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式高尔基体论文_王家刚

导读:本文包含了反式高尔基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纺锤,基体,蛋白,减数,反式,小鼠,高尔。

反式高尔基体论文文献综述

王家刚[1](2016)在《拟南芥μ1衔接蛋白介导反式高尔基网络和早期内体上的蛋白分拣》一文中研究指出植物细胞中存在着复杂的内膜系统,细胞内蛋白的分拣发生在内吞和分泌途径中,反式高尔基网络/早期内吞小泡(TGN/EE)是内吞途径和分泌途径的交汇点。在拟南芥中,TGN/EE是一个自主和高度动态变化的细胞器,货物蛋白到达了TGN/EE后,会在小囊泡上进行进一步的分拣。有一些会和PVC/MVB融合进入液泡降解途径,有一些会进入分泌途径而运输到质膜上。因此,TGN/EE是内吞途径和分泌途径中至关重要的货物分拣中心。胞内蛋白的分拣依赖于货物蛋白自身的分拣序列和识别这一序列的分子机制。衔接蛋白(AP)复合体在识别分拣序列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衔接蛋白复合体是异源四聚体,包括两个大亚基(γ和β),一个中间亚基(μ)和一个小亚基(σ)。其中中间亚基主要负责货物的识别。在拟南芥中,最近Park和Teh等人鉴定了AP1复合体的μ亚基AP1M2的功能。AP1M2之前被命名为HAPLESS13(HAP13),它的突变体hap13表现出雄性不育的表型。最近的研究结果表明HAP13定位在TGN上并且可以和AP1复合体别的亚基相互作用,这证明了HAP13/AP1M2确实就是AP1的μ亚基。ap1m2-1是新发现的HAP13/AP1M2突变体,KNOLLE的定位在突变体中出现了异常从而导致了突变体细胞分裂的异常。但是,HAP13/AP1M2是否还参与别的生物学过程还不是很清楚。本论文的主要结果和结论如下:(1)HAP13参与了细胞的形态建成。为了研究HAP13在孢子体发育中的功能,我们利用新获得的等位突变体hap13-1(ap1m2-1)来做研究,其还有部分的转录本编码前面的229个氨基酸。hap13-1表现出多方面生长发育的表型,植株矮小,主根变短,在土中很难完成成花转变。叶片表皮细胞变小而且失去了七巧板状的拼图结构。表皮毛分支数减少,大多数只有一个分支。根和下胚轴表皮细胞发育异常,呈现出鼓包状。根毛细胞膨大或者很难起始发育。(2)HAP13参与后高尔基体的膜泡运输。为了探究HAP13参与哪些囊泡运输途径,我们利用荧光染料FM4-64和BFA处理的方法检测内吞和囊泡运输的过程。在hap13-1中,我们发现FM4-64的内吞明显增加,BFA处理后,突变体中仍然有很多FM4-64存在于BFA小体以外,BFA洗脱以后,突变体中的BFA小体仍然有部分残留。(3)HAP13参与了调控生长素信号途径和类受体激酶信号途径。为了进一步研究HAP13参与的囊泡运输途径,把HAP13可能的货物连接上荧光蛋白,利用杂交的方法引入到突变体中,看这些货物蛋白的亚细胞定位是否受到影响。生长素外运蛋白PIN2在质膜上的不对称定位受到了破坏,油菜素内酯的受体BRI1在胞质小囊泡中的定位明显增加。BFA处理后,两种蛋白在突变中都可以形成BFA小体。但是当BFA洗脱以后,两种蛋白在突变体中都仍然有部分残留。(4)HAP13介导液泡融合的功能在进化上保守。为了进一步验证HAP13是AP1的中间亚基,我们利用拟南芥中的HAP13来互补酵母AP1的μ亚基突变体amp1-的表型,HAP13可以互补amp1-在渗透胁迫下液泡融合异常的表型。综上所述,拟南芥μ1衔接蛋白对于TGN/EE上的蛋白分拣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大学》期刊2016-05-10)

