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胃癌论文_徐衍

导读:本文包含了残胃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胃癌,切除术,病理,肿瘤,病理学,外科,生存率。

残胃癌论文文献综述

徐衍[1](2019)在《吻合口残胃癌患者的病理特点及预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以非吻合口残胃癌(GSC)为对照,分析吻合口患者的病理特点及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收集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消化科2010年2月~2013年2月收治的120例GSC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残GSC病灶的不同位置分为吻合口组(n=65)及非吻合口组(n=55)。收集两组患者的人口学资料、病理资料及手术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并进行预后随访,绘制生存曲线。结果:两组性别、年龄、体质指数(BMI)、GSC期等一般资料及胃原发病分布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但与非吻合口组比较,吻合口组肿瘤明显较大,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组织分型、Borrmann分型更差,TNM分期更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手术时间、失血量、淋巴结清扫数目、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但与非吻合口组比较,吻合口组转移淋巴结数目、联合器官切除率显着较高,根治性切除率显着较低。本研究120例GSC患者5年生存率为48.33%,吻合口组、非吻合口组5年生存率依次为38.46%、6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吻合口GSC患者一般肿瘤体积较大,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组织分型等更差,TNM分期更晚,且淋巴结转移率高,根治切除率低,因此整体预后较非吻合口组患者差。(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努尔买买提·麦麦提吐尔逊,张文斌[2](2019)在《105例残胃癌患者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残胃癌患者的临床特点、病理学特征、治疗策略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新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6年7月至2018年10月收治的105例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初发疾病性质分为良性疾病组(43例)与恶性疾病组(62例),根据是否行手术治疗分为手术组(69例)与非手术组(36例),69例手术患者中,行根治性手术53例,行姑息性手术16例;比较良性疾病组与恶性疾病组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比较根治性手术组与非手术组、姑息性手术组的生存率,Cox回归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残胃癌多发生于毕Ⅱ式术后(51.4%,54/105)。多数患者临床症状不典型,多以腹痛、腹胀(45.7%,48/105)为首发症状入院。良性疾病组离首次手术的时间间隔长于恶性疾病组[(26.2±12.2)年vs.(10.3±10.2)年]。全组患者1、3、5年的总体生存率分别为67.5%、34.4%、11.7%;根治性手术组的中位生存时间为45个月,1、3、5年的总体生存率为92.2%、70.6%、15.9%;非手术组的中位生存时间为17个月,1、3、5年的总体生存率为60.0%、8.4%、0%;姑息性手术组患者于术后3~15个月内均死亡。Cox回归分析显示根治性手术切除为残胃癌预后的保护性因素,而TNM分期晚、肿瘤浸润深度深为残胃癌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残胃癌多见于毕Ⅱ式术后,好发于男性,其临床症状不典型。良性疾病术后发生残胃癌的时间间隔长于恶性疾病。根治性手术是延长残胃癌患者生存时间最好的方法。(本文来源于《中国肿瘤外科杂志》期刊2019年05期)

王刚,郑良璐,李刚刚,于鹏杰,曹洪涛[3](2019)在《青海地区残胃癌患者的临床特征与预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青海地区残胃癌(GSC)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8年10月就诊于青海大学附属医院胃肠外科、青海省人民医院肿瘤外科的102例GSC患者临床资料。结果:102例GSC患者中,首次疾病为良性者20例(19.6%),首次疾病为恶性者82例(80.4%)。首次术后至GSC发生的时间间隔,首次疾病为良性者为204(108~481)个月,首次疾病为恶性者为38(5~204)个月,前者GSC均发生于首次术后60个月后,后者大多数(84.2%)发生于首次术后60个月以内,且两者在首次手术方式、消化道重建方式的构成比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异(均P<0.05)。首次疾病为良性者GSC主要发生于非吻合口(60.0%),而首次疾病为恶性者主要发生于吻合口(6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2例患者中,行根治性手术11例(10.8%),姑息性手术19例(18.6%),未手术72例(70.6%)。83例获随访1~50个月,全组GSC患者3年总体生存率为25.5%,患者的生存率与首次疾病的良、恶性无关(P=0.086),而与GSC的病理组织分型、有无合并症以及CEA、CA19-9水平有关(均P<0.05)。结论:GSC的发生与首次手术方式及首次消化道重建方式有关,不同首次疾病性质患者GSC发生的间隔时间及发生部位不同;GSC预后差,GSC的病理组织分型、合并症及部分肿瘤标志物水平对GSC患者的预后有显着的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普通外科杂志》期刊2019年10期)

