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鸭鱼共栖论文-张艳,刘达,刘大志,刘小燕,黄璜

稻鸭鱼共栖论文-张艳,刘达,刘大志,刘小燕,黄璜

导读:本文包含了稻鸭鱼共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稻鸭鱼共栖,生态系统,蜘蛛,自然增长率

稻鸭鱼共栖论文文献综述

张艳,刘达,刘大志,刘小燕,黄璜[1](2011)在《稻鸭鱼共栖生态系统中蜘蛛的动态变化规律及其数学模型的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田间试验,对稻鸭鱼共栖生态系统中蜘蛛的数量变化进行了详细的记录,并运用Logistic方程,建立了相应生态系统中蜘蛛增长的数学模型。经数据分析,结果表明:稻鸭鱼共栖生态系统中蜘蛛总量参数为:环境容纳量K=893.813 7,自然增长率r=0.137 3,蜘蛛总数量方程为:Nt=893.8137/1+e3.6331-0.1373t;稻鱼共栖生态系统中蜘蛛总量参数为:环境容纳量K=936.371 2,自然增长率r=0.153 2,方程为:Nt=936.3712/1+e3.9799-0.1532t;而常规用药的稻田中蜘蛛由于受药物作用的影响,环境容纳量K值不稳定,K为变化曲线,即:K=444.2196-0.12624t3+21.277t2-1191.4t+22278(t<41)(t≥41),自然增长率r=0.063 1,方程为Nt=K/1+e1.6263-0.0631t。研究结果表明:常规用药区比稻-鱼区和稻-鸭-鱼区蜘蛛的自然增长率分别低58.8%和54.0%,化学农药在杀灭害虫的同时也杀死了蜘蛛,破坏了稻田生态环境。稻鸭鱼共栖有利于稻田生态系统中蜘蛛的生长。(本文来源于《现代农业科技》期刊2011年03期)

刘小燕,黄璜,杨治平,余建波,戴振炎[2](2006)在《稻鸭鱼共栖生态系统CH_4排放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首次对稻-鸭-鱼共栖生态系统中的甲烷排放通量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甲烷排放通量日变化呈现一定的规律,排放高峰出现在下午14:00~16:00,晚上0:00~4:00达到最低值。稻-鸭-鱼共栖生态系统生态种养期间甲烷排放通量表现出一定的规律,甲烷排放出现2个峰值分别出现在水稻生长返青期、幼穗分化期,第1个峰值为15.813mg/(m2·h),第2个峰值为9.485mg/(m2·h)。其次在水稻分蘖盛期,甲烷的排放通量最高可达8.227mg/(m2·h)。稻-鸭-鱼共栖生态系统中,土壤氧化还原电位增加10.98mV,还原物质总量、活性还原物质总量分别降低1.46cmol/kg、1.25cmol/kg。稻田甲烷排放与土壤氧化还原电位呈极显着负相关,与还原物质总量、活性还原物质总量呈极显着正相关。(本文来源于《生态环境》期刊2006年02期)

刘小燕,刘大志,陈艳芬,黄璜,钟蕾[3](2005)在《稻—鸭—鱼共栖生态系统中水稻根系特性及经济效益》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田间试验,对稻鸭鱼共栖生态系统中水稻根系特性及共栖系统的经济效益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稻鸭鱼共栖能提高水稻根系活力,在水稻分蘖始期、分蘖盛期、孕穗期、齐穗期和成熟期,稻—鸭—鱼区中的根系α-萘胺氧化力比不放鸭鱼区的分别高18.6%,18.3%,8.3%,13.7%,34.4%.稻—鱼区中的根系α-萘胺氧化力比不放鸭鱼区的分别高9.9%,8.8%,0.8%,7.0%,14.1%.根系总吸收表面积自移栽后迅速增加,到孕穗期前后达到最大值,稻—鸭—鱼、稻—鱼和不放鸭鱼区在孕穗期分别达到2.6907×106,2.3485×106和2.2692×106m2/hm2,自此之后,增长缓慢或略有下降.根系吸收活跃表面积在齐穗期达到最高,稻—鸭—鱼、稻—鱼和不放鸭鱼区分别达到1.1905×106,1.0895×106和1.0301×106m2/hm2;稻鸭鱼共栖对水稻具有一定的增产效果,比稻鱼处理增产231.9kg/hm2,增产率为4.16%,比不放鸭鱼区增产761.5kg/hm2,增产率达15.11%.经方差分析,稻鸭鱼区与不放鸭鱼区比较差异达到极显着水平,和稻鱼区比较差异不显着.(本文来源于《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5年03期)

稻鸭鱼共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首次对稻-鸭-鱼共栖生态系统中的甲烷排放通量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甲烷排放通量日变化呈现一定的规律,排放高峰出现在下午14:00~16:00,晚上0:00~4:00达到最低值。稻-鸭-鱼共栖生态系统生态种养期间甲烷排放通量表现出一定的规律,甲烷排放出现2个峰值分别出现在水稻生长返青期、幼穗分化期,第1个峰值为15.813mg/(m2·h),第2个峰值为9.485mg/(m2·h)。其次在水稻分蘖盛期,甲烷的排放通量最高可达8.227mg/(m2·h)。稻-鸭-鱼共栖生态系统中,土壤氧化还原电位增加10.98mV,还原物质总量、活性还原物质总量分别降低1.46cmol/kg、1.25cmol/kg。稻田甲烷排放与土壤氧化还原电位呈极显着负相关,与还原物质总量、活性还原物质总量呈极显着正相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稻鸭鱼共栖论文参考文献

[1].张艳,刘达,刘大志,刘小燕,黄璜.稻鸭鱼共栖生态系统中蜘蛛的动态变化规律及其数学模型的建立[J].现代农业科技.2011

[2].刘小燕,黄璜,杨治平,余建波,戴振炎.稻鸭鱼共栖生态系统CH_4排放规律研究[J].生态环境.2006

[3].刘小燕,刘大志,陈艳芬,黄璜,钟蕾.稻—鸭—鱼共栖生态系统中水稻根系特性及经济效益[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

标签:;  ;  ;  ;  

稻鸭鱼共栖论文-张艳,刘达,刘大志,刘小燕,黄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