张春晖,钱卫平,孙洪梅,孟繁华[2](2013)在《顺式高尔基体蛋白GM130影响小鼠卵母细胞减数不对称分裂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确定顺式高尔基体蛋白(GM130)对小鼠卵母细胞纺锤体迁移及减数不对称分裂的影响。方法免疫荧光法检测GM130在小鼠卵母细胞的定位,活细胞工作站延时拍摄系统捕捉纺锤体在降调GM130表达后的的动态变化。结果降调GM130的表达后,第一极体排出率下降,在排出的极体中,大极体的比率升高;但对微丝网络及微丝帽的影响不明显。向卵母细胞内注射β5-tubulin--GFP mRNA和GM130特定的寡聚核苷酸(morpholino,MO)的混合物后,用活细胞工作站延时拍摄系统证实了降调GM130会影响卵母细胞纺锤体的迁移,纺锤体单极拉长,并能与该侧的皮质接触,产生胞质分裂环,导致大极体排出。若拉长的纺锤体尚不能与皮质接触,则细胞阻滞在分裂中期I(MI期),没有极体排出。另外,降调GM130的表达也会影响磷酸化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激酶1/2(p-MEK1/2)在纺锤体极的定位,用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激酶(MEK)的抑制剂U0126处理MI期的卵母细胞则发现GM130不再在纺锤体两极聚集,而是散在分布于胞浆。结论 GM130可能参与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在小鼠卵母细胞纺锤体迁移及不对称分裂中起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生殖医学杂志》期刊2013年08期)

张春晖,钱卫平,孙洪梅,孟繁华[3](2013)在《顺式高尔基体蛋白GM130影响小鼠卵母细胞纺锤体组装》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确定顺式高尔基体蛋白GM130对小鼠卵母细胞纺锤体组装的影响。方法免疫荧光法检测GM130在小鼠卵母细胞发育不同时期的亚细胞定位,并用免疫印迹法半定量检测其表达水平;接着用微管解聚药物诺考达唑处理小鼠MI卵母细胞,明确GM130与微管动力的关系。免疫印迹检测注射GM130特定的寡聚核苷酸(morpholino,MO)后卵母细胞中GM130的表达水平,免疫荧光法检测纺锤体的形态变化及中心体相关蛋白γ-tubulin和Plk1的定位。结果 M130在卵母细胞减数分裂成熟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特异性定位,主要集中分布在生发泡周围、纺锤体的两极和中体及分散于胞浆。GM130在MI和MII期与中心体相关蛋白p-MEK1/2共定位并与纺锤体的组装密切相关。免疫印迹试验表明GM130在卵母细胞发育的各个时期均有表达。降调GM130的表达后,纺锤体组装异常比例升高,且大多数为拉长的纺锤体;第一极体排出率下降,在排出的极体中,大极体的比率升高,并影响γ-tubulin和Plk1的正确定位。结论 GM130可能作为一种微管组织中心相关蛋白调节纺锤体的组装。(本文来源于《生殖医学杂志》期刊2013年07期)

刘佳佳[4](2012)在《动力蛋白dynein/dynactin在反式高尔基膜释放囊泡货物的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细胞内物质运输系统由动力蛋白复合体、货物以及微管或微丝细胞骨架形成的轨道组成。动力蛋白如何识别各种货物,并将它们精确运送到相应的目的地,是细胞生物学的重要问题。以前的研究已经发现了一些将囊泡货物和动力蛋白相联的货物介导分子,而动力蛋白精确卸载货物的分子机制有待解析。我们的研究发现,在(本文来源于《第四届细胞结构与功能的信号基础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2-08-11)