刘万鲁,李永柏,王润华[4](2019)在《92例残胃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首次胃良、恶性疾病术后残胃癌(GSC)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方法:收集92例GSC临床资料,良性疾病行远端胃大部切除术后的GSC患者33例为GSC-B组、恶性疾病行远端胃大部切除术后的GSC患者59例为GSC-M组,比较两组患者首次胃手术后诊断GSC间隔时间、首次手术的吻合方式、GSC肿瘤部位、肿瘤大小、肿瘤组织病理分化程度、病理分期(TNM)、治疗方式等临床病理特征,对两组患者进行生存分析并比较生存率。结果:纳入的GSC患者占同期所有胃癌患者的5.90%,两组GSC患者在组织学T分期(P=0.219)、术后淋巴结分期、淋巴结阳性率、术后TNM分期、理分化程度、复发时间、术后远处转移及转移时间、淋巴转移、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SC-M组5年生存率低于GSC-B组(P<0.05);GSC-B组CA19-9升高患者比例高于GSC-M组(P=0.015);92例GSC患者5年累积生存率为34.3%;GSC-B与GSC-M整体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56.5%及27.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9);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根治性切除、病理T分期T3/T4、淋巴结阳性及低分化是GSC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恶性疾病行胃大部切除术后GSC发生的时间早于因良性疾病行胃大部切除术后,预后差,根治性切除、T3/T4、淋巴结转移及低分化是GSC患者预后独立危险因素。(本文来源于《贵州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荣媛,刘明华,邓朝霞,任小宝,向强[5](2019)在《胃大部切除术后消化性溃疡患者残胃癌危险因素分析及其干预措施》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消化性溃疡患者胃大部切除术后发生残胃癌的危险因素,并提出相应干预措施。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行胃大部切除术治疗后的消化性溃疡患者18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9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干预,观察组给予综合干预,观察两组的干预效果,同时将发生残胃癌患者与未发生残胃癌患者各项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影响残胃癌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观察组中没有患者发生残胃癌,对照组中有10例患者发生残胃癌,发生率为11.11%,显着高于观察组(P<0.05);两组患者在首次手术年龄、性别、HP感染上进行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首次手术吻合方式、首次手术溃疡位置上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残胃癌组组采用毕Ⅰ式2例,毕Ⅱ式7例,Roux-Y式1例;未发生残胃癌组采用毕Ⅰ式82例,毕Ⅱ式74例,Roux-Y式14例,残胃癌组首次手术溃疡位置以十二指肠球部为主,未发生残胃癌组以十二指肠球部、胃体部为主;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证实首次手术吻合方式、首次手术溃疡位置属于残胃癌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术后残胃癌发生危险因素包括首次手术吻合方式、首次手术溃疡位置,同时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同样会增加术后残胃癌发生风险,应加强引流管干预、并发症干预,并将此作为基础制定综合干预方案。(本文来源于《现代生物医学进展》期刊2019年15期)

