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以少总多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唐人绝句,艺术手法,意境,细节
以少总多论文文献综述
路尧[1](2019)在《以少总多,情貌无遗——略论唐人绝句艺术》一文中研究指出绝句是诗歌重要体裁之一,有唐一代,名家辈辈出,佳作纷呈。绝句要于区区四句之中,最集中地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或切身感受,作者必须具备极高的艺术修养和极强的概括力。唐人绝句在这一方面表现尤为突出。其创作惜墨如金,字无虚设,融情入景,诗中有画,着意营造意境,且善于通过细节描摹生活,表达意绪,取得了额含蓄蕴藉,韵味悠长的艺术效果;结构上回环跌宕,曲尽其妙,同时独辟蹊径,力求新颖独到。(本文来源于《北方文学》期刊2019年24期)
白羽然[2](2019)在《“以少总多,情貌无遗”与刘勰对《诗经》的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文心雕龙·物色》篇中,刘勰在论述诗经的状物时,予以"以少总多,情貌无遗"的评价,但是事实上,《诗经》中的景色描写并未做到"情貌无遗",且无"情貌无遗"之自觉意识。刘勰之所以会用"以少总多,情貌无遗"来对《诗经》进行举例描述,与时代和文学观念的变迁、南朝时"密附""形似"的文风影响密切相关,其实是一种援前例后式的解读。(本文来源于《兰州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邢广[3](2015)在《“以少总多”在影视画面中的实践运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阐述了作者对传统美学中的"以少总多"的理解,从影视画面入手,例举了大量实例来印证中国电影画面需要符合中国传统审美的诉求,以此来证明电影的写实画面同样可以表现画内的意境和画外的气韵。(本文来源于《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5期)
叶世龙[4](2009)在《诗中套诗,以少总多——袁枚《马嵬》(其四)浅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贵妃杨玉环在马嵬坡前香销玉殒,唐玄宗李隆基和杨贵妃的遗事传说便盛传开来。而描写这一历史题材的文学作品,真可谓汗牛充栋,举不胜举。着名的,诗歌如唐朝白居易的《长恨歌》、李商隐的《马嵬》;小说如唐朝陈鸿的《长恨歌传》、宋朝乐史(本文来源于《中学语文园地(高中版)》期刊2009年Z2期)
晏乾坤[5](2007)在《阅读教学要以少总多》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少总多本来是对艺术创作的要求,即艺术创作总是以部分显示整体,以特殊表现一般,通过一滴水映出太阳的光辉,通过一雕栏、一画础看到整个宏伟的殿堂。笔者认为,这种方法同样可以适用于我们的阅读教学。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讲授阅读的时候,不仅要善于发现每篇文章的个性,而且还要善于通过个性总结出共性,这就是阅读教学中的以少总多。关于这一点,叶圣陶先生几十年前就曾指出:"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举一反叁,养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阅读教学怎样才能以少总多呢?首先要从宏观出发,通过分析比较,见出靓点;其次,再由靓点拓展迁移,推广到面,总结出他们的共性,即规律。最后,把所学规律性的知识用到实践,指导学生们阅读或写作,把知识转化为能力。下面,我就通过具体的事例来谈谈这种方法的运用。(本文来源于《文学教育(下)》期刊2007年03期)
邓作惠[6](2002)在《以少总多 情貌无遗——中国诗画的尚简精神》一文中研究指出一、中国诗画在体裁上追求短小精悍 ,短制胜于长篇。中国文学的主流是抒情诗。闻一多先生说 :“叁百篇的时代 ,确乎是一个伟大时代 ,我们的文化大体上是从这一刚开端的时期就定型了。文化定型 ,文学也定型了。从此以后两千年间 ,诗———抒情诗 ,始终是我国文学(本文来源于《引进与咨询》期刊2002年03期)
侯洪[7](2000)在《以少总多与话语的释放──《论语》阅读体验》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现代阐释学和阅读理论为导向,细读《论语》并对其研究的前文本予以梳理,进而在诗学、语言学和哲学的叁维层面上展开与《论语》潜对话,从而释放出个性阅读体验:从《论语》的文本空间,窥探中国古典诗学的言说方式及其精神旨归与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大文本的指向性。(本文来源于《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00年12期)
赵宁子[8](2000)在《以少总多 情貌无遗——迭字的描摹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迭字是将两个形、音、义完全相同的字连接在一起,用以摹写人或物的某种情态、形态、声音、颜色等等的修辞方式。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列举了《诗经》中运用迭字来描写景物的语句:"故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杲杲为日出之容,漉漉拟雨雪之状,喈喈逐黄鸟之声,喓喓学草虫之韵……以少总多,情貌无遗矣。"这段话不仅饱含着作者对神奇美妙的迭字的欣赏、赞叹之情,而且还归纳概括了迭字具有的描摹作用:通过描景状物摹声绘色,从而把景物的情态形状没有遗(本文来源于《语文月刊》期刊2000年06期)
傅勇林[9](1999)在《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看中国文论的“以少总多”说》一文中研究指出粗略地讲,“以少总多”说通过指涉观表征着人与自然的某种关系,只不过这种关系经过思想的过滤,已纳入认识论系统,早已超越主客关系的自然坦陈,带有强烈的知性色彩,既是智慧的产物,又是载道、明道、体道的工具。这种浑融性思维特征从哲学上看体现为“天人合一”的自...(本文来源于《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1999年01期)
傅勇林[10](1998)在《以少总多·尚象精神·诗性智慧——关于“比兴”说的一个理论评注》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少总多”说以其深刻的思维赋予中国文论以理论深度,又因诗性智慧的有力驱动,使中国文论凸现了具象思维的光辉。诗性智慧运思方式凭借“象语”作为手段,使“以少总多”说的理论肌质愈益丰满,也使文论模式的构建成为可能,于此催生出发达的诗性式操作智慧,为中国文论的实际批评提供了有力的武器。“比兴”作为一种批评模式属于尚象维度,其特点是由象语语义容量的充盈支撑起丰富的诗意空间,而对其进行本质规定的正是“以少总多”式的运思方式,使其深契于尚象传统和批评实践,再经由历史的流变,终而成为中国诗学的“元话语”。(本文来源于《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1998年02期)
以少总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文心雕龙·物色》篇中,刘勰在论述诗经的状物时,予以"以少总多,情貌无遗"的评价,但是事实上,《诗经》中的景色描写并未做到"情貌无遗",且无"情貌无遗"之自觉意识。刘勰之所以会用"以少总多,情貌无遗"来对《诗经》进行举例描述,与时代和文学观念的变迁、南朝时"密附""形似"的文风影响密切相关,其实是一种援前例后式的解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以少总多论文参考文献
[1].路尧.以少总多,情貌无遗——略论唐人绝句艺术[J].北方文学.2019
[2].白羽然.“以少总多,情貌无遗”与刘勰对《诗经》的解读[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9
[3].邢广.“以少总多”在影视画面中的实践运用[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
[4].叶世龙.诗中套诗,以少总多——袁枚《马嵬》(其四)浅析[J].中学语文园地(高中版).2009
[5].晏乾坤.阅读教学要以少总多[J].文学教育(下).2007
[6].邓作惠.以少总多情貌无遗——中国诗画的尚简精神[J].引进与咨询.2002
[7].侯洪.以少总多与话语的释放──《论语》阅读体验[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
[8].赵宁子.以少总多情貌无遗——迭字的描摹作用[J].语文月刊.2000
[9].傅勇林.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看中国文论的“以少总多”说[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
[10].傅勇林.以少总多·尚象精神·诗性智慧——关于“比兴”说的一个理论评注[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