张春晖[5](2011)在《顺式高尔基体基质蛋白GM130影响小鼠卵母细胞纺缍体组装及不对称分裂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GM130是顺式高尔基体的基质蛋白,它与p115, giantin, GRASP65, and Rab GTPases等高尔基体相关蛋白相互作用,维持高尔基体的结构、控制糖基化、参与膜泡运输。近年来,又发现它在细胞周期进程、细胞极化、迁移等方面也起作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细胞有丝分裂中,GM130参与中心体形成,纺缍体组装并与细胞极性及细胞迁移相关。然而GM130在哺乳动物减数分裂中的作用目前还没有报导。在本课题中,我们深入地研究了GM130在小鼠卵母细胞发育过程中的定位及其可能的作用。免疫荧光标记证明GM130在GV期散在分布于胞浆,似乎在生发泡的周围稍有集中。生发泡破裂后,GM130在细胞中央部分聚集。在第一次减数分裂中期聚集在纺缍体的两极。当卵母细胞发育到第一次减数分裂后期和末期的时候,GM130从纺锤体两极消失,开始与中间体相互关联。到了MII期,GM130又重新定位到纺缍体的两极。并且证实了GM130在MI和MII期与中心体相关蛋白p-MEK1/2共定位。免疫印迹试验证实了GM130在卵母细胞发育的各个时期均有表达。诺考达唑处理试验发现上述GM130的定位与纺缍体的组装是相关的。在小鼠卵母细胞内注射GM130特定的寡聚核苷酸(morpholino),它能与GM130的mRNA或/和DNA结合,特异性抑制其转录或/和翻译,降调其表达水平,注射前后的免疫印迹试验证实了这一点。降调GM130的表达后,我们发现纺缍体组装异常比例升高,且大多数为拉长的纺缍体;第一极体排出率下降,在排出的极体中,大极体的比率升高,并影响微管组织中心相关蛋白γ-tubulin和Plkl的正确定位,但对微丝网络及微丝帽的影响不明显。为了进一步深入研究降调GM130后引起的卵母细胞的缺陷,我们向卵母细胞内注射了β5-tubulin-GFP mRNA和GM130 MO的混合物,并应用了活细胞工作站延时拍摄系统去捕捉纺缍体在降调了GM130后的的动态变化。结果证实了降调GM130,会影响卵母细胞纺缍体的迁移,纺缍体单极拉长,并能与该侧的皮质接触,产生胞质分裂环,导致大极体排出。若拉长的纺缍体尚不能与皮质接触,则细胞阻滞在MI期,没有极体排出。另外,降调GM130的表达也会影响p-MEK1/2在纺缍体极的定位,用MEK的抑制剂U0126处理MI期的卵母细胞则发现GM130不再在纺缍体两极聚集,而是散在分布于胞浆了。结果表明GM130可能与MAPK通路相互作用在小鼠卵母细胞纺缍体组装、迁移及不对称分裂中起重要作用。总之:我们的结果表明:GM130在卵母细胞减数分裂成熟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特异性定位,其定位主要集中分布在生发泡周围、纺锤体的两极和中体及分散于胞浆。这些亚细胞定位可能与GM130所行使的功能有关。GM130在调控纺锤体微管组装、纺锤体极的形成和维持纺锤体的正常形态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可能作为一种微管组织中心蛋白监控纺锤体状态或者调控与纺锤体组装相关的蛋白。GM130参与调控卵母细胞的减数分裂中纺锤体的皮质定位、不对称分裂和极体大小。GM130可能参与MAPK信号通路调节纺缍体组装、极体排放及极体大小。本研究分两部分进行:顺式高尔基体基质蛋白GM130调节小鼠卵母细胞纺缍体组装的研究[目的]确定GM130对小鼠卵母细胞纺缍体组装的影响。[研究方法]卵子的收集和培养本实验采用4-6周龄ICR品系雌性小鼠,断颈法快速处死小鼠后取出卵巢,盛于一次性培养皿中,用刀片将卵巢剁碎,释放出来停留在第一次减数分裂间期的未成熟卵母细胞。只将那些处于GV期的未成熟卵母细胞置于转移至M2培养滴中,清洗5-6次后,移至覆盖有矿物油的M2培养滴或者含有2.5μM milrinone的M2培养滴,置于培养箱中培养(37℃,5%CO2,95%湿度)。培养到不同时期后取出用于免疫印迹,免疫荧光及药物处理。免疫荧光及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卵母细胞放入含4%多聚甲醛的PBS中室温30分钟。在室温下0.5%TritonX-100透膜20分钟,卵母细胞采用添加1%BSA的PBS封闭1小时,然后加入1:100的鼠抗GM130抗体,1:200的兔抗P—MEK1/2抗体,1:200兔抗a-tubulin抗体或1:100 anti-a-tubulin-FITC抗体放入4℃冰箱过夜。第二天采用含0.1%Tween 20和0.01%Triton X-100的PBS中洗叁次,每次5分钟。卵母细胞在室温下标记上1:100的FITC/TRICT/CY5羊抗兔IgG,或1:100的FITC/TRICT/CY5羊抗鼠IgG 1小时。之后采用HOE或PI标记8—15分钟,再洗叁次。最后卵母细胞移到载玻片上采用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Zeiss LSM 510 META)检测。每组实验最少重复叁次,每组至少检测50个卵母细胞。免疫印迹收集待检测的卵子约200个,加入等体积2×SDS loading buffer置于沸水中5分钟,冰上冷却后瞬时离心,存于冰上或-20℃。微量进样器上样,恒压90V电泳至样品位于浓缩胶边缘,改为恒压120V电泳2.5小时;4℃条件下转膜,恒流200mA 2.5小时,蛋白转至硝酸纤维素膜;TBS (20mM Tris,137mM NaCl, pH7.4)清洗膜叁次,每次10分钟;膜转至封闭液中(5%脱脂奶粉/TBST)室温放置1.5小时;TBST (10mM Tris,150mM NaCl,0.05% Tween 20, pH7.5)清洗叁次,每次10分钟;膜移至封闭液稀释的一抗中4℃放置过夜;TBST清洗叁次,每次10分钟;膜移至封闭液稀释的二抗中37℃放置1小时;TBST清洗叁次,每次10分钟;SuperSignal West Femto Maximum Sensitivity Substrate kit (Thermo)检测信号。