朱晓宇,朱飞,徐朝晖,赵亮亮[6](2019)在《残胃癌和原发性胃癌临床病理特点与生存状况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原发性胃癌(gastric cancer, GC)在全球范围内发病率较高,死亡率更是在恶性肿瘤中位居第3位,原发性GC术后和良性疾病远端胃切除术残GC的发病机制是具有差异的,我们认为残GC与原发性GC患者肿瘤远处转移、肿瘤病理分型、局部器官浸润、预后营养指数(prognostic nutrition index, PNI)临床病理特点存在差异,且TNM分期、血清血红蛋白(hemoglobin,Hb)是影响残GC患者术后5年期生存状况的独立危险因素.目的探索残GC和原发性GC临床病理特点与生存状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09/2018-09于乐清市人民医院与衢州市中医院两所医院接受治疗的106例残GC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作为观察组,并选取同期108例原发性GC作为对照组.分别于患者入院后第2 d或者第3 d收集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并对比异同.分析影响残GC生存状况的单因素,有统计学意义的相关因素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观察组肿瘤远处转移M_0占比明显高于对照组组肿瘤远处转移M_0占比,观察组肿瘤病理分型分化不良型占比、有局部器官浸润占比、PNI>45%占比、Hb指标水平显着低于对照组,数据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TNM分期、血清白蛋白、住院天数对比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手术类型、TNM分期、肿瘤远处转移、Hb、血清白蛋白是影响残GC患者术后生存状况的相关因素(P<0.05),数据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 TNM分期、Hb是影响残GC患者术后5年期生存状况的独立危险因素(OR=1.442、3.012, P=0.004、0.018).结论残GC与原发性GC患者肿瘤远处转移、肿瘤病理分型、局部器官浸润、PNI临床病理特点存在差异,且TNM分期、Hb是影响残GC患者术后5年期生存状况的独立危险因素.(本文来源于《世界华人消化杂志》期刊2019年10期)

刘冰[7](2019)在《残胃癌外科治疗的回顾性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残胃癌(gastric stump cancer,GSC)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胃癌,其临床发病率及手术切除率均较低,而联合脏器切除率及死亡率较高,且目前对于此类疾病尚无完整的大数据分析,相关的研究报道亦不深入,因此,对于残胃癌的进一步研究显得尤为重要。直到2017年日本胃癌协会公布的最新版《胃癌处理规约》仍然沿用 1998年日本胃癌学会(JGCA,Japanese Gastric Cancer Association)提出的“残胃上的癌(Carcinoma in the remnant stomach)”的概念来描述残胃癌这类疾病,并且对距离首次胃部手术的时间间隔没有明确限定。目前,有关残胃癌的确切定义仍有待进一步补充和完善。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山东省立医院1992年3月~2018年3月期间收治的残胃上再次发生癌肿患者的发病情况、临床病理特征、治疗方式及预后等数据的分析,进而探讨和分析残胃癌的临床特点。资料和方法1992年3月~2018年3月期间,山东省立医院共收治了115例因良性或恶性疾病接受胃切除术后再次发生胃癌的患者。我们将这些符合“残胃上的癌”这一概念的患者纳入本项研究,系统性地回顾了这些患者的首次手术情况、外科治疗方法、临床病理特征、流行病学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等资料。结果115例残胃癌患者中,男性97例、女性18例,男女患病比例为5.39:1,发病的平均年龄为63.9岁,中位年龄为63岁,发病年龄介于40-92岁之间。首次胃切除术后残胃上再次发生的癌肿的总体时间间隔为0.33-54年,平均15.5年,其中超过10年者55例(47.8%)。全组残胃癌患者中,首次手术采用Billroth Ⅱ式重建方式38例(50%,38/76);病变发生在胃肠吻合口42例(42%,42/100),所占比例最高。全组患者中共有46人接受了手术治疗,其中手术治疗的联合脏器切除率为26.1%(12/46);术后病理示低分化腺癌27例(58.7%,27/46),所占比例最高;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约为21.7%(10/46);术后局部复发率为22.2%,局部复发部位均位于吻合口处。46例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中,34例行根治性切除术患者的1、3、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81.5%、37%和3.7%,中位生存期为25.5个月;12例行姑息性切除术患者的1、3、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27.3%、18.2%和0%,中位生存期为13个月,两种手术方式相比,患者的生存率存在显着差异(P=0.01)。未行手术切除的61例患者中,49例患者于诊断后1-32个月内死亡,平均生存期为8.67个月,余12例不详。结论残胃癌多好发生于采用BillrothⅡ式消化道重建术的胃大部切除术后,且可能更易发生于胃肠吻合口。首次胃切除术后10年以上者,残胃再次发生癌变的危险性大大增加。根治性手术在残胃癌的治疗中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是否实现R0切除及残胃癌肿瘤的N分期对于残胃癌的预后有重要影响。残胃癌的手术切除率及术后五年生存率均较低,其治疗的关键在于早期诊断。胃镜检查是早期发现残胃癌最为有效的手段。(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9-05-18)

