当小明、小红在学校的同侧时,小明和小红家相距55-45=10(米)。第二,当小明、小红家在学校的两侧时,小明和小约家相距55+45=100(米)。如果这三幢房子不在一条直线上,就有多种情况。我画了两个同心圆,圆心表示学校位置,半径分别标出是55米和45米,小明与小红家位置可以在哪里?经过学生探索看得出,小明和小红家可以分别在小圆和大圆上的任何一个位置,并且不论哪种情况,小明和小红家之间的距离应在大于10米小于100米之间。
2.条件开放。例如:水果店第一天运来8筐苹果,第二天运来240千克,两天一共运来多少苹果?经过同学们讨论后发现:8筐和240千克单位不统一,不能直接相加,学生提出要补充条件:“苹果每筐20千克”。这时原题变成了:水果店第一天运来8筐苹果.苹果每筐20千克,第二天运来240千克,两天一共运来多少苹果?经过分析有两种答案:(1)20×8=160(千克),160+240=400(千克);(2)240&pide;20=12(筐),12+8=20(筐)。
最后讨论两种答案的联系:20×20=400(千克),即20筐苹果重400千克。通过多种解法的训练,沟通了知识间的联系,扩展了思维的空间,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才能,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和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以上只是我工作中的点滴体会。我相信,只要我们教师不断探索与实践,一定会有更好的方法,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