重复标记时,膜移至洗脱液(p-mercaptoethanol 14.3M,2% SDS,62.5mM Tris, pH6.7)中50℃放置30分钟,依照上述方法重新与相应的一抗、二抗孵育。本实验涉及到的抗体采用的效价如下:鼠抗GM1301:1000,鼠抗Myc 1:1000,鼠抗P-actin 1:1000,抗鼠IgG 1:1000。Nocodazole处理卵子用M2培养基稀释Nocodazole至20μg/ml,待卵子发育至特定时期后,移至含Nocodazole的M2培养滴,于培养箱中处理10分钟。处理之后,将卵母细胞彻底洗净用于免疫荧光实验。对照组中卵母细胞用相同浓度的DMSO进行处理。Morpholino注射Morpholino是经过修饰的人工合成反义寡核苷酸链小分子,与目的基因的mRNA或/和DNA结合,特异性抑制基因的转录或/和翻译,可作为研究基因功能的小分子工具。本实验所用的morpholino购自GENE TOOLS公司,GM130-morpholino序列信息如下:5'-GGGCCACATCACCACGATCCCGGCA-3'; Control-morpholino序列信息如下:5'-CCTCTTACCTCAgTTACAATTT ATA-3'。用Sigma水稀释,工作浓度为2mM和4mM。注射5-10pl的2mM MO后卵母细胞在含2.5μM的Milrinone中培养21小时。新鲜M2培养液中洗5遍,移到新鲜M2培养液中继续培养8小时和12小时,收集这两个时段的卵母细胞固定后做荧光免疫共聚焦试验。[结果]小鼠卵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GM130的表达和亚细胞定位体外培养小鼠卵母细胞0小时、2小时、8小时、12小时分别对应其发育的GV、GVBD、MⅠ、MⅡ期,用免疫印迹法半定量检测其表达水平。结果显示在小鼠卵母细胞发育的各个时期均有GM130的表达。为了检测GM130在小鼠卵母细胞发育不同时期的亚细胞定位我们采用了免疫荧光法。在GV期GM130散在分布于胞浆,似乎在生发泡的周围稍有集中。生发泡破裂后,GM130在细胞中央部分聚集。MI前期,染色体排列成一条线之前,GM130就开始向纺缍体的两极集中了。到了第一次减数分裂中期(MI),可以明显地看到GM130主要聚集在纺缍体的两极。当卵母细胞发育到了第一次减数分裂的后末期,GM130在中体的部位聚集。到了MII期,GM130又重新定位到纺缍体的两极,外形象月牙。GM130定位于小鼠卵母细胞纺缍体两极这一现象促使我们去思考,是否GM130与其它的中心体相关蛋白如p-MEK1/2共定位?我们的研究表明在MI和MII期,GM130的信号与p-MEK1/2相重迭。这进一步证实了,GM130在两极定位的现象。诺考达唑处理后GM130的定位我们用了微管解聚药物诺考达唑处理小鼠MI卵母细胞,以明确GM13与微管动力的关系。在MI期,当把20μg/ml的诺考达唑加入培养液处理10分钟,可以发现纺缍体微管已完全解聚,GM130的定位也发生了变化,重新分散分布于胞浆。当药物被完全洗去之后,微管又开始组装成纺缍体,这时GM130也又开始在纺缍体的两极聚集降调GM130对MI期纺缍体组装的影响为了进一步明确GM130在小鼠卵母细胞发育过程中的作用,我们用了GM130的特异性反义寡核苷酸MO注射。免疫印迹和柱状分析图显示通过MO注射后,GM130的表达水平明显下降了。GV期的卵缍母细胞注射MO后在含有2.5mM的米力侬的M2培养液中抑制21小时,然后释放,转移到M2培养液中继续培养,8小时后收集MI期卵子。在GM130 MO注射组,卵母细胞出现了各种形态异常的纺缍体,其中最主要的形态缺陷为拉长纺缍体约(55%,n=120),其它类型的异常纺缍体包括:无极,单极,多极,和未组装好的纺缍体(即有星体微管及胞质星体)GM130 MO注射组不正常纺缍体的比例为(80.5,n=154),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降调GM130的表达导致γ-tubulin和Plk1从纺缍体的两极脱落从上面的结果我们可以推断GM130参与了纺缍体的组装和极的聚集。我们以前的研究表明,在小鼠卵母细胞减数分裂中,中心体蛋白γ-tubulin和中心体相关蛋白Plkl,是微管组装和纺缍体形成的重要调节因子。通过MO注射降调GM130的表达,我们发现y-tubulin和Plk1的定位也受到了影响。它们均从纺缍体的两极脱落下来了,散落在缍缍体微管上或胞浆中。[结论]在小鼠卵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GM130参与了微管的组装,并且可能是作为一种微管组织中心相关蛋白,与其它中心体相关蛋白相互作用共同调节纺缍体的组装。二、GM130调节小鼠卵母细胞MI期纺缍体迁移及不对称分裂的研究[目的]确定GM130对小鼠卵母细胞纺缍体迁移及减数不对称分裂的影响。[研究方法]卵子的收集和培养、免疫荧光及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与第一部分相同。Morpholino和β5-tubulin-GFP mRNA联合注射Morpholino是经过修饰的人工合成反义寡核苷酸链小分子GM130-morpholino序列信息如下:5'-GGGCCACATCACCACGATCCCGGCA-3'; Control-morpholino序列信息如下:5'-CCTCTTACCTCAgTTACAATTT ATA-3'。用Sigma水稀释,工作浓度为4mM。通过注射5-10pl的4mM MO和同体积的β5-tubulin-GFP mRNA的混和物。然后卵母细胞在含2.5μM的Milrinone中培养21小时。新鲜M2培养液中洗5遍,移入至含有10nM Hoechst33342的M2培养液中放到活细胞工作站继续培养12小时左右,并实时动态观察其变化。