闫宏博[8](2019)在《残胃癌44例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分析残胃癌的外科治疗及其临床病理特征,对当前残胃癌外科治疗进行再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44例具有完整病历和随访记录的残胃癌患者,其中首次疾病为良性的残胃癌(RGCB)患者26例,胃癌根治术后残胃癌(RGCC)患者18例,对其临床发病、手术方式、组织病理学特点及预后因素进行对比分析,并探究初次手术吻合方式对残胃癌肿物生长部位及肿物组织病理学的影响。结果 RGCB距第1次胃切除术后的发病时间为3~54年(中位时间为38年),RGCC距第1次胃切除术后的发病时间为1~13年(中位时间为4.5年),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2例患者再次进行了手术治疗,残胃癌手术根治率为47.7%(21/44),其中RGCB根治切除率为50.0%(13/26),RGCC根治切除率为44.4%(8/18),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组病例累积1年总体生存率为68.2%,3年生存率为29.5%,5年生存率4.5%,生存时间为0~76个月(中位生存时间16个月)。生存分析结果表明,是否接受根治性手术为残胃癌患者生存的影响因素(P<0.01),而患者年龄、性别、初次手术疾病性质以及病理分化程度均不是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P>0.05)。结论 RGCB距第1次胃切除术后的发病间隔时间长于RGCC,残胃癌肿物发生位置受初次手术吻合方式的影响,行根治手术是改善残胃癌患者预后的关键因素。(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9-05-01)

徐继宗,龚江波,魏亚元,张晓平,屈有山[9](2019)在《快速康复外科联合不同手术方式治疗残胃癌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快速康复外科联合不同手术方式治疗残胃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经内镜和病理确诊为残胃癌的42例患者,接受快速康复外科联合腹腔镜手术治疗的22例为治疗组,接受快速康复外科联合开腹手术治疗且一般资料与治疗组均衡的20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术后第1天与术后第7天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转铁蛋白(TRF)水平和疼痛程度(VAS)及睡眠时间。结果 (1)手术指标:治疗组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营养状况:与术后第1天相比,两组术后第7天ALB、PA均明显升高(P<0.05),且治疗组ALB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第7天,两组PA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后第1天比较,术后第7天治疗组TRF水平明显升高(P<0.05),对照组TRF水平变化不明显(P>0.05)。(3)疼痛程度:术后第1天、术后第7天,治疗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与术后第1天相比,两组术后第7天VAS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4)睡眠情况:术后第1天、术后第7天,治疗组睡眠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与术后第1天相比,两组术后第7天睡眠时间均明显增加(P<0.05)。结论快速康复外科联合腹腔镜手术治疗残胃癌的疗效及安全性优于快速康复外科联合开腹手术,在患者机体营养状况、生活质量改善方面亦具有明显优势。(本文来源于《微创医学》期刊2019年02期)