注射过程中GV期卵子均置于2.5μM milrinone-M2培养基中,30分钟内完成操作。卵母细胞的活细胞动态观察试验为了追踪纺缍体在降调了GM130的卵母细胞内的动态变化,我们向卵母细胞中注射μ5-tubulin-GFP mRNA和GM130 MO混合物,每个卵母细胞大约注射10pL。经注射的卵母细胞培养至GVBD后放置Perkin Elmer precisely Ultra VIEW VOX活细胞共聚焦成像系统,继续培养12小时左右。我们使用了窄带通滤波器和一个绿色荧光蛋白30%的削减中性密度日色度过滤器。根据tubulin-GFP的荧光强度,曝光时间在300毫秒到800毫秒之间。用IP Lab (Scanalytics)或AQM6 (Andor/Kinetic-imaging)的软件系统支持数字化的延时成像技术。U0126处理卵子浓储的U0126 (10 mM; Calbiochem, La Jolla, CA)溶解于二甲亚砜(DMSO)。保存于4℃,在细胞培养1小时前才被稀释、添加到培养液中。终浓度为50μM。GV期的卵母细胞在含有50μM的U0126的M2培养液中培养至MI期,用于免疫荧光试验。对照组中卵母细胞用相同浓度的DMSO进行处理。[结果]降调GM130的表达导致极体排出率降低,大极体排出率增加GV期的卵缍母细胞注射MO后在含有2.5mM的米力侬的M2培养液中抑制21小时,然后释放,转移到M2培养液中继续培养,16小时后收集MII期卵子。我们注意到在GM130 MO组的卵母细胞排出的极体大部分为不正常的大极体,有些大极体内还包含了个正常形态的纺缍体,也有很多卵母细胞阻滞在MI期。GM130 MO注射组极体排出率为(49.4%,n=154),明显较对照MO注射组(79.5%,n=161)低,P<0.05。而且,排出的极体大部分为大极体(60.5%,n=76)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着性(5.5%,n=128)。降调GM130影响了小鼠卵母细胞不对称分裂的现象引起了我们的注意。卵母细胞成熟过程中的纺锤体迁移和不对称定位依赖肌动蛋白细胞骨架。纺锤体的不对称定位,或更准确地说是纺锤体中的染色体能在相邻的皮质区诱导微丝帽的形成。为了研究降调GM130是否影响微丝帽的形成,我们分析GVBD后7小时和14小时的卵母细胞相当于处于胞质分裂期和停滞在MII期的卵细胞。对照组卵母细胞在排出极体前(GVBD后7h)可见非常明显的微丝帽及与之相邻的MI染色体,相比而言,GM130 MO注射组的MI期阻滞的卵母细胞的染色体则位于卵母细胞中央,且皮质区缺乏微丝帽。过夜培养后(相当于GVBD后14小时)我们发现BFA GM130 MO处理产生的两个大小相似的卵细胞全部出现微丝帽(14/14),而且所有微丝帽都位于两个卵细胞连接处;在这些卵细胞中,MII染色体总是位于微丝帽附近。在GM130 MO处理的没有极体排出的卵母细胞中有40%的卵(7/16))没有微丝帽存在,而60%(9/16)具有微丝帽。上述表型的出现分别与MII染色体在卵细胞中央或临近皮质区相关。因此微丝帽的形成对GM130的降调不敏感;它是由纺缍体的不对称定位(更准确地说是由染色体的位置)所控制的。GM130 MO处理的卵母细胞胞质分裂时缺乏微丝帽说明没有发生纺锤体不对称定位。降调GM130的表达影响小鼠卵母细胞的不对称分裂为了进一步深入研究降调GM130后引起的卵母细胞的缺陷,我们向卵母细胞内注射了β5-tubulin-GFP mRNA和GM130 MO或对照MO的混合物,并应用了活细胞工作站延时拍摄系统去捕捉纺缍体的动态变化。结果显示:对照组卵母细胞在GVBD后约4小时纺缍体开始形成,并迅速迁移到皮质区,大约在GVBD后9小时排出第一极体。而在β5-tubulin-GFP mRNA和GM130 MO混合注射组,我们发现了各种形态异常的纺缍体。纺缍体也是在GVBD后约4小时开始形成,但是在GVBD后7小时很多仍位于细胞中央,没有迁移。我们展示了典型的排大极体及没有极体排出的卵子的纺缍体的动态变化,纺缍体在GVBD后约7小时开始拉长,远侧的极开始向临近的皮质区延伸,随后形成卵裂沟,大极体排出。而在没有极体排出的卵母细胞,纺缍体也在GVBD后约7小时开始拉长,但是极不能到达皮质,卵裂沟不能形成。为了定量地描述GM130 MO注射对卵母细胞纺缍形成和迁移造成的影响,我们实时测量了纺缍体的长度(S)以及纺缍体与远侧皮质区临近的极到该皮质区的距离(D)。在对照组卵母细胞,纺缍体的迁移是整体移动的,它的长度基本不变,即便是在第一次减数分裂的后末期也没被拉长。叁组卵母细胞的纺缍体开始形成的时间无差异,大约都在GVBD后4小时。然而,在GVBD后7小时,GM130 MO注射组,纺缍体单极拉长,较对照组有明显差异。在GM130MO注射组,当纺缍体极度拉长(约为原来的1.6倍),纺缍体的极接近皮质,卵母细胞排出第一极体。如果纺缍体拉长不足以达到皮质区,则卵母细胞停留在MI期,不能排出极体。GM130 MO注射组的卵母细胞在第一次减数分裂后末期,纺缍体不能迁移,仅单极拉长的现象吸引了我们的注意。我们测量了纺缍体极一皮质的距离,对照组细胞在分裂的后末期逐渐增加,而在GM130 MO注射组,这一距离却基本保持不变。用U0126或GM130—MO处理卵母细胞分别影响GM130或p-MEK在纺缍体两极的定位我们以前的研究已表明p-MEK1/2在小鼠卵母细胞微管组装及极体排放中有重要的调节作用,降调p-MEK1/2的表达会导致MI纺缍体的拉长,大极体的形成。降调GM130,也出现了类似的现象,这就促使我们思考,是否GM130与p-MEK1/2之间存在着某种关联?在对照组MI期的卵母细胞中,GM130和p-MEK1/2均定位于纺缍体的两极。使用MEK的抑制剂U0126则会使影响GM130在纺缍体的两极的定位,使其散在分布于胞浆;而降调GM130则会导致p-MEK1/2从纺缍体的两极脱落,分布于纺缍体微管上。[结论]GM130可能是影响小鼠卵母细胞纺缍体的迁移的直接因素并可能参与了MAPK信号通路去调节纺缍体的组装及减数不对称分裂。(本文来源于《南方医科大学》期刊2011-03-30)

王克夷[6](1995)在《肽链的翻译后加工5.在反式高尔基体中发生的一些包装和激活过程》一文中研究指出肽链的翻译后加工5.在反式高尔基体中发生的一些包装和激活过程王克夷(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上海200031)关键词肽链加工,反式高尔基体许多分泌蛋白和活性小肽的前体由ER进入高尔基体后经过的途径基本相同,但在反式高尔基体内遇到了不同的加工和修...(本文来源于《生命的化学(中国生物化学会通讯)》期刊1995年05期)

反式高尔基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确定顺式高尔基体蛋白(GM130)对小鼠卵母细胞纺锤体迁移及减数不对称分裂的影响。方法免疫荧光法检测GM130在小鼠卵母细胞的定位,活细胞工作站延时拍摄系统捕捉纺锤体在降调GM130表达后的的动态变化。结果降调GM130的表达后,第一极体排出率下降,在排出的极体中,大极体的比率升高;但对微丝网络及微丝帽的影响不明显。向卵母细胞内注射β5-tubulin--GFP mRNA和GM130特定的寡聚核苷酸(morpholino,MO)的混合物后,用活细胞工作站延时拍摄系统证实了降调GM130会影响卵母细胞纺锤体的迁移,纺锤体单极拉长,并能与该侧的皮质接触,产生胞质分裂环,导致大极体排出。若拉长的纺锤体尚不能与皮质接触,则细胞阻滞在分裂中期I(MI期),没有极体排出。另外,降调GM130的表达也会影响磷酸化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激酶1/2(p-MEK1/2)在纺锤体极的定位,用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激酶(MEK)的抑制剂U0126处理MI期的卵母细胞则发现GM130不再在纺锤体两极聚集,而是散在分布于胞浆。结论 GM130可能参与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在小鼠卵母细胞纺锤体迁移及不对称分裂中起重要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反式高尔基体论文参考文献