马凯,刘宏斌,孙建兵,汪亚辉,于建平[10](2019)在《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在残胃癌治疗中的应用:附8例报告》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达芬奇机器人在残胃癌根治术中应用的可行性、安全性及技术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8年3月收治的8例残胃癌行达芬奇机器人辅助下残胃癌根治术患者临床资料。结果:8例患者均成功施行达芬奇机器人辅助下残胃癌根治术,平均手术时间(237.8±11.0)min,平均术中出血量(147.5±28.2)mL,平均清扫淋巴结(32.3±7.6)枚。术后第1天均拔除胃管,首次下地活动时间平均(1.3±0.2)d,排气时间平均(2.5±0.6)d,首次进流食时间平均(2.7±0.5)d,平均住院时间(7.2±0.5)d。围手术期无死亡病例,术后均未出现腹腔内出血、腹腔感染、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肠梗阻、切口感染等并发症。8例患者随访6~12个月,期间无死亡病例,患者一般情况良好,未见肿瘤复发。结论:达芬奇机器人应用于残胃癌根治术中是安全、有效、可行的,且手术更加微创、并发症少。(本文来源于《中国普通外科杂志》期刊2019年04期)

残胃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分析残胃癌患者的临床特点、病理学特征、治疗策略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新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6年7月至2018年10月收治的105例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初发疾病性质分为良性疾病组(43例)与恶性疾病组(62例),根据是否行手术治疗分为手术组(69例)与非手术组(36例),69例手术患者中,行根治性手术53例,行姑息性手术16例;比较良性疾病组与恶性疾病组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比较根治性手术组与非手术组、姑息性手术组的生存率,Cox回归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残胃癌多发生于毕Ⅱ式术后(51.4%,54/105)。多数患者临床症状不典型,多以腹痛、腹胀(45.7%,48/105)为首发症状入院。良性疾病组离首次手术的时间间隔长于恶性疾病组[(26.2±12.2)年vs.(10.3±10.2)年]。全组患者1、3、5年的总体生存率分别为67.5%、34.4%、11.7%;根治性手术组的中位生存时间为45个月,1、3、5年的总体生存率为92.2%、70.6%、15.9%;非手术组的中位生存时间为17个月,1、3、5年的总体生存率为60.0%、8.4%、0%;姑息性手术组患者于术后3~15个月内均死亡。Cox回归分析显示根治性手术切除为残胃癌预后的保护性因素,而TNM分期晚、肿瘤浸润深度深为残胃癌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残胃癌多见于毕Ⅱ式术后,好发于男性,其临床症状不典型。良性疾病术后发生残胃癌的时间间隔长于恶性疾病。根治性手术是延长残胃癌患者生存时间最好的方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残胃癌论文参考文献

[1].徐衍.吻合口残胃癌患者的病理特点及预后分析[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2019

[2].努尔买买提·麦麦提吐尔逊,张文斌.105例残胃癌患者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分析[J].中国肿瘤外科杂志.2019

[3].王刚,郑良璐,李刚刚,于鹏杰,曹洪涛.青海地区残胃癌患者的临床特征与预后分析[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19

[4].刘万鲁,李永柏,王润华.92例残胃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J].贵州医科大学学报.2019

[5].荣媛,刘明华,邓朝霞,任小宝,向强.胃大部切除术后消化性溃疡患者残胃癌危险因素分析及其干预措施[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9

[6].朱晓宇,朱飞,徐朝晖,赵亮亮.残胃癌和原发性胃癌临床病理特点与生存状况的比较[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9

[7].刘冰.残胃癌外科治疗的回顾性临床研究[D].山东大学.2019

[8].闫宏博.残胃癌44例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D].吉林大学.2019

[9].徐继宗,龚江波,魏亚元,张晓平,屈有山.快速康复外科联合不同手术方式治疗残胃癌的临床研究[J].微创医学.2019

[10].马凯,刘宏斌,孙建兵,汪亚辉,于建平.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在残胃癌治疗中的应用:附8例报告[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19

论文知识图

不同T分期残胃癌生存曲线残胃癌组织中β-catenin和MMP-...手术切除残胃癌整体生存曲线(...残胃癌根治性和姑息性手术生存率...手术切除残胃癌整体生存曲线(...不同部位残胃癌生存期比较

标签:;  ;  ;  ;  ;  ;  ;  

残胃癌论文_徐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