[1].王家刚.拟南芥μ1衔接蛋白介导反式高尔基网络和早期内体上的蛋白分拣[D].山东农业大学.2016

[2].张春晖,钱卫平,孙洪梅,孟繁华.顺式高尔基体蛋白GM130影响小鼠卵母细胞减数不对称分裂的研究[J].生殖医学杂志.2013

[3].张春晖,钱卫平,孙洪梅,孟繁华.顺式高尔基体蛋白GM130影响小鼠卵母细胞纺锤体组装[J].生殖医学杂志.2013

[4].刘佳佳.动力蛋白dynein/dynactin在反式高尔基膜释放囊泡货物的机制[C].第四届细胞结构与功能的信号基础研讨会论文集.2012

[5].张春晖.顺式高尔基体基质蛋白GM130影响小鼠卵母细胞纺缍体组装及不对称分裂的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1

[6].王克夷.肽链的翻译后加工5.在反式高尔基体中发生的一些包装和激活过程[J].生命的化学(中国生物化学会通讯).1995

论文知识图

蓝光刺激下,瞬时调控A549细胞内mChe...募集Arls以及可能的囊泡寄链复合物至...在玉米原生质体中的亚细胞定位与TGN38,M6PR,EEA1以及Chmp5...在胰岛素响应的细胞中GLUT4的循环途...自噬体形成的过程和自噬相关因子[120...

标签:;  ;  ;  ;  ;  ;  ;  

反式高尔基体论文_王家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